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第六课)中华人文精神(第七课)中华传统美德(第八课)教学重点:感受中华人文精神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认同中华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教学难点: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政治认同:知道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中华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养成积极生活态度。健全人格: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并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责任意识: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养目标】总议题中华人文精神:传统智慧如何滋养现代生命子议题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跨越差异的处世智慧子议题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教化力量子议题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中国美学的精神境界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学习内容(P53-57)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3、中华人文精神的四大内容及相应内涵、作用什么是人文精神?在这两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对各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周代的《周易》通过占卜与哲学思考,初步构建了人与天地沟通的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儒家(孔子、孟子):强调“仁”“礼”“中庸”,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了人文精神中的入世关怀与社会责任。·道家(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丰富了人文精神中对生命本真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儒道互补,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如陶渊明、竹林七贤)。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伦理道德提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陆王心学(如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进一步内化人文精神。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人文精神中注入实践理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著精神。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鼓励我们继续发扬优秀传统和精神,为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生活观察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P591(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58页蓝字)2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P623笔记梳理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子议题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跨越差异的处世智慧子议题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跨越差异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例1: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威胁,蔺相如(文臣)与廉颇(武将)不和。冲突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更高,多次挑衅。共识挖掘:蔺相如主动避让,对门客说:“秦国不敢攻赵,因有我和廉将军。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效果:廉颇闻言羞愧负荆请罪,二人和解,赵国得以保全。在差异中寻找比个人恩怨更大的共同利益(国家存亡)。(共同点中的包容)例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之争两人虽政见对立(如变法与守旧),但私交甚笃。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司马光亦在王安石被贬时力谏皇帝勿听谗言。他们以“君子之争”的态度处理分歧,既坚持己见,又尊重对方的立场。(差异中的和谐)子议题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跨越差异的处世智慧“一国两制”实践香港回归后,中国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保留其资本主义制度,既维护国家统一,又尊重地区差异。这种“求同存异”的治理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特范例。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强调各国虽意识形态不同,但均有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这一思想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典范,并衍生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而不同思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什么意义呢?意义: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内涵:①求同存异,就既是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作用:①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意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②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子议题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教化力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载体传递道德价值,塑造人的精神品格,从而实现社会教化与文明传承“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四君子”则是指“梅、兰、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的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子议题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教化力量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元杂剧《窦娥冤》通过"六月飞雪"的奇幻情节,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子议题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教化力量电视、电影综艺节目戏剧表演书籍短视频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子议题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中国美学的精神境界《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告诉我们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这体现的是哪一中华人文精神?子议题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中国美学的精神境界舞蹈诗歌书法书法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内涵:①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②文化生活,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中和泰和:通常用来形容通过调和、协调各方力量或矛盾,最终达到一种安定、和谐的状态。中和:指不同事物或观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极端。泰和:指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万物和谐的状态。俭约自守:意为通过节俭、简约的生活方式来约束和坚守自己的品行或原则。强调在物质上不贪求享乐,精神上保持自律,以此维护个人的道德操守或生活目标。俭约: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克制物质欲望。自守:自我约束,坚守信念、道德或目标,不被外界诱惑动摇。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人物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他过着俭朴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人物一: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生活艰苦,但依然能安贫乐道。他亲自耕种,过着简约的生活,不为物役。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布衣院士”卢永根: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同志,被人们尊称为“布衣院士”,对自己的生活,他近乎“苛刻”,家具竟用了半个世纪之久;对国家和社会,他却极度慷慨,他和夫人将两人毕生的积蓄880余万元悉数捐出成立教育基金。“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持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工作室。生活上他勤俭朴实,不住豪宅、不坐豪车,穿的衣服也是百十来块钱一件,一穿就是好几年。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1)节约粮食、水电,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拒绝浪费。(2)自觉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做简约生活方式的先行者。(3)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制定家庭预算,合理规划家庭开支。(4)适度消费,抵制搞攀比、讲排场,在生活中学会克制不必要的消费和欲望,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俭约自守,我们应该怎么做?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道法传统文化中“中和泰和”故事《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为建房占地起了争执,张英得知后只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见状,也深感惭愧,同样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展现了邻里之间相互谦让、和谐相处的中和泰和理念。《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状态。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子议题四:俭约自守,中和泰和——可持续的生活哲学内涵:倡导简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生、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俭约自守不是贫穷,而是对资源的敬畏;中和泰和不是妥协,而是对复杂性的包容。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 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 价值观。享乐主义认为快乐和幸福是生活的首要目标。知识拓展小结笔记2.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课堂小结重要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究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内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作用: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作用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2024中秋诗会》以诗词为媒,通过家庭之间的诗词知识问答、专家解读节日习俗等内容,展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气概,寄托着华夏儿女思念与浪漫的经典诗句,带领观众穿梭古今,唤起文化共鸣。《2024中秋诗会》( )①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②让我们领略诗词之美,感受华夏古韵③有利于弘扬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道法2.古诗文内涵丰富、韵味悠长,体现了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下列古语对应的人文精神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B序号 古诗文 感悟①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启示③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国家平衡好自身就一定能万世太平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国与国的交往要求同存异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文精神.mp4 只此青绿.mp4 (议题式教学)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共36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