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世界现代史 20C初至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对抗时代)20C上半期20C下半期20C90S以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主义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世界近代史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一战(1914-1918)与战后秩序1.根本: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不断激化2.具体: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同盟国、协约国)3.导火线: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也称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方式很多:开设工厂、强迫贷款、修铁路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一、背景(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客观条件: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可能条件:科技进步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现实条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必将是全球性的;不仅是宗主国,其所属殖民地也势必卷入冲突和斗争。一、背景(原因)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1.3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2.3个阶段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14年 战争初期 ①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②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阶段 1915-1916 胶着状态 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西线)③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第三阶段 1917-1918 战争出现转机 ①1917年,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②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③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补充】概念解析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打了整个1916年,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法尔肯海恩说得对:这次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人们从数字里就可以想象得到其中的残酷。这年秋天,法军开始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德军已无力发动进攻。东部战线的俄军也发动进攻,击溃奥匈军队,歼灭了它的主力,这起了援救凡尔登的作用,迫使德军停止对凡尔登的进攻,奥匈军队也无力继续向意大利推进。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补充】概念解析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期间,为减轻凡尔登守军压力,英法联军从索姆河流域发起进攻。英军14个师和法军5个师分别沿索姆河两岸推进。索姆河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份,双方损失士兵多达127万人,比凡尔登战役的人员损失和物资消耗更为巨大。索姆河进攻是战争中典型的、双方伤亡惨重的阵地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英国采用的是"马克l型坦克"。 因此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三、影响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对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对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灾难。对国际秩序: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三、影响四、战后国际秩序参战国 目 的 结 果德国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奥匈 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英国 保住霸主地位,争夺更多殖民地法国 削弱德国,报仇雪恨,做欧洲霸主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美国 捞取战利品,瓜分殖民利益,大发战争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帝国解体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进出口贸易猛增,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力量的失衡预示新的秩序即将诞生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四、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体系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四、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 影响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成立国际联盟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2.主要内容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九国公约》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3)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4)评价积极: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局限性: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四、战后国际秩序3.特征(1)强权政治特征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无视弱小民族利益英法操纵国际联盟(2)不稳定性 --- 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俄(联)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影响材料1: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材料2:“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 姓名: 班级: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必备基础史实】一、背景(原因)1.根本: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不断激化2.具体: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同盟国、协约国)3.导火线: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二、过程(3条战线+3个阶段)1.3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2.3个阶段影响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对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对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灾难。对国际秩序: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体系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2.主要内容国际联盟(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3)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4)评价积极: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局限性: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3.特征(1)强权政治特征: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不稳定性:①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②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③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④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俄(联)的矛盾⑤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4.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基本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知识提纲】docx.docx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