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0张PPT)同学们,谁能想象一下天子发怒会是怎样一个场面?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那么,平民发怒又是怎样的场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平民发怒,震慑天子的文章吧。10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学习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它叙事长于铺陈,多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说理论辩犀利精辟;善于采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战国策》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已相继被秦国吞并。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在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传统史书体例(1)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2) 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文学常识必备知识(3)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唐睢( ) 怫然( ) 徒跣( )抢地( ) 韩傀( ) 休祲( )缟素( ) 色挠( )jūfúxiǎnqiāngjìngǎoguīnáo必记字词字音字形秦王不说 (“说”同“悦”)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词义理解必记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大王加惠 (古义:施予。今义:增加)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表示判断)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是。今义:成直线的)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秦王色挠 (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一词多义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动词,命令,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使以大易小 (介词,拿,用)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以君为长者 (介词,把)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以徒亦免冠徒跣 ( 动词,裸露)徒以有先生也 ( 副词,只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至,到达)受地于先王 (介词,从)请广于君 (介词,给)于夫此庸夫之怒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语气词,用于句首)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生气 )怀怒未发 ( 名词,愤怒,怒气 )怒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3)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写唐雎与秦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过程第一部分(1)故事的结局。写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第三部分(4)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命令,派遣交换告诉,对……说答应,允许表示祈使语气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施与恩惠虽然如此从前代君王不因此出使至,到达同“悦”,高兴译文: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在意。“错”同“措”增广、扩充违背语助词,用于句末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是这样的。若,如同,像。是,代词,这样,指秦王说的情况。哪里只是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愤怒的样子对人的敬称曾经横尸在地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译文:秦王愤怒了,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的人有)百万,血流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碰,撞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文: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平庸、才能低下的人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同“苍”,灰白色典故轶事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连词,假如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假如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那么就)横尸两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谢,道歉。明白,懂得凭借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10 唐雎不辱使命第 2 课时选自《战国策》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学情回顾分析第一段1.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内容。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阶段。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婉言拒绝。3.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1.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第2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分析第二段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安陵君如果违抗秦王的意愿,将会遭到和韩国、魏国一样的下场。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何异同?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说“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回答秦王,语气坚定,表达了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1.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分析第三段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的骗局未能成功,想以武力威胁恐吓唐雎,使之屈服。3.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些言行体现出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4.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1)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2)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1.用一句话概括第4段主要内容。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结局阶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分析第四段2.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原因: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作用:反衬。用秦王的屈服、前倨后恭,侧面烘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英雄形象。分析整体1.本文中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言之有“节”唐雎的说话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力”道义威力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2.试分析文中唐雎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爱国忠君、舍生取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勇敢,善于斗争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3.试分析文中秦王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傲慢狡诈、不可一世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完成使命的故事,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通过对话展示情节,表现性格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文中共写了三个人的语言,第1段中,安陵君通过使者回复秦王的一段话,明知是骗局,却慑于秦国的威势,故言辞委婉;“弗敢易”又于委婉中透出坚决之态度。第2、3段主要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了斗争的激烈,将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一段以秦王向唐雎屈服,宣告了故事的结束。文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衬托对比,刻画人物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组关系的对比。(1)对比了唐雎和安陵君。大敌当前,安陵君身为一国之君,只能婉拒秦王的无理要求,但唐雎却能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外交的胜利。(2)对比了唐雎和秦王。两人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畏惧秦王的威胁。一个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兵器,但文中唐雎却有剑。塑造人物上多用“小说”笔法,如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叙事,把人物置于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文学色彩浓厚。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斗争经过抵制骗局反击护国秦王:轻寡人与唐雎:千里不易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布衣之怒取得胜利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机智果敢唐雎不辱使命我国历史有许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说说他们的主要事迹。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蔺相如:战国时期,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积累拓展一、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悦”“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悦”,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教材课后习题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悦”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二、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盛气凌人的秦王,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避免了强硬的碰撞,又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语言委婉而不失气节。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标红词的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反问语气陈述语气反问语气疑问语气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与臣而将四矣。甚矣,汝之不惠!疑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感叹语气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标红词语的意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翻译: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许:答应,允许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翻译: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虽然如此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广:增广、扩充 逆:违背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译: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不过是因为有先生啊。徒:独,仅仅,只不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