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登飞来峰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背景资料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知识链接飞来峰飞来峰又叫灵鹫jiù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朗读指导1.诗歌大意整体感知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上。2.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峰和塔之高。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鸡鸣日出”指代什么?内容探究“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诗中 “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品味赏析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哲理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哲理②: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3.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借用典故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眼“不畏”,气势夺人,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作者的构思精深。【变式题】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既是眼前实景,又借景抒情议论,突出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广阔胸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变式提问: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也体现出深刻的哲理(1分)。如这首诗通过写站在“千寻塔”“最高层”上,便“不畏浮云遮望眼”,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1分)。《登飞来峰》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总 结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诗做铺垫。后两句诗写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1.写景和抒怀相结合,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和抒怀相结合的特点。2.请简要分析第二句子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3.思考·探究·积累二 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 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明,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心境。《望岳》全诗围绕着 “望”字展开,“望”的角度上由远望到近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尾联是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道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歌表现了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传达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心境。《登飞来峰》联系写作背景,当时的王安石年轻气盛,胸怀大志,对革新政治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此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紧承首句,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峰和塔之高。诗歌后两句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议论抒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借用典故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比较阅读 ·人生哲理)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深奥的哲理。请你结合具体诗句,分别探究两首诗中蕴含的哲理。(2 分)拓展延伸《登飞来峰》通过写诗人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在不同角度下形态的不同,形象地揭示了看待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的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