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课堂练习(二)一、选择题1.下列不同pH的水果中,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症状的是( )A.杨梅(pH≈2.5) B.苹果(pH≈4.1) C.菠萝(pH≈5.1) D.柿子(pH≈8.5)2.盛有下列物质的容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容器内物质质量减少的是( )A.铁钉 B.浓盐酸 C.生石灰 D.浓硫酸3.下图是物质M溶于水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能说明M一定是酸的是( ) 4.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做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他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反应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为3.2 B.溶液pH先变大后变小C.反应后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最后保持不变5.思维导图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酸的思维导图。下列反应能体现图中M处所表达的信息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NaOH+HCl=NaCl+H2OC.Fe+CuSO4=Cu+FeSO4 D.CuO+H2SO4=CuSO4+H2O6.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的变化和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B.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c点和f点所示溶液pH>7,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D.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7.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8.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四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金属镁、Fe2O3固体、Cu(OH)2固体、Na2CO3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9.常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Ca(OH)2的性质:步骤一: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 g Ca(OH)2粉末,然后各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有粉末,溶液呈无色。步骤二:向两支试管中再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试管底部粉末无明显变化。步骤三: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水,振荡后静置,无明显变化;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稀盐酸,振荡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试管底部的粉末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一说明常温下Ca(OH)2不溶于水B.步骤二中溶液变红是因为Ca(OH)2在水溶液中解离出Ca2+C.步骤三中消失的Ca(OH)2固体溶解在稀盐酸所含的水中D.步骤三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Ca(OH)2+2HCl=== CaCl2+2H2O二、非选择题10.请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思维导图,回答下列问题。(“——”表示相连的两类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1)请写出图中甲表示的物质类别__________。(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请写出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3)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而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如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___色。(4)写出一种能同时与酸和碱发生反应的盐的化学式________。11..下面是工厂苛化法生产烧碱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流程中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2)工艺中采用石灰乳而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是因为________。(3)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4)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将NaOH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稀________溶液。12.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______。(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__。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1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金属铝和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进行了相关实验。(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________。(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一所示实验,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二、图三。则B溶液是________溶液,图三中的M与图二中X、Y、Z中的________数值相等。图一 图二 图三(3)该化学兴趣小组又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提出问题】②号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硫酸猜想三:________【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用试管取适量②号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加入一种试剂后,根据产生的现象推断出了②号试管中溶质的成分,该试剂是________。【质疑反思】甲同学认为猜想三不能成立,因为①②号试管中溶液混合后烧杯中没有蓝色沉淀生成。乙同学则认为猜想三是可以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14.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活动。【验证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溶液变____色 产生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分析与结论 Ca(OH)2能与指示剂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反应【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进行探究。【探究实验】Ⅰ. 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液,滴加________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________完全反应了。Ⅱ. 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________溶液(填盐类物质),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拓展延伸】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请在图中“______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参考答案1.D2.B3.C4.D5. B6.D7.C8.B9.D 10.(1)金属氧化物 (2)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 (3)蓝 (4)Na2CO3(合理即可)11.(1)CaO+H2O=Ca(OH)2 (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中的氢氧化钙含量太低,影响生成物的量 (3)碳酸钙(或CaCO3) (4)硼酸12.(1)氢氧化铜[或Cu(OH)2] (2)D (3)不能,因为仅将反应物之一的硫酸铜溶液改为更大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13.(1)氧化铜(或CuO) (2)硫酸 Y (3)【作出猜想】硫酸钠、氢氧化钠(或Na2SO4、NaOH) 【实验验证】紫色石蕊溶液 【质疑反思】试管①中未反应的稀硫酸与试管②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没有剩余(合理即可)14.【验证实验】红 2NaOH+CuSO4=Cu(OH)2↓+Na2SO4 【探究实验】Ⅰ.无色酚酞 氢氧化钙 Ⅱ.氯化钙(合理即可) 【拓展延伸】50 mL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