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三教学测试
语文试题卷
(2025.4)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心学发端于先秦的孟子,成就于明代的王阳明。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此论证道德的根据在人心。王阳明认为,“心”
只是一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种的主宰。
自孟子以降,经禅宗,到王阳明,所讲的“心”,既不可译成英语中的hat,也不可
译成英语中的mind。heart:是指“心脏”,mind是指“心智状态”或“意识状态”。它们
都是科学的对象。前者是生物学的对象,后者是心理学的对象。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之心,这些“不忍人之心”既不是heart,也不是mi血d,它们是哲学、宗教、艺术的对象。
凡以之为对象的哲学学说,便可称为心学。因此,心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心理学。
王阳明年少时,朱熹的“格物之学”行于天下。想要学做圣人的王阳明认真地走了朱
熹所指点的路,例如取竹而格,以为其中必具至理,然久思无得,终于发现在如此“格物”
的功夫之中,“物之理”与“吾之心”终究还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三十七岁时,他在贵州
龙场顿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
恰如孟子所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这样,他就把朱熹学说的理路颠
倒过来了。例如,按照朱熹,须先有孝之理在,人才会有孝亲之心。但按照王阳明,正是
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
时下出现的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依阳明心学看,并非“理”之不彰,而是“心”之
亡失。所谓心之亡失,是指人的生命情感偏离其本真之存在,是动于欲,蔽于私。那么,
什么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再以孝亲之心来说。孝亲之心源于何处?源于我们对父母
所给予的关爱和恩典的亲身感受。对此被真切感受到的恩典,若不回报,会怎样呢?只一
句话:心不安。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论语》中处处都是用“心安与否”来指点什么是“仁”。
可见“仁”不是一个用理智来把握的概念,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
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声音”便是良知的呼声。全部阳明心学就是引领我们去
听到这个来自心的呼声。因此,阳明心学可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
良知不是头脑中本有的先验知识,而是“天理昭明灵觉处”,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的
心本所具备的活生生的德性。脱离这个“心之德性”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条。
知与行不能分作两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正是
私意!致良知,如何致?不是一个人独自在书斋里沉思,也不是在学理的往复论辩中。“致”
高三教学测试语文试愿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