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业8 重点突破练(二)第1~10题,每题4分,第11~12题,每题5分,共50分。题组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2023·台州高二期中)在离体神经纤维某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图示无法判断电信号传导方向B.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就是 K+大量外流导致的C.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d 点将上移D.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2.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离体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刺激部位K+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D.图示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3.(2023·绍兴高二期中)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4.(2023·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B.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C.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5.(2022·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处K+外流、b处Na+内流均为易化扩散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C.由c处可知,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D.图中既有兴奋的传导,也有兴奋的传递6.(2023·杭州高二联考)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都能参与痛觉调节且具有镇痛作用。图 1 为痛觉传入示意图, 图 2 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 b 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 b 神经元兴奋C.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依赖细胞膜上蛋白质D.吗啡和脑啡肽能使 a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使 b 神经元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产生的较弱7.(2024·金华高二期末)研究人员对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 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 Na+内流所致B.刺激后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C.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突触 a、b 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后膜有关8.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图中的神经递质表示单胺类递质,蛋白M是受体。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X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可保证神经递质大量迅速释放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进入细胞Y,使之产生动作电位C.若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D.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题组三 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9. 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含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一定位于b点右侧B.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C.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D.若增大a、b两点间距离,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10.用双向灵敏电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表显示未受刺激时指针偏转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装置可测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数值B.刺激强度越大,指针通过0刻度时的速度越大C.增大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Na+浓度,指针右偏幅度增大D.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11.(2024·浙江余姚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c表示物质,e、f是刺激电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b=bd,则刺激b处,电流表②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B.刺激f处,电流表②③偏转次数依次为 1 次、2次C.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电流表①偏转 2 次D.若c为乙酰胆碱,当c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 Na+内流12.(2023·嘉兴高二期中)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左肌肉先后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左偏一次,后向右偏一次13.(18分)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⑤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_。(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在图A的[ ]____________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图A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 a 点(a 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 ),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________、________次。14.(16分)图甲、图乙、图丙依次表示神经细胞间的某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膜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兴奋经过这种结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2)图甲中①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其发挥作用后被酶催化失去生理作用。(3)若图乙中②③分子所在部位处于静息状态,则②③依次表示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②③分子所在部位正发生图丙曲线上升阶段的变化,则②将处于________状态,离子从该通道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此外,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的方向。15.(16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2)(4分)将微电极的一端搭在神经细胞的膜内,一端搭在膜外如图甲,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乙。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丙中。(3)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阶段。(4)研究发现,机体通过减少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被称为________调节。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瘾才能真正解除。作业8 重点突破练(二)1.B 2.C3.B [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由题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4.A5.C [c处发生了Na+内流,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6.B7.C [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转运,D错误。]8.B9.D [据图分析可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误;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误;动作电位主要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提高溶液中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故偏转幅度不变,C错误;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不同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加大a和b间距离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D正确。]10.B11.C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ab=bd,则刺激b处时,兴奋会先传到a处,a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d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由于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故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初始的偏向右方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a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随后兴奋传导到d处,d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a处膜电位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刚才偏向右方的状态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d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故此过程中电流表②发生了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A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f处,兴奋能向左传导到d,但不能传导到a,故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一次,而兴奋向右可以依次传导到电流表③的左右接线处,故电流表③可发生2次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兴奋无法从乙传至甲,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C错误;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Na+内流,D正确。]12.C [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13.(1)感受器 传出神经元 (2)b 局部电流 (3)⑥ 突触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且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4)0 214.(1)突触 单向 (2)神经递质 (3)钠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 开放 易化扩散 局部电流15.(1)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 延长 大脑皮层(2)如图所示(3)①③④ (4)反馈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解析 (3)K+外流是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图乙中的①和④代表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③代表神经细胞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而②代表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因此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①③和④阶段。(4)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共36张PPT)第二章 神经调节<<<重点突破练(二)题组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2023·台州高二期中)在离体神经纤维某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图示无法判断电信号传导方向B.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就是 K+大量外流导致的C.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d 点将上移D.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题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整个曲线代表神经纤维上某一个点从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再到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无论从左往右传还是从右往左传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坐标曲线,故无法判断传播方向,A正确;由于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膜外Na+浓度大,膜内K+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造成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异,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因此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不只是与K+外流有关,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Na+内流导致的,进而会导致内流的Na+量增加,表现为d 点上移,C正确;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并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使得动作电位沿着神经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2.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离体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刺激部位K+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D.图示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受刺激后,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兴奋传至电极a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传至电极b时,电流表指针再偏转一次,D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3.(2023·绍兴高二期中)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由题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4.(2023·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B.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C.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峰值减小,A错误;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B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正确;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时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5.(2022·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处K+外流、b处Na+内流均为易化扩散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C.由c处可知,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D.图中既有兴奋的传导,也有兴奋的传递√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c处发生了Na+内流,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6.(2023·杭州高二联考)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都能参与痛觉调节且具有镇痛作用。图1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2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 b 神经元兴奋C.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依赖细胞膜上蛋白质D.吗啡和脑啡肽能使 a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使 b 神经元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产生的较弱√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B错误;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属于易化扩散,依赖通道蛋白,C正确;由图2可知,吗啡和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a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或产生的较弱,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7.(2024·金华高二期末)研究人员对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 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 Na+内流所致B.刺激后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C.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突触 a、b 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后膜有关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转运,D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8.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图中的神经递质表示单胺类递质,蛋白M是受体。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X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可保证神经递质大量迅速释放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进入细胞Y,使之产生动作电位C.若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D.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被水解或回收,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不进入细胞Y,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神经递质无法作用于蛋白M,有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C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其分解神经递质,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可以起到抗抑郁的作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三 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9.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含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一定位于b点右侧B.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C.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D.若增大a、b两点间距离,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据图分析可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误;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误;动作电位主要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提高溶液中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故偏转幅度不变,C错误;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不同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加大a和b间距离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0.用双向灵敏电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表显示未受刺激时指针偏转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装置可测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数值B.刺激强度越大,指针通过0刻度时的速度越大C.增大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Na+浓度,指针右偏幅度增大D.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1.(2024·浙江余姚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c表示物质,e、f是刺激电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ab=bd,则刺激b处,电流表②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B.刺激f处,电流表②③偏转次数依次为 1 次、2次C.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电流表①偏转 2 次D.若c为乙酰胆碱,当c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 Na+内流√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ab=bd,则刺激b处时,兴奋会先传到a处,a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d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由于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故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初始的偏向右方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a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随后兴奋传导到d处,d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a处膜电位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刚才偏向右方的状态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d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故此过程中电流表②发生了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A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f处,兴奋能向左传导到d,但不能传导到a,故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一次,而兴奋向右可以依次传导到电流表③的左右接线处,故电流表③可发生2次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兴奋无法从乙传至甲,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C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Na+内流,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2.(2023·嘉兴高二期中)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左肌肉先后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左偏一次,后向右偏一次√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3.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⑤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综合强化感受器传出神经元b局部电流1234567891011121314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且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3)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在图A的[ ]______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图A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 a 点(a 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 ),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____、____次。综合强化⑥突触0212345678910111213141514.图甲、图乙、图丙依次表示神经细胞间的某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膜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综合强化(1)图甲表示的结构是_____,兴奋经过这种结构传递的方向是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突触单向123456789101112131415(2)图甲中①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其发挥作用后被酶催化失去生理作用。(3)若图乙中②③分子所在部位处于静息状态,则②③依次表示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②③分子所在部位正发生图丙曲线上升阶段的变化,则②将处于_____状态,离子从该通道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此外,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的方向。综合强化神经递质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开放易化扩散局部电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综合强化(1)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延长大脑皮层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2)将微电极的一端搭在神经细胞的膜内,一端搭在膜外如图甲,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乙。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丙中。答案 如图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3)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阶段。①③④K+外流是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图乙中的①和④代表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③代表神经细胞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而②代表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因此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①③和④阶段。123456789101112131415(4)研究发现,机体通过减少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被称为_____调节。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瘾才能真正解除。综合强化反馈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1234567891011121314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重点突破练(二).docx 第二章 重点突破练(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