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点突破练(二)(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重点突破练(二)(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简介

作业8 重点突破练(二)
第1~10题,每题4分,第11~12题,每题5分,共50分。
题组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23·台州高二期中)在离体神经纤维某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示无法判断电信号传导方向
B.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就是 K+大量外流导致的
C.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d 点将上移
D.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
2.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离体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刺激部位K+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
D.图示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3.(2023·绍兴高二期中)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4.(2023·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
B.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
C.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
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5.(2022·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处K+外流、b处Na+内流均为易化扩散
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
C.由c处可知,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D.图中既有兴奋的传导,也有兴奋的传递
6.(2023·杭州高二联考)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都能参与痛觉调节且具有镇痛作用。图 1 为痛觉传入示意图, 图 2 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
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 b 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 b 神经元兴奋
C.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依赖细胞膜上蛋白质
D.吗啡和脑啡肽能使 a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使 b 神经元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产生的较弱
7.(2024·金华高二期末)研究人员对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 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 Na+内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突触 a、b 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后膜有关
8.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图中的神经递质表示单胺类递质,蛋白M是受体。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X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可保证神经递质大量迅速释放
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进入细胞Y,使之产生动作电位
C.若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
D.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题组三 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
9. 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含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一定位于b点右侧
B.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
C.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D.若增大a、b两点间距离,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
10.用双向灵敏电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表显示未受刺激时指针偏转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测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数值
B.刺激强度越大,指针通过0刻度时的速度越大
C.增大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Na+浓度,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D.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11.(2024·浙江余姚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c表示物质,e、f是刺激电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b=bd,则刺激b处,电流表②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刺激f处,电流表②③偏转次数依次为 1 次、2次
C.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电流表①偏转 2 次
D.若c为乙酰胆碱,当c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 Na+内流
12.(2023·嘉兴高二期中)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左肌肉先后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
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左偏一次,后向右偏一次
13.(18分)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
(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⑤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_。
(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在图A的[  ]____________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图A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 a 点(a 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 ),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________、________次。
14.(16分)图甲、图乙、图丙依次表示神经细胞间的某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膜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兴奋经过这种结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2)图甲中①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其发挥作用后被酶催化失去生理作用。
(3)若图乙中②③分子所在部位处于静息状态,则②③依次表示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②③分子所在部位正发生图丙曲线上升阶段的变化,则②将处于________状态,离子从该通道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此外,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的方向。
15.(16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2)(4分)将微电极的一端搭在神经细胞的膜内,一端搭在膜外如图甲,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乙。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丙中。
(3)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阶段。
(4)研究发现,机体通过减少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被称为________调节。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作业8 重点突破练(二)
1.B 2.C
3.B [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由题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4.A
5.C [c处发生了Na+内流,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
6.B
7.C [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转运,D错误。]
8.B
9.D [据图分析可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误;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误;动作电位主要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提高溶液中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故偏转幅度不变,C错误;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不同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加大a和b间距离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D正确。]
10.B
11.C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ab=bd,则刺激b处时,兴奋会先传到a处,a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d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由于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故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初始的偏向右方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a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随后兴奋传导到d处,d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a处膜电位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刚才偏向右方的状态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d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故此过程中电流表②发生了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A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f处,兴奋能向左传导到d,但不能传导到a,故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一次,而兴奋向右可以依次传导到电流表③的左右接线处,故电流表③可发生2次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兴奋无法从乙传至甲,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C错误;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Na+内流,D正确。]
12.C [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
13.(1)感受器 传出神经元 (2)b 局部电流 (3)⑥ 突触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且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4)0 2
14.(1)突触 单向 (2)神经递质 (3)钠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 开放 易化扩散 局部电流
15.
(1)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 延长 大脑皮层
(2)如图所示
(3)①③④ (4)反馈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解析 (3)K+外流是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图乙中的①和④代表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③代表神经细胞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而②代表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因此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①③和④阶段。(4)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共36张PPT)
第二章 神经调节
<<<
重点突破练(二)
题组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23·台州高二期中)在离体神经纤维某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图示无法判断电信号传导方向
B.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就是 K+大量外流导致的
C.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d 点将上移
D.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点训练
题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整个曲线代表神经纤维上某一个点从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再到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无论从左往右传还是从右往左传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坐标曲线,故无法判断传播方向,A正确;
由于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膜外Na+浓度大,膜内K+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造成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异,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因此a 处出现的极化状态不只是与K+外流有关,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点训练
如果适当增加溶液中的Na+浓度,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Na+内流导致的,进而会导致内流的Na+量增加,表现为d 点上移,C正确;
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并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使得动作电位沿着神经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离体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刺激部位K+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
相同
C.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点”向两端传导
D.图示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受刺激后,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兴奋传至电极a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传至电极b时,电流表指针再偏转一次,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2023·绍兴高二期中)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
不需要消耗ATP
B.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点训练
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由题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
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
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2023·宁波高二统考)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
B.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
C.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峰值减小,A错误;
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B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正确;
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时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D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二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5.(2022·浙江台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处K+外流、b处Na+内流均为易化扩散
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
C.由c处可知,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
递质
D.图中既有兴奋的传导,也有兴奋的传递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处发生了Na+内流,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2023·杭州高二联考)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都能参与痛觉调节且具有镇痛作用。图1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2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
B.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
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 b 神经元兴奋
C.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中依赖细
胞膜上蛋白质
D.吗啡和脑啡肽能使 a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
量减少,使 b 神经元动作电位不能产生或产生的较弱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B错误;
突触后膜上 K+外流与 Na+内流过程属于易化扩散,依赖通道蛋白,C正确;
由图2可知,吗啡和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a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或产生的较弱,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D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2024·金华高二期末)研究人员对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 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 Na+内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
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
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
后神经元兴奋
D.突触 a、b 的传递过程出现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
后膜有关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产生70 mV左右的电位差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
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
电位仍然表现为外正内负,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刺激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可产生动作电位,但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C正确;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而不是通过主动转运,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图中的神经递质表示单胺类递质,蛋白M是受体。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X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可保证神
经递质大量迅速释放
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进入细胞Y,
使之产生动作电位
C.若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
D.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点训练
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被水解或回收,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不进入细胞Y,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神经递质无
法作用于蛋白M,有可能会导致人患抑郁症,C正确;
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其分解神经递质,增加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可以起到抗抑郁的作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三 电流表指针偏转分析
9.将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离体坐骨神经(含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在某一位点给予适宜电刺激,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其中第一次发生的偏转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刺激位点一定位于b点右侧
B.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的方向与第一次相同
C.若提高溶液中K+浓度,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D.若增大a、b两点间距离,相同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据图分析可知,刺激位点位于b点右侧或者a和b点之间靠近b点的位置,A错误;
电流表指针第二次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B错误;
动作电位主要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提高溶液
中K+浓度对动作电位无影响,故偏转幅度不变,C错误;
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不同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加大a和b间距离电流表指针可能出现多次偏转,D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用双向灵敏电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的装置如图所示,电表显示未受刺激时指针偏转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装置可测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数值
B.刺激强度越大,指针通过0刻度时的速度
越大
C.增大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Na+浓度,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D.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2024·浙江余姚中学高二期末)如图表示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c表示物质,e、f是刺激电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b=bd,则刺激b处,电流表②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刺激f处,电流表②③偏转次数依次为 1 次、2次
C.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
予f点适宜刺激,电流表①偏转 2 次
D.若c为乙酰胆碱,当c与乙表面的特异
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 Na+内流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若ab=bd,则刺激b处时,兴奋会先传到a处,a处膜电位变为外
负内正,而d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由于电流表②在d处的测量电极插在膜内,其他位置的测量电极均置于膜表面,故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初始的偏向右方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a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随后兴奋传导到d处,d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a处膜电位已经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电流表②的指针会由刚才偏向右方的状态开始向左偏转并指到中央,兴奋传过d点,指针又偏回到右侧,故此过程中电流表②发生了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A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f处,兴奋能向左传导
到d,但不能传导到a,故电流表②指针偏转一次,而兴奋向右可以依次传导到电流表③的左右接线处,故电流表③可发生2次偏转,B正确;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若将b处结扎(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给予f点适宜刺激,兴奋无法从乙传至甲,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C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乙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将导致Na+内流,D正确。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2023·嘉兴高二期中)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左肌肉先后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
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
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
不收缩
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左偏一次,后向右偏一次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
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
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
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
(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
弧的_______,⑤所示的结构属于反
射弧的___________。
(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
综合强化
感受器
传出神经元
b
局部电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且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3)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在图A的[  ]______结构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图A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刺激 a 点(a 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 ),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____、____次。
综合强化

突触
0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图甲、图乙、图丙依次表示神经细胞间的某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膜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综合强化
(1)图甲表示的结构是_____,兴奋经过这种结构传递的方向是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突触
单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图甲中①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其发挥作用后被酶催化失去生理作用。
(3)若图乙中②③分子所在部位处于静息状态,则②③依次表示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②③分子所在部位正发生图丙曲线上升阶段的变化,则②将处于_____状态,离子从该通道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此外,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的方向。
综合强化
神经递质
钠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
开放
易化扩散
局部电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综合强化
(1)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
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
延长
大脑皮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综合强化
(2)将微电极的一端搭在神经细胞的膜内,一端搭在膜外如图甲,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乙。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丙中。
答案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综合强化
(3)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________
(填图中序号)阶段。
①③④
K+外流是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图乙中的①和④代表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③代表神经细胞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而②代表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因此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图乙中的①③和④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研究发现,机体通过减少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被称为_____调节。因此,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综合强化
反馈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