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二)(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是在高级中枢的调节下进行的B.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两者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D.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数目更多的支持细胞构成的2.(2024·金华一中高二期末)人体大脑中有很多如图所示的神经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胞体,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B.突起是胞体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两种C.上一个神经细胞可通过③将信号传向下一个神经细胞D.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3.(2022·浙江6月选考,24)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4.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2024·杭州萧山二中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5、6题:马铃薯块茎因淀粉含量高可作主粮,但发芽的块茎含高浓度龙葵素,它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大型真菌营养丰富,但毒蕈中的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鹅膏毒肽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河鲀味道鲜美但极易中毒,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龙葵素和毒蕈碱中毒者腺体分泌增强,常见呕吐、腹泻等症状。河鲀毒素中毒者会出现感觉麻痹,四肢无力等症状。鹅膏毒肽能够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肝细胞后与RNA聚合酶相结合,肝损伤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等症状。5.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包括Na+内流、K+外流两个过程B.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C.河鲀毒素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但不抑制传导D.河鲀毒素能抑制神经元突触之间传递动作电位6.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但不能催化分解毒蕈碱。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有突触B.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分泌C.龙葵素中毒者和毒蕈碱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会增加D.毒蕈碱和龙葵素都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7.(2023·浙江诸暨中学高二统考)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如图为在任氏液中培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K+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动作电位达到峰值B.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长C.e点时,此时膜内的电位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D.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8.(2023·丽水高二期中)如图表示用微电表测定的刺激神经纤维ab上某处后,记录的某一时刻膜电位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③处电表指针即将左偏,④处电表相反C.①⑤处均会发生Na+的跨膜转运D.③⑤处均有K+外流,但速度不同9.(2024·浙江仙居中学高二期末)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变化幅值增大、PSP2变化幅值减小10.(2024·浙江效实中学高二期末)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B.EAAT功能过强是导致癫痫的重要因素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D.谷氨酸与突触后神经元上受体结合使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11.(2024·宁波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腓肠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进行实验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N为刺激位点,电表两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刺激M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B.若刺激N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C.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刺激电表指针会指向该极D.刺激M点,根据肌肉收缩和电表偏转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12.图甲表示置于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变化情况;图乙表示用电位计测定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差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B.电极A处膜电位处于复极化状态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通道关闭C.实验中,测出图甲a~d间的时间以及图乙电极A~B间的距离,即可得出兴奋传导的速率D.在N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双向的13.关于人体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B.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消耗能量,在突触间传递消耗能量14.(2021·浙江1月选考,23)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图,“+”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A.+、-、+、+ B.+、+、+、+C.-、+、-、+ D.+、-、+、-15.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效应器肌梭受到叩击后使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B.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张C.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跳反射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16.(2024·嘉兴高二期末)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图乙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抑制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C.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D.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17.(2023·温州高二期中)图甲表示某种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机理,图乙为完成膝跳反射的相关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甲可知GABA受体也是一种通道蛋白B.当人体内GABA含量缺乏时,大脑神经会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C.在膝跳反射中,兴奋还会从脊髓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D.膝跳反射发生时传入神经元释放GABA,并作用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18.图1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图2为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给予伸肌感受器适宜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跳反射B.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上没有动作电位的产生C.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D.图2中d点细胞膜内侧的钠离子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19.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能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20.(2024·温州高二期末)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减少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互相拮抗C.身体的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21.(每空1分,共10分)(2023·舟山高二统考)如图1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a、b、c为其上的两个点;图2表示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兴奋在图1突触结构传递时,会发生________次信号转变,传递方向为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a点膜电位变化如图2中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点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__;c点正在发生____________过程,Na+的跨膜方式为____________。(3)若药物A阻止了图中递质的分解,该药物可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若药物B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______________过程;若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图2中乙曲线,则膜上可能在发生阴离子________(填“内流”或“外流”)。22.(10分)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语言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损坏周边神经元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这种损坏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回答下列问题:(1)(2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常能理解语言,但是不能说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据此推测患者大脑皮层左半球额叶后部的______________区受损。部分患者的小脑受损,这种损伤最可能直接导致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下降。(2)(3分)患者的大脑皮层沟、回增宽,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大量减少。患者仍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这说明基本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________。(3)(3分)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神经细胞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变少,据题干信息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分)探究Aβ沉积形成的斑块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向成年小鼠脑室中注射适量Aβ,一段时间后在一定部位给予适宜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0分)(2023·舟山高二期末)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如图甲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如图乙中曲线Ⅰ表示正常人体内该处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曲线Ⅱ表示膜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2分)据图甲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与膜的________有关。(2)(1分)据图甲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分)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C点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神经细胞内渗透压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分)图乙中,AB段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CD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分)河鲀毒素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为探究河鲀毒素对神经纤维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实验:将分离得到的神经纤维分为a、b两组,a组使用生理盐水处理,b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盐水的河鲀毒素溶液处理,然后用微电极分别刺激神经纤维,测得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丙所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对照组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该实验中的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小于细胞内Na+浓度③河鲀毒素可能会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④在医学上,河鲀毒素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24.(10分)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Ca2+能与Na+竞争载体结合位点),称为膜屏障作用。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说明:本实验提供一根神经纤维。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实验中标本用任氏液浸润。任氏液中含有Na+、K+、Ca2+、Mg2+、Cl-等,可根据实验需要,对成分含量进行适当调整)。(1)(2分)实验思路:①实验1:连接神经纤维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对神经纤维施加一定刺激,在显示屏上出现一次电位变化,并记录。②实验2:进行解除竞争性抑制实验,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2)(2分)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1和实验2的电位变化情况。(3)(6分)分析与讨论:①本实验采用的对照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为获得电位变化曲线,生物信号采集仪的两电极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达实验目的,也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验证膜屏障作用。③根据实验分析,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Ca2+还影响着细胞的膜阈值电位。具体表现为:血钙浓度降低,膜阈值电位绝对值加大,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差值缩小,细胞的兴奋性增加。章末检测试卷(二)1.B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若从功能上划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神经,B错误。]2.A3.A [根据兴奋传导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B正确;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4.A [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K+的内流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5.C6.D [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推测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有突触,A正确;乙酰胆碱能传递兴奋,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正确;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会使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可能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减少,D错误。]7.C [据图可知,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Na+通道开放,在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点Na+停止内流,开始发生K+外流,A错误;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是K+外流,需要K+通道蛋白协助,盐酸胺碘酮属于K+通道阻断剂,因此,使用足量盐酸胺碘酮处理后,ac段是内向电流,从a到c的时间不变,B错误;de段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当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后导致膜内的电位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再通过Na+—K+泵恢复为静息电位,C正确;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Na+内流减少,b点会上移,D错误。]8.B9.B [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10.B [图中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据图可知,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都可以通过膜上EAAT回收谷氨酸,若EAAT功能过强,则会使谷氨酸回收量增加,进而导致突触间隙的谷氨酸含量减少,而题干中指出癫痫是由于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所致,故EAAT功能过强并不会导致癫痫,B错误,C正确;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进而发生膜内外电位变化,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11.B [M点在神经纤维上,刺激M点兴奋先到达电表左侧,再到达电表右侧,故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A正确;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的连接点相当于突触,且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腓肠肌,故刺激N点,电表指针不偏转,B错误;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刺激,则连接在膜外侧的为正电位,内侧为负电位,故电表指针会指向连接在内侧的一极,C正确。]12.A13.A [人体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只有该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所以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A 正确;突触前膜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 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细胞等,C 错误。]14.A [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屈肌收缩、伸肌舒张,故甲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兴奋,乙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抑制;对侧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由于丙和丁来自同一个神经细胞,所以对突触后膜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兴奋。]15.D [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不能由效应器传至感受器,A错误;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缩,B错误;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不一定是反射活动,因为不能确定反射弧是否完整,C错误。]16.B17.D [膝跳反射发生时传入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GABA作用于传出神经元,D错误。]18.D [膝跳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A错误;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上有动作电位的产生,B错误;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C错误;图2中d点为动作电位峰值,细胞膜外侧的钠离子浓度仍然比细胞膜内侧高,D正确。]19.D [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20.A21.(1)2 向右 左侧突触小体中含有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右侧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2)Na+通道关闭而K+外流 正电位 Na+内流 易化扩散 (3)持续兴奋 神经递质的胞吐 内流解析 (1)兴奋在图1突触处传递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共有2次信号转变,传递方向是“向右”,据图可以看到左侧突触前膜中有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右侧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2)EF段正在恢复静息电位,可知Na+通道已经关闭,Na+内流停止,K+外流,F点时的电位和静息电位相同,膜外电位是正电位,分析题图,c点正在发生Na+内流,此时Na+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3)若药物A阻止了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图中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若药物B作用于突触前膜阻止兴奋的传递,药物可能是抑制了神经递质的胞吐过程。图中乙曲线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可能发生了阴离子内流。22.(1)布罗卡 躯体协调与平衡 (2)神经元数目 脊髓 (3)Aβ破坏线粒体膜,导致提供能量减少,同时神经细胞膜受损,影响突触小泡的形成和移动,从而影响了乙酰胆碱的释放 去极化 (4)向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鼠脑室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在相同部位给予相同强度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23.(1) 兴奋 流动性 (2)识别谷氨酸、运输Na+ (3)上移 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答出其中1点即可) (4)易化扩散 K+外流 (5)①③④解析 (1)据图甲判断,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能引起Na+内流,所以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膜的流动性有关。(2)据图甲分析,NMDA能够识别谷氨酸并且运输Na+。(3)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C点上移,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4)图乙中,AB段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运输,则跨膜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CD段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是K+外流引起的。(5)本实验设置a组对照,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正确;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仍大于细胞内Na+浓度,②错误;河鲀毒素抑制了神经兴奋的传导,所以可能会影响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③正确;河鲀毒素可抑制兴奋产生,因此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④正确。24.(1)②降低任氏液中Ca2+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2)如图所示(3)①前后自身对照 一极接膜内,一极接膜外 ②膜内Na+含量的变化 ③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动作电位形成加快,神经细胞容易兴奋而使肌肉收缩 静息电位解析 (1)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要解除竞争性抑制,需降低任氏液中Ca2+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2)实验1存在Ca2+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峰值比实验2的低,实验2解除了Ca2+的竞争性抑制,曲线图见答案。(3)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解除了Ca2+的竞争性抑制,再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膜电位为膜内电位与膜外电位的差值,因此电极的一极接膜内,一极接膜外;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动作电位形成加快,神经细胞容易兴奋而使肌肉收缩,因此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膜阈值电位绝对值一般小于静息电位绝对值,需要打破阈值才能使细胞兴奋,若膜阈值电位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绝对值接近,则更容易打破静息状态,兴奋性增加。(共73张PPT)章末检测试卷(二)第二章 神经调节<<<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是在高级中枢的调节下进行的B.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两者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D.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数目更多的支持细胞构成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若从功能上划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神经,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2024·金华一中高二期末)人体大脑中有很多如图所示的神经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胞体,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B.突起是胞体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两种C.上一个神经细胞可通过③将信号传向下一个神经细胞D.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①是胞体的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结构,A错误;突起是胞体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两种,即树突和轴突,B正确;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轴突是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突起,是神经元传出信息的结构,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2022·浙江6月选考,24)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根据兴奋传导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B正确;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侧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4.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根据题意可知,听毛细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因此推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纤毛膜上K+的内流方式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B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杭州萧山二中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5、6题:马铃薯块茎因淀粉含量高可作主粮,但发芽的块茎含高浓度龙葵素,它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大型真菌营养丰富,但毒蕈中的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鹅膏毒肽是一种RNA聚合酶抑制剂;河鲀味道鲜美但极易中毒,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龙葵素和毒蕈碱中毒者腺体分泌增强,常见呕吐、腹泻等症状。河鲀毒素中毒者会出现感觉麻痹,四肢无力等症状。鹅膏毒肽能够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肝细胞后与RNA聚合酶相结合,肝损伤者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等症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5.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作电位包括Na+内流、K+外流两个过程B.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C.河鲀毒素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但不抑制传导D.河鲀毒素能抑制神经元突触之间传递动作电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所以动作电位包括Na+内流、K+外流两个过程,A正确;形成动作电位的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由于电位差会产生局部电流,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也不能传导,C错误;河鲀毒素是一种钠离子通道抑制剂,能抑制神经元突触之间传递动作电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6.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但不能催化分解毒蕈碱。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有突触B.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分泌C.龙葵素中毒者和毒蕈碱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会增加D.毒蕈碱和龙葵素都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元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传递兴奋,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推测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唾液腺细胞之间有突触,A正确;乙酰胆碱能传递兴奋,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正确;龙葵素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会使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毒蕈碱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可能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减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7.(2023·浙江诸暨中学高二统考)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如图为在任氏液中培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K+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点动作电位达到峰值B.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长C.e点时,此时膜内的电位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D.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据图可知,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Na+通道开放,在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点Na+停止内流,开始发生K+外流,A错误;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是K+外流,需要K+通道蛋白协助,盐酸胺碘酮属于K+通道阻断剂,因此,使用足量盐酸胺碘酮处理后,ac段是内向电流,从a到c的时间不变,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e段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当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后导致膜内的电位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再通过Na+—K+泵恢复为静息电位,C正确;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Na+内流减少,b点会上移,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8.(2023·丽水高二期中)如图表示用微电表测定的刺激神经纤维ab上某处后,记录的某一时刻膜电位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受刺激兴奋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③处电表指针即将左偏,④处电表相反C.①⑤处均会发生Na+的跨膜转运D.③⑤处均有K+外流,但速度不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③处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膜内外电位将变为外正内负,指针将往右偏,④处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Na+内流,膜内外电位将变为外负内正,指针将往左偏,B错误;①和⑤处虽然为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但依然有少量的Na+跨膜转运,C正确;⑤为静息状态,K+外流,③为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逐渐开放,两处K+外流的速度不同,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9.(2024·浙江仙居中学高二期末)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变化幅值增大、PSP2变化幅值减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0.(2024·浙江效实中学高二期末)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B.EAAT功能过强是导致癫痫的重要因素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D.谷氨酸与突触后神经元上受体结合使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图中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据图可知,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都可以通过膜上EAAT回收谷氨酸,若EAAT功能过强,则会使谷氨酸回收量增加,进而导致突触间隙的谷氨酸含量减少,而题干中指出癫痫是由于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所致,故EAAT功能过强并不会导致癫痫,B错误,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使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进而发生膜内外电位变化,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1.(2024·宁波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腓肠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进行实验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N为刺激位点,电表两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刺激M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B.若刺激N点,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C.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刺激电表指针会指向该极D.刺激M点,根据肌肉收缩和电表偏转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M点在神经纤维上,刺激M点兴奋先到达电表左侧,再到达电表右侧,故电表指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A正确;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的连接点相当于突触,且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腓肠肌,故刺激N点,电表指针不偏转,B错误;若将电表其中一极连接在膜内,不给刺激,则连接在膜外侧的为正电位,内侧为负电位,故电表指针会指向连接在内侧的一极,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图甲表示置于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变化情况;图乙表示用电位计测定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差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B.电极A处膜电位处于复极化状态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通道关闭C.实验中,测出图甲a~d间的时间以及图乙电极A~B间的距离,即可得出兴奋传导的速率D.在N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双向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实验中,图甲是一次动作电位形成到结束所需要的时间,即a~d间的时间,不能由此计算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率,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在N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偏转,是因为兴奋先传到B电极,电位计指针偏转一次,兴奋再传到A电极时,电位计指针再偏转一次,不能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3.关于人体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B.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消耗能量,在突触间传递消耗能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人体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只有该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所以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A 正确;突触前膜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 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细胞等,C 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4.(2021·浙江1月选考,23)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图,“+”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屈肌收缩、伸肌舒张,故甲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兴奋,乙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抑制;对侧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由于丙和丁来自同一个神经细胞,所以对突触后膜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兴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5.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效应器肌梭受到叩击后使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B.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张C.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跳反射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不能由效应器传至感受器,A错误;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缩,B错误;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不一定是反射活动,因为不能确定反射弧是否完整,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6.(2024·嘉兴高二期末)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图乙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抑制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C.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D.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A正确;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与图甲比较,图乙中乙酰胆碱含量减少,多巴胺增多;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B错误;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过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7.(2023·温州高二期中)图甲表示某种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机理,图乙为完成膝跳反射的相关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据图甲可知GABA受体也是一种通道蛋白B.当人体内GABA含量缺乏时,大脑神经会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C.在膝跳反射中,兴奋还会从脊髓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D.膝跳反射发生时传入神经元释放GABA,并作用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膝跳反射发生时传入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GABA作用于传出神经元,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8.图1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图2为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给予伸肌感受器适宜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跳反射B.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上没有动作电位的产生C.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D.图2中d点细胞膜内侧的钠离子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膝跳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A错误;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上有动作电位的产生,B错误;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C错误;图2中d点为动作电位峰值,细胞膜外侧的钠离子浓度仍然比细胞膜内侧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9.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能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024·温州高二期末)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减少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互相拮抗C.身体的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小肠属于内脏器官,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小肠活动增加,A错误;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支配,C正确;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1.(2023·舟山高二统考)如图1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的部分结构,a、b、c为其上的两个点;图2表示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回答下列问题:(1)当兴奋在图1突触结构传递时,会发生___次信号转变,传递方向为_____(填“向左”或“向右”),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右左侧突触小体中含有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右侧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兴奋在图1突触处传递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共有2次信号转变,传递方向是“向右”,据图可以看到左侧突触前膜中有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右侧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a点膜电位变化如图2中甲曲线,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点时膜外电位为______;c点正在发生_________过程,Na+的跨膜方式为_________。Na+通道关闭而K+外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正电位Na+内流易化扩散EF段正在恢复静息电位,可知Na+通道已经关闭,Na+内流停止,K+外流,F点时的电位和静息电位相同,膜外电位是正电位,分析题图,c点正在发生Na+内流,此时Na+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_______________过程;若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图2中乙曲线,则膜上可能在发生阴离子_____(填“内流”或“外流”)。(3)若药物A阻止了图中递质的分解,该药物可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若药物B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持续兴奋神经递质的胞吐内流若药物A阻止了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图中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若药物B作用于突触前膜阻止兴奋的传递,药物可能是抑制了神经递质的胞吐过程。图中乙曲线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可能发生了阴离子内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2.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语言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损坏周边神经元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这种损坏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回答下列问题:(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常能理解语言,但是不能说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据此推测患者大脑皮层左半球额叶后部的_______区受损。部分患者的小脑受损,这种损伤最可能直接导致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能力下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布罗卡躯体协调与平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有一鸡蛋大的区域如果受到损伤,则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是不能说完整的句子。现在把这个区称为表达性失语症区,或布罗卡区。小脑主要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2)患者的大脑皮层沟、回增宽,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大量减少。患者仍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这说明基本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神经元数目脊髓(3)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神经细胞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变少,据题干信息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Aβ破坏线粒体膜,导致提供能量减少,同时神经细胞膜受损,影响突触小泡的形成和移动,从而影响了乙酰胆碱的释放去极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的,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患者神经细胞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变少,可能是Aβ破坏线粒体膜,导致提供能量减少,同时神经细胞膜受损,影响突触小泡的形成和移动,从而影响了乙酰胆碱的释放。(4)探究Aβ沉积形成的斑块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向成年小鼠脑室中注射适量Aβ,一段时间后在一定部位给予适宜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向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鼠脑室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在相同部位给予相同强度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β沉积形成的斑块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自变量是有无Aβ沉积形成的斑块,因变量是突触后膜的电位,所以对照组的处理是向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鼠脑室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在相同部位给予相同强度刺激,并检测突触后膜的电位。23.(2023·舟山高二期末)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如图甲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如图乙中曲线Ⅰ表示正常人体内该处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曲线Ⅱ表示膜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据图甲判断,谷氨酸是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与膜的_______有关。兴奋流动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据图甲判断,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能引起Na+内流,所以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膜的流动性有关。(2)据图甲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识别谷氨酸、运输Na+据图甲分析,NMDA能够识别谷氨酸并且运输Na+。(3)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C点_____(填“上移”“下移”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上移“不变”),神经细胞内渗透压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答出其中1点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使得C点上移,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4)图乙中,AB段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CD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易化扩散K+外流图乙中,AB段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运输,则跨膜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CD段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是K+外流引起的。(5)河鲀毒素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为探究河鲀毒素对神经纤维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实验:将分离得到的神经纤维分为a、b两组,a组使用生理盐水处理,b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盐水的河鲀毒素溶液处理,然后用微电极分别刺激神经纤维,测得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丙所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有______(填序号)。①对照组的设置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该实验中的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小于细胞内Na+浓度③河鲀毒素可能会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④在医学上,河鲀毒素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①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本实验设置a组对照,是为了排除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①正确;神经元被微电极刺激后产生兴奋是因为Na+内流,此时细胞外Na+浓度仍大于细胞内Na+浓度,②错误;河鲀毒素抑制了神经兴奋的传导,所以可能会影响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③正确;河鲀毒素可抑制兴奋产生,因此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④正确。24.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Ca2+能与Na+竞争载体结合位点),称为膜屏障作用。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说明:本实验提供一根神经纤维。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实验中标本用任氏液浸润。任氏液中含有Na+、K+、Ca2+、Mg2+、Cl-等,可根据实验需要,对成分含量进行适当调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实验思路:①实验1:连接神经纤维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对神经纤维施加一定刺激,在显示屏上出现一次电位变化,并记录。②实验2:进行解除竞争性抑制实验,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降低任氏液中Ca2+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要解除竞争性抑制,需降低任氏液中Ca2+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以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1和实验2的电位变化情况。答案 如图所示实验1存在Ca2+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峰值比实验2的低,实验2解除了Ca2+的竞争性抑制,曲线图见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分析与讨论:①本实验采用的对照方式是_____________。为获得电位变化曲线,生物信号采集仪的两电极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达实验目的,也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来验证膜屏障作用。③根据实验分析,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Ca2+还影响着细胞的膜阈值电位。具体表现为:血钙浓度降低,膜阈值电位绝对值加大,与________之间的差值缩小,细胞的兴奋性增加。前后自身对照一极接膜内,一极接膜外膜内Na+含量的变化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动作电位形成加快,神经细胞容易兴奋而使肌肉收缩静息电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解除了Ca2+的竞争性抑制,再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为自身前后对照;膜电位为膜内电位与膜外电位的差值,因此电极的一极接膜内,一极接膜外;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动作电位形成加快,神经细胞容易兴奋而使肌肉收缩,因此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会发生抽搐;膜阈值电位绝对值一般小于静息电位绝对值,需要打破阈值才能使细胞兴奋,若膜阈值电位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绝对值接近,则更容易打破静息状态,兴奋性增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试卷(二).docx 章末检测试卷(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