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业14 重点突破练(三)第1~6题,每题4分;第7~12题,每题5分,共54分。题组一 水盐平衡调节1.许多人在“一天八杯水”的错误观念指导下,不管是否口渴都会不停地刻意饮水。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水盐平衡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神经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对水盐平衡起调节作用2.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神经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B.神经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渴觉中枢、神经垂体、肾小管D.渴觉中枢、神经垂体、肾小球3.(2024·宁波镇海中学高二期末)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如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题组二 血糖调节4.(2024·绍兴高二期中)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有拮抗作用B.血糖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调控机制C.长跑中主要由肝糖原与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D.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5.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α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β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胰岛α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C.胰岛β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α细胞的潜能D.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6.(2023·浙江高二阶段练习)碳酸饮料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其糖类成分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长期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产生甜味感的原因以及影响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1、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TRPM5可能是Ca2+受体B.图1中Y物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喝碳酸饮料没有喝白开水解渴,碳酸饮料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长期喝碳酸饮料会促进IRS活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7.(2024·温州高二期中)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数小便者。”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B.糖尿病患者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现象一和三的发生C.糖尿病患者身形消瘦,“吃食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D.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无法通过药物缓解与治疗题组三 体温调节8.(2024·衢州高二阶段检测)寒冷的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操场。此过程中关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教室安静学习时,主要由内脏、脑等器官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B.离开教室后,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C.寒冷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D.在操场的一段时间中,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后散热量将恢复到室内的水平9.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B.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D.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10.受极端天气影响,某地举行的山地越野马拉松比赛中多名选手失温。“失温”即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 ℃,失温者会出现颤抖、心律升高、协调性下降,甚至晕厥,严重者会死亡。如图是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核心温度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并产生冷觉B.参赛运动员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的状态C.在轻度失温状态时,可通过图中①→③→④→⑤→⑥的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其中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D.失温现象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11.(2024·金华高二期中)调定点是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如图表示某人发热时调定点与体温变化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代谢产生的热能B.调定点升高,冷觉感受器兴奋使大脑皮层产生冷觉C.高热持续期机体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相对平衡D.在高热持续期可以通过加盖棉被的方式增加排汗,进行散热,降低体温12.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超过体温时,机体主要以乙形式散热B.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调节状态由丁→丙C.图丁→图丙状态时,机体减少散热,皮肤温度升高D.甲、乙、丙、丁均由神经调节13.(16分)(2024·杭州高二期末)尿量超过3 L/d时称为尿崩。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当健康人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___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刺激垂体释放ADH,ADH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有多种,部分与ADH有关。例如,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下丘脑分泌ADH的量________(填“过多”或“不足”)导致的;肾源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故ADH不能发挥作用,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3)机体需源源不断地合成并分泌ADH,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不属于ADH作用特点的一项是________(A.通过体液运输 B.作用于靶细胞 C.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D.发挥催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多尿,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4)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250 mL的某酒精饮料后会排出约1 000 mL的水,排出的水分相当于摄入饮料的4倍,从而导致机体脱水。据此推测血浆中过高浓度的酒精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ADH的合成和分泌。14.(18分)(2021·江苏,21)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________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2)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__,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______方式释放。(3)胰岛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4)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β细胞损伤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5)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15.(12分)(2022·湖南,18)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__。(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丁 ①________________ 发热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14 重点突破练(三)1.D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2.B3.A [图示为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水分子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部位向渗透压大的部位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抗利尿激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集合管主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据此可知,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C正确;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正确。]4.C5.B [胰岛α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胰岛β细胞合成胰岛素,因此在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后胰高血糖素的合成能力减弱(甚至丧失),B错误;由于胰岛α细胞可以转化为胰岛β 细胞,所以可以推测在合适的条件下,胰岛 β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 α细胞的潜能,C正确;胰岛素是动物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6.D [如果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葡萄糖、果糖含量多,转化为脂肪酸后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脂肪酸含量多会抑制IRS活性,导致葡萄糖转化减弱,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D错误。]7.D [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分泌不足,A正确;糖尿病患者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原尿的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现象一和三的发生,B正确;糖尿病患者身形消瘦,“吃食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从而分解脂肪,C正确;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无法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与治疗,但可选用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D错误。]8.A9.A [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A合理;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不合理;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不合理;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不合理。]10.A [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受极端天气影响,运动员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失温现象,B正确;在轻度失温状态时,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下丘脑相应细胞,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此为神经调节过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此为体液调节过程,其中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会导致失温现象,D正确。]11.D12.C [当人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时,只能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A正确;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其中在减少散热途径中,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汗液减少,B正确;血管收缩的目的是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皮肤汗腺和血管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发挥作用,因此都是通过神经调节,D正确。]13.(1) 大脑皮层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不足 偏高 (3) ADH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D 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 (4)抑制14.(1)肝糖原 (2)易化扩散 由负变正 胞吐 (3)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 胰高血糖素 (4)①③ (5)昼夜节律 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解析 (1)人体血糖的来源有3条: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2)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钾通道关闭,进而引发钙通道打开,此时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3)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4)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会影响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①正确;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不存在胰岛素分泌障碍,②错误;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③正确;胰岛β细胞损伤会导致胰岛素缺乏,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④错误;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⑤错误。故选①③。(5)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昼夜节律性,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出现“黎明现象”。由此,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15.(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扩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共53张PPT)重点突破练(三)第三章 体液调节<<<题组一 水盐平衡调节1.许多人在“一天八杯水”的错误观念指导下,不管是否口渴都会不停地刻意饮水。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水盐平衡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神经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对水盐平衡起调节作用√对点训练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A.神经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B.神经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渴觉中枢、神经垂体、肾小管D.渴觉中枢、神经垂体、肾小球2.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综上分析可推知:图中的a、b、c依次为神经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3.(2024·宁波镇海中学高二期末)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肾集合管重吸收水。如图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图中AQP2、AQP3、APQ4均为水通道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B.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C.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D.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图示为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水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水分子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的,其方向是从渗透压小的部位向渗透压大的部位移动,据此推测图示各部分结构的渗透压大小排序为小管液<集合管主细胞<组织液<血浆,A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抗利尿激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抗利尿激素对血管平滑肌和肾集合管细胞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两种细胞受体不同,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分析题意可知,图中AQP2、AQP3、AQP4均为水通道蛋白,图示抗利尿激素与V2受体结合,通过Gs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转移到集合管主细胞的顶端膜,从而使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据此可知,抗利尿激素可通过调节集合管主细胞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当人饮水不足时,机体内由下丘脑合成、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二 血糖调节4.(2024·绍兴高二期中)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有拮抗作用B.血糖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调控机制C.长跑中主要由肝糖原与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D.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组织细胞,不存在分级调节调控机制,B正确;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进行供能,C错误;胰岛β细胞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无法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5.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α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β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胰岛α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C.胰岛β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α细胞的潜能D.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胰岛α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胰岛β细胞合成胰岛素,因此在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后胰高血糖素的合成能力减弱(甚至丧失),B错误;由于胰岛α细胞可以转化为胰岛β细胞,所以可以推测在合适的条件下,胰岛 β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 α细胞的潜能,C正确;胰岛素是动物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6.(2023·浙江高二阶段练习)碳酸饮料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其糖类成分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长期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产生甜味感的原因以及影响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1、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TRPM5可能是Ca2+受体B.图1中Y物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喝碳酸饮料没有喝白开水解渴,碳酸饮料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长期喝碳酸饮料会促进IRS活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如果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葡萄糖、果糖含量多,转化为脂肪酸后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脂肪酸含量多会抑制IRS活性,导致葡萄糖转化减弱,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D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7.(2024·温州高二期中)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数小便者。”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B.糖尿病患者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现象一和三的发生C.糖尿病患者身形消瘦,“吃食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D.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无法通过药物缓解与治疗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分泌不足,A正确;糖尿病患者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原尿的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现象一和三的发生,B正确;糖尿病患者身形消瘦,“吃食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从而分解脂肪,C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无法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与治疗,但可选用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D错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三 体温调节8.(2024·衢州高二阶段检测)寒冷的冬天,同学们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操场。此过程中关于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教室安静学习时,主要由内脏、脑等器官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B.离开教室后,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C.寒冷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D.在操场的一段时间中,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后散热量将恢复到室内的水平√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内脏、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组织,A正确;寒冷刺激时,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血管收缩,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C错误;室外温度较低,机体散热量增加,并不能恢复到室内的水平,为维持体温稳定,机体产热量增加,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9.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B.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D.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对点训练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A合理;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不合理;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不合理;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不合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0.受极端天气影响,某地举行的山地越野马拉松比赛中多名选手失温。“失温”即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 ℃,失温者会出现颤抖、心律升高、协调性下降,甚至晕厥,严重者会死亡。如图是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核心温度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并产生冷觉B.参赛运动员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的状态C.在轻度失温状态时,可通过图中①→③→④→⑤→⑥的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其中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D.失温现象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受极端天气影响,运动员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失温现象,B正确;在轻度失温状态时,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下丘脑相应细胞,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此为神经调节过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此为体液调节过程,其中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C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会导致失温现象,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1.(2024·金华高二期中)调定点是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如图表示某人发热时调定点与体温变化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代谢产生的热能B.调定点升高,冷觉感受器兴奋使大脑皮层产生冷觉C.高热持续期机体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相对平衡D.在高热持续期可以通过加盖棉被的方式增加排汗,进行散热,降低体温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分析题图可知,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 ℃,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说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在高热持续期,人的体温维持在39 ℃左右,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相对平衡,C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A.当环境温度超过体温时,机体主要以乙形式散热B.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调节状态由丁→丙C.图丁→图丙状态时,机体减少散热,皮肤温度升高D.甲、乙、丙、丁均由神经调节12.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当人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时,只能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A正确;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其中在减少散热途径中,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汗液减少,B正确;血管收缩的目的是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皮肤汗腺和血管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发挥作用,因此都是通过神经调节,D正确。对点训练12345678910111213141513.(2024·杭州高二期末)尿量超过3 L/d时称为尿崩。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当健康人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刺激垂体释放ADH,ADH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强化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23456789101112131415(2)引起尿崩症的原因有多种,部分与ADH有关。例如,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下丘脑分泌ADH的量_____(填“过多”或“不足”)导致的;肾源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故ADH不能发挥作用,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_____(填“偏高”或“偏低”)。综合强化不足偏高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ADH的量分泌不足,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使尿量增多;肾源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细胞表面缺乏ADH的受体,使得ADH不能发挥作用,故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偏高。123456789101112131415(3)机体需源源不断地合成并分泌ADH,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不属于ADH作用特点的一项是____(A.通过体液运输 B.作用于靶细胞 C.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D.发挥催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多尿,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综合强化ADH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ADH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因此机体需源源不断地合成并分泌ADH;ADH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但没有催化作用,故选D。糖尿病患者多尿,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15(4)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250 mL的某酒精饮料后会排出约1 000 mL的水,排出的水分相当于摄入饮料的4倍,从而导致机体脱水。据此推测血浆中过高浓度的酒精会_____(填“促进”或“抑制”)ADH的合成和分泌。综合强化抑制血浆中过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ADH的合成和分泌,使尿量增多,导致机体脱水。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14.(2021·江苏,21)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_____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人体血糖的来源有3条: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肝糖原123456789101112131415(2)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_____方式释放。综合强化易化扩散由负变正胞吐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钾通道关闭,进而引发钙通道打开,此时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123456789101112131415(3)胰岛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综合强化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胰高血糖素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123456789101112131415(4)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β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综合强化①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会影响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①正确;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不存在胰岛素分泌障碍,②错误;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③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胰岛β细胞损伤会导致胰岛素缺乏,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④错误;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⑤错误。故选①③。123456789101112131415(5)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_________的综合强化昼夜节律特点,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昼夜节律性,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出现“黎明现象”。由此,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1515.(2022·湖南,18)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强化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扩张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123456789101112131415(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综合强化上移增加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123456789101112131415(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综合强化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热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123456789101112131415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强化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综合强化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234567891011121314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 重点突破练(三).docx 第三章 重点突破练(三).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