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高中化学 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6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高中化学 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设计实验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1.基础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          铜片:    锌与稀硫酸        , 铜与稀硫酸       
锌片:          铜片:    锌与稀硫酸      ,铜与稀硫酸     
锌片:    铜片:    锌   电子形成    进入溶液,氢离子在铜片上    电子生成    
锌片:    铜片:    电流计:    锌   电子形成   进入溶液,电子经过导线流向   ,产生电流,  在铜片上   电子生成  ,反应过程中产生了   
2.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是把   能转变为   能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反应。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分析下图并填空
原电池总反应式:    。
(2)能量转化:   能转变为   能。
(3)电子的移动方向:从   极流出,经导线流向   极。
(4)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   移动,阴离子向   移动。
特别提醒 原电池中“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即电子只能沿导线移动,离子只能在溶液中移动。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思考1 下列装置中哪些能够组成原电池?不能构成原电池的试分别说明理由。


思考2 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图所示。
(1)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石墨,则X:    ,Y:   。
(2)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石墨,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则正极反应式为        ,溶液中S流向    (填“X”或“Y”)极。
(3)此装置X极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填“还原反应”或“氧化反应”),外电路电流的方向为         。
1.判断正误
(1)原电池中,两极电极材料必须是金属,且负极材料的活动性一定强于正极材料的活动性(  )
(2)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插入酒精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
(3)在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再由铜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锌(  )
(4)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
(5)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与负极转移电子数相同(  )
2.某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了如下6条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
实验后的记录: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负极移动 ③电子流动方向为Zn→导线→Cu ④Cu极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通过导线,则产生0.5 mol H2 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3.(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中 Cu2+向 Zn 电极移动,向 Cu 电极移动
B.电池工作时,Zn 片发生的电极反应:Zn-2e-===Zn2+
C.该装置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表示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
4.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结合装置图,按要求解答问题:(已知:2Al+6H2O+2NaOH===2Na[Al(OH)4]+3H2↑)
(1)若X为Zn,Y为Cu,Z为硫酸铜溶液,则X为   (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         ;铜电极的名称是    ,溶液中的Cu2+移向    (填“X”或“Y”)电极。
(2)若X为Mg,Y为Al,Z为氢氧化钠溶液,则X为    (填电极名称),Y电极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1)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取H2,常用粗锌。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或稀盐酸)形成   ,加快了锌的溶解,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生活中常用的取暖产品——暖贴
暖贴内的   、    、食盐一旦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接触就会形成   ,加快了铁被氧气氧化的速率,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热,供人们取暖。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一般,若两种金属A、B与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若金属A作负极,则金属活动性:   。
3.设计原电池
利用Fe+CuSO4===FeSO4+Cu可设计原电池。
电极反应式 材料选择 装置
负极:       正极:       负极:    正极:   等(活泼性比Fe   的金属或能导电的    均可) 电解质溶液:    溶液
4.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分析如下:
形成条件 钢铁表面形成的电解质溶液中溶有    ,通常溶液呈     性或    性
电极材料 负极是    ,正极是  
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式
溶液中的反应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3-x)H2O 
电化学腐蚀概念 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    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     被氧化,这种腐蚀叫作     
1.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钢铁里的铁和碳与电解质溶液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B.铁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D.放置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铁锈出现
2.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 装置
部分实 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3.常温下用过量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采取下列措施:①不用铁片,改用等质量的铁粉;②加入少量Na2SO4溶液;③加入少量CuSO4固体;④向H2SO4中通入HCl气体;⑤加入NaNO3固体;⑥将稀硫酸换为98%的硫酸。其中可加快H2生成速率的措施有(  )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A:H2SO4+2KOH===K2SO4+2H2O
B:Cu+2FeCl3===CuCl2+2FeCl2
(1)根据上述两反应的本质,    (填字母)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原因是         。
(2)将上述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①写出电极反应式及反应类型:
负极:    ,          ;
正极:    ,          。
②画出装置图并标明电极材料与名称、电解质溶液、电子流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导线上通过电子2 mol,则负极质量减轻    g。
设计原电池
(1)原理: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化合价升高的金属材料作负极,石墨或活泼性比负极弱的金属材料作正极。
(3)电解质溶液: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的水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答案精析
一、
1.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没有变化 反应生成氢气 不反应
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没有变化 反应生成氢气 不反应
逐渐溶解 有气泡产生 失去 锌离子 得到 氢气 逐渐溶解 有气泡产生 指针发生偏转 失去 锌离子 铜片 氢离子 得到 氢气 电能
2.化学 电 氧化还原
3.(1)负极 氧化反应 Zn-2e-===Zn2+ 正极 还原反应
2H++2e-===H2↑ Zn+2H+===Zn2++H2↑
(2)化学 电 (3)负 正 (4)正极 负极
4.活泼性不同 电解质 闭合回路 氧化还原
思考1 ③⑤;①中只有一个电极,②中两个电极的活泼性相同,④中酒精为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⑥中电解质溶液(内电路)未形成闭合回路。
思考2 (1)Zn 石墨 (2)Cu2++2e-===Cu X (3)氧化反应 Y→电流计→X
应用体验
1.(1)× (2)× (3)× (4)√ (5)√
2.B [在铜锌原电池中,锌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Cu为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H+向正极移动,电子由锌流出,经过导线流向铜,每流过1 mol电子,生成0.5 mol H2,正确答案为③④⑤。]
3.A [在电解质溶液中,Cu2+会向正极Cu电极移动,向负极Zn电极移动,A错误;Zn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B正确;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反应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C正确;该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Zn+Cu2+===Zn2++Cu,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有1 mol Zn发生反应,有65 g Zn变为Zn2+进入溶液,同时有64 g Cu2+变为单质Cu从溶液中析出,溶液质量增加1 g,由于在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故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D正确。]
4.(1)负极 锌的活泼性比铜强,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 Y
(2)正极 铝电极逐渐溶解
二、
1.(1)原电池 (2)铁粉 活性炭 原电池
2.A>B
3.Fe-2e-===Fe2+ Cu2++2e-===Cu Fe Cu或C 差 石墨棒 CuSO4
4.O2 中 弱碱 Fe C 2Fe-4e-===2Fe2+ 2H2O+O2+4e-===4OH- 2Fe+2H2O+O2===2Fe(OH)2 原电池 失去电子 电化学腐蚀
应用体验
1.C [钢铁里的铁和碳与电解质溶液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A正确;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碳作正极,发生反应为O2+4e-+2H2O===4OH-,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红色的铁锈,因此放置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铁锈出现,B、D正确,C错误。]
2.C [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则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金属的活动性:a>b;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则b比c活泼,且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后面;装置三中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则d极为负极,c极为正极,金属的活动性:d>c;装置四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a极为正极,d极为负极,d比a活泼,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a>b>c。]
3.A [①将铁片换为等质量的铁粉,增加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②加入少量Na2SO4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③加入少量CuSO4固体,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④向H2SO4中通入HCl气体,氢离子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⑤加入NaNO3固体,因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不产生氢气;⑥将稀硫酸换成98%的硫酸,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综上所述,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措施有①③④。]
4.(1)B A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B为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
(2)①Cu-2e-===Cu2+ 氧化反应 Fe3++e-===Fe2+ 还原反应

③64(共77张PPT)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1课时
专题6 第三单元
<<<
核心素养
发展目标
1.设计实验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3.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索引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课时对点练
原电池工作原理
>
<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铜片:_________ 锌与稀硫酸_____________,铜与稀硫酸_______
1.基础实验探究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逐渐溶解,有气泡
产生
没有变化
反应生成氢气
不反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片:_________ 锌与稀硫酸____________,铜与稀硫酸_______
锌片:_________ 铜片:___________ 锌_____电子形成_______进入溶液,氢离子在铜片上_____电子生成_____
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没有变化
反应生成氢气
不反应
逐渐溶解
有气泡产生
失去
锌离子
得到
氢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_________ 铜片:___________ 电流计:_____________ 锌_____电子形成_______进入溶液,电子经过导线流向_____,产生电流,_______在铜片上_____电子生成_____,反应过程中产生了_____
逐渐溶解
有气泡产生
指针发生偏转
失去
锌离子
铜片
氢离子
得到
氢气
电能
2.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是把_____能转变为___能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反应。
化学

氧化还原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分析下图并填空
负极
氧化反应
Zn-2e- Zn2+
正极
还原反应
2H++2e- H2↑
原电池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Zn+2H+===Zn2++H2↑
(2)能量转化:_____能转变为___能。
(3)电子的移动方向:从___极流出,经导线流向___极。
(4)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_____移动,阴离子向_____移动。
特别提醒 原电池中“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即电子只能沿导线移动,离子只能在溶液中移动。
化学



正极
负极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活泼性不同
电解质
闭合回路
氧化还原
下列装置中哪些能够组成原电池?不能构成原电池的试分别说明理由。
思考1
提示 ③⑤;①中只有一个电极,②中两个电极的活泼性相同,④中酒精为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⑥中电解质溶液(内电路)未形成闭合回路。
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
硫酸,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图所示。
(1)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石墨,则X:____,Y:_____。
(2)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石墨,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则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溶液中S流向___(填“X”或“Y”)极。
(3)此装置X极发生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填“还原反应”或“氧化反应”),外电路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
思考2
Zn
石墨
Cu2++2e-===Cu
X
氧化反应
Y→电流计→X
1.判断正误
(1)原电池中,两极电极材料必须是金属,且负极材料的活动性一定强于正极材料的活动性
(2)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插入酒精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在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再由铜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锌
(4)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5)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与负极转移电子数相同
应用体验
×
×
×


2.某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下了如下6条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A.① ② ③
B.③ ④ ⑤
C.④ ⑤ ⑥
D.② ③ ④
应用体验

实验后的记录:
① 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 H+向负极移动
③ 电子流动方向为Zn→导线→Cu
④ Cu极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通过导线,则产生0.5 mol H2
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应用体验
在铜锌原电池中,锌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Cu为正极,得到电子,发
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H+向
正极移动,电子由锌流出,经过导线流向铜,每流过1 mol电子,生成0.5 mol H2,正确答案为③④⑤。
3.(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中 Cu2+向 Zn 电极移动,
向 Cu 电极移动
B.电池工作时,Zn 片发生的电
极反应:Zn-2e-===Zn2+
C.该装置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表示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在电解质溶液中,Cu2+会向正极Cu电极移动,向负极Zn电极移动,A错误;
Zn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B正确;
应用体验
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反应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C正确;
应用体验
该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Zn+Cu2+
===Zn2++Cu,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有1 mol Zn发生反应,有65 g Zn变为Zn2+进入溶液,同时
有64 g Cu2+变为单质Cu从溶液中析出,溶液质量增加1 g,由于在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故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D正确。
4.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结合装置图,按要求解答问题:(已知:2Al+
6H2O+2NaOH===2Na[Al(OH)4]+3H2↑)
(1)若X为Zn,Y为Cu,Z为硫酸铜溶液,则X为_____
(填电极名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铜电极的名称是   ,溶
液中的Cu2+移向  (填“X”或“Y”)电极。
应用体验
负极
锌的活泼性比铜强,锌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
Y
(2)若X为Mg,Y为Al,Z为氢氧化钠溶液,则X为_____(填电极名称),Y电极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应用体验
正极
铝电极逐渐溶解
归纳总结
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
返回
>
<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1)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取H2,常用粗锌。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或稀盐酸)形成_______,加快了锌的溶解,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生活中常用的取暖产品——暖贴
暖贴内的_____、_______、食盐一旦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接触就会形成_______,加快了铁被氧气氧化的速率,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热,供人们取暖。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原电池
铁粉
活性炭
原电池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一般,若两种金属A、B与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若金属A作负极,则金属活动性:______。
A>B
电极反应式 材料选择 装置
负极: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 负极:____ 正极:_______等(活泼性比Fe___的金属或能导电的_______均可) 电解质溶液:_______溶液
3.设计原电池
利用Fe+CuSO4===FeSO4+Cu可设计原电池。
Fe-2e-===Fe2+
Cu2++2e-===Cu
Fe
Cu或C

石墨棒
CuSO4
4.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分析如下:
形成条件 钢铁表面形成的电解质溶液中溶有____,通常溶液呈___性或_____性
电极材料 负极是____,正极是___
电极反应 负极: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
O2

弱碱
Fe
C
2Fe-4e-===2Fe2+
2H2O+O2+4e-===4OH-
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的反应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3-x)H2O 
电化学腐蚀概念 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_______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_________被氧化,这种腐蚀叫作___________
2Fe+2H2O+O2===2Fe(OH)2
原电池
失去电子
电化学腐蚀
1.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钢铁里的铁和碳与电解质溶液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B.铁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D.放置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铁锈出现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钢铁里的铁和碳与电解质溶液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A正确;
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碳作正极,发生反应为O2+4e-+2H2O===4OH-,总
反应为2Fe+O2+2H2O===2Fe(OH)2,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红色的铁锈,因此放置一段时间后,铁片上有铁锈出现,B、D正确,C错误。
2.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应用体验
实验 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则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金属的活动性:a>b;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则b比c活泼,且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后面;装置三中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则d极为负极,c极为正极,金属的活动性:d>c;装置四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a极为正极,d极为负极,d比a活泼,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a>b>c。
3.常温下用过量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采取下列措施:①不用铁片,改用等质量的铁粉;②加入少量Na2SO4溶液;③加入少量CuSO4固体;④向H2SO4中通入HCl气体;⑤加入NaNO3固体;⑥将稀硫酸换为98%的硫酸。其中可加快H2生成速率的措施有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①将铁片换为等质量的铁粉,增加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加入少量Na2SO4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③加入少量CuSO4固体,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
④向H2SO4中通入HCl气体,氢离子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⑤加入NaNO3固体,因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不产生氢气;
⑥将稀硫酸换成98%的硫酸,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综上所述,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措施有①③④。
4.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A:H2SO4+2KOH===K2SO4+2H2O
B:Cu+2FeCl3===CuCl2+2FeCl2
(1)根据上述两反应的本质,  (填字母)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B
A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B为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
(2)将上述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①写出电极反应式及反应类型:
负极:     ,     ;
正极:     ,     。
应用体验
Cu-2e-===Cu2+
氧化反应
Fe3++e-===Fe2+
还原反应
②画出装置图并标明电极材料与名称、电解质溶液、电子流向。
应用体验
③若导线上通过电子2 mol,则负极质量减轻   g。
答案 
64
归纳总结
设计原电池
(1)原理: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化合价升高的金属材料作负极,石墨或活泼性比负极弱的金属材料作正极。
(3)电解质溶液: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的水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返回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D B D D C D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C A B C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Fe+2H+===Fe2++H2↑
(2)正 2H++2e-===H2↑ 减弱 负 Fe-2e-===Fe2+
(3)Zn Zn+H2SO4===ZnSO4+H2↑
(4)B>A>C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负 有气泡生成 电流 (2)不能 CCl4为非电解质,不能形成闭合回路 (3)①B ②Cu2++2e-===Cu ③9.2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①锌粒逐渐变小; ②铜丝远离锌粒的一端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①锌粒逐渐变小;
②锌粒上有气泡产生;
③铜丝无明显变化
题组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对比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A.实验1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实验1中锌粒作负极,铜丝作正极
C.对比实验1和实验2,说明形成原电池可以使Cu与稀硫酸反应
D.对比实验1和实验3,说明形成原电池需要导线连成闭合回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实验1中形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锌粒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2e-===Zn2+,铜丝作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H++2e-===H2↑,A、B正确;
实验1的本质是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C错误;
原电池需要形成闭合回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如图装置中,M棒变细,N棒变粗。由此判断下表所列M、N、R物质,其中合理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选项 M N R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铁 铜 硝酸银
D 铜 铁 蔗糖溶液

答案
由于蔗糖溶液不是电解质溶液,故D错误;
M棒变细,N棒变粗,则M为负极,N为正极,M的金属活动性比N强,故B错误;
N棒变粗则电解质溶液中有能得电子的金属阳离子,故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3.(2024·长沙高一期中)一种原电池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是正极,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银电极移动
B.该装置工作时,电子的移动方向为铁电极
→硫酸铜溶液→银电极
C.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D.理论上,当正极质量增加6.4 g时,外电路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银是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银电极移动,故A错误;
电子的移动方向为铁电极→导线→银电极,故B错误;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C错误;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质量增加6.4 g,即生成0.1 mol铜,外电路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故D正确。
答案
题组二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4.下列装置中四块相同的Zn片,放置一段时间后腐蚀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③中的锌作负极,腐蚀速率最快;
④中的锌与外界不接触,腐蚀速率最慢;
②中的锌作正极,腐蚀速率比①中的锌要慢;
因此腐蚀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为④②①③。
答案
5.向等质量的两份锌a、b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选项表示生成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中少量Zn置换出少量Cu,形成Zn Cu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a中Zn置换Cu2+消耗了一部分,所以最后生成H2的体积小于b,故选D。
答案
题组三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6.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脱氧过程中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脱氧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脱氧过程中,炭粉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
C.脱氧过程中,Cl-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
D.脱氧过程中,铁电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脱氧过程中,化学能除转化为电能外,还部分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
炭粉为原电池的正极,没有参与反应,故B错误;
NaCl是电解质,没有参与反应,故C错误;
铁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答案
7.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①Fe2+转化为Fe3+ ②O2被还原 ③产生H2 ④Fe(OH)3脱水形成Fe2O3·x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钢铁在腐蚀过程中,负极发生反应:Fe-2e-===Fe2+,正极O2或H+得电子,Fe2+与OH-结合生成Fe(OH)2,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Fe(OH)3
脱水形成铁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8.(2023·无锡高一质检)某兴趣小组模拟纸电池进行实验(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Zn为正极
B.工作时Cu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C.工作时电子经外电路由Cu流向Zn
D.工作一段时间后Cu电极质量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于Zn比Cu活泼,故Zn为负极,
A错误;
工作时Cu电极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B错误;
工作时电子经外电路由负极Zn流向正极Cu,C错误;
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工作时Cu2+在铜电极得电子生成Cu,工作一段时间后Cu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9.如图为镁 次氯酸盐电池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极为电池正极
B.电子由a极流向b极,再经过溶液回到a极
C.电池总反应式为Mg+ClO-+H2O===Mg(OH)2+Cl-
D.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b极消耗2 mol Cl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在b极,ClO-得到电子转化为Cl-,所以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a为负极,故A错误;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但不经过电解质溶液,故B错误;
a为负极,则负极是镁失去电子,生成的Mg2+和溶液中的OH-结合成Mg(OH)2,正极是ClO-得到电子转化为C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所以电池总反应式为 Mg+ClO-+H2O===Mg(OH)2+Cl-,故C正确;
1 mol ClO-得到2 mol电子转化为Cl-,所以当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b极消耗1 mol ClO-,故D错误。
答案
10.我国在太阳能光电催化—化学耦合分解硫化氢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相关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
A.该制氢工艺中可以实现H2S的连续高效转化
B.该装置工作时,H+由b极区流向a极区
C.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3++e-===Fe2+
D.a极区需不断补充含Fe3+和Fe2+的溶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该装置工作时,H+由a极区流向b极区,B项错误;
a极上有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
Fe3+,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图可知,a极区Fe2+和Fe3+可相互转化,故不需补充含Fe3+和Fe2+的溶液,D项错误。
答案
11.锌 空气电池(原理如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电流由Zn电极经导线流向石墨电极
D.该电池放电时OH-向石墨电极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该装置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故A错误;
石墨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水分子作用下氧气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故B正确;
锌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则电流由正极石墨电极经导线流向负极锌电极,电池放电时阴离子OH-向Zn电极移动,故C、D错误。
答案
1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装置如图),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铜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 g,则该过程中产生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2.24 L B.3.36 L
C.4.48 L D.6.72 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题意可知,该原电池中,锌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则负极上锌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导致质量减少,正极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正极质量不变,两个电极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Zn===Zn2++H2↑,
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得氢气的物质的量n(H2)=n(Zn)==0.2 mol,
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V(H2)=0.2 mol×22.4 L·mol-1=4.48 L。
答案
13.(2023·南京高一期中)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B中锡极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_____,锡极附近溶液的酸性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B中Fe极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     。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Fe+2H+===Fe2++H2↑

2H++2e-===
H2↑
减弱

Fe-2e-===Fe2+
Zn
Zn+H2SO4===
ZnSO4+H2↑
答案
(4)A、B、C中铁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A>C
A中不能形成原电池,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B中能形成原电池,铁比锡活泼,锡为正极,铁为负极,铁被腐蚀的速率加快;
C能形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为负极,不断被腐蚀。
答案
(1)当图Ⅰ中的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片作  极,铜片上的现象是      ;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   (填“电子”或“电流”)的流向。
14.现有如图Ⅰ原电池装置,插入电解质溶液前Cu和Fe电极的质量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有气泡生成
电流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铁比铜活泼,所以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作负极,铜作正极,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铜片上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图中的箭头方向是由正极指向负极,故应是电流方向。
答案
(2)若将图Ⅰ中的U形管虚线以下的电解质溶液换为四氯化碳(不导电),如图Ⅱ所示,则该装置   (填“能”或“不能”)形成原电池,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不能
CCl4为非电
解质,不能形成闭合回路
由于四氯化碳不导电,所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图Ⅱ所示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答案
(3)当电解质溶液为某溶液时,两电极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Ⅲ所示。
①该电解质溶液可以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
A.稀硫酸 B.CuSO4溶液
C.稀盐酸 D.FeSO4溶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由图Ⅲ可知两电极的质量均在变化,Fe电极的质量减小而Cu电极的质量增加,故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答案
②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u2++2e-===Cu
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答案
③6 min时Cu电极的质量为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2
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6 min时Fe电极减少的质量为6.0 g-3.2 g=2.8 g,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得Cu电极增加的质量为3.2 g,故m=(6.0+3.2) g=9.2 g。
返回
答案作业7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分值:100分)
(选择题1~12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题组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对比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①锌粒逐渐变小; ②铜丝远离锌粒的一端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①锌粒逐渐变小; ②锌粒上有气泡产生; ③铜丝无明显变化
A.实验1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实验1中锌粒作负极,铜丝作正极
C.对比实验1和实验2,说明形成原电池可以使Cu与稀硫酸反应
D.对比实验1和实验3,说明形成原电池需要导线连成闭合回路
2.如图装置中,M棒变细,N棒变粗。由此判断下表所列M、N、R物质,其中合理的是(  )
选项 M N R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铁 铜 硝酸银
D 铜 铁 蔗糖溶液
3.(2024·长沙高一期中)一种原电池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是正极,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银电极移动
B.该装置工作时,电子的移动方向为铁电极→硫酸铜溶液→银电极
C.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D.理论上,当正极质量增加6.4 g时,外电路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题组二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4.下列装置中四块相同的Zn片,放置一段时间后腐蚀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5.向等质量的两份锌a、b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选项表示生成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题组三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6.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脱氧过程中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脱氧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脱氧过程中,炭粉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
C.脱氧过程中,Cl-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
D.脱氧过程中,铁电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
7.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
①Fe2+转化为Fe3+ ②O2被还原 ③产生H2
④Fe(OH)3脱水形成Fe2O3·x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2023·无锡高一质检)某兴趣小组模拟纸电池进行实验(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Zn为正极
B.工作时Cu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C.工作时电子经外电路由Cu流向Zn
D.工作一段时间后Cu电极质量增加
9.如图为镁 次氯酸盐电池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正极
B.电子由a极流向b极,再经过溶液回到a极
C.电池总反应式为Mg+ClO-+H2O===Mg(OH)2+Cl-
D.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b极消耗2 mol ClO-
10.我国在太阳能光电催化—化学耦合分解硫化氢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相关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质子交换膜只允许H+通过)(  )
A.该制氢工艺中可以实现H2S的连续高效转化
B.该装置工作时,H+由b极区流向a极区
C.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3++e-===Fe2+
D.a极区需不断补充含Fe3+和Fe2+的溶液
11.锌 空气电池(原理如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放电时Zn转化为ZnO。则该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电流由Zn电极经导线流向石墨电极
D.该电池放电时OH-向石墨电极移动
1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装置如图),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铜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 g,则该过程中产生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2.24 L B.3.36 L
C.4.48 L D.6.72 L
13.(20分)(2023·南京高一期中)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B中锡极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             ,锡极附近溶液的酸性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B中Fe极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    。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A、B、C中铁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14.(20分)现有如图Ⅰ原电池装置,插入电解质溶液前Cu和Fe电极的质量相等。
(1)当图Ⅰ中的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片作    极,铜片上的现象是        ;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    (填“电子”或“电流”)的流向。
(2)若将图Ⅰ中的U形管虚线以下的电解质溶液换为四氯化碳(不导电),如图Ⅱ所示,则该装置   (填“能”或“不能”)形成原电池,原因是         。
(3)当电解质溶液为某溶液时,两电极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Ⅲ所示。
①该电解质溶液可以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
A.稀硫酸 B.CuSO4溶液
C.稀盐酸 D.FeSO4溶液
②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③6 min时Cu电极的质量为    g。
答案精析
1.C [实验1中形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锌粒作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Zn-2e-===Zn2+,铜丝作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H++2e-===H2↑,A、B正确;实验1的本质是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C错误;原电池需要形成闭合回路,D正确。]
2.C [由于蔗糖溶液不是电解质溶液,故D错误;M棒变细,N棒变粗,则M为负极,N为正极,M的金属活动性比N强,故B错误;N棒变粗则电解质溶液中有能得电子的金属阳离子,故A错误。]
3.D [银是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银电极移动,故A错误;电子的移动方向为铁电极→导线→银电极,故B错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C错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质量增加6.4 g,即生成0.1 mol铜,外电路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故D正确。]
4.B [③中的锌作负极,腐蚀速率最快;④中的锌与外界不接触,腐蚀速率最慢;②中的锌作正极,腐蚀速率比①中的锌要慢;因此腐蚀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为④②①③。]
5.D [a中少量Zn置换出少量Cu,形成Zn Cu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a中Zn置换Cu2+消耗了一部分,所以最后生成H2的体积小于b,故选D。]
6.D [脱氧过程中,化学能除转化为电能外,还部分转化为热能,故A错误;炭粉为原电池的正极,没有参与反应,故B错误;NaCl是电解质,没有参与反应,故C错误;铁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7.C [钢铁在腐蚀过程中,负极发生反应:Fe-2e-===Fe2+,正极O2或H+得电子,Fe2+与OH-结合生成Fe(OH)2,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Fe(OH)3脱水形成铁锈。]
8.D [由于Zn比Cu活泼,故Zn为负极,A错误;工作时Cu电极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B错误;工作时电子经外电路由负极Zn流向正极Cu,C错误;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工作时Cu2+在铜电极得电子生成Cu,工作一段时间后Cu电极质量增加,D正确。]
9.C [在b极,ClO-得到电子转化为Cl-,所以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a为负极,故A错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但不经过电解质溶液,故B错误;a为负极,则负极是镁失去电子,生成的Mg2+和溶液中的OH-结合成Mg(OH)2,正极是ClO-得到电子转化为Cl-,所以电池总反应式为 Mg+ClO-+H2O===Mg(OH)2+Cl-,故C正确;1 mol ClO-得到2 mol电子转化为Cl-,所以当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b极消耗1 mol ClO-,故D错误。]
10.A [该装置工作时,H+由a极区流向b极区,B项错误;a极上有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3+,C项错误;由图可知,a极区Fe2+和Fe3+可相互转化,故不需补充含Fe3+和Fe2+的溶液,D项错误。]
11.B [该装置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故A错误;石墨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水分子作用下氧气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故B正确;锌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则电流由正极石墨电极经导线流向负极锌电极,电池放电时阴离子OH-向Zn电极移动,故C、D错误。]
12.C [由题意可知,该原电池中,锌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则负极上锌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导致质量减少,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正极质量不变,两个电极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Zn===Zn2++H2↑,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得氢气的物质的量n(H2)=n(Zn)==0.2 mol,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V(H2)=0.2 mol×22.4 L·mol-1=4.48 L。]
13.(1)Fe+2H+===Fe2++H2↑
(2)正 2H++2e-===H2↑ 减弱 负 Fe-2e-===Fe2+
(3)Zn Zn+H2SO4===ZnSO4+H2↑
(4)B>A>C
解析 A中不能形成原电池,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B中能形成原电池,铁比锡活泼,锡为正极,铁为负极,铁被腐蚀的速率加快;C能形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为负极,不断被腐蚀。
14.(1)负 有气泡生成 电流 (2)不能 CCl4为非电解质,不能形成闭合回路 (3)①B ②Cu2++2e-===Cu ③9.2
解析 (1)铁比铜活泼,所以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铁作负极,铜作正极,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铜片上的现象是有气泡生成;图中的箭头方向是由正极指向负极,故应是电流方向。(2)由于四氯化碳不导电,所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图Ⅱ所示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3)①由图Ⅲ可知两电极的质量均在变化,Fe电极的质量减小而Cu电极的质量增加,故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②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③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6 min时Fe电极减少的质量为6.0 g-3.2 g=2.8 g,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得Cu电极增加的质量为3.2 g,故m=(6.0+3.2) g=9.2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