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极地地区(含答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安徽)

资源简介

第十章 极地地区
知识点1 极地自然环境
北极地区图 南极地区图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 以北 主要位于 以南
海陆位置 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围 被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大洋包围
范围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地区 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海陆状况 以 为主 以 为主
气候 严寒,降水量大于南极地区 酷寒、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生物资源有海豹、海狮、海象等 固体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有磷虾、鲸、海豹等
代表动物
居民 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无常住居民
知识点2 极地科学考察 (5年2考)
1.我国极地科考站
(1)北极地区: 。地处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2)南极地区
①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②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③昆仑站: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④泰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⑤ :是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2.极地科考时间:北极地区每年 。南极地区每年 (原因:暖季气温相对较高,且有极昼,可以充分利用白昼时间)。
3.极地科考的原因:自然资源丰富且自然环境原始独特,为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知识点3 极地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由于 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南极臭氧空洞;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石油泄漏等。
2.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签订合约共同保护极地环境;在极地考察、旅游时,将生活垃圾全部带走;禁止捕杀极地地区野生动物;保证极地科考器材、日常用品等使用绿色环保产品。
命题点 极地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
[2023安徽]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多彩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____(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____。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考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__。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____变化及____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 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的行动】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回收利用: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
保护极地环境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为常年考察站。安徽某校地理社团围绕秦岭站的建设历程,对南极环境与保护展开了研究性学习,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请你一起参与。
【建新站,护环境】
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图2),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在国内就已经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占比超过60%,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图1为南极地区范围图,图2为秦岭站主楼及其附属建筑。
图1 图2
(1) 根据秦岭站的建筑特色,推测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采用模块化制作现场拼装建设方式的主要目的。
(3) 推测秦岭站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并说明我国在秦岭站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环保建站的原因。
【跨时空,拓思维】
同学们查询的相关报道显示,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图3为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关系图。
图3
(4) 由图3可知,导致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的环境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浓度增加。
【齐努力,共命运】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塑料制品在使用之后如果被随意丢弃,就会产生塑料和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南极微塑料与人类使用塑料制品有关。
(5) 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请列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的措施。第十章 极地地区
知识点1 极地自然环境
北极地区图 南极地区图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北极圈(66.5°N)以北 主要位于南极圈(66.5°S)以南
海陆位置 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围 被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大洋包围
范围 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地区 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海陆状况 以海洋为主 以陆地为主
气候 严寒,降水量大于南极地区 酷寒、干燥、烈风;有“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之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生物资源有海豹、海狮、海象等 固体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有磷虾、鲸、海豹等
代表动物 北极熊 企鹅
居民 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无常住居民
知识点2 极地科学考察 (5年2考)
1.我国极地科考站
(1)北极地区:黄河站。地处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2)南极地区
①长城站: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②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③昆仑站: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④泰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⑤秦岭站:是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2.极地科考时间:北极地区每年6月至8月。南极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原因:暖季气温相对较高,且有极昼,可以充分利用白昼时间)。
3.极地科考的原因:自然资源丰富且自然环境原始独特,为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知识点3 极地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南极臭氧空洞;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石油泄漏等。
2.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签订合约共同保护极地环境;在极地考察、旅游时,将生活垃圾全部带走;禁止捕杀极地地区野生动物;保证极地科考器材、日常用品等使用绿色环保产品。
命题点 极地自然环境与科学考察
[2023安徽]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多彩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____(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____。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考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__。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____变化及____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 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的行动】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回收利用: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
【答案】70°S; 向南; 高; 气候; 人类; 光盘行动,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少购买塑料购物袋;网购商品,少要求额外包装盒(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分类
保护极地环境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为常年考察站。安徽某校地理社团围绕秦岭站的建设历程,对南极环境与保护展开了研究性学习,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请你一起参与。
【建新站,护环境】
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图2),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秦岭站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在国内就已经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占比超过60%,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图1为南极地区范围图,图2为秦岭站主楼及其附属建筑。
图1 图2
(1) 根据秦岭站的建筑特色,推测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采用模块化制作现场拼装建设方式的主要目的。
(3) 推测秦岭站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并说明我国在秦岭站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环保建站的原因。
【跨时空,拓思维】
同学们查询的相关报道显示,2023年底,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图3为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关系图。
图3
(4) 由图3可知,导致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的环境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浓度增加。
【齐努力,共命运】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塑料制品在使用之后如果被随意丢弃,就会产生塑料和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南极微塑料与人类使用塑料制品有关。
(5) 为减少微塑料污染,请列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 酷寒、干燥、烈风等
(2)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能够缩短施工时间,加快建设进度。
(3) 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
原因: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坚持绿色环保建站,可以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
(4) 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
(5)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如塑料袋、吸管等;垃圾分类投放及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微塑料污染源;增强环保意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