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思维导图)材料二第 1页/共 9页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三古代村民犯错,通常都是请族老主持裁判惩罚,族老根据什么呢,答案是传统。为什么会是传统?费孝通先生举了一个亲身例子;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断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第 2页/共 9页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王铭铭《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认为,“礼治”是一种与“法治”相对的社会治理方式。B. 法律的维持是政治权力,“礼”的维持则依靠无形的传统,“礼治”并非“无法无天”。C. 与依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治理的现代国家不同,部落社会是通过“礼”来实现治理的。D.“礼”的维持需要稳定的环境,如果环境发生改变,“礼治”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影响。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的“礼”不等于“文明”,它也可以杀人,可见礼治社会是很野蛮的。B. 乡土社会的“礼治”依赖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不依赖统治者的个人好恶。C.“礼”在乡土社会里效力更大,一旦发生朝代更迭,人们就不再对“礼”心存敬畏。D.“礼”不同于道德,“礼”是自觉自发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则是从外对人加以限制。3. 下列古代典籍中的句子,不能体现“礼治秩序”的一项是( )A.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B.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 材料三中“治病”的事例可以看出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5. 中国有君子“慎独”的传统,“慎独”的意思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慎独”与“礼治”有无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湖沈扬曾经在春阳之下荡舟西子湖,但见远处苏堤上的柳丝在轻风中舞动,如袅袅绿雾;断桥处湖光染翠,树披红云(那应当是烟柳之中的夹竹桃了);而小瀛洲上古典味儿很浓的楼台粉墙与湖中的三塔对应,果真是翠荫华阁,烟波塔影,其美无比。也曾经在夜幕之中舟行湖面,听水声潺潺,看星光闪烁,桨声欸乃之中,有琴声从湖中岛飘来,见鱼儿跃出水面,远岸灯火,在夜色中徐徐移动。一切都在朦胧而寂静的诗意之中。第 3页/共 9页不过我更难忘一次雨中游湖的经历。那是二〇〇〇年的元旦,天空飘着寒雨,我们租船下湖了。早听说雨中西湖、雪中西湖最能激起诗人的诗情。东坡居士在杭州,写了晴湖写雨湖,都是摇曳生姿,灵动有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湖,他对满目雪景的描绘,巧用了与“白”相对的“痕”和“点”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氏游雪湖时正是旧历新年前后,有一个好心情,所以看瑞雪时分外生灵性,以至于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舟中人”调侃为“两三粒”。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小船在轻柔的雨线中前行。湖面宽阔,丝雨与湖水对接时,既无声也无形。水兴微澜,绿波上偶尔也有闪光。如若在阳光下,这种光点一定会明亮而耀眼。西湖的性格是柔和的、温顺的。雨中的湖面似有缥缈的轻烟,更具有诗韵。有鸥鸟在湖面掠水而过,那姿态娇而轻,很是好看。亲水是鸥鸟的天性。湖面上空因飘洒着细雨而使鸟儿更显得兴奋。有时候鸥鸟俯冲而下,尖喙击水之后即快速腾空,扑翅而去。大约是捕捉到了水中之物了。有一只鸥鸟“浮坐”水面,目视雨空,很是悠闲。到了三潭印月的湖面,只见两个石柱子上各有一只鸥鸟栖息。由于是近距离,可以看清硕大的鸟身,背羽灰黑肚羽白,尾羽尖而长。船从三柱间穿过,鸟儿并不惊恐,安然处之。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很想知道这鸥鸟的名字,船中人七嘴八舌,或说“沙鸥”,或称“海鸥”“湖鸥”。曾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西湖诗,内中写到了鸥鸟,即“沙禽掠岸飞”,禽是鸟类的统称,沙禽即沙鸥大约不会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的名句。杜甫也是在船行中看到鸥鸟的,不过那不是西湖,而是在成都附近的一条江中。欧阳先生看到的“沙禽”在湖中,杜甫先生看到的“沙鸥”在江中。可见不论是江中或湖中,都有同一类型的鸥鸟,所谓“江鸥”“湖鸥”,只是人们随意的称谓,并不见得有种类的严格区别。即便是海鸥,也是因地而异取的名称,许多地方江海相连,鸥鸟在海上是海鸥,飞到江上便是江鸥。我想“沙鸥”也未必是正式的学名,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俗称,只因诗圣杜甫用到了诗中,后人跟着用罢了。欧阳修的西湖诗中还有“无风水面”“隐隐笙歌”“芳草长堤”等字眼。从这些词中可以推测,欧阳先生游湖那天是个晴日,湖面清朗,堤岸上芳草鲜美,而耳旁还有阵阵乐声,沙禽就是在乐声的伴和下贴水飞翔,越过翠绿的堤岸,那情景真是很美很美的。诗传人意,看得出欧阳先生那天也是个好心境。杜甫写“沙鸥”时的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在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辞世,失去依靠,离蓉东下的孤舟中咏写此诗的,天地之大,沙鸥之小,飘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一个是艳阳笙歌,一个是“星垂”“月涌”,这里的隐喻比衬十分明白。物同情异。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从同一类禽鸟的飞动之美中,通过不同的话语,各自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宣泄。此刻我们在雨中,所看到的不是艳阳下的沙禽,也不是星月下的沙鸥,而是雨丝飘曳中的鸥鸟。这其实是烟雨江南常有的好景致。我只是从同一物种的千年绵延和诗人文字的千年存续中,看到一种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种恒久的力量令我感动。第 4页/共 9页堤岸上,有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一面小旗子上有“新春旅游”的字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游团,从阳历新年一直游到农历新年。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游览太匆忙。他们看湖,却难以单个儿与湖对话。在盈盈的湖水旁,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作者春阳、夜幕下游西湖,描绘出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展示了西湖的美和诗意。B. 从“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可看出作者心情是愉悦的,流露出调侃的味道。C.“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D.“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用反问强调祖国名胜众多,暗含对游客不能细赏西湖的惋惜。7. 关于文中写欧阳修和杜甫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探究眼前鸥鸟的名字,引出欧杜诗歌里的鸥鸟,由“自然的鸟”写到“人文的鸟”,表现出依托“联想”的“形散”特质。B. 文中欧阳修的西湖诗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虽然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都能表现内心的情感。C. 文中“大约”“很可能是”等词语,意味着欧阳修诗歌中的“沙禽”和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是同一类鸟的结论属于推测。D. 诗歌中的鸥鸟和诗人的情感千年流传,凝练成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恒久绵长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审美力量。8. 在谋篇布局上,标题“雨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文末“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顺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粪,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第 5页/共 9页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释 A囚 B辟为 C参谋 D未几 E辞职 F李阳冰为当 G涂令 H白依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出生时,母亲因梦见太白星便以此给他命名。李白少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 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却没有应举。B. 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C. 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常于醉酒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不满,在玄宗面前进谗言,使玄宗疏远李白。D.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 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第 6页/共 9页(2)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14. 文中评价李白“骛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 唐诗,完成小题。听段处士弹琴方干①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②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注】①方干(836-888),唐朝诗人。②“顾兔”亦作顾菟,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月中阴精积成兔形,后因以为月的别名。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但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B. 诗的首联,诗人介绍演奏者,上句的“七条丝”代指琴,下句的“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C. 诗的颔联,上句“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所突出的音乐特点完全相同。D. 诗 尾联,诗人先点明听完音乐之后的感受,然后再用议论的方式评价乐声,给予段处士高度评价。16. 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内容都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二者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琵琶女年少时琴技超群、容貌出众,让人惊叹。(2)《诗经》对我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作者常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创造出邈远的艺术境界。(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抒情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第 7页/共 9页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春发其华,秋收其实。2023年秋分,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风玉露,瓜果飘香,稻谷满仓。丰收之美,来自于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人们常用“五谷丰登”一词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您知道 ① ?答案是:稻、麦、黍、菽、粟(稷)。“五谷丰登” ② ,还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秋分,是秋收冬藏的终点,也是春耕夏种的起点。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 ③ ,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通过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敬畏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例如芒种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是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18. 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与文段中“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密码”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A.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舞女的裙。C.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例如芒种时节,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一中心,仔细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第 8页/共 9页C. 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D.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 800 字;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第 9页/共 9页1. C2. B3. C4.①有效性。只要环境不变和条件不变,传统治病经验就是有效的。②主动性。像治病这一类传统,只要照办就持续有效,这会让人们自动遵守传统。5. 有关系。①“慎独”是对礼治秩序的自觉遵守和维护;②“慎独”要求表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高于“礼治”的一般要求。6. C7. B8.①开篇简要呈现西湖的美感,引出作者对雨中游湖的经历的回忆;②接着以苏轼、张岱为例,说明雨雪中的西湖能够激起诗人的激情;③然后从雨中鸥鸟,联想到欧阳修,杜甫的诗,表达了美是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无关乎晴雨。9.①游客雨中游湖,未必能感受到欧阳修晴天赏期的明朗心境;②能超越具体的自然景象,看到中国文化中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③表达了作者对游客忙于行程,不能充分领略西湖诗意的惋惜之情。10. DFH11. D12. C13.(1)这人天才英特,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2)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14. (1)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2)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3)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4)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15. C16.①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或以声写声的手法写乐声。如方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都用“泉水之声”,来写乐声,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②两首诗都用到了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环境描写和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如方诗中“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知月升窗棂,蝉止鸣唱。而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人们听罢音乐也久久沉醉,来表现琵琶女弹奏曲艺的高超。17.①. 曲罢曾教善才服 ②. 妆成每被秋娘妒 ③. 纵一苇之所如 ④. 凌万顷之茫然⑤.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⑥. 迷花倚石忽已暝18. D19.①“五谷”是哪五种作物吗; ②不仅是一个祝福词汇;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20. 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21.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22. D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