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 ( )A.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B.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C.面临国际压力D.教育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国力渐强2. 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随着人口激增,人类的活动已使地球受到严重损害B.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乐观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尽到了保护生物圈的责任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3. 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列不能直接说明这一事实的是 ( )A.随着人口增加,资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B.随着人口增加,能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C.随着人口增加,多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加剧D.随着人口增加,传染病的种类也会增加4. 2005年1月6日是中国第13亿人口日。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3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将近4年。这主要归功于( )。A.我国的经济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计划生育 D.生存环境的改善5. 漫画所描绘的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长过快C.工业废水、废渣的污染 D.酸雨污染6. 下列供热方式,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用石油作燃料供热 B.用煤作燃料供热C.用太阳能供热 D.用天然气或煤气作燃料供热7. 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C.我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D.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8.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人口过度增长无直接关系的社会问题是( )。A.能源缺乏 B.吸毒贩毒 C.环境污染 D.资源短缺9. 下列个人行为中,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且可行性最高的是( )。A.由食肉者改为素食者B.节约用电,用蜡烛照明C.节约用水,用洗衣水冲洗厕所D.终生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作为个人的交通工具10. 刀耕火种、砍伐森林,从而导致植被破坏,形成区域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这是人类哪个时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 )。A.狩猎文明时期 B.工业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 D.现代社会二、填空题11. 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应用现代技术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0.028%上升到0.056%,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5~4℃,科学家做出此结论应用到的科学方法属于 。(2) 为了减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我们应提倡使用的能源是____。A.风能、煤、电能 B.太阳能、煤、潮汐能C.石油、核能、草木燃料 D.风能、水能、太阳能12. 使用化石能源的后果:增加了大气中的 、NO2、SO2等含量。大气中CO2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 ;NO2、SO2溶解到雨水中产生 ,影响人类生活。13. 如图是“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图示,根据图示回答:(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是粮食必然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将 ,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使人口死亡率 。14.(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科学第4章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云南省某地炼制硫磺,排出大量含二氧化硫的废气,导致此地常降酸雨,庄稼被毁,居民外流.材料二 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使植物叶面遭腐蚀,产生大量斑点而坏死,同时还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并造成一些树木死亡,损失惨重.材料三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多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1)根据材料一,造成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酸雨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消除温室效应的方法有那些? (4)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从那些方面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5.(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科学第4章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如图是“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图示,根据图示回答:(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粮食必然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将 ,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使人口死亡率 .16.(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4章《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根据如图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 输出给 。(2)图中箭头c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3)将下列选项代号分别填入下面代表图中箭头a和b后的横线上。a. ;b. 。A. 铁矿石、水产品 B. 煤渣和污水C. 垃圾和煤烟 D. 木材和煤炭三、实验探究题1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总人口达13亿,平均每年人口净增达0.13亿。材料二:中国粮食总产量达4.9×108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只有402千克。材料三: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个,全国缺煤约3×107吨,45种主要矿产中已有10多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四: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300万吨,排放废水360亿吨,每年产生固体垃圾约6.2亿吨。(1)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 。(2)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状况是 。(3)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是 。(4)简要说明我国的环境状况: 。(5)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长期坚持的人口政策是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主要途径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上现在通常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入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七十年代由生态环境学家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发展的全新概念。【解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然而,相对于人口数量,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使得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能够长期、稳定满足人民需求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这一选项直接指出了我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答案】C【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影响包括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负面影响则包括过度开发资源、环境污染等。【解答】A. 随着人口激增,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导致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地球环境受到严重损害,A正确。B. 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B正确。C.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乐观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尽到了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这一选项表述过于乐观,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C错误。D.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这一选项正确指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消耗、能源需求、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解答】A、随着人口的增加,越多的人用资源,所以资源人均占有量就会减少,这的确是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A不符合题意。B、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用能源的人不断增多,因此能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 B不符合题意。C、 随着人口的增加,由于人口素质不高,那么导致更多的人污染环境,所以多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加剧, C不符合题意。D、随着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种类也会增加,并不是直接说明了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对人口增长因素的认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我国的经济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不会对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产生影响,而计划生育可以使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有计划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故选C。5.【答案】A【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描述的场景,确定包含的环境问题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企鹅脚下的冰块不断熔化,即南极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小,这是地球变暖导致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是否会污染环境即可。【解答】A.用石油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故A不合题意;B.用煤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于气体,同样会造成大气污染,故B不合题意;C.用太阳能供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故C符合题意;D.用天然气或煤气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增大温室效应,故D不合题意。故选C。7.【答案】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对环境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A.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存在环境问题,则环境问题自古就有,故A错误;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例如白色污染,故B错误;C.我国的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仍没有全面控制,故C错误;D.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故D正确。故选D。8.【答案】B【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人口增大引起的社会问题判断。【解答】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过度增长无会引起能源缺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而与是否吸毒贩毒没有必然联系,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9.【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保护【解析】【分析】根据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就是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解答】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而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措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只有制定一套系统、全面、完整的环境保护法规并使人人都遵守,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就是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并带头遵守这一法规,所以C选项才是最有效的个人行为。而选项A、B和D都是个人局部的行为,虽然对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形不成整体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其作用极为有限。故答案:C。10.【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人类所处的文明时期及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解答。【解答】A.狩猎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只是生物环境的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B.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是“三废”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C.农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是刀耕火种、砍伐森林,从而导致植被破坏,形成区域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故C符合题意;D.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是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答案】(1)假说(2)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 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诸多问题,所以发展新能源已迫在眉睫。【解答】(1)假说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2)化石能源燃烧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常见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12.【答案】CO2;变暖;酸雨【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2)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解答】使用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这些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等。首先,大气中CO2含量的上升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层“棉衣”,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其次,NO2和SO2这两种气体在大气中可以与水蒸气、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性的物质。当这些酸性的物质溶解到雨水中时,就会产生酸雨。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腐蚀建筑物、破坏植被、影响水质等。13.【答案】(1)减产(2)加速枯竭(3)加剧;升高【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 人口的增长不能无节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答】(1)口剧增会导致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造成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地的过度利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得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因此粮食必然减产。(2)人口膨胀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数量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加速自然资源的消耗,甚至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因此,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加速枯竭。(3)人口剧增不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还会加剧环境污染。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废弃物排放也会增加,进而加剧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影响粮食的生产和品质,造成粮食不足,进而引发饥饿问题。饥饿问题会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因为缺乏足够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因此,人口剧增会使环境污染加剧,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进而使人口死亡率升高。14.【答案】(1)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2)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3)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4)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等(符合题意即可)【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解答】(1)由材料一可知,该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带来的酸雨导致的;(2)酸雨会导致植物叶片的腐蚀,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植物的死亡;(3)由材料三可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多的使用化石燃料及森林的破坏,所以要想减少温室效应,应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面积;(4)作为中学生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做到的是参加植树造林,爱护绿色植被;故答案为:(1) 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2)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3) 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 ;(4) 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等(符合题意即可) 。15.【答案】(1)减产(2)加剧枯竭(3)加剧;升高【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解答】(1)土地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壤变得贫瘠,粮食则必然会减产;(2)由图可知,人口增加,导致自然急剧的减少,最终枯竭;(3)由图可知,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水平急剧增加,而最终导致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故答案为:(1)减产;(2)加剧枯竭;(3)加剧;升高。16.【答案】(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解答】(1)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给环境。(2)图中箭头c在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互相指向,表示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社会。(3)图中箭头a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表示环境给人类社会提供的物质。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输出给环境的废弃物。故答案为:(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17.【答案】(1)人口多、增长快(2)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3)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严重(5)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分析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2)由材料二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状况。(3)由材料三分析可知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4)由材料四分析可知我国的环境状况。(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可得出结论。【解答】(1)材料一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总人口达13亿,平均每年人口净增达0.13亿,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增长快。(2)材料二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粮食总产量达4.9×108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只有402千克,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状况是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 。(3)材料三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个,全国缺煤约3×107吨,45种主要矿产中已有10多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可知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是资源短缺。(4)材料四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300万吨,排放废水360亿吨,每年产生固体垃圾约6.2亿吨,可知环境污染严重 。(5)由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增长快,所以通过计划生育能够有效控制人口快速增长这一问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目前人均占有量低 ,所以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提高人均占有量。故答案为:(1)人口多、增长快(2)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3)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严重(5)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 ( )A.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B.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C.面临国际压力D.教育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国力渐强【答案】A【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上现在通常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入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七十年代由生态环境学家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发展的全新概念。【解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然而,相对于人口数量,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使得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能够长期、稳定满足人民需求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这一选项直接指出了我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 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随着人口激增,人类的活动已使地球受到严重损害B.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乐观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尽到了保护生物圈的责任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答案】C【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影响包括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负面影响则包括过度开发资源、环境污染等。【解答】A. 随着人口激增,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导致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地球环境受到严重损害,A正确。B. 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B正确。C.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乐观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尽到了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这一选项表述过于乐观,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C错误。D.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这一选项正确指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C。3. 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列不能直接说明这一事实的是 ( )A.随着人口增加,资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B.随着人口增加,能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C.随着人口增加,多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加剧D.随着人口增加,传染病的种类也会增加【答案】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消耗、能源需求、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解答】A、随着人口的增加,越多的人用资源,所以资源人均占有量就会减少,这的确是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A不符合题意。B、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用能源的人不断增多,因此能源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 B不符合题意。C、 随着人口的增加,由于人口素质不高,那么导致更多的人污染环境,所以多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加剧, C不符合题意。D、随着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种类也会增加,并不是直接说明了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 2005年1月6日是中国第13亿人口日。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3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将近4年。这主要归功于( )。A.我国的经济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计划生育 D.生存环境的改善【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对人口增长因素的认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我国的经济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不会对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产生影响,而计划生育可以使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有计划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故选C。5. 漫画所描绘的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长过快C.工业废水、废渣的污染 D.酸雨污染【答案】A【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描述的场景,确定包含的环境问题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企鹅脚下的冰块不断熔化,即南极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小,这是地球变暖导致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 下列供热方式,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用石油作燃料供热 B.用煤作燃料供热C.用太阳能供热 D.用天然气或煤气作燃料供热【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是否会污染环境即可。【解答】A.用石油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故A不合题意;B.用煤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于气体,同样会造成大气污染,故B不合题意;C.用太阳能供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故C符合题意;D.用天然气或煤气作燃料供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增大温室效应,故D不合题意。故选C。7. 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C.我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D.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答案】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对环境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判断即可。【解答】A.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存在环境问题,则环境问题自古就有,故A错误;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例如白色污染,故B错误;C.我国的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仍没有全面控制,故C错误;D.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故D正确。故选D。8.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人口过度增长无直接关系的社会问题是( )。A.能源缺乏 B.吸毒贩毒 C.环境污染 D.资源短缺【答案】B【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人口增大引起的社会问题判断。【解答】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过度增长无会引起能源缺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而与是否吸毒贩毒没有必然联系,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9. 下列个人行为中,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且可行性最高的是( )。A.由食肉者改为素食者B.节约用电,用蜡烛照明C.节约用水,用洗衣水冲洗厕所D.终生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作为个人的交通工具【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保护【解析】【分析】根据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就是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解答】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而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措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只有制定一套系统、全面、完整的环境保护法规并使人人都遵守,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就是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并带头遵守这一法规,所以C选项才是最有效的个人行为。而选项A、B和D都是个人局部的行为,虽然对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形不成整体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其作用极为有限。故答案:C。10. 刀耕火种、砍伐森林,从而导致植被破坏,形成区域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这是人类哪个时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 )。A.狩猎文明时期 B.工业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 D.现代社会【答案】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人类所处的文明时期及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解答。【解答】A.狩猎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只是生物环境的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B.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是“三废”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C.农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是刀耕火种、砍伐森林,从而导致植被破坏,形成区域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故C符合题意;D.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是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11. 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应用现代技术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0.028%上升到0.056%,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5~4℃,科学家做出此结论应用到的科学方法属于 。(2) 为了减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我们应提倡使用的能源是____。A.风能、煤、电能 B.太阳能、煤、潮汐能C.石油、核能、草木燃料 D.风能、水能、太阳能【答案】(1)假说(2)D【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 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诸多问题,所以发展新能源已迫在眉睫。【解答】(1)假说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2)化石能源燃烧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常见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12. 使用化石能源的后果:增加了大气中的 、NO2、SO2等含量。大气中CO2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 ;NO2、SO2溶解到雨水中产生 ,影响人类生活。【答案】CO2;变暖;酸雨【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2)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解答】使用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这些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等。首先,大气中CO2含量的上升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层“棉衣”,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其次,NO2和SO2这两种气体在大气中可以与水蒸气、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性的物质。当这些酸性的物质溶解到雨水中时,就会产生酸雨。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腐蚀建筑物、破坏植被、影响水质等。13. 如图是“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图示,根据图示回答:(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是粮食必然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将 ,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使人口死亡率 。【答案】(1)减产(2)加速枯竭(3)加剧;升高【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 人口的增长不能无节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答】(1)口剧增会导致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造成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地的过度利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得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因此粮食必然减产。(2)人口膨胀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人口数量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加速自然资源的消耗,甚至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因此,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加速枯竭。(3)人口剧增不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还会加剧环境污染。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废弃物排放也会增加,进而加剧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加剧会影响粮食的生产和品质,造成粮食不足,进而引发饥饿问题。饥饿问题会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因为缺乏足够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因此,人口剧增会使环境污染加剧,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进而使人口死亡率升高。14.(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科学第4章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云南省某地炼制硫磺,排出大量含二氧化硫的废气,导致此地常降酸雨,庄稼被毁,居民外流.材料二 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使植物叶面遭腐蚀,产生大量斑点而坏死,同时还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并造成一些树木死亡,损失惨重.材料三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多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1)根据材料一,造成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酸雨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消除温室效应的方法有那些? (4)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从那些方面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答案】(1)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2)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3)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4)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等(符合题意即可)【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解析】【分析】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解答】(1)由材料一可知,该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带来的酸雨导致的;(2)酸雨会导致植物叶片的腐蚀,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植物的死亡;(3)由材料三可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多的使用化石燃料及森林的破坏,所以要想减少温室效应,应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面积;(4)作为中学生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做到的是参加植树造林,爱护绿色植被;故答案为:(1) 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2)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3) 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符合题意即可) ;(4) 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等(符合题意即可) 。15.(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科学第4章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如图是“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图示,根据图示回答:(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粮食必然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将 ,并使粮食不足,造成饥饿,使人口死亡率 .【答案】(1)减产(2)加剧枯竭(3)加剧;升高【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解答】(1)土地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壤变得贫瘠,粮食则必然会减产;(2)由图可知,人口增加,导致自然急剧的减少,最终枯竭;(3)由图可知,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水平急剧增加,而最终导致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故答案为:(1)减产;(2)加剧枯竭;(3)加剧;升高。16.(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4章《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根据如图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 输出给 。(2)图中箭头c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3)将下列选项代号分别填入下面代表图中箭头a和b后的横线上。a. ;b. 。A. 铁矿石、水产品 B. 煤渣和污水C. 垃圾和煤烟 D. 木材和煤炭【答案】(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解答】(1)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给环境。(2)图中箭头c在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互相指向,表示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社会。(3)图中箭头a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表示环境给人类社会提供的物质。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输出给环境的废弃物。故答案为:(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三、实验探究题1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总人口达13亿,平均每年人口净增达0.13亿。材料二:中国粮食总产量达4.9×108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只有402千克。材料三: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个,全国缺煤约3×107吨,45种主要矿产中已有10多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四: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300万吨,排放废水360亿吨,每年产生固体垃圾约6.2亿吨。(1)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 。(2)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状况是 。(3)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是 。(4)简要说明我国的环境状况: 。(5)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长期坚持的人口政策是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主要途径是 。【答案】(1)人口多、增长快(2)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3)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严重(5)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分析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2)由材料二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状况。(3)由材料三分析可知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4)由材料四分析可知我国的环境状况。(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可得出结论。【解答】(1)材料一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总人口达13亿,平均每年人口净增达0.13亿,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增长快。(2)材料二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粮食总产量达4.9×108吨,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只有402千克,可知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状况是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 。(3)材料三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个,全国缺煤约3×107吨,45种主要矿产中已有10多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可知中国资源问题的突出表现是资源短缺。(4)材料四中给予的信息是: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2300万吨,排放废水360亿吨,每年产生固体垃圾约6.2亿吨,可知环境污染严重 。(5)由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多、增长快,所以通过计划生育能够有效控制人口快速增长这一问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目前人均占有量低 ,所以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提高人均占有量。故答案为:(1)人口多、增长快(2)总产量高、人均占有量低(3)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严重(5)实行计划生育;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