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1.(2024七下·海曙期中)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正在播放节目的液晶电视 B.中秋佳节明亮的月亮C.燃烧着的蜡烛 D.恒星3.(2024七下·海曙期中) “美林”是一款儿童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美林”属于( )A.纯净物 B.溶液 C.乳浊液 D.悬浊液4.(2024七下·海曙期中)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规范的是( )A.称量小石块质量B.量取液体时读数C.往试管里送固体粉末D.给液体加热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电器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验钞机 B.诱蚊灯 C.消毒柜 D.取暖灯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宁波市被评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总悬浮颗粒7.(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所示,把两只相同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并同时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 ( )A.L1=L2 B.L1>L2C.L18.(2024七下·海曙期中) 日本政府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起了全球关注。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9.(2024七下·海曙期中)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10.(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热的夏天,打开雪碧瓶盖时会发现雪碧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由此得出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增大气压 B.降低温度、减小气压C.升高温度、减小气压 D.降低温度、增大气压11.(2024七下·海曙期中)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以防集气瓶破裂B.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便于引燃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铁丝燃烧后生成一种红色的固体13.(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14.(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15.(2024七下·海曙期中)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则( )A.都是影子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C.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子D.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白色的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黑色17.(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偏食景象(如图)是难得一见的天文景观。在发生日偏食景象时,小宁同学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A.“”形 B.“”形 C.“Δ”形 D.“”形18.(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已知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若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A是氯化铵B.充分搅拌能使①中盐A继续溶解C.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44%19.(2024七下·海曙期中) 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①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②白磷不足,会使测定结果偏小③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④胶头滴管与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0mL刻度处,说明氧气体积分数约为1/5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0.(2024七下·海曙期中) 现要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8% B.8.3% C.10% D.12%21.(2024七下·海曙期中)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数字②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2)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 环节。(3)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 和地球引力。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2)当氧气浓度变为 时蜡烛不再燃烧。(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 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24.(2024七下·海曙期中) 夏天的中午,小华来到公园,看见地面上有很多光斑和树荫,还有很多光柱从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1)树荫形成的原因是 。(2)圆形的光斑一般是 (填“树叶”或“太阳”)的 (填“像”或“影子”)。(3)小华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25.(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2)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3)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的是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6.(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雾 露 霜 雪(1)“缥缈的雾”是 现象;(2)“晶莹的露”是 现象;(3)“凝重的霜”是 现象;(4)“消融的雪”是 现象。27.(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得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乙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8.(2024七下·海曙期中) 竹子高风亮节,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竹的“虚心,有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展开了探究。准备活动: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几瓶(瓶子容积均为200mL)气体。探究活动一:小兰同学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②实验现象: ;③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二:小立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一瓶气体按乙装置组装并测定。①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6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 。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小立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竹子里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的准备活动有关,你分析小立测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2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与冰糖颗粒大小有关【猜想B】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① 0.5g块状冰糖 100mL、10℃的水 缓慢溶解② 0.5g块状冰糖 100mL、80℃的水 较快溶解③ 0.5g粉末状冰糖 100mL、80℃的水 快速溶解(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3)如果要验证猜想C,应如何设计实验? 。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小科同学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1)本实验中,要准确称取蔗糖 g。(2)用如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⑤ 。(3)在配制溶液时,下列选项中的情况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A.蔗糖中含杂质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但没有使用游码C.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31.(2024七下·海曙期中)将80g硝酸钾全部溶于32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1)第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水 g(3)若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将100g和150g的两份食盐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和,则 (填“>”或“<”或“=”)32.(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1)20℃时,A物质的溶解度 C物质的溶解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解析】【分析】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解答】: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枯竭,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做法错误;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做法正确。故答案为:A。2.【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解答】 ACD.正在播放节目的液晶电视、燃烧着的蜡烛、恒星,都能够自身发光,属于光源,故ACD不符合题意;B.中秋佳节明亮的月亮,自己不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不是光源,故B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D【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因此“美林”属于悬浊液。故答案为:D。4.【答案】C【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B、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分析;C、根据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D、根据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的方法分析。【解答】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小石块质量时,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示中小石块与砝码位置放反了,故A操作错误;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故B操作错误;C、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C操作正确;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故D操作错误。故答案为:C。5.【答案】D【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解答】A.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B. 诱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用紫外线吸引蚊子,从而电击蚊子致死,故B错误;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线杀菌,故C错误;D. 取暖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故D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B【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根据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所涉及的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目前计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但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检测范围,不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D、总悬浮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7.【答案】B【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再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可做出判断。【解答】因为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当太阳光照射黑色一侧时,烧瓶内液体吸收的色光多,从阳光中获得的能量多,液体受热膨胀明显,所以甲中液柱移动的距离大于乙中液柱移动的距离,即L1>L2。故答案为:B。8.【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海陆间水循环由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地表径流完成,降水和蒸发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蒸发易把某些污染物通过水循环带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9.【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由图知:质量相同的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由此可猜想出小明的实验目的。【解答】观察图中情景,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显然,小明同学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据此结合题意解答。【解答】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会变大,压强越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因此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应该升高温度、减小气压,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③④,故C正确。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现象及注意事项分析。【解答】A、 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溅落熔化物使集气瓶破裂 ,不符合题意;B、 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引燃铁丝 ,不符合题意;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不符合题意;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故选D。13.【答案】C【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解答】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答案为:C。14.【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故答案为:C。15.【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解答】鸢在空中飞行时,地面上会出现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故D正确。故答案为:D。16.【答案】A【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解答】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反射红光被蓝色的玻璃片吸收,所以为黑色,故A正确;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故B错误;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了红色光,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故C错误;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错误。故答案为:A。17.【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当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很小的孔时,就能形成物体倒立的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解答】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因此,根据日偏食缺口的方向可知,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18.【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题意,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分别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22.9g硝酸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A、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分别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22.9g硝酸钾;若取这两种盐各22g,氯化铵有剩余,则盐A是氯化铵,故选项说法正确。B、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充分搅拌不能使①中盐A继续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C、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钾,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D、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6%,小于44%,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9.【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①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烟;②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④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⑤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解答】①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烟,不是雾;②白磷的量不足,氧气就不能耗尽,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注射器中的水是防止气体逸出,作用不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10mL附近。故答案为:C。20.【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通过计算算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出等式算出实际称量的质量,再算出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所需溶质质量为:100g×12%=12g,需水的质量为100g-12g=88g;称量时10g是砝码质量,2g是游码,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10g=物体质量+2g,得出物体质量=8g,故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B。21.【答案】(1)水汽输送(2)地表径流(3)太阳辐射能(或太阳能)【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2)水循环的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3)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的引力。【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②有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环节。(2)目前,人类修建水库是将地表径流的水资源流到水库里面,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3)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引力。22.【答案】(1)氧气(2)15.3%(3)氮气【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由图像信息来分析;(3)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分析。【解答】(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由此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3)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23.【答案】色散;红【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最大;若三棱镜正向放置,则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解答】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色散现象;如图所示,三棱镜正向放置,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则在光屏上a端将呈现红光,b端呈现紫光。24.【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太阳;像(3)复色光【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2)“树荫”和“光斑”都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果,但二者有不同之处;(3)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该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解答】(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遇到障碍物(树叶、树干)就会形成影子,这就是“树荫”。所以障碍物是什么形状,树荫就是什么形状,不一定就是圆形的;(2)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这就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太阳的像;(3)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属于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是复色光。25.【答案】(1)增加溶液导电性(2)正(3)氢气(4)水 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纯水几乎不导电,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2)由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则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正极。(3)由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26.【答案】(1)液化(2)液化(3)凝华(4)熔化【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1)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2)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3)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解答】(1)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3)霜是凝华形成的;(4)雪消融是熔化过程。27.【答案】(1)30(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在湿度、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相同时,酒精蒸发得比水快。(3)【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2)根据酒精和水的体积﹣时间图像分析,用时短的,就是蒸发快的;(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相同的水,用时就要越长。【解答】(1)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2)根据酒精和水的体积﹣时间图像分析,用时短的,就是蒸发快的;(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相同的水,用时就要越长。28.【答案】石灰水变浑浊;3%;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探究活动一:根据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二:②根据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③根据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探究活动一: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根据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活动二: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6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100%=3%;③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竹子里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的准备活动有关,分析小立测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故答案为:探究活动一: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活动二:②3%;③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29.【答案】(1)B(2)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液体,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实验①和实验②温度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温度对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即猜想B;(2) 比实验②和实验③ 冰糖颗粒大小不同,粉末状溶解更快, 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 如果要验证猜想C,设计实验应该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实验搅拌,一个实验不搅拌。30.【答案】(1)40(2)③①④②(3)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主要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称取蔗糖的质量=200g×20%=40g。(2)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蔗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蔗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3)A、蔗糖中含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但没有使用游码,不影响称量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1.【答案】(1)质量分数等于(2)设加水质量为m,(3)=【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质量除以溶质质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饱和溶液各蒸发溶剂依然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解答】(3) 析出晶体和蒸发的溶剂构成饱和溶液,由于等温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32.【答案】(1)等于(2)1:3(3)B>A>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物质的溶解度等于C物质的溶解度;(2)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g:(25g+50g)=1:3;(3)20℃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溶剂质量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应该按照50℃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1 / 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1.(2024七下·海曙期中)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答案】A【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解析】【分析】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解答】: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枯竭,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做法错误;B、农业上采用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做法正确。故答案为:A。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正在播放节目的液晶电视 B.中秋佳节明亮的月亮C.燃烧着的蜡烛 D.恒星【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解答】 ACD.正在播放节目的液晶电视、燃烧着的蜡烛、恒星,都能够自身发光,属于光源,故ACD不符合题意;B.中秋佳节明亮的月亮,自己不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不是光源,故B符合题意。故选B。3.(2024七下·海曙期中) “美林”是一款儿童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美林”属于( )A.纯净物 B.溶液 C.乳浊液 D.悬浊液【答案】D【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摇匀后服用,因此“美林”属于悬浊液。故答案为:D。4.(2024七下·海曙期中)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规范的是( )A.称量小石块质量B.量取液体时读数C.往试管里送固体粉末D.给液体加热【答案】C【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B、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分析;C、根据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D、根据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的方法分析。【解答】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小石块质量时,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示中小石块与砝码位置放反了,故A操作错误;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故B操作错误;C、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C操作正确;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故D操作错误。故答案为:C。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电器不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验钞机 B.诱蚊灯 C.消毒柜 D.取暖灯【答案】D【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和杀菌消毒作用,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解答】A.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B. 诱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用紫外线吸引蚊子,从而电击蚊子致死,故B错误;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线杀菌,故C错误;D. 取暖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故D正确故答案为:D。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宁波市被评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总悬浮颗粒【答案】B【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根据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所涉及的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目前计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但没有列入空气质量检测范围,不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D、总悬浮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7.(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所示,把两只相同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并同时将甲涂黑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 ( )A.L1=L2 B.L1>L2C.L1【答案】B【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再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可做出判断。【解答】因为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当太阳光照射黑色一侧时,烧瓶内液体吸收的色光多,从阳光中获得的能量多,液体受热膨胀明显,所以甲中液柱移动的距离大于乙中液柱移动的距离,即L1>L2。故答案为:B。8.(2024七下·海曙期中) 日本政府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引起了全球关注。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答案】C【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解答】海陆间水循环由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地表径流完成,降水和蒸发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蒸发易把某些污染物通过水循环带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9.(2024七下·海曙期中)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由图知:质量相同的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由此可猜想出小明的实验目的。【解答】观察图中情景,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显然,小明同学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故答案为:A。10.(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热的夏天,打开雪碧瓶盖时会发现雪碧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由此得出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增大气压 B.降低温度、减小气压C.升高温度、减小气压 D.降低温度、增大气压【答案】C【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据此结合题意解答。【解答】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会变大,压强越小,气体溶解度变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因此若要降低气体的溶解能力,应该升高温度、减小气压,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2024七下·海曙期中)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③④,故C正确。故答案为:C。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以防集气瓶破裂B.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便于引燃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铁丝燃烧后生成一种红色的固体【答案】D【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现象及注意事项分析。【解答】A、 集气瓶中预先装有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溅落熔化物使集气瓶破裂 ,不符合题意;B、 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引燃铁丝 ,不符合题意;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不符合题意;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故选D。13.(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答案】C【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解答】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答案为:C。14.(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A.氧气 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答案】C【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分析】液体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答】在氧气、氦气和氮气中,氧气的沸点最高,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氦气最先沸腾。故答案为:C。15.(2024七下·海曙期中)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则( )A.都是影子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C.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子D.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解答】鸢在空中飞行时,地面上会出现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故D正确。故答案为:D。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白色的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黑色【答案】A【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解答】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反射红光被蓝色的玻璃片吸收,所以为黑色,故A正确;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故B错误;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了红色光,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故C错误;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错误。故答案为:A。17.(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偏食景象(如图)是难得一见的天文景观。在发生日偏食景象时,小宁同学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A.“”形 B.“”形 C.“Δ”形 D.“”形【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当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很小的孔时,就能形成物体倒立的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解答】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个很小的“Δ”形孔的纸板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因此,根据日偏食缺口的方向可知,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18.(2024七下·海曙期中) 已知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若取这两种盐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A是氯化铵B.充分搅拌能使①中盐A继续溶解C.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44%【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根据题意,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分别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22.9g硝酸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A、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分别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22.9g硝酸钾;若取这两种盐各22g,氯化铵有剩余,则盐A是氯化铵,故选项说法正确。B、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铵,充分搅拌不能使①中盐A继续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C、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钾,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D、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6%,小于44%,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9.(2024七下·海曙期中) 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①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②白磷不足,会使测定结果偏小③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④胶头滴管与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10mL刻度处,说明氧气体积分数约为1/5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①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烟;②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④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⑤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解答】①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烟,不是雾;②白磷的量不足,氧气就不能耗尽,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③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注射器中的水是防止气体逸出,作用不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10mL附近。故答案为:C。20.(2024七下·海曙期中) 现要配制100g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8% B.8.3% C.10% D.12%【答案】B【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通过计算算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出等式算出实际称量的质量,再算出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所需溶质质量为:100g×12%=12g,需水的质量为100g-12g=88g;称量时10g是砝码质量,2g是游码,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10g=物体质量+2g,得出物体质量=8g,故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B。21.(2024七下·海曙期中)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数字②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2)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 环节。(3)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 和地球引力。【答案】(1)水汽输送(2)地表径流(3)太阳辐射能(或太阳能)【知识点】水循环【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2)水循环的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3)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的引力。【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②有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环节。(2)目前,人类修建水库是将地表径流的水资源流到水库里面,主要是改造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3)根据课本内容可知,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引力。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2)当氧气浓度变为 时蜡烛不再燃烧。(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答案】(1)氧气(2)15.3%(3)氮气【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由图像信息来分析;(3)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分析。【解答】(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由此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3)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2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 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答案】色散;红【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最大;若三棱镜正向放置,则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解答】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色散现象;如图所示,三棱镜正向放置,光屏上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则在光屏上a端将呈现红光,b端呈现紫光。24.(2024七下·海曙期中) 夏天的中午,小华来到公园,看见地面上有很多光斑和树荫,还有很多光柱从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1)树荫形成的原因是 。(2)圆形的光斑一般是 (填“树叶”或“太阳”)的 (填“像”或“影子”)。(3)小华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太阳;像(3)复色光【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2)“树荫”和“光斑”都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果,但二者有不同之处;(3)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该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解答】(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遇到障碍物(树叶、树干)就会形成影子,这就是“树荫”。所以障碍物是什么形状,树荫就是什么形状,不一定就是圆形的;(2)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这就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太阳的像;(3)让光透过三棱镜,在地面上看见一个彩色的光带,属于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是复色光。25.(2024七下·海曙期中)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2)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 极。(3)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的是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1)增加溶液导电性(2)正(3)氢气(4)水 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纯水几乎不导电,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2)由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则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正极。(3)由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26.(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雾 露 霜 雪(1)“缥缈的雾”是 现象;(2)“晶莹的露”是 现象;(3)“凝重的霜”是 现象;(4)“消融的雪”是 现象。【答案】(1)液化(2)液化(3)凝华(4)熔化【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1)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2)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3)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解答】(1)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3)霜是凝华形成的;(4)雪消融是熔化过程。27.(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得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乙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答案】(1)30(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在湿度、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相同时,酒精蒸发得比水快。(3)【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2)根据酒精和水的体积﹣时间图像分析,用时短的,就是蒸发快的;(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相同的水,用时就要越长。【解答】(1)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2)根据酒精和水的体积﹣时间图像分析,用时短的,就是蒸发快的;(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越慢,相同的水,用时就要越长。28.(2024七下·海曙期中) 竹子高风亮节,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竹的“虚心,有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展开了探究。准备活动:收集竹子中的气体。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几瓶(瓶子容积均为200mL)气体。探究活动一:小兰同学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②实验现象: ;③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二:小立同学探究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他用一瓶气体按乙装置组装并测定。①液体C是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6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 。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小立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竹子里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的准备活动有关,你分析小立测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石灰水变浑浊;3%;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探究活动一:根据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二:②根据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③根据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探究活动一:二氧化碳的原理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根据结论竹子里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活动二:②实验结束时,松开止水夹,结果流入B瓶的水为6mL,竹子里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100%=3%;③测定的结果明显小于真实的竹子里气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并指出“偏小”与前面的准备活动有关,分析小立测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故答案为:探究活动一: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活动二:②3%;③收集时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2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与冰糖颗粒大小有关【猜想B】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① 0.5g块状冰糖 100mL、10℃的水 缓慢溶解② 0.5g块状冰糖 100mL、80℃的水 较快溶解③ 0.5g粉末状冰糖 100mL、80℃的水 快速溶解(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 ;(3)如果要验证猜想C,应如何设计实验? 。【答案】(1)B(2)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液体,观察两烧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实验①和实验②温度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温度对同种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即猜想B;(2) 比实验②和实验③ 冰糖颗粒大小不同,粉末状溶解更快, 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冰糖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 如果要验证猜想C,设计实验应该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实验搅拌,一个实验不搅拌。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小科同学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1)本实验中,要准确称取蔗糖 g。(2)用如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⑤ 。(3)在配制溶液时,下列选项中的情况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A.蔗糖中含杂质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但没有使用游码C.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答案】(1)40(2)③①④②(3)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主要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称取蔗糖的质量=200g×20%=40g。(2)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蔗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蔗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3)A、蔗糖中含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但没有使用游码,不影响称量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31.(2024七下·海曙期中)将80g硝酸钾全部溶于32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1)第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水 g(3)若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将100g和150g的两份食盐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和,则 (填“>”或“<”或“=”)【答案】(1)质量分数等于(2)设加水质量为m,(3)=【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质量除以溶质质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饱和溶液各蒸发溶剂依然为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解答】(3) 析出晶体和蒸发的溶剂构成饱和溶液,由于等温下,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32.(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1)20℃时,A物质的溶解度 C物质的溶解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1)等于(2)1:3(3)B>A>C【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物质的溶解度等于C物质的溶解度;(2)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g:(25g+50g)=1:3;(3)20℃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溶剂质量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应该按照50℃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