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阶段重点突破练(二)专题6<<<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C D B B C B题号 9 10 11 12答案 C B C B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①HC+H+===CO2↑+H2O C+2H+===CO2↑+H2O ②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加入NaHCO3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要快得多 ③不正确(2)a.吸热 b.放热 c.吸热13.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吸收 放出 (2)A (3)化学 热14.(1)需大量电能 (2)2H2(g)+O2(g)===2H2O(l) ΔH=-4Q kJ·mol-1 (3)来源丰富(H2O)、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4)负 氧化 正 还原 2H2-4e-+4OH-===4H2O O2+4e-+2H2O===4OH-15.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①③⑤⑥ ⑦⑧ (2)N2 吸收 180(3)①O2+4e-+2H2O===4OH- 减小 ②NA16.(1)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附气体(2)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3)O2+4H++4e-===2H2O 正极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2023·成都高一期中)已知N2(g)和O2(g)反应生成2 mol NO(g)吸收180 kJ能量,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632 kJ能量C.断裂1 mol O O键吸收的能量x值为488D.该反应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所放出的能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A错误;由图可知,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632 kJ能量,故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图示,断裂旧化学键所吸收能量为(x+946) kJ,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能量为2×632 kJ=1 264 kJ,每生成2 mol NO(g)所吸收能量为180 kJ,因此有180 kJ=(x+946) kJ-1 264 kJ,故x为498,C错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成键所放出的能量,D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工业上由CO2和H2合成气态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已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表示合成甲醇的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的是√151617答案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又因为物质越稳定,其能量越小,所以液态物质的能量小于气态物质,则符合条件的图像是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3.(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铜 铈氧化物(xCuO·yCeO2,Ce是活泼金属)催化氧化可除去H2中少量的CO,总反应为2CO+O2===2CO2,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及可能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ⅰ)中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B.步骤(ⅲ)中只有共价键的生成C.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反应D.总反应为吸热反应√151617答案(ⅰ)中,CO转化为CO2,C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另外,催化剂中失去了1个O,则Cu或Ce元素的化合价也会发生变化,A不正确;步骤(ⅲ)中,O O、C≡O中的共价键会发生断裂,所以既有共价键的生成,也有共价键的断裂,B不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步骤(ⅰ)中,催化剂提供氧元素,将CO转化为CO2,步骤(ⅲ)中O2提供O元素,将催化剂的中间产物转化为催化剂,所以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反应,C正确;从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总反应为放热反应,D不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计算4.(2023·扬州高一期中)如图所示,曲线a和b代表N2和H2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能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放出的热量比b多B.断开1 mol N2(g)和3 mol H2(g)的化学键需要放出2 250.9 kJ的热量C.1 mol N2(g)和3 mol H2(g)的总键能比2 mol NH3(g)的总键能大D.1 mol NH3(g)完全分解需要吸收46.0 kJ的热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曲线a和b的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均相同,则a和b放出的热量相等,A错误;旧键断裂吸收热量,则断开1 mol N2(g)和3 mol H2(g)的化学键需要吸收2 250.9 kJ的热量,B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低于生151617成物的总键能,即1 mol N2(g)和3 mol H2(g)的总键能小于2 mol NH3(g)的总键能,C错误;该反应生成2 mol NH3(g)放出(2 342.9-2 250.9) kJ=92 kJ热量,则1 mol NH3(g)完全分解需要吸收46.0 kJ的热量,D正确。答案A.吸收3 820.4 kJ B.释放3 820.4 kJC.吸收8 697.6 kJ D.释放17 908 kJ5.(2024·福建龙岩高一检测)庚烷(C7H16)是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已知庚烷在汽缸中会发生反应:C7H16(g)+11O2(g) 7CO2(g)+8H2O(g)。则1 mol庚烷(C7H16)气体燃烧产生CO2(g)和水蒸气的能量变化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6.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可以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主要过程如图所示:右表所示为此反应条件下,断开或形成1 mol对应的化学键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1 mol,则过程Ⅰ吸收的能量为463 kJB.过程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过程 Ⅲ 中生成物的总能量C.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2 mol,则过程Ⅱ放出的能量为574 kJD.过程 Ⅲ 为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 H—O O O H—H O—O能量/kJ 463 496 436 13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1 mol,断裂1 mol H—O键吸收的能量为463 kJ,A正确;总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过程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151617化学键 H—O O O H—H O—O能量/kJ 463 496 436 138于过程 Ⅲ 中生成物的总能量,B错误;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2 mol,则过程Ⅱ形成了1 mol H—H键、1 mol O—O键,放出的能量为(138+436) kJ=574 kJ,C正确;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过程 Ⅲ 中H2O2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151617化学键 H—O O O H—H O—O能量/kJ 463 496 436 138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三、能源的利用7.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C.2 mol 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具有的总能量D.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151617√答案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 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 和1 mol O2具有的总能量。因由水制取H2耗能多且H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选项 a b 试剂X 装置图A Cu C FeCl3溶液 B Cu Ag 蔗糖溶液C Al Mg NaOH溶液D Zn Cu 醋酸溶液1234567891011121314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8.(2024·广东梅州高一期中)下列组合中,不能使装置中的电流计指针出现偏转的是√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铜、石墨是不同的电极,FeCl3溶液与铜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A;蔗糖是非电解质,蔗糖溶液不导电,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不能发生偏转,故选B;151617镁、铝是不同的电极,氢氧化钠溶液与铝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C;铜、锌是不同的电极,醋酸溶液与锌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D。答案A B C D 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镍镉电池12345678910111213149.下列电池工作时,O2在正极得电子的是√151617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2H2O,正极是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0.把a、b、c、d四种金属片浸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A.a>b>c>d B.a>c>d>bC.c>a>b>d D.b>d>c>a√151617答案若a、b相连时,a为负极,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活动性强的作原电池的负极,故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d相连时,c为负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c>d;a、c相连时,c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c;b、d相连时,b是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b;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c>d>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五、新型化学电源11.如图所示,X为单质硅,Y为金属铁,a为氢氧化钠溶液,组装成一个原电池,总反应式为Si+2OH-+H2O===Si+2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Si-4e-===Si4+B.X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4H2O+4e-===4OH-+2H2↑C.X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Si+6OH--4e-===Si+3H2OD.Y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由总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确定:硅为负极,铁为正极;正极反应式:4H2O+4e-===4OH-+2H2↑,负极反应式:Si-4e-+6OH-===Si+3H2O。151617答案12.(2023·哈工大附中高一期末)潜艇中使用的液氨 液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发生还原反应B.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电极a移动C.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D.电子由电极a经外电路向电极b移动,再经电解质溶液回到电极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液氨 液氧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液氨)的电极a为负极,通入液氧的电极b为正极。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151617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可知OH-向电极a移动,B正确;电极b通入氧气,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显碱性,因此反应产生OH-,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溶液中无电子定向移动,D错误。151617答案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综合1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均足量),将两个各装有0.3 g NaHCO3或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如图)。将气球内的NaHCO3或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1)①Ⅰ试管和Ⅱ试管中分别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支试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HC+H+ CO2↑+H2OC+2H+CO2↑+H2O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加入NaHCO3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要快得多答案与同浓度盐酸反应时,NaHCO3比Na2CO3反应剧烈,产生气泡的速率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③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粉末的试管变热。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甲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不正确甲得出结论的方法不正确,因为两种粉末与盐酸的反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粉末的溶解过程,二是在溶液中与盐酸的反应过程。答案(2)为研究两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① 50 mL水 2.5 g NaHCO3固体 20 ℃ 18.5 ℃② 50 mL水 3.2 g Na2CO3固体 20 ℃ 23.3 ℃③ 35 mL稀盐酸 含2.5 g NaHCO3 的饱和溶液15 mL 20 ℃ 18.8 ℃④ 35 mL稀盐酸 含3.2 g Na2CO3 的饱和溶液15 mL 20 ℃ 21.2 ℃答案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三条结论:a.NaHCO3的溶解是 (填“吸热”或“放热”,下同)过程。 b.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反应。 c.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反应。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吸热放热吸热答案由表中数据①②可知,NaHCO3固体的溶解是吸热过程,Na2CO3固体的溶解是放热过程。分析③④两组数据可知NaHCO3饱和溶液与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Na2CO3饱和溶液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14.H2与O2、F2均能发生反应,如图为H2与F2发生反应生成HF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转化Ⅰ、Ⅱ (填“吸收”或“放出”,下同)能量,完成转化Ⅲ 能量。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吸收放出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转化Ⅰ、Ⅱ是断开化学键的过程,吸收能量;转化Ⅲ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放出能量。答案(2)H2和F2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可用 (填“A”或“B”)表示。 1234567891011121314由图可知,H2和F2反应生成HF的能量变化为154 kJ·mol-1+436 kJ·mol-1-2×565 kJ·mol-1=-540 kJ·mol-1,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图符合。A151617答案(3)H2在O2中燃烧的过程主要是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 123456789101112131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化学151617热答案15.分析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电解水生成H2,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2)标准状况下,11.2 L H2燃烧生成液态的水,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需大量电能2H2(g)+O2(g)===2H2O(l) ΔH=-4Q kJ·mol-1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标准状况下,11.2 L 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故2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 mol=4Q kJ,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4Q kJ·mol-1。151617答案(3)氢气作为理想的“绿色能源”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来源丰富(H2O)、热值高、产物无污染H2作为“绿色能源”的优点有来源丰富、热值高、无污染。答案(4)氢氧燃料电池是氢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氢气在 极上发生 反应,氧气在 极上发生 反应。 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写出正、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负极: ,正极: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负氧化正还原2H2-4e-+4OH-===4H2OO2+4e-+2H2O===4OH-在氢氧燃料电池中,H2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O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则负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6.(2023·重庆高一期中)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过程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灼热的木炭中通入CO2 ②碘升华 ③石灰石受热分解 ④水蒸气液化 ⑤Na2CO3·10H2O与NH4NO3反应制作冷敷袋 ⑥HCl+NaHCO3===NaCl+H2O+CO2↑ ⑦CH4+2O2 CO2+2H2O ⑧金属的锈蚀151617①③⑤⑥⑦⑧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①C与CO2反应生成CO是吸热反应,②碘升华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③石灰石受热分解为吸热反应,④水蒸气液化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⑤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反应为吸热反应,⑥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⑦甲烷燃烧是放热反应,⑧金属的锈蚀是放热反应。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生成NOx等污染大气,其中生成NO的能量变化如图甲所示,则图中三种分子最稳定的是 (写化学式)。若反应生成2 mol NO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 N2物质的键能越大,越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N2的键能最大,因此最稳定的为N2。从图中可知,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1 mol N2和1 mol O2反应生成2 mol NO吸收的能量为(946+498-632×2) kJ=180 kJ。151617吸收180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3)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乙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①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随着反应的进行,KOH溶液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O2+4e-+2H2O===4OH-151617减小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气体的一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则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该反应的总反应为2H2+O2===2H2O,随着反应进行,KOH溶液被稀释,KOH溶液的浓度减小。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②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 151617NA负极的电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 H2即0.5 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7.某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所用的石墨棒须经过预处理:先经高温火焰灼烧到红热,再迅速浸入冷水中。这种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经高温火焰灼烧到红热,再迅速浸入冷水中,可以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附气体。151617附气体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要使发光二极管发亮,实验时的操作顺序是先接通S1,断开S2,电解一段时间后,再断开S1,接通S2,请写出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 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根据以上分析,接通S1,断开S2,构成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断开S1,接通S2时,构成氢氧燃料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151617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3)写出下列操作时的电极反应式,并注明电极名称:①按下开关S1:C1附近发生电极反应:2H2O+2e-===H2↑+2OH-;②断开开关S1,迅速按下开关S2:(提示:此时C1附近溶液显碱性,C2附近溶液显酸性)C2:______ , 。 O2+断开开关S1,迅速按下开关S2构成氢氧燃料电池,C2附近有氧气,是电池正极,且附近溶液显酸性,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1516174H++4e-===2H2O正极答案作业9 阶段重点突破练(二)(分值:100分)(选择题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2023·成都高一期中)已知N2(g)和O2(g)反应生成2 mol NO(g)吸收180 kJ能量,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632 kJ能量C.断裂1 mol OO键吸收的能量x值为488D.该反应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所放出的能量2.工业上由CO2和H2合成气态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已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表示合成甲醇的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3.(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铜 铈氧化物(xCuO·yCeO2,Ce是活泼金属)催化氧化可除去H2中少量的CO,总反应为2CO+O2===2CO2,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及可能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中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B.步骤(ⅲ)中只有共价键的生成C.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反应D.总反应为吸热反应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计算4.(2023·扬州高一期中)如图所示,曲线a和b代表N2和H2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能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放出的热量比b多B.断开1 mol N2(g)和3 mol H2(g)的化学键需要放出2 250.9 kJ的热量C.1 mol N2(g)和3 mol H2(g)的总键能比2 mol NH3(g)的总键能大D.1 mol NH3(g)完全分解需要吸收46.0 kJ的热量5.(2024·福建龙岩高一检测)庚烷(C7H16)是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已知庚烷在汽缸中会发生反应:C7H16(g)+11O2(g)7CO2(g)+8H2O(g)。则1 mol庚烷(C7H16)气体燃烧产生CO2(g)和水蒸气的能量变化正确的是( )A.吸收3 820.4 kJ B.释放3 820.4 kJC.吸收8 697.6 kJ D.释放17 908 kJ6.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可以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主要过程如图所示:下表所示为此反应条件下,断开或形成1 mol对应的化学键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化学键 H—O OO H—H O—O能量/kJ 463 496 436 13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1 mol,则过程Ⅰ吸收的能量为463 kJB.过程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过程 Ⅲ 中生成物的总能量C.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2 mol,则过程Ⅱ放出的能量为574 kJD.过程 Ⅲ 为氧化还原反应三、能源的利用7.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C.2 mol 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具有的总能量D.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8.(2024·广东梅州高一期中)下列组合中,不能使装置中的电流计指针出现偏转的是( )选项 a b 试剂X 装置图A Cu C FeCl3溶液B Cu Ag 蔗糖溶液C Al Mg NaOH溶液D Zn Cu 醋酸溶液9.下列电池工作时,O2在正极得电子的是( )A B C D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 氢氧燃 料电池 镍镉电池10.把a、b、c、d四种金属片浸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A.a>b>c>d B.a>c>d>bC.c>a>b>d D.b>d>c>a五、新型化学电源11.如图所示,X为单质硅,Y为金属铁,a为氢氧化钠溶液,组装成一个原电池,总反应式为Si+2OH-+H2O===Si+2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Si-4e-===Si4+B.X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4H2O+4e-===4OH-+2H2↑C.X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Si+6OH--4e-===Si+3H2OD.Y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12.(2023·哈工大附中高一期末)潜艇中使用的液氨 液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a发生还原反应B.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电极a移动C.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D.电子由电极a经外电路向电极b移动,再经电解质溶液回到电极a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综合13.(14分)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均足量),将两个各装有0.3 g NaHCO3或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如图)。将气球内的NaHCO3或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1)①Ⅰ试管和Ⅱ试管中分别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两支试管中的现象为 。③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粉末的试管变热。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甲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研究两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 或最低温度① 50 mL水 2.5 g NaHCO3固体 20 ℃ 18.5 ℃② 50 mL水 3.2 g Na2CO3固体 20 ℃ 23.3 ℃③ 35 mL稀盐酸 含2.5 g NaHCO3 的饱和溶液15 mL 20 ℃ 18.8 ℃④ 35 mL稀盐酸 含3.2 g Na2CO3 的饱和溶液15 mL 20 ℃ 21.2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三条结论:a.NaHCO3的溶解是 (填“吸热”或“放热”,下同)过程。 b.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反应。 c.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反应。 14.(10分)H2与O2、F2均能发生反应,如图为H2与F2发生反应生成HF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转化Ⅰ、Ⅱ (填“吸收”或“放出”,下同)能量,完成转化Ⅲ 能量。 (2)H2和F2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可用 (填“A”或“B”)表示。 (3)H2在O2中燃烧的过程主要是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 15.(16分)分析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电解水生成H2,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2)标准状况下,11.2 L H2燃烧生成液态的水,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氢气作为理想的“绿色能源”的主要理由是 。 (4)氢氧燃料电池是氢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氢气在 极上发生 反应,氧气在 极上发生 反应。 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写出正、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负极: ,正极: 。 16.(16分)(2023·重庆高一期中)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过程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灼热的木炭中通入CO2 ②碘升华 ③石灰石受热分解 ④水蒸气液化 ⑤Na2CO3·10H2O与NH4NO3反应制作冷敷袋 ⑥HCl+NaHCO3===NaCl+H2O+CO2↑ ⑦CH4+2O2CO2+2H2O ⑧金属的锈蚀(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生成NOx等污染大气,其中生成NO的能量变化如图甲所示,则图中三种分子最稳定的是 (写化学式)。若反应生成2 mol NO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 (3)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乙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①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 ,随着反应的进行,KOH溶液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 17.(8分)某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所用的石墨棒须经过预处理:先经高温火焰灼烧到红热,再迅速浸入冷水中。这种预处理的目的是 。 (2)要使发光二极管发亮,实验时的操作顺序是先接通S1,断开S2,电解一段时间后,再断开S1,接通S2,请写出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 (3)写出下列操作时的电极反应式,并注明电极名称:①按下开关S1:C1附近发生电极反应:2H2O+2e-===H2↑+2OH-;②断开开关S1,迅速按下开关S2:(提示:此时C1附近溶液显碱性,C2附近溶液显酸性)C2: , 。 答案精析1.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A错误;由图可知,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632 kJ能量,故B正确;根据图示,断裂旧化学键所吸收能量为(x+946) kJ,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能量为2×632 kJ=1 264 kJ,每生成2 mol NO(g)所吸收能量为180 kJ,因此有180 kJ=(x+946) kJ-1 264 kJ,故x为498,C错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断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成键所放出的能量,D错误。]2.A [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又因为物质越稳定,其能量越小,所以液态物质的能量小于气态物质,则符合条件的图像是A。]3.C [(ⅰ)中,CO转化为CO2,C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另外,催化剂中失去了1个O,则Cu或Ce元素的化合价也会发生变化,A不正确;步骤(ⅲ)中,O==O、C≡O中的共价键会发生断裂,所以既有共价键的生成,也有共价键的断裂,B不正确;步骤(ⅰ)中,催化剂提供氧元素,将CO转化为CO2,步骤(ⅲ)中O2提供O元素,将催化剂的中间产物转化为催化剂,所以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反应,C正确;从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总反应为放热反应,D不正确。]4.D [曲线a和b的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均相同,则a和b放出的热量相等,A错误;旧键断裂吸收热量,则断开1 mol N2(g)和3 mol H2(g)的化学键需要吸收2 250.9 kJ的热量,B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低于生成物的总键能,即1 mol N2(g)和3 mol H2(g)的总键能小于2 mol NH3(g)的总键能,C错误;该反应生成2 mol NH3(g)放出(2 342.9-2 250.9) kJ=92 kJ热量,则1 mol NH3(g)完全分解需要吸收46.0 kJ的热量,D正确。]5.B6.B [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1 mol,断裂1 mol H—O键吸收的能量为463 kJ,A正确;总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过程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过程 Ⅲ 中生成物的总能量,B错误;若过程Ⅰ的反应物为2 mol,则过程Ⅱ形成了1 mol H—H键、1 mol O—O键,放出的能量为(138+436) kJ=574 kJ,C正确;过程 Ⅲ 中H2O2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7.C [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 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 和1 mol O2具有的总能量。因由水制取H2耗能多且H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8.B [铜、石墨是不同的电极,FeCl3溶液与铜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A;蔗糖是非电解质,蔗糖溶液不导电,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不能发生偏转,故选B; 镁、铝是不同的电极,氢氧化钠溶液与铝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C;铜、锌是不同的电极,醋酸溶液与锌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闭合回路,可以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故不选D。]9.C [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2H2O,正极是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10.B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活动性强的作原电池的负极,故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d相连时,c为负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c>d;a、c相连时,c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c;b、d相连时,b是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b;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c>d>b。]11.C [由总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确定:硅为负极,铁为正极;正极反应式:4H2O+4e-===4OH-+2H2↑,负极反应式:Si-4e-+6OH-===Si+3H2O。]12.B [液氨 液氧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液氨)的电极a为负极,通入液氧的电极b为正极。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可知OH-向电极a移动,B正确;电极b通入氧气,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显碱性,因此反应产生OH-,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错误;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溶液中无电子定向移动,D错误。]13.(1)①HC+H+===CO2↑+H2O C+2H+===CO2↑+H2O ②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但加入NaHCO3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要快得多 ③不正确 (2)a.吸热 b.放热 c.吸热解析 (1)②与同浓度盐酸反应时,NaHCO3比Na2CO3反应剧烈,产生气泡的速率快。③甲得出结论的方法不正确,因为两种粉末与盐酸的反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粉末的溶解过程,二是在溶液中与盐酸的反应过程。(2)由表中数据①②可知,NaHCO3固体的溶解是吸热过程,Na2CO3固体的溶解是放热过程。分析③④两组数据可知NaHCO3饱和溶液与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Na2CO3饱和溶液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14.(1)吸收 放出 (2)A (3)化学 热解析 (1)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转化Ⅰ、Ⅱ是断开化学键的过程,吸收能量;转化Ⅲ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放出能量。(2)由图可知,H2和F2反应生成HF的能量变化为154 kJ·mol-1+436 kJ·mol-1-2×565 kJ·mol-1=-540 kJ·mol-1,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图符合。(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15.(1)需大量电能 (2)2H2(g)+O2(g)===2H2O(l) ΔH=-4Q kJ·mol-1 (3)来源丰富(H2O)、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4)负 氧化 正 还原 2H2-4e-+4OH-===4H2O O2+4e-+2H2O===4OH-解析 (2)标准状况下,11.2 L 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故2 mol 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 mol=4Q kJ,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4Q kJ·mol-1。(3)H2作为“绿色能源”的优点有来源丰富、热值高、无污染。(4)在氢氧燃料电池中,H2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O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则负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16.(1)①③⑤⑥ ⑦⑧(2)N2 吸收 180(3)①O2+4e-+2H2O===4OH- 减小 ②NA解析 (1)①C与CO2反应生成CO是吸热反应,②碘升华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③石灰石受热分解为吸热反应,④水蒸气液化不是化学变化,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⑤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反应为吸热反应,⑥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⑦甲烷燃烧是放热反应,⑧金属的锈蚀是放热反应。(2)物质的键能越大,越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N2的键能最大,因此最稳定的为N2。从图中可知,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1 mol N2和1 mol O2反应生成2 mol NO吸收的能量为(946+498-632×2) kJ=180 kJ。(3)①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气体的一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则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该反应的总反应为2H2+O2===2H2O,随着反应进行,KOH溶液被稀释,KOH溶液的浓度减小。②负极的电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 H2即0.5 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17.(1)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附气体(2)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3)O2+4H++4e-===2H2O 正极解析 (1)经高温火焰灼烧到红热,再迅速浸入冷水中,可以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附气体。(2)根据以上分析,接通S1,断开S2,构成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断开S1,接通S2时,构成氢氧燃料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3)断开开关S1,迅速按下开关S2构成氢氧燃料电池,C2附近有氧气,是电池正极,且附近溶液显酸性,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6 阶段重点突破练(二).docx 专题6 阶段重点突破练(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