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二章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019新课标人教版学习目标1.明确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大致分布。(区域认知)2.结合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现状,分析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思维)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观)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区域发展1.生态脆弱区①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②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2.土地退化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2.土地退化石漠化: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西南石灰岩地区。2.土地退化土壤侵蚀:由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2.土地退化土壤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3.我国生态脆弱区①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②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青藏高原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一、生态脆弱区--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阅读课本P23-P24,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石漠化的原因。(2)分析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的原因。①亚季,全年降水量大,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②而且喀斯特山地多陡坡;③石灰岩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④破坏植被,植被覆盖度低,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思考:(3)石漠化的危害有哪些?案例探究——石漠化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石漠化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随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差,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造成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思考:(4)石漠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案例探究——石漠化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移民。加大资金投入。不同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示意图气温变化(℃)3210-1-2-3暖冷暖冷暖冷暖冷暖前 公元 后300020001000500 0 500 10001500160017001800190019502000(年)我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①②③农进牧退牧进农退暖湿冷干气候变化政策引导+农牧交错带向西北移农牧交错带向东南移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况④现象变化:196119671973197919851991199720032009100200300400500降水量/mm年降水量的变化多年平均年内各月降水量案例探究——鄂尔多斯1、自然原因:阅读课本第25页思考:(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提示: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提示: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①鄂尔多斯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②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夏季多暴雨;③降水年际变化大。①降水变率大,暴雨集中,水分利用率低,且土壤侵蚀强烈;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②多大风(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②春季受亚洲高压影响,气温较低,而南方气温回升快,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③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小,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①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 ② 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①过度开垦降水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且由于农作物长势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弱,一遇大风、 暴雨,易加重土壤侵蚀。为了维持生计而增加作物产量,人们进一 步扩大耕地面积,期望来年降水多,农作物产量高。这样,使得农耕区逐渐向西、向北扩展。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不断退化。不合理采矿过度樵采道路建设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③其他(一)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2)多大风,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3)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潜在威胁)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⑤其他(如工程建设)(主要原因)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自然特征:①地理位置: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②气温:全年高温,蒸发量大;③降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地处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容易受到沙漠侵袭;气候较为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土壤多沙质沉积物,极易沙化。案例探究——草方格沙障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砂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修建水库案例探究——小流域综合治理1、多发地区: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2、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相对稳定。3、自然原因:①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人为原因(最主要):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水位上升,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分的蒸发,而上升到土壤的表层,盐分在地表聚集,形成次生盐渍化。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③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4、危害: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5、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故称井灌井排。③合理的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生物措施:种植耐盐碱的作物。一、生态脆弱区--次生盐渍化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活动】华北平原盐渍地的综合治理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荒漠化的成因(以西北地区为例)(1)自然条件——荒漠化的基础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防治荒漠化。(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草方格(稻草、芦苇等扎设)的作用:①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3)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 措施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4)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5)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渍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D随堂检测A3.图中的草方格沙障( )A.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 B.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C.对公路保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 D.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4.石羊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毁林开荒 B.水资源利用不当 C.工业规模扩大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5.为恢复石羊河下游地区往日的生态,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①上游推广节水灌溉 ②中游建设河流防渗工程③下游修建水库 ④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读“石羊河流域示意图”(下左图)及“该地区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完成问题。CBD随堂检测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