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把握逻辑要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企业的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这一判断( )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
B.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C.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D.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未保持自身同一性
2.某博物馆就如何提升知名度召开会议。
甲:“甘肃博物馆麻辣烫玩具出圈,杭州博物馆釉里红高足杯冰箱贴走红,所以,只有开发出网红文创,才能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乙:“我不同意,博物馆的知名度或可以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或通过策展能力提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得出的结论没有正确揭示前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
B.甲所运用的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可能得出真结论
C.乙的选言判断形式结构正确,所以该判断为真
D.乙的发言违反了逻辑思维排中律的要求
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产业起步时,美国批评技术落后、政策不合理,人为设置技术障碍;中国崛起领先时,美国又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的投资,态度反复。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态度( )
①违背了排中律,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②是出于主观偏见的错误认识,没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③违反了矛盾律,前后观点自相矛盾,思维缺乏一致性
④坚持了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某哲学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对话:“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 ”当对方同意后,他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从逻辑的角度看,哲学家的观点( )
①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②违反了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③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书法课上,老师讲解楷书“永字八法”时强调,“逆锋起笔需藏而不露,中锋行笔须骨力内含,回锋收笔须沉稳含蓄。”某学员提出质疑,“若逆锋起笔必须藏锋,为何楷书中部分起笔笔画露锋 从逻辑思维角度看,该学员的质疑( )
①遵循排中律,同一笔画不能既藏锋又露锋
②违反同一律,讨论对象前后不一
③体现思维的能动性,不是对事物的机械反映
④体现思维的概括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逻辑思维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下列命题中加下划线的“逻辑”的含义相同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②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④鲍威尔当面撒谎,将洗衣粉说成化学武器,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奥古斯丁曾说“逻辑学是一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价值的学问,因为它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更理智地思考。”逻辑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重要价值。下列关于逻辑学说法错误的是( )
①逻辑学将“规律”和“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作为研究对象
②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与规则是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③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主要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④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能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开学初,某校高三(10)班的学生围绕2024年巴黎奥运会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中违背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
①小画: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太紧张刺激了,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②小骅:小花,你觉得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好看吗?小花:我没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③小华: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
④小花:潘展乐和郑钦文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长期以来,美国自诩“人权灯塔”和“人权卫士”,但对本国不断恶化的人权状况和在世界制造的一系列人权惨案只字不提。从逻辑角度看,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标”做派( )
A.犯了变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的要求
B.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的要求
C.犯了骑墙居中的错误,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同时肯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10.某个周末,小张和小王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看完出来后,小张说:“这部电影不好看。”小王说:“这部电影很好看。”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小张和小王的说法( )
①违反矛盾律 ②违反同一律 ③是相反的论断 ④反映了思维的差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有的博物馆讲解员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说“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有的博物馆讲解员大谈秘闻、传说、野史,未经考证的内容张口就说。对此,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要求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等材料。从逻辑角度看,国家博物馆此举预期目标是督促讲解员讲解文物时( )
①避免思维不融贯一致 ②符合思维确定性要求
③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④不得改变逻辑推理结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但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这段论述(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思维的要求
13.早在1971年,美国就向中国表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近年来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双方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再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美国上述行为( )
①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偷换论题,变更判断,违反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表述与其所犯逻辑错误关联正确的是( )
① 甲:我能用蓝笔写出红字,你信吗?乙:我不信。 甲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红”字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 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 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 采纳他的建议,或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赞成 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针对自媒体时代的舆情,某网民借助某事例表示“一边倒的网络舆论背后是事实的真相”,又列举另一事例表示“一边倒的网络舆论背后并非是事实的真相”。该网民的观点( )
A.违反同一律要求 B.违反矛盾律要求
C.违反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思维要求
16.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国60%的男人抽烟,30%的女人抽烟,所以甲国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②我赞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房屋外部空间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公众享有的,我是公众所以我可以享有
④稳定供应链才能稳定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供应链遭冲击,全球经济形势必恶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某班拟前往南昌八一纪念馆或南昌舰主题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班长组织同学们投票选择研学地点,最终全班同学去了投票数较高的一个地方开展研学活动。下列关于研学地点的判断中,仅有一个判断为真,据此可以推断,集体研学活动( )
甲:投票数较高的研学地点是南昌八一纪念馆。 乙:投票数较高的研学地点是南昌舰主题园。 丙:班长去了南昌舰主题园。
①去了南昌八一纪念馆 ②去了南昌舰主题园。
③没去南昌八一纪念馆 ④没去南昌舰主题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专指( )
①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③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④认识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亚里士多德曾经列举过古希腊诡辩派的一个诡辩实例:“你有一条狗,他是有女儿的;因此这条狗是父亲。因此,你有一个父亲,她的女儿是狗;因此,你本身是那些狗的一个兄弟,并且本身是一条狗。”在这一实例中,其错误在于( )
A.骑墙居中 B.自相矛盾 C.偷换概念 D.偷换命题
20.有一节自习课可以做作业,同学甲、乙两人讨论这节课准备做什么作业。甲一会儿说应该做政治作业,一会儿又说不做政治作业。对此,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对甲乙两人的表述评价正确的是( )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错误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
④乙没有违反逻辑规律,遵循了逻辑思维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简答题:本题共4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某市举行马拉松赛后,组委会接到举报称“男子组冠军身份存疑”。经调查,冠军就在甲、乙、丙、丁四名选手中,四人陈述如下:
甲:“冠军不是我。”
乙:“冠军是丁。”
丙:“冠军是乙。”
丁:“我不是冠军。”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知识回答:
(1)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说明理由。
(2)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真正的冠军又是谁?谁说了假话?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常某委托程某对其小吃店进行装饰装修,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施工中,双方通过社交软件或电话沟通施工、付款事宜。2023年6月,程某对该小吃店一楼施工的部分施工工艺、工序等向常某作出说明,并主张该部分合计价款为22800元,常某予以确认。几日后,双方再次通过社交软件对空调及厨房灶台的施工工序和价款进行了明确,同时确认整个工程的总价款为26500元。后程某多次催告常某支付装修款,常某分几次支付程某装修款共计14500元,并承诺余款后续付清。2023年7月,税某再次电话联系常某催款,常某却辩称程某索要的款项高于审价,要求进行调整,并拒绝支付剩余款项。
某同学看到本案后认为,常某的言行前后不一致,违背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路人甲骑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通过十字路口,为躲避车辆将正常通过人行横道的路人乙撞倒,路人乙胳膊严重擦伤。路人甲起身要走,被路人乙拦住,要求赔偿,路人甲说:“若是我故意撞倒人,我一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是过失,不是故意的,不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路人乙说:“故意撞人是过错,过失撞人也是过错,所以,过失撞人就是故意撞人。”二人争执不下。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知识,对二人的观点进行评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重合同、守信用是全社会的共识。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依靠诚实守信等道德约束,还需要合同法律制度的保障。劳动法施行后,我国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但是一些企业仍然存在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签订劳动合同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观点一:合同有什么用 签不签合同都不好。
观点二:签了合同,想走也走不了啦。
观点三:逆向思维告诉我,越叫我签我越不签。
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材料中三种观点存在哪些思维方面的错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C A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B D C B B C C
1.C
【详解】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企业的诚信经营不能同时关系到企业的成功,又关系到企业的失败,C正确。
A:排中律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中,必须有一个为真,不能同时否定两者。题干中的判断并没有涉及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没有违反排中律,A不符合题意。
B:这一判断犯了“自相矛盾”逻辑错误,B排除。
D: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或判断的含义必须保持一致。题干中的判断“企业的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在逻辑上是连贯的,没有出现概念混淆或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这一判断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A
【详解】A: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开发网红文创,不是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的必要条件,甲得出的结论没有正确揭示前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A说法正确。
B:不完全归纳推理结果不保真,但“不可能得出真结论”太绝对,B说法错误。
C:选言判断为真,不仅要求形式正确,而且还要求内容也真实,不能仅由形式正确就断定判断为真,C说法错误。
D:违反了逻辑思维排中律的要求会犯“两不可”的错误,但是甲的观点只是一种,乙并没有不同意两种相反观点,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C
【详解】①:排中律是指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不能骑墙居中,而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起步时和崛起领先时态度不同,前后观点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思维缺乏一致性,是出于主观偏见的错误认识,没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③正确。
④:美国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其霸权等不合理利益,不是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④错误。
本题故选 C。
4.B
【详解】①④: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题中哲学家的诡辩错误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没有失掉”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中哲学家的逻辑没有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没有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②③不选。
故本题选B。
5.C
【详解】②:老师强调“逆锋起笔”必须藏锋,而学员质疑时提到的“起笔”可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起笔(如顺锋起笔),而非特指“逆锋起笔”。这导致讨论对象不一致,违反了逻辑思维中的同一律,②正确。
③:学员没有被动接受老师观点,而是结合实际观察提出疑问,体现了思维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动性,③正确。
①:因学员未涉及“同一笔画既藏锋又露锋”的矛盾,排中律不适用,①排除。
④:概括性强调总结共同本质,而学员质疑的是具体规则与例外的矛盾,未涉及概括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C。
6.A
【详解】①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社会发展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都是“规律”,①③符合题意。
②:“不讲逻辑的人”中的“逻辑”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②排除。
④:“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④排除。
故本题选A。
7.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①:“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错误,入选。
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②正确,不能入选。
③: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③错误,入选。
④: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④正确,不能入选。
故本题选A。
8.D
【详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 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①:“太紧张刺激了”与“不知不觉”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①符合题意。
②:小花的回答偷换了论题,违背同一律,但没有违背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
③:“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中的“输嬴”说明的是不同的对象,因而没有违背一致性要求,③不符合题意。
④:“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说明是唯一的一个,这与“潘展乐和郑钦文”两个人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9.B
【详解】A:美国在人权问题的“双标”做派,都是针对人权问题的,没有变换论题,且变换论题的错误违背的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A不选。
B: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而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既自诩“人权灯塔”和“人权卫士”,而又对本国不断恶化的人权状况和在世界制造的一系列人权惨案只字不提,这种“双标”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的要求,B符合题意。
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美国的“双标”做派,没有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没有犯骑墙居中的错误,C不符合题意。
D:两不可的错误是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D错误。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的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小张和小王的说法没有违背矛盾律,①不选。
②:同一律是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小张和小王是不同的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观点,不违背同一律,②不选。
③④:对同一部电影,小张和小王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论断是相反的,反映了思维的差异性,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11.C
【详解】①:思维不融贯一致违反矛盾律,材料中讲解员的讲解并非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违背了同一律,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考古和盗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讲解时要遵循同一律,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符合思维确定性要求,②③符合题意。
④:国家博物馆规范馆内讲解秩序不涉及逻辑推理结构,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D
【详解】D: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这意味着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有的不是美国人;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意味着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汤姆是美国人。这段论述并未违反逻辑思维的要求,D符合题意。
ABC:材料中的论述并未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要求,ABC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①:同一律要求在统一的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 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①正确。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自相矛盾,③正确。
②:排中律指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假,必有一真,材料并未体现,②排除。
④: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4.B
【详解】①:第一个红代表颜色,第二个红代表“红”这个字,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①说法正确。
②:躁是蝉的声音躁,静是树林的幽静,以蝉的叫声反衬出蝉不叫时树林的幽静,不是对同一对象做出的论断,因此没有自相矛盾,②说法错误。
③:“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同时否定了两个相反的判断,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说法正确。
④:“采纳他的建议,或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赞成”,同时肯定了两个相反的判断,违反了矛盾律,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D
【详解】A: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因此,该网民的观点不违反同一律,A不符合题意;
B: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但这里的两个观点并不是在同一个具体情境或事例下给出的,而是分别基于不同的事例得出的结论。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关系,即不是同一个命题的正反两面,B不符合题意;
C:排中律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命题而言,它或者为真,或者为假,二者必居其一。但在这里,两个观点是基于不同的观察或经验得出的,它们各自在其所依据的事例中可能是正确的,这并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讨论的是单个命题的真假性,而不是多个命题之间的比较,C不符合题意;
D:由于这两个观点是基于不同的事例得出的,并且没有直接否定对方的有效性,因此它们不违反逻辑思维要求,D正确。
故本题选D。
16.C
【详解】①:同一律是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该选项中,前面论述的是抽烟的比例,后面论述的是抽烟的人数,违反了同一律,①入选。
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该选项认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都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违反了矛盾律,②不入选。
③: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 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该选项偷换了两个“公众”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要求,③入选。
④:“稳定供应链才能稳定全球经济”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由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构成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若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其后件,题肢中否定了其前件“供应链遭冲击”,其后件“全球经济势必恶化”也否定了,观点推理正确,④不入选。
故本题选C。
17.B
【详解】①④:关于研学地点的判断中,仅有一个判断为真,而甲乙的说法相反,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真,则丙的说法错误,则没有去南昌主题公园。某班拟前往南昌八一纪念馆或南昌舰主题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为相容选言判断,根据相容选言判断的有效推理否定肯定式,则可推出去了南昌八一纪念馆,①④正确。
②③:根据推理得知,没有去南昌舰主题园,去了南昌八一纪念馆,②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8.B
【详解】①③④:“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专指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理性认识,③不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
②:“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②错误。
故本题选B。
19.C
【详解】A:实例的错误是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没有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A不符合题意。
B: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实例的错误是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没有违反矛盾律,B不符合题意。
C:在这里诡辩者使用的是偷换概念的手法,把一条作为小狗父亲的狗,偷换成辩论对方的父亲,C符合题意。
D:诡辩者没有偷换命题,D错误。
故本题选C。
20.C
【详解】①: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甲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①不符合题意。
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甲一会儿说应该做政治作业,一会儿又说不做政治作业。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错误,②正确。
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 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 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③正确。
④:乙违反了逻辑规律,没有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1.(1)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真。因为只有一人说真话,所以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甲说 “冠军不是我” 是假话,那么其矛盾命题为真,即冠军是甲。
(2)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假。因为只有一人说假话,所以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丙说 “冠军是乙。” 为真,则乙是冠军。 又因为乙、丁二人必有一人说假话。假设乙说假话,那么“冠军就不是丁”,与丁说的“我不是冠军。”一致。故乙说了假话。假设丁说假话,那么丁是冠军,前面得出冠军是乙相矛盾,故丁说假话不成立。
【分析】背景素材:2024年某市举行马拉松赛
考点考查:排中律和矛盾律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用排中律的知识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根据设问信息“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可运用排中律的知识分析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真,然后分析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得出结论,甲是冠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根据设问信息“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可运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假,然后分析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得出结论,乙是冠军,然后分析乙说了假话。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根据逻辑思维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本案中,常某对程某关于案涉工程价款的计算明细及总价款并无异议,并承诺将会分期给付相应款项,但后来,却辩称程某索要的款项过分高于市价,因此常某的言行前后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
【分析】背景素材:常某与程某的合同纠纷
考点考查:矛盾律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是评析类主观题,可从矛盾律的基本要求的角度进行评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正误判断:科学。
论据:2023年6月,程某对该小吃店一楼施工的部分施工工艺、工序等向常某作出说明,并主张该部分合计价款为22800元,常某予以确认。几日后,双方再次通过社交软件对空调及厨房灶台的施工工序和价款进行了明确,同时确认整个工程的总价款为26500元。2023年7月,税某再次电话联系常某催款,常某却辩称程某索要的款项高于审价,要求进行调整,并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可联系坚持矛盾律的要求,说明常某的言行前后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的基本要求,以此证明观点是科学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3.①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撞人受伤就应当赔偿,甲认为只有故意撞倒人才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过失撞人就不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路人乙认为“故意撞人是过错,过失撞人也是过错,所以,过失撞人就是故意撞人。”混淆了故意撞人和过失撞人的概念。
(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因骑电动自行车闯红灯撞人引发的纠纷
考点考查: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请你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知识,对二人的观点进行评析。属于评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评析。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路人甲说:“若是我故意撞倒人,我一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是过失,不是故意的,不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可从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角度,说明撞人受伤就应当赔偿,甲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有效信息②:路人乙说:“故意撞人是过错,过失撞人也是过错,所以,过失撞人就是故意撞人。”→可从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角度,说明路人乙混淆了故意撞人和过失撞人的概念。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4.①观点一,把“签”“不签”同时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观点二,只看到合同对劳动者的制约,没有看到对劳动者的保护,看问题片面化,违反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要求。
③观点三,把逆反心理当作逆向思维,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更背离了创新思维的本质,把违规当成创新。
【分析】背景素材:一些企业仍然存在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合同有什么用 签不签合同都不好→从排中律的角度分析:把“签”“不签”同时否定了,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②:签了合同,想走也走不了啦→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分析:只看到合同对劳动者的制约,没有看到对劳动者的保护,看问题片面化。
关键词③:逆向思维告诉我,越叫我签我越不签→从同一律的角度分析:把逆反心理当作逆向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没有把握创新思维的本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