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物态变化专题培优卷一、选择题1.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2.绍兴某日气温为-5℃,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此时(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 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C.冰的上、下表面的温度都为-5℃ D.湖底的水温为-5℃3.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4. 关于熔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固体在一定温度下熔化B.晶体比非晶体的熔点高C.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改变D.不同晶体的熔点跟凝固点相同5.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容器内,盛有质量完全相等的水。其中甲容器内的水温为80℃以上,乙容器内的水温在10℃左右。现将两个盛水容器同时放入温度略低于0℃的恒温箱内。关于两个容器内的水完全结成冰所需时间的长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比甲先完成结冰B.甲比乙先完成结冰C.甲、乙同时完成结冰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 我国有句谚语是“下雪不冷化雪冷”。你认为以下几个说法中一定错误的是( )A.冷与不冷是将下雪过程中与下雪过后的温度进行对比来说的B.冷气流的北上导致气温降低C.雪的熔化、熔化后水的蒸发以及雪的升华都需要吸热,导致气温降低D.人们感觉的“冷”与“不冷”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7. 大雪严重影响了民航、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如图所示,在遇到这种天气时,为了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是因为( )A.“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熔化B.“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C.“融雪盐”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8. 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图 S1-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在路基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遮阳板,可防止“冻土”液化B.路基两旁插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其温度降低C.“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液化,液化会吸热D.冬天在铺铁轨时,两段之间应对接得较紧密才好9.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春天气温回升,东风吹过,万物复苏。春日暖阳悄悄将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B.夏季把饮料从冰箱取出,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这些水珠是饮料瓶内的液体渗出C.秋天昼夜温差变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早晨树叶上的白霜是露水凝固而来D.寒冬大家在室外聊天时嘴里会呼出“白气”,这些嘴里吐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10.如图是特色菜“纸锅烧豆腐”。将盛有豆腐、水和调味品的纸锅直接放在固体酒精上烧,发现纸锅不会被烧坏;小明认为是纸锅里的水在沸腾时到达沸点后温度不变,达不到使纸燃烧的温度。下列操作能证明小明观点的是A.把空纸锅放在酒精上烧 B.把纸锅换成铁锅C.把固体酒精换成煤气灶 D.用扇子加大火力11.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 )A.B.C. D.12. 容器里装有水,将烧杯底朝上压入水中,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对容器底加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烧杯内、外的水都不能沸腾B.烧杯内、外的水都能沸腾C.烧杯内、外的水温度相等D.烧杯内的水温高于烧杯外的水温13. 空气热源型热泵热水器是利用空气作为低温物质,通过介质(工作物质)吸收空气中的热能,再利用热泵技术(类似电冰箱工作原理)消耗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使介质成为高温物质并对冷水进行加热。热泵热水器具有高效节能、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已列入国家推广火炬计划。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位置和吸、放热情况是( )A.在低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B.在低温物质处,介质从空气中吸热C.在高温物质处,介质从冷水中吸热D.在高温物质处,冷水从介质中吸热14. 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玻璃窗的内表面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玻璃窗的外表面C.甲房间“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甲房间“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15.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 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沸腾,若继续加热,试管B 内的水将( )A.到 100 ℃就沸腾B.到100℃不能沸腾C.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16.如图所示为室温时,A、B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片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C.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D.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17.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小水珠凝固形成的。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18.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为热管传热原理示意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整体的温度趋于平衡。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 )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C.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D.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19.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20.下列关于用相同质量的0℃的冰和0℃的水冷藏鱼的时候,哪个冷藏效果更好,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温度更低,所以用冰效果会更好B.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效果一样C.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但冰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所以用冰的效果更好D.0℃的水比0℃的冰取材更加方便,所以用水效果更好二、填空题21.白炽灯用久了灯泡壁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 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泡璧后又发生 的缘故.(填物态变化名称)22.中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1)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填物态变化)制成的。(2)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霜”是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低温的地表物体形成的,这个过程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23.近日,黑龙江漠河地区出现“冷到冒白烟”的现象(如图)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4.3摄氏度。“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冰晶。2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1)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固体物质,好处是 ;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2)当此物质温度为80℃时,它的状态 (填“一定是固态”“一定是液态”“一定是固液共存态”或“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都有可能”)。25. 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致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致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59.4℃,沸点-11.7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臭氧的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种即可)(2)在相同压强下,将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59.4℃时,它的物质状态是 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当温度在-11℃时,它的状态为, 。26.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卫星从地面到太空,其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家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 ,在冷端放热而液化,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面温度趋于平衡。2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可以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 t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8. 如图甲所示,在试管中放入一些干冰,再将气球紧套在试管口,过一会气球会鼓起来,原因是干冰 ;放置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变化时需要吸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从而导致外壁上有 成霜。29.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30.同学们观察到冬天教室窗内的玻璃上,特别容易起一层水珠(如图甲)。查阅资料发现:水珠是因为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如果玻璃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液化。当教室内水汽含量为50%和80%时,露点温度与教室内气温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根据图乙,当教室内气温为32℃、水汽含量为50%时,露点温度是 。(2)小明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玻璃上的水珠很快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3)小明发现,有一种电热镜可防止镜面起雾。结合图乙信息,说明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可以防止镜面起雾的原因: 。31.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璧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 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霜。(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 (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 (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三、实验探究题32.在标准大气压下,小金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待温度升到开始记录,绘制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25分钟时,萘的状态为 。(2)萘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图中段的温度升高比块,可能是由于段萘的比热 CD段萘的比热(选填“>”“=”或“<”)。(4)小科认为乙图中的曲线有一段是错误的,请指出错误的是“”“”或“”中的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33.小滨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下:(1)在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形,应调节 (选填“铁杆a”或“铁圈b”)更合理;(2)器材调整好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本次实验应选用温度计为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物 质 凝固点/℃ 沸点/℃水 银 -39 357酒 精 -117 78(3)如图2所示,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这是因为 。小滨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4)小江同学又用相同的器材做同一实验,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分别如图3中A、B曲线所示,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34.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35.为了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忽略外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1)由乙图中a曲线可知,海波的凝固点为 。(2)根据乙图中a、b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在8~10min时间段,海波是否仍在凝固?为什么?(3)图丙是兴趣小组建构的物质三态变化模型的部分内容。则第3min时,试管内的海波状态对应该模型中的 (选填“A”、“B”或“C”)状态。四、计算题36.熔模精密铸造是工艺铸造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如图。先用蜡做成铸件的模型(蜡模),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铸件材料的熔液,冷却后便铸成器物。现对准备用于铸造的某固态材料持续加热使其变成液态,达到400℃后开始记录温度,如下表格: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金属温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1)分析表格,该材料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第6分钟时,该材料处于 态;(3)为制造某工件,事先用密度为0.9克/厘米3、质量为1800克的蜡制成蜡模,最后用密度为2.7×103千克/米3的金属熔液浇铸得到工件。求:①制成的蜡模体积为多少厘米3 ②该工件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37.航天器的“隔热服”材料是发展航天事业的基础、先导,航天领域有句行话叫“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为确保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降温和隔热,它们分别需要用到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烧蚀材料是一些在高温下易熔化、汽化和升华的材料,在变化过程中损失或遭到破坏,从而使飞船外壁温度迅速降低到1000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很多材料就可以稳定存在。隔热材料就是将产品内部的结构和外界的高温隔离开,它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以下图示表示了隔热材料的发展历程:(1) 烧蚀材料在航天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了熔化、汽化和升华,在其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2)高温合金的使用温度可达1500℃,这里的“1500℃”指的是这些材料的 。(3)钛合金比高温合金“轻”指的是: 。(4)纳米材料是指基本颗粒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材料,以下关于纳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____。A.探究纳米领域打开了微观和宏观的通道,对于人们全面认识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B.当物质的“尺寸”达到纳米级,其性质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善。C.纳米技术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8.某校“STS”活动课前往县酒厂考察,同学们了解到:酿制白酒是把发酵后的粮食里的酒精从酒糟中蒸煮汽化出来。其装置见图,因为汽化要吸收热量,所以需要在锅灶下加热。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兑(即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酒精沸点为78℃,酒精密度为)试回答:(1)在冷凝池中用水作冷却剂,多要是利用了水的哪种物理性质 (2)输汽管为什么要弯弯曲曲的经过冷凝池 ?(3)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mL,45度”的白酒,质量是多少 500mL,是否恰好“一斤酒”(1斤=0.5千克) 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 (不考虑勾兑时体积的变化,通过计算说明)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⑥图中根据分子空隙看,甲、乙、丙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解答】A、甲→乙的过程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B、BC段是晶体熔化的过程,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C、DE段是液体沸腾的过程,对应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故C错误;D、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故答案为:B。2.【答案】A3.【答案】C【解析】【分析】AB.根据晶体的熔化过程分析;C.晶体的熔化: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D.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晶体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正确;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是可能发生的,故B正确;C.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一小块的冰放到的房间中,发生热传递,到最后冰的温度仍然会低于摄氏度,所以不会熔化,故C错误;D.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都是可能的,因为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故D正确;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分析。【解答】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只有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温度下水结冰的过程和特点分析。【解答】 (1)盛有初温10℃冷水的容器,结冰要很长时间,因为水和容器都是热传导不良的材料,液体内部的热量很难依靠传导而有效地传递到表面。容器里的水由于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变小,集结在表面。所以水在表面处最先结冰,其次是向底部和四周延伸,进而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冰壳”。这时,内层的水与外界的空气隔绝,只能依靠传导和辐射来散热,所以冷却的速率很小,阻止或延缓了继续下降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水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已经形成的“冰壳”也对进一步结冰起着某种约束或抑制作用。(2)盛有初温80℃热水的容器,冷冻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看到的现象是表面的冰层总不能连成冰盖,看不到“冰壳”形成的现象,只是沿冰水的界面向液体内生长出针状的冰晶(在初温低于12℃时,看不到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冰晶由细变粗,这是因为初温高的热水,上层水冷却后密度变大向下流动,形成了液体内部的对流,使水分子围绕着各自的“结晶中心”结成冰。故选B。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雪的形成过程和熔化过程分析判断。【解答】 A.冷与不冷是将下雪过程中与下雪过后的温度进行对比来说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雪花,凝华放热;化雪是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吸热。“下雪不冷,化雪冷”强调的是化雪冷,所以其主要原因是熔化吸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C.雪的熔化、熔化后水的蒸发以及雪的升华都需要吸热导致气温的降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D.人们感觉的“冷”与“不冷”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7.【答案】C【解析】【分析】混合物的熔点低于组成成分的熔点,且熔点越低,物质越不容易凝固,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撒“融雪盐”是使积雪掺有杂质,则混合物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那么使雪融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分析】 AB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D.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判断。【解答】 A.路基变软是因为“冻土”熔化而形成的,故A错误;B.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故B正确;C.物质液化过程中放热,故C错误;D. 冬天在铺铁轨时,两段之间应该有适当的空隙,防止热胀冷缩造成铁轨变形,故D错误。故选B。9.【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A.春日暖阳悄悄将冰雪消融,是固态转变成液态,这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B.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寒冬大家在室外聊天时嘴里会呼出“白气”,这些嘴里吐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答案为:A。10.【答案】A11.【答案】B【解析】【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解答】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B图象与事实相符合。故选:B。12.【答案】C【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液体的沸点水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对容器加热时,容器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会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吸收容器中水的热量,温度也会升高,达到容器中水的沸点;容器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不断地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由于容器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烧杯中的水达到容器中水的沸点时,与容器中水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温度也不能继续升高,烧杯内水的沸点大于容器中水的沸点,所以烧杯中的水不能沸腾。故选C。13.【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汽化时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时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热水器的工作过程:第一步,低温环境下介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介质变成高温物质;第二步,高温环境下冷水吸收介质中的热量,加热冷水。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4.【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玻璃窗上出现的“水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夏天开空调后,房间里面比外面温度低,所以“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正好相反,所以“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5.【答案】B【解析】【分析】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解答】 用酒精灯对大烧杯加热时,烧杯中的水由于吸热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吸收大烧杯中水的热量,温度也会升高,达到沸点;烧杯中的水在温度达到沸点以后,还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不断地有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但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B。16.【答案】C【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解答】冰块温度低,因此a 块玻璃外侧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外侧;热水温度高,因此杯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b块玻璃板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板内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7.【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泡方便面时,碗上方冒“热气”,是液化现象,是小液滴,A错误。B、“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B错误。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错正确。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D错误。故选C。18.【答案】C【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解答】在朝阳面时,液体在热端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在背阳面时,气体在冷端放出热量,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选:C。19.【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原来冰的熔点为0℃,而加入盐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因此盐能够使冰的熔点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易拉罐上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体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白霜。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20.【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解答】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冷却物体,冰吸收热量首先熔化成0℃的水,比用0℃的水直接冷却物体多了一个冰熔化吸热的过程,所以要使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冰的效果会好些,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答案】升华;凝华【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灯泡的钨丝在温度较高时会直接变成气体,发生了升华现象;当这种气体遇到冷的灯泡壁时,又会直接变成固体附着在灯泡上,发生了凝华现象.22.【答案】(1)凝固(2)放出【解析】【分析】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变成固态的青铜器,这是凝固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解答】(1)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凝固形成固体制成的。(2)“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23.【答案】放出;凝华【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放出热量,迅速凝华为冰晶。24.【答案】(1))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晶体(2)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都有可能【解析】【分析】 (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时的温度为晶体的熔点;(2)物质处于熔点时,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解答】 (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由图乙知该物质在80℃时温度不变,可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2)物质处于熔点时,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该物质的熔点为80℃,此时它的状态不确定。25.【答案】(1)淡蓝色、有鱼腥味、常温下为气体;不稳定、受热易转化为氧气、微热下能氧化二氧二化硫为三氧化硫(2)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不变;气态【解析】【分析】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2)①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时,可能没有熔化,可能正在熔化,也可能已经熔化完;②当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入,那么温度不变,但是会沸腾起来;③温度高于沸点为气态,低于沸点为液态。【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臭氧的物理性质有颜色为 淡蓝色、有鱼腥味、常温下为气体 ;化学性质有: 不稳定、受热易转化为氧气、微热下能氧化二氧二化硫为三氧化硫 ;(2)①R600a的熔点为-159.4℃,则当 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59.4℃时, 它可能为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②它的沸点为-11.73℃,则 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它的温度不变,不断变成气态;③当温度在-11℃时,高于它的沸点,那么此时它为气态。26.【答案】(1)不变(2)汽化【解析】【分析】(1)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1) 卫星从地面到太空,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其质量不变;(2)根据题意可知,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27.【答案】小于【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的过程是放热的;液化的两种方式:第一,降低温度;第二,压缩体积;【解答】“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外界的冷空气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白气” 多,表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与外界温差大,房间温度低;反之,表明房间温度高.由图可知: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而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少,所以甲房间的温度低于乙房间的温度.故答案为:小于.28.【答案】升华变成气体;水蒸气凝华【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在盛有干冰的试管口上套一个气球,由于试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所以气球会鼓起;干冰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试管底外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试管底外壁,形成霜,是凝华现象。29.【答案】升华;熔化;凝华【解析】【分析】(1)甲中的碘在沸水中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肯定不会熔化,则碘应该是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的碘用酒精灯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也可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解答】(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2)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30.【答案】(1)15℃(2)吹风加快水表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珠蒸发。(3)加热升高了镜面温度,镜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水蒸气不容易液化【解析】【分析】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当教室内气温为32℃、水汽含量为50%时,露点温度是15℃。(2)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加快空气流动,使玻璃上的水珠快速汽化为水蒸气。(3)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使电热镜温度升高,当温度高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不会液化。31.【答案】(1)升华;吸;凝华(2)二氧化碳气体;小水珠【解析】【分析】(1)固态物质会吸热升华为气态物质,气态物质会放热形成固态物质;(2)干冰易吸热升华为气态,导致周围的温度降低。【解答】(1)气球体积逐渐变大,主要原因为干冰吸热升华变为二氧化碳,导致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霜;(2)水中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为液态的小水珠。32.【答案】(1)固液共存态(2)晶体(3)<(4)CD中的温度超过100℃的那一段是错误的,原因是萘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解析】【分析】(1)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2)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3)根据Q=cmΔt判断比热容的大小;(4)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水的沸点不变,萘的温度不会高于水的沸点。【解答】解:(1)由图可知,萘从第20min开始熔化到第30min熔化结束,故第25分钟时,萘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2)由图可知,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因此萘属于晶体;(3)AB段和CD段物质的质量相同,已知AB段的温度升高比CD快,即升高相同的温度,AB段加热时间小于CD加热时间,则AB段吸收的热量小于CD段吸收的热量,由Q=cmΔt,可得,所以AB段萘的比热<CD段萘的比热;(4)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被加热的萘的温度上升到水的沸点后,不可能继续吸收热量,因此萘的温度将保持水的沸点不变,故错误的是CD中的温度超过100℃的那一段。故答案为:(1)固液共存态;(2)晶体;(3)<;(4)CD中的温度超过100℃的那一段是错误的,原因是萘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33.【答案】(1)铁杆a(2)水银(3)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无法持续吸热;升高(4)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解析】【分析】(1)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仪器;(2)由表格分析合适的温度计;(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4)根据Q=cmΔt分析。【解答】(1)观察图甲可知,酒精灯利用外焰加热,则铁杆b位置合适,故只需适当升高铁杆a,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且浸没在水中;(2)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98℃,酒精的沸点为78℃,故不合适,水银的沸点为357℃,故选水银温度计;(3)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是由于试管内水达到98℃后,不再吸热,所以没有沸腾;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此时试管外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水的温度,故试管内的水会继续吸热,说明加盐后水的沸点升高了;(4)由图3可知,加热时间不同,说明吸收热量不同,根据Q=cmΔt可知,同种物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热量越多,质量越大,故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34.【答案】(1)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2)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t2>t3【解析】【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解答】 (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2)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2>t3,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35.【答案】(1)48℃(2)否。凝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二是持续对外放出热量。因为水温升至48℃时,海波与水没有温差,无法对外放出热量。(3)B【解析】【分析】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即为晶体的凝固点;(2)晶体凝固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3)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晶体在凝固前为液态,凝固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凝固后为固态。【解答】 (1)由图乙可知,海波在第5min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故海波的凝固点为48℃;(2)冷水的温度在0~8min逐渐上升,8min时上升的48℃,此时海波的温度同样为48℃,两者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放热,不满足海波凝固的条件,故在8~10min时间段,海波的凝固已经停止;(3)物质有三种状态,A为固态,吸热熔化为液态B,液态B吸热变为气态C,气态C放热直接变为固态A,此过程为凝华;由图乙可知第3min时海波还没有开始凝固,所以此时状态为液态,故第3min时,试管内的海波状态对应该模型中的B。36.【答案】(1)晶体(2)固液共存(3)解:①V蜡模= = =2000cm3②m金属=ρ金属·V金属 = ρ金属·V蜡模= 2.7×103kg/m3×2000cm3= 2.7×103kg/m3×2×10-3m3 = 5.4kg【解析】【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2)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混合态,熔化后为液态;(3)①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出蜡模的体积;②金属的体积等于蜡模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m金属=ρ金属·V金属计算出该工件的质量。【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金属在加热过程中,有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即该金属有熔点,为晶体。(2)根据表格可知,在第4min~9min内,金属的温度保持不变,此时它正在熔化,应该为固液共存态。37.【答案】(1)吸热(降温)(2)熔点(3)密度小(4)A;B【解析】【分析】(1)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固向外放热;(2)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3)密度是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4)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判断。【解答】(1) 烧蚀材料在航天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了熔化、汽化和升华,在其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吸热(降温);(2)高温合金的使用温度可达1500℃,这里的“1500℃”指的是这些材料的熔点。(3)钛合金比高温合金“轻”指的是:密度小。(4)A.探究纳米领域打开了微观和宏观的通道,对于人们全面认识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故A正确;B.当物质的“尺寸”达到纳米级,其性质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善,故B正确;C.纳米技术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发生物理变化,故C错误。故选AB。38.【答案】比热容大;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0.455kg;不是;【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水的比热容大,则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可吸收更多的热量;(2)可从增大散热面积的角度解答;(3)根据白酒度数的定义分别计算出水和酒精的体积,根据m=ρ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质量,然后相加得到白酒的总质量,然后与500g比较即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白酒的密度。【解答】(1)在冷凝池中用水作冷却剂,多要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2)输气管弯弯曲曲,可以扩大散热面积,增强散热效果,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3)500mL白酒中含酒精的体积;酒精质量:;白酒中水的质量;白酒质量;比较可知,500mL的45度的白酒的质量为455g,不是恰好“一斤酒”。这种酒的密度。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