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伴性遗传(第2课时)课件(33张)-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2伴性遗传(第2课时)课件(33张)-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2.3.1 伴性遗传(第2课时)
必修二 遗传与变异
婚配实例 生育建议及原因分析
男性正常×女性色盲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性色盲×女性正常(纯合)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性正常×女性携带者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孩
该夫妇所生男孩均患色盲
男女都可
该夫妇所生男女均正常
女孩
所生男孩为色盲的概率为1/2
如果你是医生,请给他们一些建议:(请写出遗传图解)
第一部分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遗传咨询
1、医学方面指导生育
2、生产实践指导育种
ZW染色体性别决定型:
芦花鸡
非芦花鸡
雄性:
同型性染色体,体细胞含两条Z染色体。(ZZ)
雌性:
异型性染色体,体细胞含Z和W两条染色体。(ZW)
芦花是由Z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控制;
非芦花是隐性基因b控制的。
(鸟类、爬行类和少数昆虫类)
第一部分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设计一个杂交方案,写出遗传图解,要求可以仅凭羽毛的颜色区分早期雏鸡的性别。
zbzb
zBw
zb
×
亲代
zB
w
配子
子代
zBzb
zbw

非芦花鸡

芦花鸡

芦花鸡
非芦花鸡

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
第一部分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遗传病 特点 病例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
X染色体显性
X染色体隐性
Y染色体遗传
①无性别差异 ②含致病基因即发病
①无性别差异
②致病基因隐性纯合发病率相等
①隔代交叉遗传 ②男患多于女患
③女病父子病
①连续遗传 ②女患多于男患
③男病母女病
①患者都为男性
②父传子、子传孙
白化病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外耳廓多毛症
多指、并指
1、首先确定是不是细胞质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2、先确定系谱中的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3、再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4、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
5、概率计算或解答有关问题
基本思路和步骤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1、如何判断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细胞核遗传病还是细胞质遗传病?
判断方法和依据:细胞质遗传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母系遗传(即杂交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
如果在系谱图中有:母亲患病,所有子女都患病,则该病很可能是细胞质遗传病。
如果母亲患病,而子女中有不患病的,或者孩子患病,而母亲正常,则肯定不是细胞质遗传病。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2、如何判断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否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父亲患病、儿子均患病,则为伴Y遗传。
若在系谱图中出现女性患者,则肯定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3、如何判断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正常
正常
有病
正常
正常
白化病
正常
有病
有病
不能确定显、隐
隐性遗传
显性遗传
白化病为隐性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4、在已经确定是显性或隐性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常、隐)
(常、隐)
(1)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时:
◆若有父正女病或者母病儿正;则可以确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
◆若是母亲患病,儿子都患病,父亲正常,女儿全正常,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常、显)
(常、显)
(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时:
若出现父病女正,或者母正儿病,则可以确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不是伴X显性遗传。
若父亲患病,女儿全患病,母亲正常,儿子全正常,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1 2
3 4
若已知2号个体的家族无此病史(即2号个体不携带有该致病基因),该系谱图中的遗传病是哪种遗传方式?
伴X染色体隐性。
该系谱图中的遗传病为何种遗传方式?
不能确定,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遗传病。
典例练习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5、在不能确认系谱图中遗传病的显、隐性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判断?
不能作出肯定性判断,可作出可能性判断。判断方法及程序如下:
若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即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则只能作不确定判断,从可能性大小的方向推测。
通常原则是: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没有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隐性遗传。
(2)若系谱图中的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各占1/2,即发病率相等,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3)若系谱图的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女患者的数量相差很大,则很可能是伴性遗传,它又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若系谱中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病更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②若系谱中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病更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③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病症只在男性中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遗传病。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最可能(伴X、显)
最可能(伴X、隐)
最可能(伴Y遗传)
最可能(常、显)
(不可能是伴性遗传)
练一练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练习: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③伴Y染色体遗传病 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④⑤
C
第二部分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
第三部分 |伴性遗传与患病概率计算
例1:如图为某家系成员患多指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甲型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I1和I2均为杂合子
B.II2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8
C.II2患多指症的概率是1/4
D.群体中女性甲型血友病发病率较高
正常男性
多指症女性
甲型血友病男性
性别未定
B
只患甲病
只患乙病
两病
兼患
正常
当两种遗传病(甲病和乙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可用图解法来计算患病概率。首先根据题意求出患一种病的概率(患甲病或患乙病的概率),再根据乘法原理计算:
(1)两病兼患概率=患甲病概率×患乙病概率;
(2)只患甲病概率=患甲病概率一两病兼患概率;
(3)只患乙病概率=患乙病概率一两病兼患概率;
(4)只患一种病概率=只患甲病概率十只患乙病概率;
(5)患病概率=患甲病概率十患乙病概率一两病兼患概率;
(6)正常概率=(1-患甲病概率) ×(1-患乙病概率)或1-患病概率。
第三部分 |伴性遗传与患病概率计算
例2.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母亲患白化病,妻子的父亲患红绿色盲,母亲患白化病。这对夫妇生育一患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 ( )
A.1/16 B.4/32 C.7/16 D.7/32
D
“患病男孩”与“男孩患病”概率的计算方法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 患病孩子概率。
②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 患病孩子概率× 1/2。
(2)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若病名在前、性别在后,则从全部后代中找患病男(女),即可求得患病男(女)的概率。
②若性别在前、病名在后,求概率时只考虑相应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如男孩患病概率则是指所有男孩中患病的男孩占的比例。
第三部分 |伴性遗传与患病概率计算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1)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亲代
子代
XbXb
XBY
×
XBXb
XbY
显雄
隐雌
1
1
:
显雌
隐雄
隐雌
×
显雄
若子代中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相应基因在X染色体上
若子代中雌性有隐性,雄性中有显性,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2)若未知性状的显隐性
正反交实验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相同,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不同,则相应基因在X染色体上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2.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1)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F1 的性状。即:
纯合隐
性雌
纯合显
性雄
×
a.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显性性状→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b.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隐性性状→仅位于X染色体上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2.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2)基本思路二: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F1 的性状。即:
杂合显
性雌
纯合显
性雄
×
a.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b.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此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3.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设计思路:隐性的纯合雌性个体与显性的纯合雄性个体杂交,获得的F1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再选子代中的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2,观察F2表型情况。即:
隐性
纯合雌
显性
纯合雄
×
得F1
(均显性)
♀ × ♂
若F2雌雄个体中都有显性和隐性出现 则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F2中雄性个体全为显性,雌性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则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得F2结果推断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基因定位:杂交实验法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或Z)染色体还是XY(ZW)同源区段上)
正反交
正反交结果一致: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基因为“核基因”
正反交结果不一致:
则基因位于X(或Z)染色体/基因为“质基因”
杂交组合(XY型):
♂显性(纯合) 隐形♀
若在常染色体:
后代雌雄表现型一致
杂交组合(ZW型):
♀显性(纯合) 隐形♂
若在X(或Z)染色体:
后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
♂显性(纯合) 隐形♀(XY型)
基因位于X 或 XY同源区段?
基因位于X 或 常染色体上?
显隐性已知
显隐性未知
基因位于“常”
XY同源
区段?
基因位于“常”
XY同源
区段?
♂显性(纯合)
♀隐形
(XY型)
♂显性(杂合)
♀隐形
(XY型)
·
F1自由交配
若在常染色体:
雌性和雄性个体均有显性和隐形个体
若在XY同源区段:
雄性个体全是显性,雌性个体有显性和隐形
若在常染色体:
雌性和雄性个体均有显性和隐性
若在XY同源区段:
雌性(雄性)全是显性/雄性(雌性)全是隐性
若在X染色体上
若在X染色体上
第四部分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实验探究
归纳:
第五部分 |课本习题答案
1. 性染色体携带着许多个基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


1.1 概念检测
.
2.在下列系谱图中,遗传病(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是 ( )
C
第五部分 |课本习题答案
3.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
A.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B.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
C.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D.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A
第五部分 |课本习题答案
1. 人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正常(A)对白化(a)是显性。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对夫妇的后代中,如果出现既不患白化病也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则孩子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aXBY;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Y
AaXBXB AaXBXb AaXBY
1.2 拓展应用
第五部分 |课本习题答案
2.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为了确定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让一只灰身雄性果蝇与一只灰身雌性果蝇杂交,然后统计子一代果蝇的表型及数量比,结果为灰身:黑身=3:1。根据这实验数据,还不能确定B和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需要对后代进行更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请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依据子一代的表型,可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子一代灰身:黑身也为3:1,但黑身果蝇全为雄性。
因此,要确定等位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还应统计黑身果蝇是否全为雄性。
1.2 拓展应用
1.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课后作业
2.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刚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刚毛雄果蝇表示为XBYB、XBYb、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刚毛雄果蝇只能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遗传图解,并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