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说出细胞膜各组成成分。3.概述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4.说出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一、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细胞膜的位置:细胞膜也称__________,是围绕在细胞外层,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结构。2.细胞膜的功能:是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屏障,控制着__________,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__________,使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3.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实验原理半透膜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水等小分子和__________可以自由通过,而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则无法通过。(2)方法步骤①设置如下实验装置,取A、B两个透析袋,两透析袋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烧杯内注入等量蒸馏水,直至淹没透析袋。②向A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溶液,A、B两组静置12 h。③观察A组实验现象;取B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2 mL,加入2 mL__________试剂,热水浴2~3 min,观察颜色变化。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保持细胞内生化反应有序进行。这一特性称为细胞膜的__________。判断正误(1)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性屏障( )(2)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 )(3)模拟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任务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内蒸馏水呈现什么颜色?静置12 h后,颜色又如何?原因是什么?透析袋内淀粉溶液颜色有何变化?2.本尼迪特试剂检测的现象是什么?B组实验说明了什么?3.由A组和B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024·宁波高一期末)在处理污水时使用的一种人工膜,能选择性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该膜主要模拟细胞膜的( )A.分隔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功能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细胞膜的流动性2.某同学进行探究膜的透过性的模拟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静置12 h后的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 漏斗内溶液(甲) 烧杯内溶液(乙) 实验现象A 淀粉 碘-碘化钾 甲变蓝色,乙不变蓝B 淀粉 碘-碘化钾 甲、乙均变蓝色C 葡萄糖 蒸馏水 甲、乙溶液均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D 蛋白质 蒸馏水 甲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乙不可以二、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细胞壁1.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1)磷脂①元素组成:含有__________四种元素,有些磷脂还含有N元素。②分子特性:两性分子。其一端含有P元素,形成磷脂的“头”,具有__________性,也称极性;另一端含有2条长长的脂肪酸链,形成磷脂的2个“尾”,具有__________性,也称非极性。③结构模型④模型解读在水中,不同磷脂分子疏水性的__________相对排列,内部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环境;而亲水性的__________则朝向外侧,与水接触。磷脂分子在水中可形成双层结构,称为__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2)膜蛋白(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一样,有_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_部分。①通常细胞的功能越多,其膜蛋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就越多。②种类和功能a.__________:有些膜蛋白选择性地吸收或排出特定物质,控制其进出细胞。b.酶:有些膜蛋白__________特定化学反应。c.连接蛋白:同一组织的相邻细胞间通过某些膜蛋白紧密连接在一起。d.__________:某些膜蛋白接收外界信息或刺激,激活细胞内相应生理生化反应,在细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细胞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3)胆固醇①分布:存在于__________细胞膜中,占细胞膜所有脂质的10%~30%。__________细胞膜一般不含胆固醇,但含有其他固醇类化合物。②具体部位: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__________环境中。③结构特点:具有一个很小的亲水基团,与磷脂头部连接(如图)。④功能: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能保持细胞膜的__________。胆固醇对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活动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胆固醇通过与磷脂脂肪酸链的相互作用,具有__________其运动、增加其__________的作用;另一方面,胆固醇也能将磷脂分子分隔开以增强其__________性,保证细胞膜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流动状态。这种双重的调节作用取决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4)糖类:细胞膜中的糖类通常与细胞膜中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结合,存在于细胞膜__________,因此被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2.生物膜具有流动性(1)生物膜的概念:细胞内__________称为生物膜。(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结论:细胞膜的蛋白质是呈__________状态的。(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建立者: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②基本模型③模型内容a.__________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b.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__________性。c.磷脂和蛋白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3.细胞壁是植物、真菌和大多数原核细胞的外层结构植物的细胞壁(1)主要成分:__________、果胶等。真菌和大多数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组成物质和结构与植物__________。(2)特点:具有全透性,与细胞的__________无关,水、离子和其他分子都极易通过。(3)作用①__________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加强细胞的机械强度。②参与细胞间的相互__________,是__________等化学信号传递的介质和通路。判断正误(1)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构成,是两性分子( )(2)植物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胆固醇( )(3)糖类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对细胞膜只起保护作用( )(4)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和内外结构的对称性( )(5)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同时处理可以瓦解所有细胞壁( )任务二:探索细胞膜的结构1.分析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特点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怎样排布?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是__________。(2)考虑细胞内外的环境,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应如何分布?请画出图示。2.分析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的排布特点(1)资料1 关于电镜成像: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射度高,呈暗带;照射小分子物质,散射度低,呈亮带。请据资料1分析罗伯逊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中蛋白质的分布方式。(2)“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的理论厚度。资料2 按照“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来看,细胞膜的厚度应该是单层磷脂厚度的两倍,加上两侧的蛋白质,膜的总厚度应当超过20 nm。但是罗伯逊检测到电镜下的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8 nm。请据资料2指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细胞膜的结构进行合理推测。(3)资料3 20世纪60年代,冰冻蚀刻技术得到了应用。科学家将细胞进行快速低温冷冻,用冷刀将细胞标本骤然冲断开。这时,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裂开,从而显示出蛋白质颗粒在膜中的真实分布情况。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外层磷脂和内层磷脂表面都有凸起的蛋白质颗粒,还残留下来了蛋白质随着另一层磷脂离开之后留下的窟窿。通过冰冻蚀刻实验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2023·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期中)对细胞膜的结构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组成B.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是由磷脂组成的C.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没有直接证明膜上的脂质能够运动D.提取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展成连续的两层4.(2021·浙江6月选考,4)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的脂双层是完全对称的B.胆固醇镶嵌或贯穿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C.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需转运蛋白协助)过程与膜蛋白无关D.有些膜蛋白能识别并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质膜2.物质的进出 相对稳定3.(1)离子 (2)②碘-碘化钾 ③本尼迪特4.选择透过性判断正误(1)√ (2)√ (3)×提示 (3)透析膜只有半透性,不具有选择性,该实验能证明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探究核心知识1.烧杯内蒸馏水呈现棕色。静置12 h后,还是棕色。因为淀粉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透析袋内淀粉溶液变蓝色。2.出现红黄色沉淀。B组实验说明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膜进入蒸馏水中。3.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落实思维方法1.B2.B [碘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无法通过,因此,甲内淀粉可以与碘相遇而呈蓝色,乙内则不行,A正确,B错误;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故甲、乙溶液中都会含有葡萄糖,C正确;蛋白质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故乙溶液中不含有蛋白质,D正确。]二、梳理教材新知1.(1)①C、H、O、P ②亲水 疏水 ③亲水 疏水 磷脂双分子层 ④尾部 疏水 头部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骨架(2)水溶性 脂溶性 ①种类 数量 ②a.转运蛋白 b.催化 d.受体蛋白 (3)①动物 植物 ②疏水 ③胆固醇 ④稳定性 限制 有序性 运动 环境 胆固醇的数量 (4)蛋白质 脂质 外表面2.(1)所有的膜 (2)流动 (3)①辛格 尼克尔森 ②蛋白质 糖蛋白 磷脂 胆固醇 ③a.磷脂双分子层 b.不对称 c.一定流动性3.(1)纤维素 不同 (2)选择透过性 (3)①保护 ②粘连 激素判断正误(1)√ (2)× (3)× (4)× (5)×提示 (2)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植物细胞膜一般不含胆固醇,但含有其他固醇类化合物。(3)糖类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后不仅对细胞膜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4)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5)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同时处理只能瓦解植物细胞壁,不可以瓦解所有细胞壁。探究核心知识1.(1)A (2)如图所示2.(1)蛋白质的分布方式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2)资料2表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中把脂质看成静态的刚性结构,蛋白质平铺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形成的膜厚度与真实所测不符。因此,蛋白质一定不是只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外侧,应该会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落实思维方法3.C [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A错误;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错误;提取红细胞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出其面积约为所有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推测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的,D错误。]4.D [脂双层是指磷脂双分子层,不包括膜蛋白,是在有水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是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但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脂分子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故脂双层是不完全对称的,A错误;磷脂的尾部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而非镶嵌或贯穿在膜中,且由于胆固醇是“刚性的”,会限制膜的流动性,B错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故该过程与膜蛋白有关,C错误。](共73张PPT)第二节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学习目标1.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说出细胞膜各组成成分。3.概述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4.说出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内容索引一、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二、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细胞壁课时对点练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一1.细胞膜的位置:细胞膜也称 ,是围绕在细胞外层,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结构。2.细胞膜的功能:是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屏障,控制着 ,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 ,使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3.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实验原理半透膜具有一定大小的孔径,水等小分子和 可以自由通过,而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则无法通过。梳理 教材新知质膜物质的进出相对稳定离子②向A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中加入适量 溶液,A、B两组静置12 h。③观察A组实验现象;取B组透析袋外面的蒸馏水2 mL,加入2 mL_____试剂,热水浴2~3 min,观察颜色变化。(2)方法步骤①设置如下实验装置,取A、B两个透析袋,两透析袋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烧杯内注入等量蒸馏水,直至淹没透析袋。碘-碘化钾本尼迪特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保持细胞内生化反应有序进行。这一特性称为细胞膜的 。选择透过性(1)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性屏障( )(2)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 )(3)模拟探究膜的透过性实验中,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提示 透析膜只有半透性,不具有选择性,该实验能证明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任务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A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烧杯内蒸馏水呈现什么颜色?静置12 h后,颜色又如何?原因是什么?透析袋内淀粉溶液颜色有何变化?探究 核心知识提示 烧杯内蒸馏水呈现棕色。静置12 h后,还是棕色。因为淀粉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透析袋内淀粉溶液变蓝色。2.本尼迪特试剂检测的现象是什么?B组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 出现红黄色沉淀。B组实验说明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膜进入蒸馏水中。3.由A组和B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 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1.(2024·宁波高一期末)在处理污水时使用的一种人工膜,能选择性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该膜主要模拟细胞膜的A.分隔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功能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细胞膜的流动性落实 思维方法√2.某同学进行探究膜的透过性的模拟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静置12 h后的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 漏斗内溶液(甲) 烧杯内溶液(乙) 实验现象A 淀粉 碘-碘化钾 甲变蓝色,乙不变蓝B 淀粉 碘-碘化钾 甲、乙均变蓝色C 葡萄糖 蒸馏水 甲、乙溶液均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D 蛋白质 蒸馏水 甲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乙不可以√碘可以通过透析膜,而淀粉分子无法通过,因此,甲内淀粉可以与碘相遇而呈蓝色,乙内则不行,A正确,B错误;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透析膜,故甲、乙溶液中都会含有葡萄糖,C正确;蛋白质分子无法通过透析膜,故乙溶液中不含有蛋白质,D正确。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细胞壁二1.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1)磷脂①元素组成:含有 四种元素,有些磷脂还含有N元素。②分子特性:两性分子。其一端含有P元素,形成磷脂的“头”,具有性,也称极性;另一端含有2条长长的脂肪酸链,形成磷脂的2个“尾”,具有 性,也称非极性。梳理 教材新知C、H、O、P亲水疏水③结构模型亲水疏水磷脂双子分层④模型解读在水中,不同磷脂分子疏水性的 相对排列,内部形成一个 的环境;而亲水性的 则朝向外侧,与水接触。磷脂分子在水中可形成双层结构,称为 ,构成了细胞膜的 。(2)膜蛋白(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一样,有 部分和部分。①通常细胞的功能越多,其膜蛋白的 和 就越多。尾部疏水头部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水溶性脂溶性种类数量②种类和功能a. :有些膜蛋白选择性地吸收或排出特定物质,控制其进出细胞。b.酶:有些膜蛋白 特定化学反应。c.连接蛋白:同一组织的相邻细胞间通过某些膜蛋白紧密连接在一起。d. :某些膜蛋白接收外界信息或刺激,激活细胞内相应生理生化反应,在细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细胞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转运蛋白催化受体蛋白(3)胆固醇①分布:存在于 细胞膜中,占细胞膜所有脂质的10%~30%。_____细胞膜一般不含胆固醇,但含有其他固醇类化合物。②具体部位: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 环境中。③结构特点:具有一个很小的亲水基团,与磷脂头部连接(如图)。动物植物疏水胆固醇④功能: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能保持细胞膜的 。胆固醇对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活动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一方面,胆固醇通过与磷脂脂肪酸链的相互作用,具有 其运动、增加其 的作用;另一方面,胆固醇也能将磷脂分子分隔开以增强其 性,保证细胞膜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流动状态。这种双重的调节作用取决于 和 。(4)糖类:细胞膜中的糖类通常与细胞膜中的 或 结合,存在于细胞膜 ,因此被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稳定性限制有序性运动环境胆固醇的数量蛋白质脂质外表面2.生物膜具有流动性(1)生物膜的概念:细胞内 称为生物膜。(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所有的膜结论:细胞膜的蛋白质是呈 状态的。流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建立者: 和 。②基本模型辛格尼克尔森蛋白质糖蛋白磷脂胆固醇③模型内容a. 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b.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性。c.磷脂和蛋白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 。磷脂双分子层不对称一定流动性3.细胞壁是植物、真菌和大多数原核细胞的外层结构植物的细胞壁(1)主要成分: 、果胶等。真菌和大多数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组成物质和结构与植物 。(2)特点:具有全透性,与细胞的 无关,水、离子和其他分子都极易通过。(3)作用① 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加强细胞的机械强度。②参与细胞间的相互 ,是 等化学信号传递的介质和通路。纤维素不同选择透过性保护粘连激素(1)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构成,是两性分子( )(2)植物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胆固醇( )提示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糖类,植物细胞膜一般不含胆固醇,但含有其他固醇类化合物。(3)糖类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对细胞膜只起保护作用( )提示 糖类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后不仅对细胞膜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4)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和内外结构的对称性( )提示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5)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同时处理可以瓦解所有细胞壁( )提示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同时处理只能瓦解植物细胞壁,不可以瓦解所有细胞壁。××任务二:探索细胞膜的结构1.分析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特点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探究 核心知识(1)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怎样排布?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是 。提示 如图所示A(2)考虑细胞内外的环境,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应如何分布?请画出图示。2.分析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的排布特点(1)资料1 关于电镜成像: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射度高,呈暗带;照射小分子物质,散射度低,呈亮带。请据资料1分析罗伯逊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中蛋白质的分布方式。提示 蛋白质的分布方式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2)“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的理论厚度。资料2 按照“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来看,细胞膜的厚度应该是单层磷脂厚度的两倍,加上两侧的蛋白质,膜的总厚度应当超过20 nm。但是罗伯逊检测到电镜下的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8 nm。请据资料2指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细胞膜的结构进行合理推测。提示 资料2表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中把脂质看成静态的刚性结构,蛋白质平铺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形成的膜厚度与真实所测不符。因此,蛋白质一定不是只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外侧,应该会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3)资料3 20世纪60年代,冰冻蚀刻技术得到了应用。科学家将细胞进行快速低温冷冻,用冷刀将细胞标本骤然冲断开。这时,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裂开,从而显示出蛋白质颗粒在膜中的真实分布情况。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外层磷脂和内层磷脂表面都有凸起的蛋白质颗粒,还残留下来了蛋白质随着另一层磷脂离开之后留下的窟窿。通过冰冻蚀刻实验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3.(2023·浙江舟山中学高一期中)对细胞膜的结构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组成B.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是由磷脂组成的C.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没有直接证明膜上的脂质能够运动D.提取细胞膜中的脂质,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展成连续的两层落实 思维方法√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A错误;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错误;提取红细胞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出其面积约为所有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推测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的,D错误。4.(2021·浙江6月选考,4)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的脂双层是完全对称的B.胆固醇镶嵌或贯穿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C.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需转运蛋白协助)过程与膜蛋白无关D.有些膜蛋白能识别并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信号√脂双层是指磷脂双分子层,不包括膜蛋白,是在有水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是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但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脂分子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故脂双层是不完全对称的,A错误;磷脂的尾部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而非镶嵌或贯穿在膜中,且由于胆固醇是“刚性的”,会限制膜的流动性,B错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的被动转运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故该过程与膜蛋白有关,C错误。网络构建课时对点练三题组一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2024·杭州高一联考)已知葡萄糖等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大分子则无法通过。某小组做了下列模拟实验:a是葡萄糖溶液,c是淀粉溶液,b和d是蒸馏水,向d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静置12 h后d处的颜色变化是棕色变蓝色B.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C.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浅D.该实验证明透析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23456789101112131415淀粉为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透析膜,d处无淀粉,所以d处不能变为蓝色,A错误;由于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b,因此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从d进入c,而淀粉遇碘变蓝色,所以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深,C错误;透析膜只有半透性,不具有选择透过性,该实验能证明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2.(2024·温州高一期中)透析型人工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A.流动性 B.全透性C.高效性 D.选择透过性√123456789101112131415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血液透析膜可将代谢废物透析掉,留下有用的成分,这模拟的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二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细胞壁3.膜蛋白对细胞膜功能的实现非常重要。下列不属于膜蛋白功能的是A.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进出B.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C.构成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D.接收外界信号或刺激,激活细胞内相应生理生化反应√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是膜蛋白,C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4.(2024·嘉兴高一月考)研究发现,植物细胞以油滴的方式储存油,每个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基本相同√123456789101112131415由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而细胞中的小油滴疏水,外部溶液亲水,所以磷脂膜应该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头部在外,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B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5.(2024·绍兴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功能上的差异,取决于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均能接收信息分子传递的信息C.细胞膜上的多糖只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蛋白质分子√12345678910111213141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功能越复杂,A正确;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中只有受体蛋白能接收信号分子传递的信息,B错误;细胞膜上的多糖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可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C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6.(2024·金华高一期中)细胞膜的功能由其构成成分的性质决定。下列符合动物细胞膜上胆固醇功能的是A.识别作用 B.作为离子通道C.催化作用 D.调节磷脂分子的活动√123456789101112131415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蛋白,A不符合题意;细胞膜上作为离子通道的是蛋白质,B不符合题意;胆固醇不具有催化作用,C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对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活动具有双重调节作用,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7.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全部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②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23456789101112131415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而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油脂的,A错误;①(磷脂)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①(磷脂)中的两层结构不完全相同,如蛋白质分布不均匀,①(磷脂)能运动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8.(2024·杭州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细胞壁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的边界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C.去除动物细胞壁和植物细胞壁的方法相同D.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形态不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其具有细胞壁√123456789101112131415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但是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植物细胞的边界仍然是细胞膜,A错误;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将纤维素水解,B错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最外层是细胞膜,C错误;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形态不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其具有细胞壁,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宁波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第9、10小题。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中镶嵌相应的抗体(一种具有识别能力的蛋白质),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如图所示)用于癌症治疗。9.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分析,正确的是A.磷脂分子的非极性头部亲水,极性尾部亲脂B.脂质体的基本骨架是埋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的胆固醇C.利用脂质体将药物运送到癌细胞内部,体现了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功能特点D.脂质体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特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123456789101112131415磷脂分子极性头部亲水,非极性尾部疏水,A错误;脂质体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利用脂质体将药物运送到癌细胞内部,依赖于脂质体和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和脂质体的结构特点:流动性,C错误;脂质体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特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避免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0.图中脂质体在甲处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处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药物位置如此分布的原因是A.组成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B.脂质体上的蛋白质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C.脂质体上的抗体具有信号识别的作用D.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可以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图中甲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所以药物分布的原因取决于组成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1.(2023·湖州高一期中)温度降低时膜的流动性减小,最后磷脂处于紧密排列的状态,膜于是固化,好像温度降低时猪油或牛油变成固态一样。膜固化后,其透性发生变化,其中的酶(蛋白质)也失去活性。膜固化的温度取决于组成它的脂质类型,如胆固醇温度低时可以阻止液晶的形成,保持其流动性。与其结构相似的豆固醇为大豆细胞的成分,不能被人体肠道吸收,饭后服用豆固醇能抑制肠黏膜对胆固醇的吸收。下列关于固醇的说法,错误的是A.豆固醇可以作为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药物B.豆固醇与糖类、磷脂的组成元素相同C.肠道能吸收胆固醇,不能吸收豆固醇,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胆固醇和磷脂一样也是极性分子,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123456789101112131415由题意可知,饭后服用豆固醇能抑制肠黏膜对胆固醇的吸收,因此豆固醇可以作为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药物,A正确;豆固醇与糖类组成元素相同,均为C、H、O,而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B错误;肠道细胞能吸收胆固醇,不能吸收豆固醇,这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也说明细胞膜为选择透过性膜,C正确;胆固醇和磷脂都属于脂质,二者结构上具有相似性,都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123456789101112131415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系,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A不符合题意;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根据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在0~15 ℃之间,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几乎不变,在15~35 ℃之间,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C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研究的是温度变化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3.(2024·宁波高一联考)冰冻蚀刻技术是将在超低温下冻结的组织或细胞骤然断开,依照组织或细胞的断裂面制成复模用于电镜观察的技术。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如图是正在进行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的细胞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仅与a有关,与b和c无关D.由图示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123456789101112131415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疏水端在膜内部,亲水端在膜两侧,故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A正确;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外侧,BS侧分布有糖蛋白,因此表示细胞膜外侧,PS侧表示细胞膜内侧,B正确;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a、b和c都有关系,C错误;由题图可知,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14.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C]__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E]________。(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性。123456789101112131415蛋白质氨基酸糖蛋白一定的流动性(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也与细胞膜上的______成分有关(如甘油、脂肪酸易于通过细胞膜)。(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填“M”或“N”)侧。(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蛋白质M流动镶嵌模型(膜蛋白)磷脂123456789101112131415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是多糖链,B是磷脂分子,C是蛋白质分子,D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E是糖蛋白,在细胞间的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M侧是细胞膜外侧,N侧是细胞膜内侧。12345678910111213141515.(2024·温州高一期中)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其中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123456789101112131415(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为基本骨架,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磷脂双分子层膜蛋白(或蛋白质)123456789101112131415(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_____________的结果。运动或流动123456789101112131415由题意分析可知,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运动或流动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该实验结果支持(2)中的推测______(填“①”或“②”)。若细胞活性越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______。②快123456789101112131415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则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增强,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这就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若细胞活性越强,细胞的流动性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快。作业7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分值:100分]第1~9题,每题5分;第10~13题,每题6分,共69分。题组一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1.(2024·杭州高一联考)已知葡萄糖等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透析膜,而大分子则无法通过。某小组做了下列模拟实验:a是葡萄糖溶液,c是淀粉溶液,b和d是蒸馏水,向d中加入适量碘-碘化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置12 h后d处的颜色变化是棕色变蓝色B.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C.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浅D.该实验证明透析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2024·温州高一期中)透析型人工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 )A.流动性 B.全透性C.高效性 D.选择透过性题组二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细胞壁3.膜蛋白对细胞膜功能的实现非常重要。下列不属于膜蛋白功能的是( )A.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的进出B.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C.构成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D.接收外界信号或刺激,激活细胞内相应生理生化反应4.(2024·嘉兴高一月考)研究发现,植物细胞以油滴的方式储存油,每个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基本相同5.(2024·绍兴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功能上的差异,取决于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均能接收信息分子传递的信息C.细胞膜上的多糖只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蛋白质分子6.(2024·金华高一期中)细胞膜的功能由其构成成分的性质决定。下列符合动物细胞膜上胆固醇功能的是( )A.识别作用 B.作为离子通道C.催化作用 D.调节磷脂分子的活动7.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全部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②主要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8.(2024·杭州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细胞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的边界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C.去除动物细胞壁和植物细胞壁的方法相同D.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形态不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其具有细胞壁(2024·宁波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第9、10小题。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中镶嵌相应的抗体(一种具有识别能力的蛋白质),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如图所示)用于癌症治疗。9.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的非极性头部亲水,极性尾部亲脂B.脂质体的基本骨架是埋在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的胆固醇C.利用脂质体将药物运送到癌细胞内部,体现了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功能特点D.脂质体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特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10.图中脂质体在甲处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处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药物位置如此分布的原因是( )A.组成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B.脂质体上的蛋白质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C.脂质体上的抗体具有信号识别的作用D.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可以运动11.(2023·湖州高一期中)温度降低时膜的流动性减小,最后磷脂处于紧密排列的状态,膜于是固化,好像温度降低时猪油或牛油变成固态一样。膜固化后,其透性发生变化,其中的酶(蛋白质)也失去活性。膜固化的温度取决于组成它的脂质类型,如胆固醇温度低时可以阻止液晶的形成,保持其流动性。与其结构相似的豆固醇为大豆细胞的成分,不能被人体肠道吸收,饭后服用豆固醇能抑制肠黏膜对胆固醇的吸收。下列关于固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A.豆固醇可以作为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药物B.豆固醇与糖类、磷脂的组成元素相同C.肠道能吸收胆固醇,不能吸收豆固醇,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胆固醇和磷脂一样也是极性分子,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12.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13.(2024·宁波高一联考)冰冻蚀刻技术是将在超低温下冻结的组织或细胞骤然断开,依照组织或细胞的断裂面制成复模用于电镜观察的技术。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如图是正在进行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的细胞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仅与a有关,与b和c无关D.由图示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14.(16分)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C]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E]____________。(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性。(4)不同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成分,也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成分有关(如甘油、脂肪酸易于通过细胞膜)。(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____(填“M”或“N”)侧。(6)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每空3分,共15分)(2024·温州高一期中)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骨架,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漂白区域内膜蛋白分子____________的结果。(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该实验结果支持(2)中的推测________(填“①”或“②”)。若细胞活性越强,荧光恢复的速率越________。答案精析1.B [淀粉为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透析膜,d处无淀粉,所以d处不能变为蓝色,A错误;由于葡萄糖可以通过透析膜进入b,因此一段时间后b处取出的液体含有还原糖,B正确;碘-碘化钾可以通过透析膜从d进入c,而淀粉遇碘变蓝色,所以12 h内c处的颜色变化是蓝色越来越深,C错误;透析膜只有半透性,不具有选择透过性,该实验能证明透析膜对分子的进出具有半透性,D错误。]2.D [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血液透析膜可将代谢废物透析掉,留下有用的成分,这模拟的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3.C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是膜蛋白,C符合题意。]4.B [由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而细胞中的小油滴疏水,外部溶液亲水,所以磷脂膜应该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头部在外,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B符合题意。]5.A6.D [具有识别作用的是糖蛋白,A不符合题意;细胞膜上作为离子通道的是蛋白质,B不符合题意;胆固醇不具有催化作用,C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对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活动具有双重调节作用,D符合题意。]7.C [①表示磷脂,②表示胆固醇,均为脂质,而苏丹Ⅲ染液是用来鉴定油脂的,A错误;①(磷脂)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①(磷脂)中的两层结构不完全相同,如蛋白质分布不均匀,①(磷脂)能运动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8.D 9. D10.A [图中甲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所以药物分布的原因取决于组成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11.B12.D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系,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A不符合题意;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根据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B正确;在0~15 ℃之间,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几乎不变,在15~35 ℃之间,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C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研究的是温度变化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D错误。]13.C [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疏水端在膜内部,亲水端在膜两侧,故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A正确;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外侧,BS侧分布有糖蛋白,因此表示细胞膜外侧,PS侧表示细胞膜内侧,B正确;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a、b和c都有关系,C错误;由题图可知,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14.(1)蛋白质 氨基酸 (2)糖蛋白 (3)一定的流动性 (4)蛋白质(膜蛋白) 磷脂 (5)M (6)流动镶嵌模型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是多糖链,B是磷脂分子,C是蛋白质分子,D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E是糖蛋白,在细胞间的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M侧是细胞膜外侧,N侧是细胞膜内侧。15.(1)磷脂双分子层 膜蛋白(或蛋白质) (2)②运动或流动(3)② 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作业7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docx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docx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