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诗经》中对黄河鲤鱼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赞誉,鱼肉味道鲜美,其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2.河南汝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汝瓷烧制的环节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碎矿土 B.揉泥成型 C.雕刻印花 D.高温烧制
3.我国自主研制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的锚泊主系缆由聚乙烯纤维制成,该材料属于( )
A. 天然橡胶 B. 天然纤维 C. 合成材料 D. 金属材料
4.下列科学家与所作出的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B.张青莲——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C.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D.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5.实践小组同学进行了《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跨学科实践活动,下列方案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 加大钢铁产能 B. 推广使用一次性纸杯
C. 鼓励上、下学乘坐私家车 D. 倡议减少森林砍伐
6.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7.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硫粉 B.铁丝 C.镁条 D.木炭
8.提升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意识。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B. 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 在使用天然气的厨房墙壁上方安装报警器
9.某同学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1%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葡萄糖时,砝码放在左盘
B. 转移葡萄糖时,纸上有少量残留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
D. 配好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洒出
10.2025年2月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如图是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镥属于金属元素
B.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74.97
C.“Lu”表示一个镥元素
D.1个Lu3+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8
11.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主要反应为Fe+CuSO4 FeSO4+Cu,该反应中的各种元素未出现的化合价是( )
A.0 B.
C. D.
12.我国科学家以金负载的沸石分子筛(Au/ZSM-5)为催化剂,实现了在加氧气条件下将甲烷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改变
B. 乙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C. 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g
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13.构建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关于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a、b、c、d的物质类别不同,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c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为氧化物,下列对化学模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酸有共性是因为酸溶液中均有氢离子
B.b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一定相同
C.e可能是BaCl2,f可能是AgNO3
D.反应①②③④⑤均有盐类物质生成
14.现有一包由2.4 g镁、6.5 g锌、1.6 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 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干燥,测得滤渣含有三种物质。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 10.5 g B. 35.6 g C. 44.8 g D. 45.8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航天实力。宇航员的专属食谱有猪肉白菜馅饺子、新鲜苹果、炒鸡蛋等,其中鸡蛋的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
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_______,这种气体在雷雨天气时能与空气中含量比较高且比较活泼的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双原子分子,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7.同学们探究电解液稀硫酸和电极材料碳棒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时,发现了V(O2)∶V(H2)的比值比理论值偏小,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CO2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上方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
(1)10 s之前CO2浓度不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分析V(O2)∶V(H2)的比值比理论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海水中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如海水晒盐可以提取大量粗盐,将粗盐进一步提纯可获得氯化钠。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得到粗盐。
(2)晾晒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许多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对粗盐样品除杂提纯得到氯化钠的流程如图。
①步骤Ⅱ只进行过滤操作,步骤Ⅰ中依次加入的试剂有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____________。
②最终所得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大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古代人民用卓筒井制盐的步骤为: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其中“汲卤”获得卤水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和氯化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5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60 ℃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2)20 ℃时,将115 g溶质质量分数为13%的氯化钠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应至少向溶液中加入____g氯化钠固体;将五颗密度不同的莲子放入四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填字母)。
20.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其过程分解模拟如图。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末某同学与父母一同进行卫生大扫除,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大扫除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1)喷洒消毒液后闻到刺鼻气味,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2)用清水不能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但是用食醋(含有乙酸,具有酸的通性)浸泡就可以轻松除去,判断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
22.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实验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图2为白磷燃烧后集气瓶内主要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请在图3中画出白磷燃烧前集气瓶内主要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
温馨提示: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分子个数成正比。
23.向一定量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Zn粉,溶液中Fe(NO3)2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从以下所给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
①将c点的混合物过滤,设计实验验证所得滤渣的成分中是否含有铁?
②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写出溶液的质量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
24.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并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1)写出图1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2)用图1中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什么?(写操作及现象)
(3)小组同学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其中氧气能从乙瓶中逸出是因为其具有的性质是什么?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__。
(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
a. 碳原子个数不同
b.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 碳原子构成不同
d.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以下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________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
②水圈中,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请你任选角度谈谈利用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利与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转化为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设计如图实验对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观察到进入到A中水的体积远大于进入到C中水的体积。
①相同条件下,选择哪种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实验结束后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5)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C2H5OH)燃料,可降低温室气体含量。其反应过程为: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乙醇和氧气。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 g二氧化碳,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诗经》中对黄河鲤鱼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赞誉,鱼肉味道鲜美,其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1.A
2.河南汝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汝瓷烧制的环节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碎矿土 B.揉泥成型 C.雕刻印花 D.高温烧制
2.D
【解析】碾碎矿土、揉泥成型、雕刻印花过程中均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B、C不符合题意;高温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3.我国自主研制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的锚泊主系缆由聚乙烯纤维制成,该材料属于( )
A. 天然橡胶 B. 天然纤维 C. 合成材料 D. 金属材料
3.C
4.下列科学家与所作出的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B.张青莲——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C.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D.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4.A
【解析】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A错误;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B正确;侯德榜改良了纯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C正确;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D正确。
5.实践小组同学进行了《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跨学科实践活动,下列方案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 加大钢铁产能 B. 推广使用一次性纸杯
C. 鼓励上、下学乘坐私家车 D. 倡议减少森林砍伐
5.D 
【解析】冶炼钢铁时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因此加大钢铁产能不符合碳中和理念,A不符合题意;推广使用一次性纸杯会消耗大量纸张,从而增加树木的砍伐,会减少CO2的吸收,B不符合题意;鼓励上、下学乘坐私家车会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CO2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倡议减少森林砍伐可增加CO2的吸收,符合碳中和理念,D符合题意。
6.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6.B
【解析】取用固体粉末时,先将试管横放,把盛有试剂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A正确;向试管内滴加溶液时,胶头滴管应竖直于试管口上方,B不正确;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C正确;洗涤试管时需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D正确。
7.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硫粉 B.铁丝 C.镁条 D.木炭
7.B
【解析】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B。
8.提升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意识。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 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B. 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 在使用天然气的厨房墙壁上方安装报警器
8.C
【解析】加油站附近存在大量可燃物,应严禁烟火,A正确;火灾现场存在大量有害物质等,为防止吸入后对人体造成伤害,需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B正确;起火现场电梯极易发生故障,不可乘电梯撤离,C错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应在使用天然气的厨房墙壁上方安装报警器,D正确。
9.某同学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1%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葡萄糖时,砝码放在左盘
B. 转移葡萄糖时,纸上有少量残留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
D. 配好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洒出
9.C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选项 分析 结果
A 砝码放左盘,若使用游码,则溶质质量偏小 偏低
B 转移葡萄糖时纸上有少量残留,会使溶质质量偏小 偏低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溶剂实际体积偏小 偏高
D 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 无影响
10.2025年2月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如图是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镥属于金属元素
B.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74.97
C.“Lu”表示一个镥元素
D.1个Lu3+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8
10.C
11.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主要反应为Fe+CuSO4 FeSO4+Cu,该反应中的各种元素未出现的化合价是( )
A.0 B.
C. D.
11.C
12.我国科学家以金负载的沸石分子筛(Au/ZSM-5)为催化剂,实现了在加氧气条件下将甲烷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改变
B. 乙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C. 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g
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12.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不正确;乙物质为氧气,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B不正确;丁物质是乙酸,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2=60,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C不正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D正确。
13.构建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关于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a、b、c、d的物质类别不同,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c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为氧化物,下列对化学模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酸有共性是因为酸溶液中均有氢离子
B.b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一定相同
C.e可能是BaCl2,f可能是AgNO3
D.反应①②③④⑤均有盐类物质生成
13.B
【解析】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所以酸具有一些共性,比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A正确;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a为铁,c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c为氢氧化钙,d为氧化物,且a、b、c、d的物质类别不同,则b为可与酸反应的碳酸盐,如碳酸钡,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故b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不同,B不正确;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所以乙物质可能是硝酸银,硫酸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C正确;反应①中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会生成盐;反应②中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会生成盐;反应③中盐与酸反应会生成新盐和新酸,会生成盐;反应④中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会生成盐;反应⑤中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会生成盐,所以反应①②③④⑤均有盐类物质生成,D正确。
14.现有一包由2.4 g镁、6.5 g锌、1.6 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 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干燥,测得滤渣含有三种物质。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 10.5 g B. 35.6 g C. 44.8 g D. 45.8 g
14.B 
【解析】碳不与硝酸银反应,镁、锌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且镁会先与硝酸银反应。把2.4 g镁、6.5 g锌、1.6 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当镁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后,滤渣中含有的三种物质为碳、银、锌,根据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可知滤渣的质量为21.6 g+1.6 g+6.5 g=29.7 g;当镁、锌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时,滤渣中含有的两种物质为碳和银,根据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可知滤渣的质量为21.6 g+21.6 g+1.6 g=44.8 g;当镁与硝酸银反应完,且部分锌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后,滤渣中含有的三种物质为碳、银、锌,设滤渣的质量为x,则有29.7 g ≤ x < 44.8 g。B正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航天实力。宇航员的专属食谱有猪肉白菜馅饺子、新鲜苹果、炒鸡蛋等,其中鸡蛋的蛋清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
15.蛋白质 Al2O3(或氧化铝)
【解析】蛋清中富含蛋白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二者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
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_______,这种气体在雷雨天气时能与空气中含量比较高且比较活泼的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双原子分子,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6.N2 NO
【解析】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这种气体在雷雨天气时能与空气中含量比较高且比较活泼的气体(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双原子分子,即一氧化氮分子,它的化学式为NO。
17.同学们探究电解液稀硫酸和电极材料碳棒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时,发现了V(O2)∶V(H2)的比值比理论值偏小,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CO2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上方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
(1)10 s之前CO2浓度不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分析V(O2)∶V(H2)的比值比理论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2H2O 2H2↑+O2↑ 氧气与碳棒发生反应(合理即可)
18.海水中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如海水晒盐可以提取大量粗盐,将粗盐进一步提纯可获得氯化钠。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得到粗盐。
(2)晾晒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许多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对粗盐样品除杂提纯得到氯化钠的流程如图。
①步骤Ⅱ只进行过滤操作,步骤Ⅰ中依次加入的试剂有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____________。
②最终所得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大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蒸发结晶
(2)氢氧化钠溶液
(3)除杂过程中会生成氯化钠
【解析】(1)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故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2)若步骤Ⅱ只有过滤,根据整个流程分析,步骤Ⅰ要将可溶性杂质全部转化为沉淀除去,因此步骤Ⅰ中需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钠杂质,过量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杂质和引入的氯化钡杂质,而氯化镁可通过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除去。(3)因为除杂过程中加入除杂试剂时会生成氯化钠,故最终得到氯化钠的质量大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
19.“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古代人民用卓筒井制盐的步骤为: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其中“汲卤”获得卤水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和氯化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5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60 ℃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2)20 ℃时,将115 g溶质质量分数为13%的氯化钠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应至少向溶液中加入____g氯化钠固体;将五颗密度不同的莲子放入四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填字母)。
19.
(1)> 氯化钾(或KCl)
(2)21.068 A
【解析】(1)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5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6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而1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60 ℃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关系为氯化钾>氯化钠。(2)20 ℃时,115 g溶质质量分数为13%的氯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115 g×13%=14.95 g,所含溶剂的质量为115 g-14.95 g=100.05 g,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则100.05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36.081g,据此计算至少需要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36.018 g-14.95 g=21.068 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大,浮起的莲子数目越多,据此可知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20.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其过程分解模拟如图。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2)2C+ZnCO3 Zn+3CO↑
【解析】(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2)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碳反应生成Zn和CO,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末某同学与父母一同进行卫生大扫除,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大扫除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1)喷洒消毒液后闻到刺鼻气味,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2)用清水不能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但是用食醋(含有乙酸,具有酸的通性)浸泡就可以轻松除去,判断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
21.(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复分解反应。
【解析】(1)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因此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刺鼻的气味。(2)乙酸属于酸,具有酸的通性,因此其能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
22.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实验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图2为白磷燃烧后集气瓶内主要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请在图3中画出白磷燃烧前集气瓶内主要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
温馨提示: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分子个数成正比。
22.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导致氧气的量不足以支持白磷燃烧(合理即可)。
(3)
【解析】(1)红磷、白磷均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可能是因为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导致氧气的量不足以支持白磷燃烧或热水温度降至白磷的着火点以下。(3)空气中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二者体积比约为4∶1,根据气体体积和气体分子个数成正比,可知应画出4个氮分子、1个氧分子。
23.向一定量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Zn粉,溶液中Fe(NO3)2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从以下所给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
①将c点的混合物过滤,设计实验验证所得滤渣的成分中是否含有铁?
②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写出溶液的质量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
23.
(1)Zn+2AgNO3 Zn(NO3)2+2Ag
(2)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若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不含铁。
②先减小后增大;每65份质量的Zn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使得溶液质量减小,每65份质量的Zn可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使得溶液质量增大。
【解析】(1)①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银,因此ab段为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①c点时,溶液中的硝酸银全部反应,部分硝酸亚铁与锌反应。要验证c点的滤渣中是否含有铁,因为铁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银和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银都不与酸反应(c点锌已完全反应),所以可以利用铁与酸反应的性质来检验。②每65份质量的Zn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使得溶液质量减小,每65份质量的Zn可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使得溶液质量增大,因此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质量先减小后增大。
24.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并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1)写出图1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2)用图1中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什么?(写操作及现象)
(3)小组同学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其中氧气能从乙瓶中逸出是因为其具有的性质是什么?
24.(1)A 2KMnO4 K2MnO4+MnO2+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木条立即熄灭。
(3)不易溶于水。
【解析】(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故选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及现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3)由图可知甲瓶中过碳酸钠加水分解出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再通过乙瓶加湿后导出,氧气能从乙瓶中逸出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__。
(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
a. 碳原子个数不同
b.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 碳原子构成不同
d.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以下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________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
②水圈中,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请你任选角度谈谈利用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利与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转化为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设计如图实验对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观察到进入到A中水的体积远大于进入到C中水的体积。
①相同条件下,选择哪种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实验结束后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5)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C2H5OH)燃料,可降低温室气体含量。其反应过程为: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乙醇和氧气。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 g二氧化碳,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5.
(1)二氧化碳(或CO2)
(2)d
(3)①光合
②利: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较大(或弊: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导致酸度增强,可能会威胁贝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等,合理即可)。
③CaCO3 CaO+CO2↑
(4)①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②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实验结束后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5)解:设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2CO2+3H2O C2H5OH+3O2
88 46
968 g x
=
解得:x=506 g
答: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506 g。
【解析】(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d。(3)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有利的原因之一是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较大,不利的原因之一是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导致酸度增强,可能会威胁贝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等。③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①根据实验现象“进入到A中水的体积远大于进入到C中水的体积”,可知打开弹簧夹前A中气压明显小于C中气压,即等体积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远大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因此选择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结束后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可能只含有碳酸钠或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溶液中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设计的实验为取少量反应后A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实验结束后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5)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