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苏州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指导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要点归纳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加强时期 发展概况 具体措施战国 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初步确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 正式建立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西汉 巩固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隋唐 完善 创立和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削弱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通判、转运使,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重文轻武元朝 新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明清 达到顶峰 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当堂演练1.如表是秦朝中央“三公”的职掌内容。表格中③处的官名应该是( )官名 职掌①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管理文武百官②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需听从皇帝命令③ 负责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2.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丞相,“金印紫绶,秦官,金印紫绶,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此外,立郡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3.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权力应该高度集中于中央,而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该思想家属于( )A.兵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4.“秦王朝开创的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带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C.建立刺史制度 D.尊崇儒术5.汉武帝即位之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汉武帝还以“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人才资源。上述举措( )A.有利于人才选用B.根除了诸侯王及其封地C.推动了律令合一D.丰富了国家治理手段6.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后改设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C.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D.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8.北宋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控制军队 D.分散权力9.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且最高首脑踌躇徘徊,徐中约着重强调皇权专制( )A.约束了君主的行为 B.导致官场的腐败C.暗含着统治的危机 D.不断加强的过程10.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和会试两级。……朝廷规定,所有考试的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不准有自由发挥,文章的格式、用语都有统一的格式,即所谓的“八股文”。由此可见,科举制( )A.促进文化传承 B.弘扬儒家思想C.考试日益规范 D.适应专制需要1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七年级2班的高老师以“何以中国”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汉字组成。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任务二:【梳理时序——理清历史脉络】任务三:【完成图示——了解历史现象】这一制度自秦朝至清朝,历两千余年,基本上都行之有效。经略边疆、稳定社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都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运作,更有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任务四:【解读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请回答:(1)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商朝的书面语”所指的文字。分析此书面语对“中国内聚性”的作用。(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写出①处所代表的朝代。并分别概括A、B两个时期的阶段特征。(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将②处补充完整。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4)根据任务四,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效解决了国家官吏的来源问题。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位皇帝;并概括隋唐科举制度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外国学者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它科目。渐渐地,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考试一般以什么科目最为重要?材料中论述的科举制度有何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