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 中国的自然资源-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4年2月18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开始进行海上吊装作业,安装成功后将为“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二期工程按期投产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深海一号”能源站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的陵水海域,水深在1220米到1560米之间。读海洋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深海一号”位于④地形区,④地形区的名称为( )A.洋盆 B.海沟 C.大陆架 D.大洋中脊2.“深海一号”工程建设说明海洋( )A.是重要的交通通道 B.为海洋养殖提供了场所C.为人类提供油气资源 D.是获取食用盐的途径之一3.“深海一号”二期平台建成投产的过程中应注意是( )①加强海洋装备制造能力③保护周围海域生态环境②合理布局海洋产业④杜绝灾害发生,威胁生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下图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直接反映出我国( )A.人均耕地资源少 B.草地资源约占世界2/3C.林地资源丰富 D.人均农业用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大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③农耕区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④牧区扩大载畜量,增加牧民收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天河工程”是指在大气空间内进行的跨区域调水模式,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迁徙”路线的监测与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6.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 )A.人类的泪水 B.海洋水C.生活污水 D.地球上的淡水资源7.“天河工程”干预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8.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节水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B.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量C.用淘米水、洗衣水冲厕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滴灌技术白鹤滩水电站处于长江上游,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据此及图,完成下面小题。9.据图文资料可知,白鹤滩水电站( )A.处于长江下游 B.仅有发电的功能C.航运价值极高 D.产生多种效益10.“西电东送”的终点多为我国发达地区,为了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终点地区可以给送电地区带来( )A.劳动力 B.资金和技术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11.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人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川渝地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建议。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生态效益是( )A.减轻下游湖泊淤积 B.降低中下游的航运价值C.减轻中下游的环境污染 D.减少中下游的径流“海绵城市”就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时增强对雨水的吸收、存储净化功能,在干旱缺水时将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图为海绵试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2.试点城市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地形起伏大 B.地震活动频繁C.河流众多 D.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13.“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当地( )①用地紧张②雨季内涝②交通压力④淡水不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国家把每年6月25日作为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下左图)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14.“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耕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B.我国耕地的分布范围很广C.我国耕地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很充足D.人均耕地少,粮食供应紧张1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②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③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开垦草原,增加粮食产量B.黑龙江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C.海南省填海造陆,扩大耕地面积D.甘肃省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增加高产稳产的水田面积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海洋牧场”是指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海洋牧场主要分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养护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目的的养护型海洋牧场、以产出渔获物为主要目的的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以渔业观光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型海洋牧场。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6分)探究一 海洋牧场的分布(1)请写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分布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海域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探究二 海洋牧场的意义海洋牧场建成后,海区渔业资源量大幅增长,尤其之前资源量已经减少到近乎绝迹的一些海洋鱼类,数量也明显回升。海洋牧场所需的人工鱼礁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是之前的10倍以上。当地渔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提高了渔民的生活水平。(2)根据图文材料,归纳海洋牧场建设的意义(答出两条即可)(4分)(3)有人建议,在海洋牧场中尽可能多地投放海洋濒危物种,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4分)探究三 海洋牧场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是海洋牧场建设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可能会因为盲目追求某一鱼类品种种群数量的增长而严重破坏区域水生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4)为尽可能减少区域水生生态破坏,请提出两条合理的措施。(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但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中线工程取水于丹江口水库,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输水渠道,工程量大。西线方案水质最优,但地形复杂,工程量巨大。下图是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1)南水北调的水资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河流),此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__________(选填“时间”或“空间”)分布不均问题。(4分)(2)三条路线中工程量最小的是________线,水质最优的是__________线。(4分)(3)南水北调中线开挖渠道后可自流北上,由此判断该线路北段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选填“北高南低”或“南高北低”),该线可把水调往北京所在的__________平原。(4分)(4)请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列举两条节水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9.河南省某校同学针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利用展开了研学探究,请帮助他们一起完成探究。(20分)任务一:调查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河南省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省国土资源调查部分数据(单位:万公顷)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镇、乡村及工矿用地第二次(2009年12月31日) 819.20 350.69 67.99 205.24第三次(2009年12月31日) 751.41 439.63 25.70 244.95(1)分析河南省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省国土资源调查部分数据表(单位:万公顷),河南省在两次国土资源调查中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任答一点),请据此提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建议__________。(4分)任务二:调查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河南省地跨__________(温度带)和亚热带,其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形类型)地区,主要耕地类型为__________(旱地/水田)。(6分)(3)2021年河南省开始实施的大豆、玉米轮作制,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河南省实施大豆、玉米轮作制的现实意义是__________(从耕地使用角度回答)。(2分)任务三: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4)河南省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到2050年,河南省将建成8759万亩高标准农田。请选择合适的字母把《高标准农田创建思维导图》中的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补充完整。(4分)A.粮食优质高产 B.提高土壤肥力 C.机械化、信息化 D.培育良种任务四:调查林地集约利用情况(5)河南省水土流失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重度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黄河易泛滥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加之不合理的毁林开垦导致地表裸露,不能保持水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属于____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其特殊性在于如果利用不当,或遭到破坏,生产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请你就河南省林地利用情况中的问题提出一条解决措施____________。(4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的①是大陆架,②是大陆坡,③是海沟,④是洋盆,⑤是大洋中脊。“深海一号”的作业地点属于洋盆地形。洋盆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位于大陆坡以下,地形较为平坦且广阔,深度较大,是深海环境的典型代表,适合“深海一号”这类深海作业平台进行相关作业活动,A正确。故选A。2.答案:C解析:“深海一号”是一个大型深水气田开发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开采海洋中的油气资源。C正确;与交通、海洋养殖、获取食用盐无关,ABD错误。故选C。3.答案:C解析:“深海一号”二期平台建成投产的过程中应注意是①加强海洋装备制造能力:深海工程需要先进的装备,加强装备制造能力是必要的,①正确;②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②正确;③保护周围海域生态环境:海洋工程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③正确;④杜绝灾害发生,威胁生产:虽然可以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影响,但完全杜绝灾害是不现实的,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4.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直接反映人均耕地资源少,A正确;图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并不能看出草地资源占世界的多少和林地资源丰富与否,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CD错误。故选A。5.答案:B解析: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①错误;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②正确;在农耕区应加强基本农田保护,③正确;在牧区不应扩大载畜量,这样会破坏草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6.答案:D解析: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D正确。故选D。7.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河工程”用人工干预方式改变大气水汽分布,属于水循环中的①水汽输送环节,A正确;②为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B错误;③为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后又返回海洋,C错误;④为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D错误。故选A。8.答案:B解析: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A正确;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少喝水,这样会影响身体健康,B错误;用淘米水、洗衣水冲厕可以节约水资源,C正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D正确。故选B。9.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白鹤滩水电站地处长江上游地区,A错误;地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具有发电、灌溉、养殖等功能,B错误,D正确;上游地区,地势不平坦、落差大,航运价值低,C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短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不足,所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重点地区可以给送电地区带来资金、技术等优势,B正确;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矿产资源不足,C错误;送电地区经济较落后,劳动力更廉价,A错误;东部地区不能给西部送电地区提供土地资源,D错误。故选B。11.答案:A解析: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生态效益是减少上游水土流失,减轻下游湖泊淤积,A正确;增强中下游的航运价值、增加中下游的径流,BD错误;中下游的环境污染是因为中下游地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起的,C错误。故选A。12.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集中分布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主要是季风气候,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为了调蓄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少洪涝灾害,D正确;建设“海绵城市”跟地形起伏大、地震活动频繁无关,AB错误;河流众多不是主要的原因,C错误。故选D。13.答案:D解析: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城市雨水下渗、增强城市雨水蓄水能力、增强城市净水能力,有利于缓解当地雨季内涝、旱季淡水不足等问题,②④正确;与用地紧张、交通压力无关,①③错误。综上,D正确。故选D。14.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耕地比重为12.68%,占比最大的是草地,A错误;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我国耕地的分布范围不广,B错误;我国耕地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粮食供应紧张,所以要“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C错误,D正确。故选D。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主要有林地、草地、耕地、难以利用土地等,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①④正确;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②③错误。综上,D正确。故选D。16.答案:B解析:内蒙古自治区开垦草原,增加粮食产量,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该措施不合理,A错误;黑龙江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该措施合理,B正确;海南省填海造陆,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该措施不合理,C错误;甘肃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宜种植水稻,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增加高产稳产的水田面积,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该措施不合理,D错误。故选B。17.答案:(1)黄海;东海(4分)(2)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恢复当地生态系统,增加物种的多样性。(4分)(3)赞成。理由:投放海洋濒危物种有利于其种群的繁衍,有利于海洋濒危物种的保护(或不赞成。理由:过度投放濒危物种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的种族群落)(4分)(4)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人工养殖鱼类注重品种多样性;游客观光时注意垃圾的处理。(4分)解析:(1)我国海域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结合图例可看出,海洋牧场数量最多的海域是黄海,为46个;数量最少的海域是东海,为8个。(2)根据材料“海洋牧场建成后,海区渔业资源量大幅增长”可知,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当地渔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可知,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之前资源量已经减少到近乎绝迹的一些海洋鱼类,数量也明显回升”可知,牧场的建设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有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物种的多样性。(3)赞成,理由:投放海洋濒危物种可以增加其种群数量,有利于保护濒危物种,避免其灭绝。海洋牧场相对稳定的环境,经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为濒危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有助于其种群的恢复和发展。而且通过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可以提升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促进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赞成,理由:虽然投放海洋濒危物种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保护它们,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承载能力和生态平衡。盲目大量投放濒危物种,可能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他物种生存受到威胁,还可能因为海洋牧场的环境不一定完全适合濒危物种的自然生长与繁殖,最终达不到保护效果。同时,大量投放可能会对海洋牧场中原本正在恢复和发展的渔业资源造成冲击,影响整个海洋牧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4)根据材料可知,为减少盲目追求某一鱼类品种种群数量的增长而严重破坏区域水生生态,人工养殖时应注重品种的多样性;另外要保护水域,避免水污染,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以渔业观光为主要目的的牧场,应注意游客观光时带来的污染,并及时清理。18.答案:(1)长江;空间(4分)(2)东;西(4分)(3)南高北低;华北(4分)(4)一水多用;运用各种节水工具(集中洗涤)(言之有理即可)(4分)解析:(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图中可知,南水北调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长江流域,此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的西线、中线、东线三种调水方案,其中三条路线中成本最低的是东线(经过京杭大运河输水)。南水北调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调水入黄河上游;西线方案的优势在于距离较短,水质优良。(3)南水北调中线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开挖渠道后可自流北上,判断出该线路的地势特点是北低南高,到达北京市所在的华北平原。(4)生活中节水的措施有很多,如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推广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重复、循环使用水资源;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器具;一水多用等。19.答案:(1)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严守耕地保护政策,禁止乱占耕地;保护草地,倡导植树造林、种草;严格把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任答2点,得4分)(2)暖温带;平原;旱地(6分)(3)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耕地生产效益(2分)(4)B;C(4分)(5)可再生(2分);持续植树造林种草、禁止砍伐森林,游牧改为圈养。(任答1点,得2分)解析:(1)从表格中可读出,河南省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相比第二次,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针对耕地面积减少,应严守耕地保护政策,禁止乱占耕地现象;草地面积减少,应保护草地,倡导植树造林、种草;针对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应严格把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严禁浪费等。(2)从图中看,河南省主要位于32°N~36°N之间,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穿过其南部,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结合图例和等高线可看出,大豆、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200米以下地区,且等高线稀疏,可判断出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从图中看,耕地主要分布在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地区,可判断出主要耕地类型为旱地。(3)据材料可知,发展大豆、玉米轮作,可实现耕地重复利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4)培育良种,可以提高良种覆盖率,①对应D;有机肥代替化肥;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②对应B;利用北斗导航、无人机等可实施机械化、信息化种植,③对应C;以上措施可提高粮食优质高产,保障粮食安全,④对应A。(5)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河南省泛滥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加之不合理的毁林开垦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面积广大,因此为防止水土流失可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