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认识大洲 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五 认识大洲 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五 认识大洲-2025届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亚洲常常是“寒暑并存,干湿同在”,其成因错误的是( )
A.四面濒临四大洋 B.跨纬度广
C.东西距离远 D.地形复杂多样
2.据图可知,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3.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图中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欧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下列影响因素中对其形成起作用的是( )
①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②平原广阔,山脉多为东西走向
③常年受暖湿气流的影响
④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欧洲西部河流航运价值较高的社会原因是( )
A.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
B.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C.冬季气候温和,结冰期短
D.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量较大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广袤、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读亚洲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部、南部和西部 B.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C.北部、南部和东部 D.东部、东南部和西部
7.甲地是亚洲人口稠密区,人口聚集的优越条件有( )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终年潮湿炎热
③开发历史悠久
④工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国家联手建设了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非洲大陆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分布及某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8.非洲大陆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为( )
A.回归线之间,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B.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量约500毫米
C.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的降水量比刚果盆地多
D.赤道穿过的地区,降水量都超过1500毫米
9.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绿化带,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便于动物迁徙 B.发展旅游 C.提供木材 D.抵御风沙
10.马达加斯加岛屿的甲、乙两地气候( )
A.甲地全年温和多雨 B.乙地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小
C.都属于海洋性气候 D.甲地位于迎风坡,降水更多
北美洲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洲。结合北美洲国家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沿图中甲线行走在北美洲大陆上,会发现地势特征是( )
A.东西高,中部低 B.东西低,中部高
C.南北高,中部低 D.南北低,中部高
12.北美洲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显著,图中四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
A.加拿大、巴拿马 B.美国、墨西哥
C.巴拿马、墨西哥 D.美国、加拿大
13.与亚洲相似,北美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被称为世界的“早极”,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有关阿塔卡马沙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全部位于热带 B.地处高纬度地区
C.西临太平洋 D.位于南美洲东海岸
15.读图可知( )
A.甲地年降水量为2000mm以上
B.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多于500mm
C.赤道附近年降水量较少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
16.降水量会影响当地的自然景观,下列植物中,最可能出现在阿塔卡马沙漠的是( )
A.仙人掌 B.雨林 C.棕榈树 D.油橄榄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位于亚洲,其所在流域分别为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材料二: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如果气候类型的数量较多(达到或超过5种),用复杂多样表述;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分布状况如何等。
材料三:图1为亚洲地形图,图2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世界长度排名前十的河流中亚洲占一半,分析亚洲多长河的主要原因______。(2分)
(2)依据图1,归纳亚洲的地势特征,并说明该地势对河流水系的影响_______。(4分)
(3)依据材料二及图2,描述亚洲的气候特征_______。(4分)
(4)指出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共同有利自然条件______。(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4分)
材料一 欧洲气候类型图和欧洲地形图。
(1)请描述欧洲的温度带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6分)
(2)请描述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2分)
材料二 欧洲西部虽然较长的河流不多,但河流之间有运河相通,形成了便利的内河航运网;且河流流速平稳,流量季节变化小,可终年通航,因此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著名的莱茵河、多瑙河等都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3)请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6分)
19.“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感动中国人物杨华德在非洲布隆迪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和技术推广。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布隆迪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平均海拔1600米。布隆迪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粮食有30%的缺口。布隆迪的水稻产量极低,经过努力,杨华德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刷新了非洲水稻高产纪录,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短缺。
(1)非洲的地形比较单一,以_________为主,读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图2)可知,非洲气候分布以_________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A地的人口分布_________(稠密/稀疏)。(6分)
(2)非洲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多分布在_________(温度带),在非洲推广的杂交水稻需要具有较强的_________(耐热性/抗旱性)。(4分)
(3)加蓬与布隆迪同处于赤道附近,加蓬属于_________(气候类型),而布隆迪属于_________(气候类型),结合图1分析,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6分)
(4)从图3可以看出,布隆迪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_________,推测在布隆迪培育的杂交水稻需要具有较强_________(耐寒性/抗旱性)。(4分)
(5)中国和非洲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_________”包括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等。结合材料,说说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的意义__________。(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南北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远、地形复杂多样,河湖众多,是造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使亚洲常常是“寒暑并存,干湿同在”,BCD不符合题意;亚洲三面临海,西北与欧洲山水相依,A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都不是分布最广的气候,B正确。故选B。
3.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北极圈附近,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A错误;②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④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人口分布稀疏,BD错误;③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C正确。故选C。
4.答案:A
解析:欧洲西部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①正确;平原广阔,山脉多为东西走向,使水汽容易到达陆地内部,②正确;该区域常年受暖湿气流的影响等,③正确。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无关,④错误。综上,A正确。故选A。
5.答案:A
解析:欧洲西部河流航运价值高的社会原因是流经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较大,A正确。故选A。
6.答案:B
解析: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该地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人口稠密,B正确;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分布稀疏,AC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甲地位于亚洲东部,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发达,气候适宜,交通便利,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人口分布稠密,①③④正确;该地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气候适宜,②错误。综上,D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南北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所以回归线之间,降水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A正确;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这些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远低于500毫米,很多地方甚至几乎无降水,B错误;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而埃塞俄比亚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降水量少,C错误;赤道穿过的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风按时两季,降水量低于1500毫米,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绿化带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绿化带,可以有效抵御风沙,D正确;与动物迁徙、发展旅游、提供木材无关,ABC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马达加斯加岛屿的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错误;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B错误;两种气候都不属于海洋性气候,C错误;甲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读图分析,沿图中甲线行走,西部和东部是山脉,中间是平原,故地势东西高,中部低,A正确。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加拿大和美国属于发达国家,巴拿马和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D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只在西部沿海狭长分布,面积分布不广,AB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部热带,面积分布不广,D错误。故选C。
14.答案:C
解析:读图可得,阿塔卡马沙漠大部分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A错误;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地处低纬度之间,B错误;西临太平洋,C正确;位于南美洲西海岸,D错误。故选C。
15.答案:B
解析:读图可得,甲地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以上,A错误;图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B正确;赤道附近年降水量最多,C错误;回归线附近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D错误。故选B。
16.答案:A
解析:阿塔卡马沙漠气候干旱,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仙人掌耐旱,可以适应沙漠气候环境,A正确;雨林生长在热带雨林气候区,B错误;棕榈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区,C错误;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D错误。故选A。
17.答案:(1)亚洲面积广大,地域辽阔,且水源丰富,因此亚洲多长河。(2分)
(2)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2分)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顺地势向四周奔流入海。(2分)
(3)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任答2点,得4分)
(4)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等。(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亚洲是世界上长河最多的大洲,被誉为“巨河之洲”,由图可知,亚洲多长河的主要原因亚洲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水源丰富、地形复杂这使得它拥有众多的河流系统,包括一些世界上的长河流。
(2)由图可知,亚洲中部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河流的总体流向是由中部流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入四周海洋。判断亚洲的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3)由材料可知,水稻喜高温、喜湿,亚洲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方面,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区,该区域雨热同期,水分、热量、光照条件配合很好,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方面,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
(4)由图可知,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和土壤肥沃等。
18.答案:(1)欧洲主体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北寒带,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气候,少部分地区为寒带气候;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线曲折,增加了气候的海洋性特征。(6分)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2分)
(3)欧洲西部的中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平稳;欧洲西部的中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广泛分布,全年温和,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无结冰期,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可终年通航。(6分)
解析:(1)欧洲主体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北寒带,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气候,少部分地区为寒带气候;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较近,增加了气候的海洋性。
(2)欧洲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侧;故地势特点为南北高、中间低。
(3)欧洲西部的中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平稳;欧洲西部的中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广泛分布,全年温和,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无结冰期,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可终年通航,故航运发达。
19.答案:(1)高原;赤道;稀疏(6分)
(2)热带;耐热性(4分)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形(6分)
(4)变化大;抗旱性(4分)
(5)南南合作;缓解非洲的粮食问题(4分)
解析:(1)由图可知,非洲的地形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从非洲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非洲气候分布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A是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由于气候极其干旱,人口十分稀疏。
(2)由图可知,非洲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在非洲推广的杂交水稻需要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3)由图可知,加蓬与布隆迪同处于赤道附近,加蓬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而布隆迪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结合图1可知,造成两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加蓬位于盆地,布隆迪位于高原。
(4)从图3可以看出,布隆迪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变化大,所以推测在布隆迪培育的杂交水稻需要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5)中国和非洲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非洲大多数国家存在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可以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很好缓解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