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苏州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指导案(三)中国古代经济史要点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项目 时期 表现农业 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制作磨制石器、骨耜等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牛耕出现与推广唐 曲辕犁、筒车发明并推广水利 战国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秦 秦始皇时开凿灵渠隋 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农作物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宋 推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由北宋至南宋初的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明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续表项目 时期 表现手工业 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 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唐 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冠于全国宋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明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清前期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 半坡人制作彩陶唐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宋 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中心明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冶金、造船业等 商周 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唐 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宋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水平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商业 城市 春秋 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唐 都城长安商业繁荣,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开宋元 开封、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坊市界限打破,出现早市、夜市、草市等;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等都市生活繁华,出现“瓦子”“勾栏”明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清前期 形成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苏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货币 春秋 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秦 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汉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宋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对外贸易 汉 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 海外贸易繁盛,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宋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前期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时期 主要经济政策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秦 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汉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负担隋 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唐 唐太宗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宋 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清前期 推行垦荒政策;推广高产作物;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堂演练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最适合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距今18000年 大量水稻植硅石、陶釜残片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粟粒和黍粒浙江义乌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稻粒、稻壳A.贫富分化的出现 B.农业的起源和发展C.冶炼技术的水平 D.部落联盟间的关系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磨制石器 B.骨耜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如图“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 )A.西汉 B.东汉 C.两晋 D.南北朝4.秦朝建立后,在攻打百越地区时,为解决运输问题,它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邗沟5.据《晋书 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用区种法(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种植菽麦。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是( )A.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社会安定,战乱少D.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6.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根据服饰和面部轮廓等特征,可以判定图中人物来自中亚。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该文物( )①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见证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③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④说明了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小敏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对当时出现的繁华城市兴趣浓厚。在她查阅了解的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的是( )A.洛阳 B.益州 C.长安 D.扬州8.如表为西汉、唐朝和北宋南北方人口对照表。该表反映出( )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A.江南经济开发 B.中外交流频繁C.君主专制强化 D.经济重心南移9.玉米在传入中国后,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后也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据此可知玉米和甘薯的传入使中国( )A.增加了粮食产量 B.丰富了饮食结均C.加剧了民族危机 D.增加了财改收入10.下面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称呼用语的变化,变化说明(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咸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迁渐取代天朝光绪 几乎不用A.体现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B.清政府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C.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11.七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读图说史 史料实证”的探究活动。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问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1)读图并结合所学,写出我国境内“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名称,并从分布区域、数量等方面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2)请你仿照示例,对材料二中的图二、图三进行解说。示例:图一可以见证我国境内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或种植农作物)。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摘编自2024年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12.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蕃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材料二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中国货币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