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溶液(含答案)-2025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溶液(含答案)-2025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资源简介

专题四 溶液-2025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体育中考期间,班主任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食物,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稀饭 B.番茄蛋汤 C.酸奶 D.淡盐水
2.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C.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g KCl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水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4.将能起反应的两种物质混合,反应最快的混合形式是( )
A.两种溶液混合 B.将固体投入溶液中
C.两种粉末混合 D.两种块状固体混合
5.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小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大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大
D.乙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大
6.向蒸馏水中加入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变大后变小
B.a、c两点时,的溶解度不相同
C.b点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
D.c点时溶液的质量小于d点时溶液的质量
7.家庭生活中会用到不同的“洗涤”,下列“洗涤”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食盐水清洗菜刀表面的铁钙 B.用汽油清洗衣上的油污
C.用食醋消除热水瓶里长期积淀的水垢 D.用洗洁精清洗餐盘
8.保持温度不变,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所反映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9.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图为某同学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图①中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图②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图②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D.图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
10.将一定质量的固体甲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再小心放入一个小木块,小木块在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固体乙溶于水且不与甲发生反应。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 B.①②③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④中木块位置应高于③中的木块位置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7分)
1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如图是某同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______、装瓶贴标签。
②在配制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8%的可能原因是下列叙述中的______(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固体转移到烧杯时,氯化钠洒出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2)欲配制60g质量分数为9%的氯化钠溶液,需要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12.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植物油 B.食盐 C.面粉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B.氯化钠溶液中的存在的微粒是、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3)在室温下(20°C)实验小组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A、B、C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13.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分析表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
(2)40℃时,4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可得到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20℃时65.8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至浓度为原来的一半,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_。
14.奉贤自汉朝起就是盐业产区,历经“煎煮→板晒→滩晒”等制盐工艺。
海水中部分物质及其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6 36.6 37.3 38.4 39.8
硫酸钠 19.5 48.8 45.3 43.7 42.5
氯化镁 54.6 57.5 61 66.1 73.3
(1)煎煮制盐
①含有泥沙的海水属于_________(选填“溶液”“乳浊液”或“悬浊液”)。
②将海水置于铁锅中煎煮得盐,“煎煮”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板晒制盐
①制卤。用海水淋洗咸泥得到适当浓度的卤水,卤水中的溶剂是_________。
②晒盐。将卤水注入2平方米面积的晒板,经阳光暴晒析出盐粒,此时晒板中的卤水是氯化钠的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③沥卤。收集盐颗入盐仓沥干。通常不等晒干,晒板中还有卤水就开始收集盐颗,请分析原因 。
④请在下图中绘制,板晒制盐过程卤水中氯化钠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_________。
⑤对比板晒和煎煮制盐,“板晒制盐”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5.下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7.0 12.5 22.0 40.0 48.8
(1)20℃时,将2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得到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分析表中数据,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所示。
①℃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__g。
②℃时,将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均降温至℃,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
③℃时,取3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g。
16.食盐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实验操作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①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顺序是 。
②图C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或者“偏小”)。
③图D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通过以上操作只能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欲除去可溶性杂质、、得到纯净的,可采用如图所示流程:
①写出加入溶液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②溶液和溶液颠倒后的后果是 。
③通过以上规范操作,制得氯化钠的质量比原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
三、实验题(本题共小题,每空1分,共7分)
17.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下列两组实验。(解析:本实验所用汽油与、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步骤2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图示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现象可知:碘_____(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_____。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_____(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的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_____(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8.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甲、乙两位同学为了探索硫酸铜的转化规律,分别将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中。
(1)甲同学证明硫酸铜可以转化为氢氧化铜,实验现象是 。
(2)乙同学证明硫酸铜可以转化为硫酸钡。测得的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稀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番茄蛋汤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酸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淡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为6%。
3.答案:C
解析: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大多数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溶质结晶析出,但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后没有溶质析出;碘酒溶液是碘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没有明显变化。
4.答案:A
解析: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反应最快,故选A。
5.答案:D
解析: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烧杯内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试管中固体溶解,故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大,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减小,A、B错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乙试管中氢氧化钙析出,故乙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小,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大,C错误,D正确。
6.答案:C
解析:A、由题干的信息可知,b点固体完全消失,c点溶液中有固体,温度降低,说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B、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的溶解度相同,错误;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正确;D、c点和d点所示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氢氧化钠固体,且c点所示溶液的温度高,溶解的氢氧化钠较多,且在整个过程中,水的量不变,所以c点时溶液的质量大于d点时溶液的质量,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A、由于氯化钠不能与铁锈反应。不能用食盐水清洗金属表面的铁锈。故A不能达到目的;B、由于汽油能溶解油脂。所以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脂。故B能达到目的;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物质,醋酸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故用食醋清洗热水瓶里长期积淀的水,垢。故C能达到目的;D、由于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在水中加入洗洁精清洗餐盘,能洗去油污。故D能达到目的;故选:A。
8.答案:B
解析:A、保持温度不变,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溶质的质量不可能开始是零,故选项图象所反映的关系错误;
B、保持温度不变,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此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图象呈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所反映的关系正确;
C、保持温度不变,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会溶解,但当达到饱和时就不再溶解了,此时溶液的质量不再改变,图象应该是先上升后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所反映的关系错误;
D、保持温度不变,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会溶解,溶质质量先增加,当达到饱和时就不再溶解了,溶质质量不变,图象应该是先上升后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所反映的关系错误。
故选:B。
9.答案:B
解析:A、搅拌不能改变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不能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大于10g,则图②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C、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图2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则图②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不一定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不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流程图可知,升温的过程中,固体逐渐溶解,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溶液密度逐渐变大,A正确。根据实验流程图可知,①②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饱和溶液,③中固体全部溶解,可能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根据实验流程图可知,升温的过程中,固体甲逐渐溶解,溶剂的质量不变,说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正确。已知固体乙溶于水且不与甲发生反应,④中溶液密度大于③,根据,溶液的密度越大,小木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小,则④中木块位置应高于③中的木块位置,D正确。
11.答案:(1)①溶解
②bcd
(2)30g
12.答案:(1)B
(2)AB
(3)B
解析:(1)A、植物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2)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故说法正确。
B、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的存在的微粒是、和,故说法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说法错误。
(3)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图中所示A、B、C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B,B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氯化钾固体存在。
13.答案:(1)/硝酸钾
(2)饱和
(3)65.8g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是硝酸钾();
(2)由表格数据可知,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故4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3g,因此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65.8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设稀释至浓度为原来的一般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解得。
14.答案:(1)悬浊液;蒸发
(2)①水/
②饱和
③避免晶体过度长大,提高制盐效率,同时减少硫酸钠、氯化镁等杂质析出,提高制得的食盐纯净度

⑤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即可)
解析:(1)①不溶性固体溶于水形成悬浊液,因此含有泥沙的浑浊海水属于悬浊液,故填:悬浊液;
②将海水置于铁锅中煎煮得盐,通过蒸发水分得到食盐;“煎煮”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蒸发,故填:蒸发;
(2)①卤水中的溶剂是水,故填:水或;
②将卤水注入2平方米面积的晒板,经阳光暴晒析出盐粒,此时晒板中的卤水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③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晒板中还有卤水就开始收集盐颗,是因为随着水分不断蒸发,溶液会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并析出氯化钠晶体。及时收集可以避免晶体过度长大,提高制盐效率,同时减少硫酸钠、氯化镁等杂质析出,提高制得的食盐纯净度,故填:避免晶体过度长大,提高制盐效率,同时减少硫酸钠、氯化镁等杂质析出,提高制得的食盐纯净度;
④在晒盐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溶液中的水会蒸发,使溶液质量减小,该过程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所以不会有溶质析出,由于溶液质量逐渐减小,而溶质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直至溶液中氯化钠达到饱和,此时再蒸发水,会有氯化钠析出,且溶液一直为饱和状态,由表格中的数据可得: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晒盐过程中,虽然温度会升高,但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很小,从而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几乎不变,则曲线最后几乎水平,曲线为,故填:;
⑤“板晒制盐”相比“煎煮制盐”的优点之一是节约能源。晾晒制盐主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无需消耗大量的燃料,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板晒制盐还具有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等优点,故填: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即可)。
15.答案:(1)饱和溶液
(2)碳酸钠/
(3)20;氯化铵溶液/溶液;15
解析:(1)20℃时,的溶解度为36.0g,根据溶解度概念,50g水最多溶解18g水,将2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2)分析表中数据,0℃~40℃时,的溶解度由35.7g增加到36.6g,的溶解度由7.0g增加到48.8g,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时,的溶解度为20g。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将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均降温至℃,析出晶体较多的是,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溶液;
③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则有:,。
16.答案:(1)BED;偏大;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增多
解析:(1)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即BED;故答案为:BED;
②图C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水偏少,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③图D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答案为: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①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溶液和溶液不能颠倒,这是因为颠倒后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故答案为:颠倒后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
③因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加入足量稀盐酸的过程中都有氯化钠生成,故制得氯化钠的质量比原粗盐样品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会增多。故答案为:增多。
17.答案:【实验1】(1)紫(或紫红)
(2)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实验2】(3)微
(4)碘的汽油溶液;强
【反思与应用】(5)①不分层
②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与碘水不反应
解析:【实验1】(1)易溶于水,形成紫红色的溶液;不溶于汽油,汽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可观察到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实验2】(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为碘的汽油溶液,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
【反思与应用】(5)①酒精与水互溶,若【实验2】中的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溶液不分层。
18.答案:(1)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12.8%(计算过程见解析)
解析:(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甲同学证明硫酸铜可以转化为氢氧化铜,实验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乙同学证明硫酸铜可以转化为硫酸钡。由题图可知,25.0 g硫酸铜溶液完全反应生成4.66 g硫酸钡沉淀。
解:设25.0 g硫酸铜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则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