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中考九年级一模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Ca-40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1.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碱:KOH、C2H5OH B.有机物:CH4、C6H12O6
C.酸:HNO3、CH3COOH D.混合物:波尔多液、福尔马林
2.西班牙有一条酸河,河水中含有硫酸和一种盐。酸河形成的原因是河床所含物质X在水和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A.FeO B.Fe2S3 C.FeS2 D.FeS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共存物 B.矿泉水 C.空气 D.石灰石
4.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
B.浓硫酸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C.稀释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瑜棒搅拌
D.稀硫酸可用来除铁锈
5.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面粉厂工人工作时禁止穿化纤衣服
B.棉纱在不通风的仓库长期堆放
C.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换气
D.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
6.汽车尾气中含有和有毒气体,在排气管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将和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空气污染。如图所示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物质丁属于空气污染物
7.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均不变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8.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硒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是一种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D.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9.次氯酸钠(NaClO)可用于卫生消毒,NaClO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1 C.+2 D.﹣2
10.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明矾用于净水主要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和滴灌
11.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NaOH固体 B.蒸发氯化钠溶液
C.滴加液体 D.检查气密性
12.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基于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氨气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该反应后LDH的质量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NH3和O2的质量比为17:32
13.水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可区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C.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D.水汽化时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变大
1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大
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15.现有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6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和滤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渣的质量小于6g B.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
C.所得溶液质量为100g D.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和铜
二、非选择题(30分)
16.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验纯方法是: ,如果听到 ,证明甲烷不纯。
(2)若甲烷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除去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是 。
(3)甲烷和甲醇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以确定两种物质中含有的元素是 ,除此之外甲醇组成中可能含有的元素是 。
17.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 1 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 1 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从微观角度看,图 1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选填分子、原子、离子)。
②试写出图 1 中实现 c 转化的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
(2)图 2 表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有消毒作用的次氯酸(HClO)和盐酸,该反应中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3)图 3 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4)观察图 4 中微粒的变化,实际与 Fe 反应的粒子是 ,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粒子 。
18.根据如图中的实验装置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装置 A 制取氧气,试管内固体是 ;若用装置 B制取氧气,建议二氧化锰用无纺布包裹后放于多孔隔板上的目的是 ,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用上图中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4)探究铁的腐蚀。
①用 F装置进行实验,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mL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 (填“40”或“10”)mL刻度处,原因是 。
②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铁钉用砂纸打磨,称其质量,按图 G 安装装置,放置3天,再取出铁钉称量。在不同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铁钉质量增加情况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铁钉质量增加/g 0.02 0.04 0.08 0.16 0.18 0.18 0.18
小明同学的实验是探究 因素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结论是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两个实验:
写出试管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一】: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1)写出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混合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实验二】:按照下列组合继续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组合序号 ① ② ③
组合的溶液 H2SO4、NaOH H2SO4、NaCl H2SO4、Na2CO3
(3)在组合①、②、③中,组合 无明显现象,但它们的实质不同,为了证明实质不同,小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试液。
(4)实验结束后把3个组合反应后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也显无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除酚酞外)的组成可能有 种情况(填数字)。
【结论】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 。
20.钠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1)下列物质的俗称或主要成分和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______。
A.-纯碱 B.-食盐的主要成分
C.-烧碱 D.-苏打
(2)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从黄帝时,古人就会用海水煮盐,“诸侯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故称“煮海为盐”。请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煮海为盐”。
(3)古法制得的粗盐中可能含有等杂质,为探究杂质的成分并得到纯净的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制得的粗盐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粗盐中一定含有的杂质是 。
②写出加入“过量溶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经分析后,该兴趣小组认为还应向滤液C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滤液C中还有一些杂质。请设计实验证明滤液C中的杂质 。
(4)发明“侯氏制碱法”,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化学原理是,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得到碳酸钠,则气体X是 。
(5)工业上用碳酸钠和熟石灰可制取烧碱,制得的烧碱中常混有少量碳酸钠。取烧碱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中物质质量减少。试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A B C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A B B
16. 收集一试管甲烷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尖锐的爆鸣声 C、H O
【详解】(1)甲烷是可燃性气体,检验其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甲烷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证明甲烷不纯;
(2)若甲烷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要除去二氧化碳,可以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其化学式为;
(3)甲烷和甲醇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以确定两种物质在都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除此之外甲醇组成可能还含有的元素是氧元素,故答案为C、H;O。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烷气体验纯的方法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7.(1) 氧元素 分子
(2)氯元素
(3)氯原子和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7
(4) 氢离子/H+ 氢离子/H+
【详解】(1)①从宏观角度看,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H、O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C、O元素组成,故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从微观角度看,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
②图 1 中实现 c 转化的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可以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2可知,该反应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应填氯元素。
(3)由图可知,氯原子和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7,化学性质相似;
(4)由图可知,实际与铁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氯离子没有参与反应,在该反应中,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亚铁离子,而氢离子得到电子。
18.(1)酒精灯
(2) 高锰酸钾/KMnO4 避免二氧化锰粉末穿过多孔隔板进入试管内,与液体接触,达到控制固液分离的目的
(3)C
(4) 40 铁生锈消耗了装置内约10mL的氧气 温度 温度在10℃~5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铁钉腐蚀的速度越快
【详解】(1)a的名称为酒精灯;
(2)用装置 A 制取氧气,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有棉花,即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以试管内固体是高锰酸钾;若用装置 B制取氧气,B为固液不加热装置,二氧化锰为固体粉末,不能存放在多孔隔板上,利用无纺布包裹后,避免其穿过多孔隔板进入试管内,与液体接触,达到控制固液分离的目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可选择C;
(4)①用 F装置进行实验,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mL刻度处,由于铁生锈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50mL-10mL=40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消耗了装置内10mL氧气;
②由表格可知,实验是探究温度因素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结论是温度在10℃~5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铁钉腐蚀的速度越快。
19. CuSO4+BaCl2=CuCl2+BaSO4↓ CuCl2+2NaOH=Cu(OH)2↓+2NaCl NaCl、Na2SO4 NaOH ①② 2 沉淀、气体、水
【详解】试管②发生反应的是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硫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是CuSO4+BaCl2=CuCl2+BaSO4↓
(1)把试管①②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最后只得到蓝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第①个试管中反应后氢氧化钠一定有剩余,即第①个试管反应后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第②个试管中氯化钡不能剩余,否则会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铜可能剩余,也可能不剩余,所以第②个试管中一定含有氯化铜,所以混合后得到蓝色沉淀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即:
CuCl2+2NaOH=Cu(OH)2↓+2NaCl;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可能剩余,所以混合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Cl;可能含有的溶质是NaOH;
(3)①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现象不明显,②没有发生反应;
(4)溶液无色,说明一定不显碱性,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由于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在第②个组合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和其它物质不反应,所以溶质中还一定含有氯化钠,硫酸可能过量,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所以除酚酞外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2SO4和NaCl或Na2SO4、NaCl、H2SO4;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或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20.(1)B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煮沸时,水分蒸发,NaCl析出
(3) MgCl2、Na2SO4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滤液中有Na2CO3;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滤液中有NaOH
(4) 侯德榜 NH3
(5)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则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0g-1.06g=8.94g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8.94g。
【详解】(1)A、NaOH的俗称为火碱、烧碱、苛性钠,故选项错误;
B、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故选项正确;
C、Na2CO3的俗称为纯碱、苏打,故选项错误;
D、NaHCO3的俗称为小苏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煮海为盐”的原理为: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煮沸时,水分蒸发,NaCl析出;
(3)①向粗盐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粗盐中含有氯化镁,向滤液A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粗盐中含有硫酸钠,则粗盐中一定含有的杂质是MgCl2、Na2SO4;
②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③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滤液中有Na2CO3;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滤液中有NaOH;
(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5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则一个X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所以气体X的化学式为:NH3;
(5)解析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