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_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_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北宋年间,参与修订《武经七书》的何去非曾对袁绍有过一番评述,其言曰:“袁绍虽非曹公之敌,亦所谓一时之豪杰,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一旦摧败,卒以忧死。”文中所提“南向而争天下”指的是哪一场战役( )
A.界桥之战 B.官渡之战 C.荥阳之战 D.潼关之战
2.《三国志平话》中,刘备曾为周瑜赋诗:“美哉公瑾,间世而生。兴吴吞霸,与魏争锋。乌林破敌,赤壁鏖兵。”诗中的“赤壁鏖兵”( )
A.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C.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造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宫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事件( )
A.加速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进一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表明孙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4.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5.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受佛教影响,取名具有禅意 D.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6.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载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下列关于该王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
B.晋武帝时期,为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D.统治腐朽,其暴政引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7.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
A.区域贸易的频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8.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社会动荡促进佛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
9.魏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改进;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造船业兴旺,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000吨)的大船;商业和城市繁荣,南朝萧梁时建康(今江苏南京)拥有140余万人口,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 B.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
C.繁荣开放的海外贸易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10.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 B.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
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 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
11.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12.孝文帝实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包括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推行汉服、改用汉字等。这些政策使得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交流。以上内容可以充分说明孝文帝改革( )
A.通过推行汉化措施进行军队建设 B.利用汉族优秀文化实现北方统一
C.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发展 D.增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独特性
13.南京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秦淮、升州(异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等。其中从420—589年定都建康的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B.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南京是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 D.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
14.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繁荣奠定基础
B.南北朝民族交融消除“胡”“汉”观念
C.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仅限于文化领域
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15.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据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科学主要为儒学服务 B.世上研究圆周率的只有他们两人
C.科学技术指导了农业生产 D.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与创新
16.“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增强少数民族政权的综合实力 B.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彻底消除
C.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使汉族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等,……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祖冲之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摘编自《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史学、农学、医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及作者(各一例)。(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祖冲之和王羲之为例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4分)
18.中华民族共同体(15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春秋》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言)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三 从十六国时期,胡族统治者对占领区的汉族上层人物改行笼络的方针。有的统治者还主动对本民族实行全盘汉化政策,如北魏孝文帝禁讲鲜卑话、胡服编发左衽,以及改汉姓、定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讲,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是怎样不断发展的并说明其影响。(1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15分)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阐述该现象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5分)
19.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汉初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汉武帝在政治和思想两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3分)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三国鼎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达奚 奚
拔 长孙 贺兰 贺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尉迟 尉
(3)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古代世界有游牧与农耕两大民族,彼此之间冲突不断,……两汉王朝,面对威胁,一方面战争;另一方面本着“和为贵”的理念与传统的“合纵连横”策略,积极从外部世界寻找同盟者。
——摘编自张象《论古丝绸之路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发生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两汉王朝主要受到哪个游牧民族的威胁?并据材料二,指出两汉王朝面对威胁采取的对策。(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4)据材料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种方式。(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袁绍虽非曹公之敌,亦所谓一时之豪杰,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一旦摧败,卒以忧死。’”和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面对数倍于己的袁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项正确;界桥之战发生于191年,是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进行的战争,排除A项;荥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4年,是指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在河南荥阳进行的作战,排除C项;潼关之战是曹操和关中西凉的联军之间的战斗,发生在21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乌林破敌,赤壁鏖兵。”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阻止了曹操统一中国的进程,使得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得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赤壁鏖兵”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项正确;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的是八王之乱,排除A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吴国与台湾联系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分析材料 ①时期:三国。 ②行动所属国:吴国。 ③行动:浮海求夷洲及宫洲
第二步:回扣教材 230年,孙权(吴主)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第三步:得出答案 综上所述,材料所述事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正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材料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材料反映了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根据“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的比例很大”可知,当时湖南长沙有很多外地人口,这是因为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客”“思”寓意吉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受佛教影响,排除ABC。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西晋后期,晋惠帝时,为争夺皇权,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B项正确;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排除A项;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D
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汉族人学习借鉴少数民族的家具,并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故选:D。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不能说明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垦田面积日益增多”“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造船业兴旺”“商业和城市繁荣”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苻坚提高自身文化休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可知,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的画风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反映了汉族文化传播到了北魏,汉文化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没有体现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推行汉服、改用汉字等政策使得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交流,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发展,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交流,而不是进行军队建设,排除A;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实现统一,排除B;增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交融而非民族独特性,排除D。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帝都,建康即今南京。因此题干描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B项正确;题干强调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没涉及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京是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排除AC项;题干不能说明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即是说当时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说明唐朝的统一和强盛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基础之上的,这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B、C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且与题意无关,排除。
15.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说明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与创新,D项正确;“自然科学主要为儒学服务”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上研究圆周率的只有他们两人”说法错误,研究圆周率的并非只有他们两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科学技术指导了农业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1)史学: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我国史学不朽的巨著,写其中之一即可。农学: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二者写其一即可。医学: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明代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二者写其一即可。
(2)祖冲之运用刘徽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由原来的小数点以后的第4位数,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擅长行书、楷书、草书,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3)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道德修养、丰富精神生活、倡导健康生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4)认识:从保护、继承、创新等方面,作简要叙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等。
解析:(1)史学著作和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举例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史书都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任选一个即可)
农学著作和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举例北朝时期贾思朝撰写的《齐民要术》,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它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任选一个即可)
医学著作和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可举例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明代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任选一个即可)
(2)说明:根据材料二“祖冲之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并结合所学祖冲之的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由原来的小数点以后的第4位数,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根据材料二“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并结合所学王羲之的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擅长行书、楷书、草书,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3)作用:根据材料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可得出,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材料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可得出,提升道德修养;根据材料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可得出,丰富精神生活;根据材料三“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可得出,倡导健康生活等。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道德修养、丰富精神生活、倡导健康生活等。
(4)做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保护、继承、创新等方面,作简要叙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等。
18.答案:(1)发展:通过与少数民族战争、通婚,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秦、楚等原本的“四夷”之国吸收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认同;华夏族自身认同感不断增强。影响:为秦汉大一统格局奠定基础。
(2)措施: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等。影响:促进了北魏的汉化进程,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3)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表现,少数民族统治者笼络汉族上层人物,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也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1)发展: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可知,通过与少数民族战争、通婚,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根据材料一“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可知,秦、楚等原本的“四夷”之国吸收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认同;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可知,华夏族自身认同感不断增强。
影响:根据材料一“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可知,华夏族的发展,为秦汉大一统格局奠定基础。
(2)措施: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言)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二“移风易俗”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等。
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进程,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3)现象:根据材料三“有的统治者还主动对本民族实行全盘汉化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表现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少数民族统治者笼络汉族上层人物,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也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影响: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历史现象,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19.答案:(1)政治:颁布推恩令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学
(2)影响:①实现了局部统一(或者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②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可知,①位于黄河流域,可以判断出⑦代表的政权是魏国,魏国是由曹丕建立的,定都洛阳;③位于长江中下游,可以判断出是吴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联合打败了曹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魏、都城是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都城是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都城是建业。由此可知,孙权建立吴国,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大一统”思想来源于“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这是史学界的共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史记·秦本纪》说:“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复合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样,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减少、融化族群之间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郡县制有利于集权和统一。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交通和文字,同时还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些统一措施与郡县制一起,对此后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国家的维护发展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答案:(1)变化:从视为“夷狄”到承认其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2)民族:匈奴;对策:战争(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从外部世界寻找同盟者(派张骞出使西域)。
(3)积极影响: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方式: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