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2025七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考试时间:地理 60分钟,地理总分 60 分第 I 卷 (单项选择题,共 3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组一:亚洲的气候亚洲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中部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南部和东南部有大面积的热带气候区;还有高山高原气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区域。2024 年,亚洲部分地区极端天气频发,如南亚的暴雨洪涝、中亚的持续干旱等。图为亚洲气候分布图据此完成 1 - 3 题。1.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根本原因是( )A. 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地形复杂 B. 四面均濒临海洋C.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D. 植被种类丰富2.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地势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 纬度位置 D. 洋流3.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而同纬度的东亚沿海地区降水较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中亚地区海拔高 B. 东亚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C. 中亚地区多沙漠 D. 东亚沿海地区植被覆盖率高** 答案解析:4.A。亚洲南北跨纬度广,地跨寒、温、热三带,热量差异大;东西距离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且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平原等地形多样,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显著,使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B 选项,亚洲并非四面均濒临海洋,其西部与欧洲相连;C 选项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对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但不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根本原因;D 选项植被种类丰富是气候多样的结果,而非原因。5.B。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所以季风气候显著。A 选项地形地势对季风气候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C 选项纬度位置主要影响热量带,对季风气候形成影响较小;D 选项洋流对气候有影响,但不是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6.B。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而同纬度的东亚沿海地区靠近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降水较多。A 选项中亚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并非很高;C 选项中亚地区多沙漠是气候干旱的结果,而非降水少的原因;D 选项东亚沿海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是气候适宜的结果,不是降水多的主要原因。**题组二:日本工业与城市日本东京都市圈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集中了日本大量的工业和人口。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东京都市圈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冲击,传统工业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面临困境。图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据此完成 4 - 6 题。4.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温暖湿润 B. 矿产资源丰富C. 海运便利,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 D. 农业发达,提供丰富的农产品5. 东京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传统工业向外转移,其转移的主要方向可能是( )A. 日本北部地区 B. 东南亚地区C. 欧洲西部地区 D. 北美地区6. 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堵 ③住房紧张 ④资源短缺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答案解析:4. C。日本国内矿产资源匮乏,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大多依赖进口,工业产品大量出口,而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A 选项气候温暖湿润对工业布局影响较小;B 选项日本矿产资源短缺;D 选项农业发达与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关系不大。5. B。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较低,市场潜力大,并且距离日本较近,便于产业转移和合作,所以成为日本传统工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方向。A 选项日本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京都市圈差异不大,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不明显;C 选项欧洲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不符合传统工业转移需求;D 选项北美地区同样经济发达,生产成本高,且距离较远,不利于产业转移。6. D。东京都市圈工业集中,人口众多,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废弃物,易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人口和车辆使得交通流量大,容易出现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导致住房需求大,住房紧张;日本资源匮乏,大量资源依赖进口,存在资源短缺问题。题组三:东南亚农业与贸易泰国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近年来,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泰国稻米产业也在不断调整。同时,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在全球粮食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东南亚稻米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图为东南亚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完成 7 - 9 题。7. 泰国稻米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 泰国稻米出口到欧洲,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公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9. 东南亚地区加强贸易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①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 ②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③加剧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推动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解析:7. A。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同时,泰国境内有平原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水稻种植。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属于社会经济条件;④泰国科技水平相对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8. D。泰国与欧洲距离遥远,稻米运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对运输时间要求不高,海洋运输运量大、运费低,适合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A 选项铁路运输受地域限制,泰国与欧洲之间没有直接铁路相连;B 选项公路运输运量小,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大量稻米;C 选项航空运输速度快,但运费高,不适合运输稻米这类大宗、低价货物。9. B。东南亚地区加强贸易合作,能够根据各地区的优势,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作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而加强贸易合作会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③错误。题组四:印度人口与经济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口和经济问题。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印度凭借自身优势在经济领域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图为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和日本人口构成图,据此完成 10 - 12 题。10. 印度人口众多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A. 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 B.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C. 消费市场狭小 D. 就业压力减小11. 印度软件产业发达,其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不包括( )A. 人才众多 B. 政策支持C. 交通便利 D. 英语普及12. 为解决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鼓励生育 B. 加快资源开发C. 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D. 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答案解析:10. B。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由于人口多,劳动力供给量大,使得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A 选项人口众多会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C 选项人口多意味着消费群体大,消费市场广阔;D 选项人口众多会导致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11. C。印度软件产业发达,主要是因为印度重视教育,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人才;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软件产业发展;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英语普及,便于与国际交流合作,利于软件产业发展。而交通便利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软件产业主要依赖人才、技术和政策等因素。12. D。印度人口增长过快,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就业等压力。A 选项鼓励生育会加剧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B 选项加快资源开发可能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C 选项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消耗大量资源,加重环境负担,且不能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题组五:俄罗斯资源与交通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交通网络对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断变化,俄罗斯积极推动资源开发与运输体系优化的背景下。图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和矿产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 13 - 15 题。13.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主要优势资源有( )A. 煤、铁、石油、天然气 B. 铜、铝土、稀土C. 黄金、金刚石、铀 D. 森林资源、水资源14. 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不包括( )A. 南部气温较高,冻土较少 B. 南部矿产资源丰富C. 南部人口和城市较多 D. 南部地形平坦15. 俄罗斯的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为主,主要原因是( )①国土面积广大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 ③资源和工业分布不均衡 ④气候寒冷,水运条件差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解析:13. A。俄罗斯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其主要优势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B 选项铜、铝土、稀土不是俄罗斯的主要优势资源;C 选项黄金、金刚石、铀在俄罗斯储量相对较少;D 选项森林资源、水资源虽然丰富,但不是俄罗斯在世界上最具优势的资源类型。14. D。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山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冻土较少,修建铁路难度较小;南部矿产资源丰富,修建铁路便于资源开发和运输;南部人口和城市较多,修建铁路可满足人们出行和经济发展需求。而南部是山区,地形并不平坦。15. C。俄罗斯国土面积广大,东西距离长,铁路适合长距离运输;俄罗斯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而工业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资源和工业分布不均衡,需要铁路运输来调配资源;俄罗斯纬度高,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期长,水运条件差,铁路运输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俄罗斯地形以平原为主,但这不是其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为主的主要原因,②错误。二、综合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16.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日本和东南亚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图为日本工业图和东南亚气候图、材料二: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日本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依赖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国家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近年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在经贸合作中联系愈发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1)日本的气候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中南半岛A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马来群岛B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4 分)(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却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请分析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因。(3 分)(3)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东南亚部分国家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请分析这些国家近年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 分)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①国内矿产资源匮乏,需大量进口原料;②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依赖国际市场;③岛国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利于进出口贸易。(3)①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②土地租金较低;③政府政策支持;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17.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印度和俄罗斯都是亚洲重要的国家,在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俄罗斯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材料二: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两国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也各具特色。图为俄罗斯工业分布图和印度工业分布图。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以及全球粮食需求变化的形势下:(1)印度主要的工业部门有____________、等;俄罗斯主要的工业部门有、____________等。(4 分)(2)印度每年都会因水旱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请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 分)(3)俄罗斯虽拥有广袤的土地,但农业发展区域受限。请分析俄罗斯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南部的原因是什么?(3 分)答案:(1)钢铁工业;软件产业(或纺织工业等);石油化工;机械工业(或航天工业等)(2)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南季风不稳定。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时,易引发洪涝灾害;当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较弱时,易引发旱灾。(3)①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④人口和城市相对集中,市场需求大。18.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亚洲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显著。从东亚的日本到南亚的印度,再到北亚的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地区,在地形、气候、资源、产业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图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读亚洲分区示意图和六大洲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2年)统计表。当前,亚洲正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各区域在发展中需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日本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主要资源有____________;印度的地形类型以____________为主;俄罗斯的气候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7 分)(2)在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下,亚洲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请分析亚洲不同区域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意义。(2 分)(3)以东南亚地区为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海岛出现了生态破坏等问题。请结合亚洲某一区域的发展,谈谈如何实现人地协调发展。(1 分)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资源、水能资源、渔业资源;高原、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①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②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③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和平与稳定。(3)以东南亚为例,可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控制游客数量;推广生态旅游模式,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监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