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创新
协调
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
5个新
理念
1个思想
坚 持


高质量
发展
绿色
开放
共享
发展动力
发展不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展内外联动
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首要 任务
路径选择
构建新
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主题、
新发展格局、支撑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我国的分配制度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制度保障
威县二中 宋春晓
河北威县第二中学
hebeiweixiandierzhongxue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1.知道国民收入分配到的内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及其实施原因
2.明确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及要求
3.掌握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
4.了解居民收入来源多样性的原因
5.理解掌握居民收入的途径
6.记住劳动的重要性及要求
学习目标
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2)国民收入的分配
分给谁?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衡量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含义
政府收入用于财政支出、企业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
(1)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为什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分配方式
经济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决 定
所有制制度
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核心、决定性因素
②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根本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笔记)
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地位: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
3.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能否
不劳不得?
分配结果
主体
尺度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企业发展的提留资金、上缴财政的税收等
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做各项必要扣除?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满足社会再生产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企业
国家
判断:按劳分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X
(3)具体形式
①在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国有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自己种)
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中!
但是:
①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不是按劳分配,例如:过节费、发放的东西等
②公有制经济中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例如:在国企中投入技术
3、按劳分配
判断李华一家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备:请在“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下方打√)
1.国家公务员爸爸每月工资6000元 ,奖金1万元,津贴2500元
2.公办教师妈妈每月工资3500元 ,奖金2000元,津贴1500元
3.叔叔是国有控股企业科技员工,每月工资1万元,年奖金2万元,津贴4000元;由于技术过硬,技术入股获得收入5000元
4.伯伯是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生病了,单位工会给他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
5.爷爷承包了集体土地种植蔬菜获得收入5000元
6.姑姑是民营企业的员工,月工资10000元,年终奖100000元,津贴20000元
注意:判断按劳分配的条件:公有制范围、劳动收入缺一不可
国家机关的工资、奖金、津贴
事业单位的工资、奖金、津贴
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
福利性收入
农民承包土地所得










×
×
×
重点突破
探索我国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可以实行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吗?请说明理由。
平均分配 VS 按需分配
我国实践证明,这会严重挫伤劳动能力强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社会财富增加。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4)按劳分配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
A.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物质
基础
前提
直接原因
B.重要性(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平)
3、按劳分配
注意:平等分配≠平均分配
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要素 表现 适用范围
劳动要素 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
资本要素 储蓄利息、股息和红利、债券利息、 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直接投资) 不受所有制限制,既可以存在公有制经济,也可存在非公有制经济
土地要素 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和转让金,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经理年薪) 知识要素 知识付费、稿酬所得等 数据要素 数据提供者、收集者、挖掘者、决策制定者,凭借掌握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获得的收入。 (1)形式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经济中。
P45末段
注意
按劳分配VS按劳动要素分配
区别:适用范围不同,按劳分配适用于公有制经济,按劳动要素分配则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联系:都属于劳动收入
(2)重要性: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拓展:弊端:
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有较大差距。
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范围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分配依据 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各种生产要素的投人比例
分配标准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形式 一般是以工资、奖金、津贴等形式呈现 劳动、知识、资本、技术、
管理、信息、土地
分配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公平)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
相同点 ①都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要求; ②都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 定的; ③都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总结区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判断分配方式要看它所在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如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福利性分配和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收入。
知识拓展
易错易混
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2.凭土地所得: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流转土地所得(出让土地的使用权的收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的收入不一定都是按技术取得的收入。
①公有制经济的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按劳分配
②私营或外资的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技术入股、自己研究、转让成果专利取得的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
5.国有企业职工所发的福利则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牛刀小试
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奖还有奖金。小吕的妈妈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总经理,除年薪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叔叔是农民,除了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得的一定收入,还自己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除了工资,课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小吕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
议题1:小吕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生产(劳动)要素分配
按生产(资本)要素分配
按生产(资本)要素分配
按生产(土地)要素分配
按生产(劳动)要素分配
按生产(劳动)要素分配
按生产(技术)要素分配
社会保障收入
主要来源
其他来源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
收入
转移性
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公有制: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按劳动要素分配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
包括存款所得的利息、转让专利、流转土地获得的租金等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如开小店、摆地摊的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种粮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P46一段、P46相关链接
注意:转移性收入具有无偿性质(白送的)
5、我国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吕的妈妈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爸爸和妈妈周六和周日都休息,趁着双休日来到小吕乡下的姑姑家探望,姑姑和姑夫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业余时间还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问题:小吕爸爸妈妈、姑姑姑夫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P46 探究与分享
劳动性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
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②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6、劳动的重要性
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3)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1、为什么要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因)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拓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之一,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显示居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0.2—0.3 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 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 时差距过大,大于 0.5 时差距悬殊。
思考,为什么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做?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做大蛋糕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2)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理顺 、 、 三者关系,构建    、    、     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 、促进 的收入分配制度。
国家 企业 个人
效率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公平
(3)总体要求:
2、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 、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基本同步
基本同步
(4)两个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 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 中的比重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  收入,  中等收入群体;
完善  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 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  收入。
企业工资发多点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5)在初次分配方面: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在再分配方面: P48三段
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遗产税
再分配: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的分配,属再分配。
难点突破: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技巧:凡慈善、公益,都属第三次分配。
(7)第三次分配:P49一段
●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
●如何征收
居民个人每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重要性
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P48相关链接:个人所得税
免除额按每月5000计,5000×12 = 6万
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见P49图示
“做大蛋糕十切好蛋糕”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2.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4.坚持“两个同步”
5.针对个人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初次分配方面+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切好蛋糕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总结: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
做大蛋糕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全社会 全社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力量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宏观调控(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
共同富裕
举例 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租金、股息、利息等), 企业向国家交的税收(如增值税和关税)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
方法点拨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过程的分配:
企业自留
社会保障
税收
个人
个人所得税
过高收入
企业基金
工资奖金
企业经营纯收入
国家
个人收入
财政收入
经济、科教文卫等
企业
财政支出
扩大
再生产
个人消费
再分配
再分配
行政、国防
慈善活动(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
1.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3. 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4. 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 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
6. 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收入
7. 提高个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8. 某公司捐给灾区捐款捐物1300余万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判断属于哪一次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
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 收入分配
(一)原因
(二)措施
本框体系
(一)国民收入分配:
(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三)按劳分配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重点)
(五)居民收入来源多种多样
(六)勤劳合法致富

1.总体要求
(1)根本途径
(2)制度保障



2.具体要求
(1)坚持“两个基本同步”重点
(2)完善初次分配政策
(3)完善再分配政策
(4)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1.主要途径
2.其他途径
1.是什么
2.为什么
1.地位(性质)
2.分配范围
3.基本内容
4.具体形式
5.原因(重点)
难点
难点
易错判断:
1. 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
提示: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 居民的劳动性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
提示:不一定,如果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则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3. 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  )
4. 科研人员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  )
提示:不一定,在国有企业中,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所得。
5. 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
提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虽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但会扩大收入差距。
6. 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
提示: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
7. 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
提示: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8. 初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公平。(  )
提示:初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效率与公平。
×
×
×
×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