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称、秤、杆、柱”。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反问句表达的意思。3.能借助小标题和顺序词,有条理、简洁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4.能通过品词析句、朗读品味,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他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5.能通过融科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品词析句、朗读品味,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他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2.能借助小标题和顺序词,有条理、简洁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引入小古文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除了来了老师,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动物朋友,想不想看看啊?(出示大象)谁啊?大象!今天曹冲要和大家一起来称象。我们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2.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曹”字很有趣,不是横就是竖,(停顿)横竖要匀称;“冲”字左边两点水;“称”是后鼻音;“象”笔画特别多,要写紧凑。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吗?(曹冲)他做了什么事?(称象)课题短短四个字,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4.同学们,《曹冲称象》选自以前的一本书——《三国志》,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的小练中,老师把它带来了,我为大家读一读。(师范读)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致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致,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选自《语文补充练习》的《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5.小古文多有趣啊!今天,我们来读读对应的现代文。(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2.老师和大家玩个游戏——老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课文中哪个生字。(1)称:第一张,显而易见,这是在“称”重量呢!后鼻音,读好它。(2)秤:第二张,它也是后鼻音,这是称大象的“秤”,称体重的“秤”。一起读。(3)杆:第三张,又细又长,这是秤上的“杆”,也来读一读。(4)柱:第四张,有点粗粗的,这是“柱”,大声读好它。3.看看这四个字,你能用哪些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记住它们呢?(1)你是这样记的,“干”和“主”原先你就会了,加上木字旁就是“杆”和“柱”,你用了加偏旁的方法。(2)你发现它们还是形声字,左边木字旁表示形,木头做的,右边是它们的音,这样更好记了;(3)你用联系字义的方法记住了“称”和“秤”,都是禾字旁,最早都用于称粮食。老师教你们一句口诀,一起读:你要称粮食,用秤最公平。(4)“主人家有一根木头”,你还为“柱”编了个字谜,太有意思了!(5)用上这些方法,我们以后就能区分更多长得很像的汉字了。一起读一读。4.文中还有这些词语和短语,你们也能读准吗?出示:一头大象 一堵墙 四根柱子造一杆大秤 砍一棵大树 赶到一艘大船 画一条线 称一称船上的石头(1)第一组词,火车火车谁来开?(2)发现了吗,这一组词是写什么的?(生交流)你一下就发现了,它们是描写大象的。请我们班强壮神气的男生读一读(指导读出大象的“大”,大得我都喘不过气了)。(3)第二组词,这组火车来开。(4)它们又写了什么?(生交流)写了称象的办法,请聪明可爱的女生读一读。(指导动作朗读)(三)细读感悟板块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过渡:读完了,你们一定特别想知道曹冲究竟是怎样称象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2.先来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大象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3.看这句话。(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1)大象有什么特点?(又高又大)你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导朗读,齐读。(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生交流,评:你发现它使用了比喻,身子像墙,腿像柱子;你更厉害了,它还用了量词,一堵墙,四根柱子,真是又高又大!(3)你能学着课文,继续往下说吗?耳朵像( ),鼻子像( ),牙齿像( )。耳朵像两把大蒲扇,鼻子像一根大水管,牙齿像两把大尖刀,这大象真是——又高又大!我们一起来读。4.哎,怪不得要议论了——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1)老师改了一句——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2)你们喜欢哪一句呀?——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刨根究底,特想知道。再读一读。板块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大象有多重?官员们想知道,曹操也想知道——出示第三自然段。2.我们合作来读一读。(1)(演读曹操)“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2)(演读官员一)“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3)(演读官员二)“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3.这些办法行不行得通啊?(生交流)怪不得曹操听了——直摇头!板块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学习任务一:练说“曹冲称象”1.虽然官员们想不出,但7岁的曹冲想出了办法,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第4自然段。2.数一数,有几句?(生交流)5句。第一句,你来读。(生读)别人想不出办法,“我”想得出。他先概括地告诉大家,他有一个办法。(板书:概括)3.接下来四句话,发现了什么?(生交流)对呀!具体介绍称象的办法。(板书:具体)请4位同学来读,看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4.生读第2句。(1)第2句,很长哦!谁来读?(生读)这句话讲了什么呢?你能不能概括一下?(稍作停顿)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找关键的动词。先,赶象;再,上船;最后,画线。(依次变红,板书:赶象上船画线)(2)六个字,把这样长一句话概括出来了,一起读一读。5.第3句,读一读。(生读)谁来概括?(板书:赶象上岸装石)6.第4句,你读。(生读)这一句很简单——称石头。(板书:称石头)7.第5句,请你读。你自己概括了,真棒!(板书:算石头总重量)8.我们找到一些动词,把曹冲称象的步骤都概括出来啦!那怎样才能把它们连起来讲清楚呢?有什么小妙招?9.你发现了两个顺序词(板书:再 然后)。再想几个?(边说边板书:先 最后)10.还有吗?(生交流)你回忆起了前面语文园地里的——(板书:第一步 第二步 ……)11.我们个个都是小曹冲,用刚刚学到的本领,向曹操介绍一下你称象的方法吧!12.小结:七岁的曹冲真厉害!(师频频点头)先概括地说,他有个办法,接着具体用一些动词来讲称象的过程,最后还用上了顺序词把过程讲得很清楚。(板书:清楚)再来读读这一段。学习任务二:培养思维能力1.小古文很有趣,现代文有魅力,语文真厉害!科学老师看曹冲称象,他有什么想法呢?2.(扮演科学老师)同学们,以科学的眼光看曹冲称象,我们要带着质疑的精神去思考,这个办法科学吗?重量称得准吗?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做一个实验。(1)(介绍实验工具:装好水的盆、盒子、玩具象、小石块、秤等)接下来,我们就对照板书一起做实验吧!开始!第一步,赶象上船,船承受了重量逐渐下沉,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第二步,赶象下船装石,我们往船里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位置。第三步,我们开始称石头了。第四步,算石头的总重量。我们来验证一下,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吗?(生交流,报数字)(2)小结:实验成功!看来曹冲称象有科学依据。3.科学通过质疑和实践验证了曹冲称象。数学又是怎么看的呢?(1)(扮演数学老师)同学们,称象真是个难题。大臣们说得没错,可这很难做到。曹冲是怎么解决的呢?(2)生交流,对,他想到了等量代换的方法,用石头来代替大象。(3)他是怎么实现等量代换的呢?(生交流)你看到了书上的图,这个人在干什么?(生交流)他在画线,为什么要画线呢?(生交流)噢,它说明了大象的重量等于石头的重量,这是等量代换之线,智慧之线啊!(4)小结:曹冲就这样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解决了。4.刚才我们通过这条智慧之线,发现数学不仅要转换角度来思考问题,更要有条理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简约不简单!(四)总结全文1.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曹冲称象》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因为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仅感受到语文语言的表达魅力,也学习了科学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学习了数学的转换角度和清晰条理,你们和7岁的曹冲一样聪明,把祝贺的掌声送给自己吧!2.聪明的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谁来教教我课文中这两个生字怎么写好呢?(出示:称 秤)指名小老师说,老师范写。提醒注意: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高低、左窄右宽。板书设计4.曹冲称象概括 先 第一步 赶象上船画线具体 再 第二步 赶象上岸装石清楚 然后 第三步 称石头最后 第四步 算石头总重量作业设计1.和同伴合作读一读《曹冲称象》的小古文。2.把《曹冲称象》的故事有条理、简洁地说给爸爸妈妈听。3.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称象?可以做一做小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