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梳理(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梳理(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

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中国地形分布图
1.山脉纵横交织
走向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北列 天山、阴山
中列 昆仑山、
南列 南岭
南北走向 、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西侧 大兴安岭、 、巫山、雪峰山
中间 、武夷山
东侧 台湾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 952米,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 (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2.地形复杂多样
(1)特征: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都有分布;山区(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2)分布: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
名称 特点
四大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位于我国北部,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 位于新疆北部,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东高西低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我国四大盆地中平均海拔最高,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 有“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之称。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三大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 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也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 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特征:地势 高 低,大致呈 状分布。
(2)三级阶梯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高原、山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1.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省区和地形区
(1)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省区
(2)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1.气温
(1)特点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特点 影响因素 气温之最
冬季 南北温差大,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冬季风 海南岛气温最高,漠河最低
夏季 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普遍高温 地形因素 青藏高原气温最低,吐鲁番盆地最高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到南,将中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各温度带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
温度带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椰子、香蕉等热带作物
亚热带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茶叶等
暖温带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青稞、小麦等
2.降水
(1)特征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中国干湿区划分图
特点 成因
空间分布 降水地区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东南沿海地区距海洋近,降水 ;西北内陆距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
时间分配 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 ,冬春 受季风影响,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变化大
(2)干湿地区划分: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主要植被类型 农业类型
湿润区 >800 mm 森林 业
半湿润区 400~800 mm 森林草原
半干旱区 200~400 mm 草原 业
干旱区 <200 mm 荒漠草原、荒漠
3.主要气候类型
(1)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显著。
(2)气候复杂多样
①原因
②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西北内陆地区
高山高原气候 终年低温,气温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
(3)季风气候显著
①原因: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 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 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②我国冬、夏季风的比较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蒙古—西伯利亚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夏季风与雨带进退“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气温差异加大;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天气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跨经度广,自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3)地形因素:高大山脉阻挡气流,造成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山地区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
5.自然灾害
(1)特殊天气
特殊天气 多发季节 主要分布地区 特征
沙尘暴 春季 北方和西北地区 大风扬起地面沙尘,能见度低
梅雨 夏初 江淮地区 长时间连续降雨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地区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半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外的大部分地区 急剧降温、霜冻、大风、雨雪等
雾霾 秋、冬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空气浑浊,能见度低,空气质量低
(2)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严重,主要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①洪涝: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②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旱情严重,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
(3)地质灾害
成因 应对措施
地震 西南地区位于阿尔卑斯(或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若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若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墙角,护住头部等待救援
滑坡、泥石流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暴雨或降水集中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标新增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解决措施 “开源”,积极研究和开发替代资源、加强储量勘探等;“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等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1.外流区为主
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图
(1)外流河与内流河
分类 定义 主要河流 注入水域 主要分布区 补给水源
外流河 (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外流区 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洋 东部季风区 大气降水
雅鲁藏布江、怒江 印度洋
河 北冰洋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河 (区)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内流区 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 非季风区 高山冰雪 融水为主
(2)我国的湖泊
分类 湖泊 分布
淡水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博斯腾湖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等东部季风区(外流区)
咸水湖 (我国最大的湖泊)、色林错、纳木错等 青藏高原等西部内陆非季风区(内流区)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径流量 补给量、流域面积 (1)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的河流,一般降水量越大,流量越大; (2)通常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汛期 气温、降水 我国内流河的汛期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流河的汛期主要受降水影响
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 通常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
结冰期 气温 当气温低于0℃时,河流开始结冰
水能 流量、地形 流量大、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2.滚滚长江
长江流域水系图
(1)长江的概况
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
注入海洋
长度及地位 6 300多千米,世界第三长河,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干流形状 “V+W”形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上中下游分界点 宜昌、湖口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 高原、四川盆地、 平原
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凌汛现象
河段 特征 上游 源头至湖北宜昌 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资源丰富
中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 落差小,众多支流汇入,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患频发
下游 湖口至入海口 落差不足20米,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2)长江的开发利用
①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有“ ”之称,位于湖北的 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②航运价值高: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航运条件优越。
(3)长江的忧患与治理
问题 成因 治理
上游 水土流失 陡坡垦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中下游 泥沙淤积 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上游植树造林,中游裁弯取直
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各支流同时涨水;中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水污染 工农业生产废水、废渣的排放 防治水污染、废水达标排放等
3.滔滔黄河
黄河流域水系图
(1)黄河概况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
长度及地位 5 464千米,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干流形状 “几”字形
流经省区 青、甘、川、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
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桃花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 高原、内蒙古高原、 平原
水文特征 径流量较小、汛期短(夏汛)、含沙量 、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
各河段 特征 上游 源头至内蒙古河口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河口至河南桃花峪 多支流,含沙量增多
下游 桃花峪至入海口 水流平缓,形成“ ”
(2)黄河的开发利用
①水资源: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
②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3)黄河存在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河段 忧患 治理措施
上游 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汛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兴修水库、水电站,及时疏浚河道
中游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建梯田,合理生产,兴修水利工程,防洪与治沙并举
下游 “地上河”易决口改道,形成涝灾;有凌汛,易缺水断流,污染严重 加固大堤,疏通河道,跨流域调水,合理分配,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黄河凌汛
(1)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河流有结冰期;②河流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
(2)发生凌汛的河段: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
(3)措施:炸开冰坝、控制上游水量等。
1.下图示意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央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先后经过地势第 、二级阶梯,途经东南丘陵、乙 、黄土高原等地形区,最终到达吴起镇。
材料:《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七律·长征》中金沙位于 (河流)的上游,该河段流经甲 山脉,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3)“岷山千里雪”四季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中央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先后经过地势第三、二级阶梯,依次途经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乙所在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
(2)长江的上游叫金沙江,流经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岷山千里雪”景观四季可见,主要是因为岷山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山顶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点睛】古诗词、谚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诗词、谚语 揭示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说明蜀道崎岖险峻,交通不便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最高山脉,海拔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既说明了长江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院地下藏,窑洞土中生 描述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的生活情景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描述青藏高原雪山连绵,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的地势特点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描述了贵州中部天气易变多雨,地形崎岖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完成2~3题。
2.受夏季风影响,我国( )               
A.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
B.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C.夏季南北温差加大
D.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3.若夏季风弱,雨带推进慢且在南方滞留,易导致( )
A.南涝北旱      B.全国皆涝
C.北涝南旱 D.西涝东旱
【思路点拨】
2.我国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温暖湿润。西南季风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小;东南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大,由东南向西北,离夏季风的源地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差异大。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温暖湿润,能够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寒冷干燥,导致我国降水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冬季气温受冬季风的影响,与夏季风无关。
3.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导致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推进快速,使得南方雨季较短,北方雨季较长,容易造成南旱北涝;而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易造成南涝北旱。
【点睛】我国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概况及贝贝在黄河某景区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对黄河流域各河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河段落差小,水能资源缺乏      
B.②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
C.③河段汇入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D.①河段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
5.推断贝贝拍摄照片的景区位于( )
A.兰州       B.河口      
C.太原       D.桃花峪
【思路点拨】
4.①为黄河上游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为EEE+++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且汇入支流多,流域面积广;③为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
5.贝贝拍摄照片为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位于河南的桃花峪;内蒙古的河口为上中游分界点。
【点睛】“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023 金昌)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北纬32°剖面),完成1~2题。
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
A.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分布 B.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斜坡状分布
2.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图中地势特征对河流影响的是( )
A.碧水东流至此回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三万里河东入海
3.(2022 武威)读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我国地势 ,呈 级阶梯。
(2)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内多平原,有 平原、 平原和 平原。
(3)说出我国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2024 天水)2023年某月,从吉林长春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车上,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换一套服装,成为车厢内行走的亮丽风景线。下图为乘务员依次更换的部分服装。据此完成4~5题。
4.该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造成Z384次列车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更换服装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差异 D.时差因素
(2023武威)下图示意我国地势、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下列对我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我国平原多分布在二级阶梯内
C.年降水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D.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普遍小于0℃
7.根据图示信息推断,我国( )
A.南方地区河流有结冰期
B.河流多自西向东流
C.北方地区河流水量大于南方地区
D.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最丰富
(2023 平凉)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干湿地区分布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该省地理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
A.鲁—济南 B.秦—西安
C.陇—兰州 D.豫—郑州
9.据图推测,该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①空间分布均匀 ②空间分布差异大
③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④湿润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M处敦煌壁画能保存至今,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燥,壁画不容易受潮变质。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2023 兰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中有许多能反映地理环境的诗句,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其一》)。诗句体现了黄河的特征是( )
A.支流众多,水量巨大,流速缓慢
B.支流较少,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C.河道曲折,流速较快,东流入海
D.河道曲折,含沙量大,流程较长
12.(2024武威)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长江、黄河的流向可以判断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是 。
(2)两条河流中无结冰期的是 ,含沙量较大的是 ,汛期较长的是 。
(3)一般来说,河流对流域内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请任选一条河流,简要叙述其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贡献。(至少三点)
13.(2023金昌)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 高原,自西向东注入 海。
(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试分析长江水量丰富的原因。
(3)由长江所处的大致纬度判断,长江 (有/无)结冰期,其南岸的支流比北岸的支流较 (早/晚)进入汛期。
(4)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围湖造田现象较为严重,你是否赞成,请写出理由。
(5)长江被誉为水运的“黄金水道”,谈谈长江发展水运的优势条件。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中国地形分布图
1.山脉纵横交织
走向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北列 天山、阴山
中列 昆仑山、秦岭
南列 南岭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西侧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 长白山、武夷山
东侧 台湾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 952米,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2.地形复杂多样
(1)特征: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都有分布;山区(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2)分布: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
名称 特点
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 位于新疆北部,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东高西低
柴达木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我国四大盆地中平均海拔最高,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 有“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之称。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 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也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 沿长江中下游呈带状分布,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高原、山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1.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省区和地形区
(1)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省区
(2)我国部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1.气温
(1)特点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特点 影响因素 气温之最
冬季 南北温差大,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冬季风 海南岛气温最高,漠河最低
夏季 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普遍高温 地形因素 青藏高原气温最低,吐鲁番盆地最高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到南,将中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各温度带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
温度带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椰子、香蕉等热带作物
亚热带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茶叶等
暖温带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青稞、小麦等
2.降水
(1)特征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中国干湿区划分图
特点 成因
空间分布 降水地区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地区距海洋近,降水多;西北内陆距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时间分配 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受季风影响,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变化大
(2)干湿地区划分: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主要植被类型 农业类型
湿润区 >800 mm 森林 种植业
半湿润区 400~800 mm 森林草原
半干旱区 200~400 mm 草原 畜牧业
干旱区 <200 mm 荒漠草原、荒漠
3.主要气候类型
(1)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气候复杂多样
①原因
②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西北内陆地区
高山高原气候 终年低温,气温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
(3)季风气候显著
①原因: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②我国冬、夏季风的比较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蒙古—西伯利亚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夏季风与雨带进退“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气温差异加大;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天气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跨经度广,自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3)地形因素:高大山脉阻挡气流,造成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山地区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
5.自然灾害
(1)特殊天气
特殊天气 多发季节 主要分布地区 特征
沙尘暴 春季 北方和西北地区 大风扬起地面沙尘,能见度低
梅雨 夏初 江淮地区 长时间连续降雨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地区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半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外的大部分地区 急剧降温、霜冻、大风、雨雪等
雾霾 秋、冬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空气浑浊,能见度低,空气质量低
(2)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严重,主要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①洪涝: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②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旱情严重,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
(3)地质灾害
成因 应对措施
地震 西南地区位于阿尔卑斯(或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若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若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墙角,护住头部等待救援
滑坡、泥石流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暴雨或降水集中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课标新增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解决措施 “开源”,积极研究和开发替代资源、加强储量勘探等;“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等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1.外流区为主
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图
(1)外流河与内流河
分类 定义 主要河流 注入水域 主要分布区 补给水源
外流河 (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外流区 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太平洋 东部季风区 大气降水
雅鲁藏布江、怒江 印度洋
额尔齐斯河 北冰洋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河 (区)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其所在流域称为内流区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 非季风区 高山冰雪 融水为主
(2)我国的湖泊
分类 湖泊 分布
淡水湖 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博斯腾湖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等东部季风区(外流区)
咸水湖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泊)、色林错、纳木错等 青藏高原等西部内陆非季风区(内流区)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径流量 补给量、流域面积 (1)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的河流,一般降水量越大,流量越大; (2)通常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汛期 气温、降水 我国内流河的汛期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流河的汛期主要受降水影响
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 通常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
结冰期 气温 当气温低于0℃时,河流开始结冰
水能 流量、地形 流量大、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2.滚滚长江
长江流域水系图
(1)长江的概况
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
注入海洋 东海
长度及地位 6 300多千米,世界第三长河,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干流形状 “V+W”形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上中下游分界点 宜昌、湖口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凌汛现象
河段 特征 上游 源头至湖北宜昌 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宜昌至江西湖口 落差小,众多支流汇入,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患频发
下游 湖口至入海口 落差不足20米,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2)长江的开发利用
①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有“水能宝库”之称,位于湖北的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②航运价值高: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航运条件优越。
(3)长江的忧患与治理
问题 成因 治理
上游 水土流失 陡坡垦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中下游 泥沙淤积 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上游植树造林,中游裁弯取直
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暴雨时各支流同时涨水;中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水污染 工农业生产废水、废渣的排放 防治水污染、废水达标排放等
3.滔滔黄河
黄河流域水系图
(1)黄河概况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 渤海
长度及地位 5 464千米,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干流形状 “几”字形
流经省区 青、甘、川、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
上中下游分界点 河口、桃花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水文特征 径流量较小、汛期短(夏汛)、含沙量大、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
各河段 特征 上游 源头至内蒙古河口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河口至河南桃花峪 多支流,含沙量增多
下游 桃花峪至入海口 水流平缓,形成“地上河”
(2)黄河的开发利用
①水资源: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
②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陆续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3)黄河存在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河段 忧患 治理措施
上游 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汛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兴修水库、水电站,及时疏浚河道
中游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建梯田,合理生产,兴修水利工程,防洪与治沙并举
下游 “地上河”易决口改道,形成涝灾;有凌汛,易缺水断流,污染严重 加固大堤,疏通河道,跨流域调水,合理分配,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黄河凌汛
(1)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河流有结冰期;②河流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
(2)发生凌汛的河段: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
(3)措施:炸开冰坝、控制上游水量等。
1.下图示意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央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先后经过地势第三、二级阶梯,途经东南丘陵、乙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最终到达吴起镇。
材料:《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七律·长征》中金沙位于长江(河流)的上游,该河段流经甲横断山脉,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岷山千里雪”四季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岷山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山顶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思路点拨】
(1)读图可知,中央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先后经过地势第三、二级阶梯,依次途经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乙所在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
(2)长江的上游叫金沙江,流经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岷山千里雪”景观四季可见,主要是因为岷山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山顶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点睛】古诗词、谚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诗词、谚语 揭示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说明蜀道崎岖险峻,交通不便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最高山脉,海拔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既说明了长江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院地下藏,窑洞土中生 描述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的生活情景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描述青藏高原雪山连绵,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的地势特点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描述了贵州中部天气易变多雨,地形崎岖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完成2~3题。
2.受夏季风影响,我国( A )               
A.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
B.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C.夏季南北温差加大
D.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3.若夏季风弱,雨带推进慢且在南方滞留,易导致( A )
A.南涝北旱      B.全国皆涝
C.北涝南旱 D.西涝东旱
【思路点拨】
2.我国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温暖湿润。西南季风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小;东南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大,由东南向西北,离夏季风的源地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差异大。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温暖湿润,能够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寒冷干燥,导致我国降水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冬季气温受冬季风的影响,与夏季风无关。
3.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导致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推进快速,使得南方雨季较短,北方雨季较长,容易造成南旱北涝;而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易造成南涝北旱。
【点睛】我国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概况及贝贝在黄河某景区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对黄河流域各河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①河段落差小,水能资源缺乏      
B.②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
C.③河段汇入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D.①河段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
5.推断贝贝拍摄照片的景区位于( D )
A.兰州       B.河口      
C.太原       D.桃花峪
【思路点拨】
4.①为黄河上游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为EEE+++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且汇入支流多,流域面积广;③为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
5.贝贝拍摄照片为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位于河南的桃花峪;内蒙古的河口为上中游分界点。
【点睛】“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023 金昌)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北纬32°剖面),完成1~2题。
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C )
A.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分布 B.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斜坡状分布
2.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图中地势特征对河流影响的是( B )
A.碧水东流至此回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三万里河东入海
3.(2022 武威)读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2)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内多平原,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3)说出我国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在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等。
                         
(2024 天水)2023年某月,从吉林长春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车上,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换一套服装,成为车厢内行走的亮丽风景线。下图为乘务员依次更换的部分服装。据此完成4~5题。
4.该月份可能是( A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造成Z384次列车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更换服装的主要因素是( C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差异 D.时差因素
(2023武威)下图示意我国地势、1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下列对我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我国平原多分布在二级阶梯内
C.年降水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D.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普遍小于0℃
7.根据图示信息推断,我国( B )
A.南方地区河流有结冰期
B.河流多自西向东流
C.北方地区河流水量大于南方地区
D.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最丰富
(2023 平凉)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干湿地区分布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该省地理信息组合正确的是( C )
A.鲁—济南 B.秦—西安
C.陇—兰州 D.豫—郑州
9.据图推测,该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B )
①空间分布均匀 ②空间分布差异大
③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④湿润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M处敦煌壁画能保存至今,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燥,壁画不容易受潮变质。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D )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2023 兰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中有许多能反映地理环境的诗句,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其一》)。诗句体现了黄河的特征是( D )
A.支流众多,水量巨大,流速缓慢
B.支流较少,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C.河道曲折,流速较快,东流入海
D.河道曲折,含沙量大,流程较长
12.(2024武威)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长江、黄河的流向可以判断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
(2)两条河流中无结冰期的是长江,含沙量较大的是黄河,汛期较长的是长江。
(3)一般来说,河流对流域内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请任选一条河流,简要叙述其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贡献。(至少三点)
选项略。贡献:水力发电,提供清洁能源;发展水产养殖;为工农业提供水源;发展内河航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
13.(2023金昌)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注入东海。
(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试分析长江水量丰富的原因。
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流域内降水丰富。
(3)由长江所处的大致纬度判断,长江无(有/无)结冰期,其南岸的支流比北岸的支流较早(早/晚)进入汛期。
(4)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围湖造田现象较为严重,你是否赞成,请写出理由。
不赞成。湖泊失去调节径流量的作用,易带来洪涝灾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等。
(5)长江被誉为水运的“黄金水道”,谈谈长江发展水运的优势条件。
水量丰富,无结冰期,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货运量大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