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地理实践力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五 地理实践力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专题五 地理实践力
类型一 实验操作
【例】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
A.陆地升温快,降温快      B.海洋升温慢,降温快
C.陆地昼夜温差小于海洋 D.海洋夏季气温大于陆地
2.该模拟实验结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 )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新疆的人们夏季“早穿皮袄午穿纱”
C.内陆地区民居的屋顶比较平缓
D.黑龙江省天寒地冻时,海南省已春暖花开
【素养呈现】借用地理实验,会让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更直观的理解。本题的实验背景采用砂石和水来模拟陆地与海洋,分别对白昼和夜晚的砂石、水进行温度测量,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来验证海陆温差变化,较好地呈现了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类型二 考察与观测
【例】十一假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区域的部分等高线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想要登上该区域的最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他们应该爬上A、B、C中的 (填字母)地。带队老师建议沿“山脊”攀登,原因是 。
(2)A山顶位于C地的 方向,若在A山顶测得气温为16.7℃,不考虑其他因素,则C地的气温是 ℃。
(3)甲村计划从河流中引水,同学们根据地理知识判断,①、②两条引水路线中,更合理的是 线,原因是 。
(4)有人说甲村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城镇,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说出两个合理的理由: 、 。
【素养呈现】本题组设置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情境,此次野外考察利用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线路选择、城镇发展等活动,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能更好掌握相对高度、坡度陡缓、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等知识。
类型三 读图与绘图
【例】【实践探究】
目的:了解某市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资料:我国北方地区某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某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降水量/毫米 2.8 5.2 9.5 21.5
月份 5 6 7 8
降水量/毫米 26.5 60.7 113.7 125.4
月份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57.5 26.4 11.1 2.2
思考完成:
(1)依据资料,在图中补充绘制7—12月的该市年降水量柱状图。
(2)依据资料,请计算出该市年降水量为 毫米,应用此数据结合下表,判断该市的干湿状况为 。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年降水量的对照关系表
干湿地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年降水量(毫米) 大于800毫米 400~800毫米 200~400毫米 小于200毫米
(3)请归纳该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
【素养呈现】本题给出某地一年内每月的降水数据,需要据此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再绘制为柱状图。此题让学生实际动手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来获取和感知该地一年的降水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地球仪和灯泡演示地球运动状况。下图为兴趣小组演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演示的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光源固定,演示地球自转可验证的现象是( )
A.五带的划分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时间的差异 D.四季的变化
2023年12月15日,湖北省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给家乡量体温”的地理实践活动,同学们准备好工具,并分组人工观测不同时间的气温。下表示意湖北省某日气温变化。读表,完成3~4题。
时间 2: 00 8: 00 14: 00 20: 00
气温(℃) 4 6 12 6
3.参加活动的四个小组分别绘制了一份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正确的是( )
4.活动结束,同学们及时总结,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为8℃
B.日平均气温为7℃
C.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D.最低气温出现在20时
为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中学组织学生去小清山进行研学旅行。读小清山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6题。
5.同学们到达小清山主峰甲处,甲处与①点的相对高度为( )
A.500米 B.600米
C.652米 D.752米
6.同学参与研学后,发现可以在当地开发漂流,最适合开发漂流项目的河段是( )
A.小清河 B.大清河
C.黄水河 D.所有河段都适合
7. 某中学地理实验探究课堂,以“河流开发与治理”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图1为水能影响因素实验示意图;图2为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示意图;图3为中国局部略图。读图文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河流开发与治理研究报告
实验探究:水能影响因素
图1
实验结论
第一组:落差 ,水能丰富;
第二组:水量 ,水能丰富。
读图分析: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图2
丰水期:当河面高于湖面时,河水入湖,使河流径流量变 ;
枯水期:当河面低于湖面时,湖水入河,使河流断流的概率变低。说明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蓄作用。
读图归纳: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图3
看地形: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稳;
看气温:流经亚热带, 结冰期;
看城市:长江流经区域内,城市分布 ,对航运需求量大。
结论应用: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是 。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是导致 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实施 ,充分发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归纳概括: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河流除“航运”“水能”外,还能对区域发展提供哪些有利影响?专题五 地理实践力
类型一 实验操作
【例】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A )
A.陆地升温快,降温快      B.海洋升温慢,降温快
C.陆地昼夜温差小于海洋 D.海洋夏季气温大于陆地
2.该模拟实验结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 B )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新疆的人们夏季“早穿皮袄午穿纱”
C.内陆地区民居的屋顶比较平缓
D.黑龙江省天寒地冻时,海南省已春暖花开
【素养呈现】借用地理实验,会让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更直观的理解。本题的实验背景采用砂石和水来模拟陆地与海洋,分别对白昼和夜晚的砂石、水进行温度测量,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来验证海陆温差变化,较好地呈现了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类型二 考察与观测
【例】十一假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区域的部分等高线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想要登上该区域的最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他们应该爬上A、B、C中的A(填字母)地。带队老师建议沿“山脊”攀登,原因是山脊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攀登省力。
(2)A山顶位于C地的西北方向,若在A山顶测得气温为16.7℃,不考虑其他因素,则C地的气温是20℃。
(3)甲村计划从河流中引水,同学们根据地理知识判断,①、②两条引水路线中,更合理的是①线,原因是①线靠近河流上游的来水方向,河水可以自流,且污染较少。
(4)有人说甲村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城镇,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说出两个合理的理由: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素养呈现】本题组设置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情境,此次野外考察利用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线路选择、城镇发展等活动,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能更好掌握相对高度、坡度陡缓、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等知识。
类型三 读图与绘图
【例】【实践探究】
目的:了解某市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资料:我国北方地区某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某市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降水量/毫米 2.8 5.2 9.5 21.5
月份 5 6 7 8
降水量/毫米 26.5 60.7 113.7 125.4
月份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57.5 26.4 11.1 2.2
思考完成:
(1)依据资料,在图中补充绘制7—12月的该市年降水量柱状图。
(2)依据资料,请计算出该市年降水量为462.5毫米,应用此数据结合下表,判断该市的干湿状况为半湿润区。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年降水量的对照关系表
干湿地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年降水量(毫米) 大于800毫米 400~800毫米 200~400毫米 小于200毫米
(3)请归纳该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降水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
【素养呈现】本题给出某地一年内每月的降水数据,需要据此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再绘制为柱状图。此题让学生实际动手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来获取和感知该地一年的降水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地球仪和灯泡演示地球运动状况。下图为兴趣小组演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演示的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D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光源固定,演示地球自转可验证的现象是( C )
A.五带的划分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时间的差异 D.四季的变化
2023年12月15日,湖北省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给家乡量体温”的地理实践活动,同学们准备好工具,并分组人工观测不同时间的气温。下表示意湖北省某日气温变化。读表,完成3~4题。
时间 2: 00 8: 00 14: 00 20: 00
气温(℃) 4 6 12 6
3.参加活动的四个小组分别绘制了一份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正确的是( D )
4.活动结束,同学们及时总结,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气温日较差为8℃
B.日平均气温为7℃
C.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D.最低气温出现在20时
为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中学组织学生去小清山进行研学旅行。读小清山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6题。
5.同学们到达小清山主峰甲处,甲处与①点的相对高度为( C )
A.500米 B.600米
C.652米 D.752米
6.同学参与研学后,发现可以在当地开发漂流,最适合开发漂流项目的河段是( A )
A.小清河 B.大清河
C.黄水河 D.所有河段都适合
7. 某中学地理实验探究课堂,以“河流开发与治理”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图1为水能影响因素实验示意图;图2为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示意图;图3为中国局部略图。读图文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河流开发与治理研究报告
实验探究:水能影响因素
图1
实验结论
第一组:落差大,水能丰富;
第二组:水量大,水能丰富。
读图分析: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图2
丰水期:当河面高于湖面时,河水入湖,使河流径流量变小;
枯水期:当河面低于湖面时,湖水入河,使河流断流的概率变低。说明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蓄作用。
读图归纳: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图3
看地形: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稳;
看气温:流经亚热带,无结冰期;
看城市:长江流经区域内,城市分布稠密,对航运需求量大。
结论应用: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是上游。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实施退田还湖,充分发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蓄作用。
归纳概括: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河流除“航运”“水能”外,还能对区域发展提供哪些有利影响?
提供生产生活水源、提供冲积平原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