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4题,42分)1.化学与科技、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铅笔芯是用铅做的B.从石墨中剥离出的石墨烯薄片能导电,因此是电解质C.GaN具有半导体的性质,常用作LED灯的芯片,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机器人所采用芯片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通入过量:B.氢氟酸雕刻玻璃:C.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D.将少量通入溶液中: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ol Cu与足量的S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B.二氧化硅含有键的数目为C.1L 0.1mol.LNa2SiO3溶液中,氧原子数目为0.3NAD.2.8g N2与CO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2NA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气化时克服了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B.、中每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比稳定是因为分子间有氢键D.和中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5.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的有几个( )①液态水汽化;②Fe丝在纯氧中燃烧;③高温下分解;④Mg和HCl反应;⑤稀释浓硫酸;⑥固体溶于水;⑦铝热反应;⑧与固体混合;⑨生石灰溶于水;⑩碳与二氧化碳反应A.2个 B.3个 C.4个 D.5个6.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分别是由上述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物质。已知X、Y分子中分别含有18、10个电子,R为黄绿色单质,W有漂白性。五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较:b>cB.a和c可以形成18电子的化合物a2c2C.四种元素简单离子半径比较:d>b>c>aD.a、b、d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NO2为酸性氧化物B.C60、碳纳米管、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C. HD、CuSO4 5H2O、冰水混合物均为化合物D.NH3、AgCl、NaClO均为电解质8.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用途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向胆矾中滴加浓硫酸,能使胆矾变白,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②单质硫易溶于酒精,实验室可用酒精清洗沾有硫单质的试管③红热的木炭放入浓硝酸中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应生成④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储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⑤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A.②④ B.①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9.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一个简易的原电池装置如图,室温下进行了四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标号 ① ② ③ ④a电极材料 石墨 石墨 铁单质 铁单质b溶液(足量) 溶液 浓硝酸 溶液 稀硫酸A.实验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实验②中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向a电极移动C.当实验③中外电路通过电子时,理论上电极的质量增加D.实验④放电过程中,a电极质量减少b溶液的酸性增强10.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O2,②NO2和N2,③NH3和O2.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则下列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V3 B.V1>V3>V2C.V2>V3>V1 D.V3>V1>V211.雌黄()和雄黄()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砷化物,中国自古有“信口雌黄”“雄黄入药”之说。早期曾用作绘画颜料,因有抗病毒疗效也用来入药。砷元素有、两种常见价态。一定条件下,雌黄和雄黄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Ⅱ中为氧化产物B.反应Ⅰ中和恰好完全反应时,其物质的量之比为C.若反应Ⅱ中转移电子,则生成D.反应Ⅲ和Ⅳ均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能量不同,因此只有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B.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D.因为石墨变成金刚石吸热,所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13.一种微生物电池无害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用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极电势低于M极电势B.温度越高废水处理速率越快C.M极产生,则Ⅲ区溶液质量增加23gD.M极的电极反应式为:14.将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得到和NO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溶液时,金属离子全部转化为沉淀,测得沉淀的质量为。和NO的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 )A. B. C. D.非选择题(共58分)15.(16分)已知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已知:①X、Y、Z、W均为氧化物,M为单质。常温下,X是红棕色气体;Y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相对分子质量:甲乙。③将甲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小浓度降低;将乙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增加浓度降低。请完成下列空白:(1)Y是(写电子式): 。(2)将甲的浓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小浓度降低,说明甲有 性,甲的浓溶液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在X与Z的反应中,被氧化的X与被还原的X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4)W可用于工业制溴过程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欲除去Y中混有的W,下列试剂可供选用的是___________。A.品红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溶液(6)工业上运输甲、乙两种浓溶液可选用 (金属名称)金属材料的运输罐。(7)写出M与乙的浓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6(16分).I.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探究各种能量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稀硫酸反应溶液与盐酸反应 晶体与晶体反应(1)上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能用上图表示的是 (填序号),其能量变化的原因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 (填“>”或“<”)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其主要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几种物质中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化学键 中H-O键 中O=O键 H2中H-H键 中O-O键 中O-H键键能/(kJ/mol) 463 496 436 138 463若反应过程中分解了2mol水,则过程Ⅲ (填“放出或吸收”)了 kJ能量。Ⅱ.天然气既是高效洁净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3)甲烷燃料电池采用可传导的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①外电路电流移动方向: (填“a极到b极”或“b极到a极”)。②a极电极反应式为 。③若燃料电池消耗的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L(假设空气中体积分数为20%),则理论上消耗甲烷 mol。17(14分).硝酸铜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工业含铜废料制备,含铜废料的主要成分为、、等,制备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焙烧”时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过滤”时,所得的滤液的主要成分为 。(2)①“淘洗”所用的溶液A可以是 。(填标号)。a.稀硝酸 b.浓硝酸 c.稀硫酸 d.浓硫酸②如何证明“淘洗”已完全 。(3)“反应”阶段所用的试剂可以用“稀硝酸”代替,在上述“反应”阶段的作用是 ;若该过程不产生有害气体,理论上消耗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某工厂用上述工业含铜废料(含铜元素80%)制备,最终得到产品,产率为 。18.(14分)硫酸是在工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化工产品,而硫酸的浓度不同,性质也会不同。现有甲、乙两研究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I.甲研究小组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锌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物中的气体成分,取足量的Zn置于b中,向a中加入适量浓硫酸,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Zn仍有剩余。(1)仪器b的名称是 。(2)在反应初始阶段,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装置C中若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则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装置G的名称为U形管,其作用为 。(5)有同学认为A、B间应增加图中的甲装置,该装置的作用为 。Ⅱ.乙研究小组为了利用稀硫酸制备CuSO4,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设计。实验表明,Fe3+能加快生成CuSO4的反应速率,发挥作用的原理可表述为:①2Fe3+ + Cu = 2Fe2+ + Cu2+② (6)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7)取CuSO4·5H2O晶体隔绝空气加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当达到120℃时,固体的成分为 。高一化学答案1.C 2 D 3.D 4.D 5.D 6.A 7.B8.B 9.C 10.C 11.B 12.C 13.D 14.B非选择题(共58分)15.(共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2) 挥发 (1分) 4HNO3(浓)4NO2↑+O2↑+2H2O(3)2∶1(4)SO2+Br2+2H2O=H2SO4+2HBr(5)BD(6) 铁(或铝) (7)C+2H2SO4(浓)CO2↑+2SO2↑+2H2O【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Y为CO2。(2)甲为硝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减小浓度降低。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故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化学方程式为4HNO3(浓)4NO2↑+O2↑+2H2O。(3)N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该反应中2个NO2失电子被氧化转化为HNO3,1个NO2得电子被还原转化为NO,则被氧化的NO2与被还原的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4)SO2可用于工业制溴过程中吸收潮湿空气中的,生成硫酸和氢溴酸,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H2SO4+2HBr。(5)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A.品红只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硫,不能吸收二氧化硫,A不选;B.二氧化硫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且不产生杂质气体,二氧化碳不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且不溶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二氧化硫,B选;C.氢氧化钠与CO2、SO2都能反应,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二氧化硫,C不选;D.SO2能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且不产生杂质气体,二氧化碳不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且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可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二氧化硫,D选;故答案选BD。(6)常温下铁或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因此用铁或铝容器运输浓硫酸、浓硝酸。(7)C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16.(共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答案】(1) c > +2===BaCl2+2NH3↑+10H2O(2) 吸收 (1分) 132(3) b 极到a极 0.05【详解】(1)(2)由图示可知,过程Ⅲ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若反应过程中分解了2mol水,则过程Ⅲ有1molH2O2分解为1molH2和1molO2,过程Ⅲ,即过程Ⅲ吸收了132kJ的能量(3)①由氧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a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b极为正极,则外电路电流移动方向为b极到a极;②由氧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a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甲烷失去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电极反应式为;③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燃料电池消耗的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11.2L时,理论上消耗甲烷的物质的量:0.05mol。17.(共14分,每空2分)【答案】(1)2CuS+3O22CuO+2SO2 FeSO4(2) c 取最后一次洗涤(淘洗)滤液,先(滴)加适量双氧水溶液(或氯水),然后滴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不变血红色,则已洗涤(淘洗)完全(或将药品改成铁氰化钾)(3) 作氧化剂 1∶2(4)【详解】(1)“焙烧”时,其中的CuS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uO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3O22CuO+2SO2,故答案为:2CuS+3O22CuO+2SO2;(2)①硝酸能溶解铜,常温下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所以为减少Cu的损失,淘洗Cu用稀硫酸;故答案为:c;②证明“淘洗”已完全就是证明不存在亚铁离子,因此方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淘洗)滤液,先(滴)加适量双氧水溶液(或氯水),然后滴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不变血红色,则已洗涤(淘洗)完全;(3)“反应”为20%的HNO3溶液和10%的H2O2溶液溶解Cu,反应过程中无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为:Cu+H2O2+2HNO3=Cu(NO3)2+2H2O,因此理论上反应所消耗的H2O2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H2O2在上述反应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4)某工厂用m1 kg上述工业含铜废料(含铜元素80%)制备Cu(NO3)2·3H2O,则理论上生成产品质量为,最终得到产品m2kg,产率为。18.(共14分,每空2分)【答案】(1)圆底烧瓶(2)酸性和氧化性(3)5SO2 + 2+ 2H2O = 5 + 2Mn2+ + 4H+(4)防止水蒸气进入F中干扰实验(5)防倒吸(6)4Fe2+ + O2 + 4H+ = 4Fe3+ + 2H2O(7)CuSO4·H2O【详解】(1)由图可知,装置图中仪器b为圆底烧瓶;(2)反应初始阶段,A中锌和浓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Zn+2H2SO4(浓)ZnSO4+2H2O+SO2↑;(3)高锰酸钾可以和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其本身被还原为锰离子,离子方程式为:5SO2 + 2MnO+ 2H2O = 5SO + 2Mn2+ + 4H+;(4)由分析可知,装置F用来检验水的生成,因此U形管的作用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干燥管,干扰实验;(5)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会使A中压强减小从而发生倒吸现象,A、B间应增加图中的甲装置,该装置的作用为防止发生倒吸;(6)根据反应流程,Fe3+为催化剂,Fe3+能加快生成CuSO4的反应速率,整个过程中,既有Fe3+参加反应,又有Fe3+的生成,故②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O2+4H+=4Fe3++2H2O;(7)2.50 g CuSO4·5H2O晶体的物质的量是n(CuSO4·5H2O)= 2.50 g÷250 g/mol=0.01mol,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m(H2O)= 0.01mol×5mol×18g/mol=0.9g,从开始的2.50 g到120℃时的1.78g,固体质量减少2.50 g-1.78g=0.72g<0.9g,说明还含有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的量是n(H2O)=(0.9g-0.72g)÷18g/mol=0.01mol,n(CuSO4): n(H2O)=0.01mol:0.01mol=1:1,所以120℃时化学式是CuSO4 H2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