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提升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提升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提升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
A. 汽油 B. 柴油 C. 氢气 D. 煤油
2.“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以下应张贴在森林防火场所的标志是( )
A. B.
C. D.
3.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
A. 星火燎原 B. 火上浇油 C. 破釜沉舟 D. 死灰复燃
4.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
B. 物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伴随着能量变化
C. “可燃冰”的大量发现表明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D. 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
5.在实验室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减少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B. 房间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以利于毒烟排出
C. 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 若身上衣服起火,应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6.下列关于燃料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
B.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
C. 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D. 石油是由一些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加工后可制成塑料、药物和染料等
7.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某同学将铜丝网放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
A. 铜丝网隔绝了氧气或空气
B. 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 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被破坏
8.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B. 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C.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
D. 化学变化可能引起爆炸,则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9.认真分析以下实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的是( )
A. 图甲:验证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B. 图乙: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C. 图丙:通过捏放软塑料管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D. 图丁:验证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
10.“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通过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该过程有利于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1.(5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 _ 、天然气等,它们属于_ _ _ _ _ _ _ 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 煤燃烧时排放出、、、等气体,其中能引起酸雨的气体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某家庭选用管道天然气作燃料,天然气报警器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图2中的_ _ _ _ (填“A”或“B”)处。
12.(4分)中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如图所示。
(1) 古人点燃雁鱼灯时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
① 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吹气可以使纸复燃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② “火折子”中含有,受热后可分解为氧气和亚硝酸钾,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雁鱼灯的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该_ _ (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
(3) 雁鱼灯中盛放的清水的作用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写一条)。
)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 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的现象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热水的作用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5) 上述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 _ _ _ _ _ _ _ 法。
14.(5分)煤合成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 在气化炉中,煤炭中的碳发生了多个反应。
①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 _ _ _ _ _ _ _ 。
② 碳与水反应生成了,同时还有一种产物是_ _ _ _ _ _ (填化学式)。
(2) 经变换炉反应后,产物中和含量增加,含量降低,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 _ _ _ _ _ _ _ _ _ 。
(3) 合成天然气中的氢元素来自原料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焦炭广泛应用于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_ _ _ (填字母)。
A. 煤加工成焦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 人类只能通过燃料的燃烧获取能量
C.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
15.(5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氨气、氢气都属于清洁能源,其性质对比如表:
物质 颜色、气味 沸点/ 爆炸极限/% 溶解性
氢气 无色、无臭 难溶于水
氨气 无色、刺激性气味 极易溶于水
(1) 已知氨气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而在氧气流中却燃烧起来,说明氨气燃烧与_ _ _ _ _ _ _ _ 有关。
(2) 氨气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氨气燃烧将_ _ 能转化为热能。
(3) 分析上表,你认为氨气替代氢气成为理想燃料的理由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写一点)。
(4) 据统计,氨燃料的应用每年可减少约1万吨排放,相当于减少约_ _ 万吨碳的燃烧(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6.(5分)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和盐酸。
(1) 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可得出灭火的原理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交流评价: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5)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的灭火方式利用的灭火原理与Ⅰ中一致的是_ _ _ _ (填字母)。
A. 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 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
C. 用水浇灭着火的衣物 D. 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
同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易燃,标准大气压下,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实验 1:利用如图1所示微型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探究 1】挤压左边滴管,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以上,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1) 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探究 2】微热燃烧管至,一段时间后,挤压右边滴管,白磷迅速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该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则可能为_ _ _ _ (填字母)。
A. 25 B. 80 C. 260
【探究 3】实验步骤:①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挤压右边滴管并引燃,镁条燃烧;②挤压左边滴管,一段时间后镁条仍能继续燃烧,生成物除白色的氧化镁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3) 通过这一现象可知,燃烧_ _ _ _ _ _ (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金属镁着火时,_ _ (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 写出步骤②中镁条继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实验 2:如图2,分别加热蘸酒精的棉球和蘸水的棉球,观察到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观察到中蘸水的棉球也会燃烧。
(5) 请从燃烧的角度解释最终B中蘸水的棉球也会燃烧的原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稀硫酸测定某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的粗锌于烧杯中,称量粗锌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稀硫酸(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 两次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 _ 。
(2) 粗锌中锌的质量。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提升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
A. 汽油 B. 柴油 C. 氢气 D. 煤油
【答案】C
2.“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以下应张贴在森林防火场所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C
3.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
A. 星火燎原 B. 火上浇油 C. 破釜沉舟 D. 死灰复燃
【答案】C
4.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
B. 物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伴随着能量变化
C. “可燃冰”的大量发现表明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D. 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和电能等
【答案】B
5.在实验室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减少事故对人体的伤害。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B. 房间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以利于毒烟排出
C. 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 若身上衣服起火,应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答案】B
6.下列关于燃料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
B.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
C. 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D. 石油是由一些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加工后可制成塑料、药物和染料等
【答案】C
7.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某同学将铜丝网放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
A. 铜丝网隔绝了氧气或空气
B. 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 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被破坏
【答案】C
8.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B. 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C.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
D. 化学变化可能引起爆炸,则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A
9.认真分析以下实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的是( )
A. 图甲:验证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B. 图乙: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C. 图丙:通过捏放软塑料管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D. 图丁:验证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
【答案】B
10.“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通过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
B. 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C. 与直接燃烧相比,该过程有利于的捕集
D. 等质量的甲烷直接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消耗氧气多
【答案】D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1.(5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 _ 、天然气等,它们属于_ _ _ _ _ _ _ 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 煤燃烧时排放出、、、等气体,其中能引起酸雨的气体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某家庭选用管道天然气作燃料,天然气报警器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图2中的_ _ _ _ (填“A”或“B”)处。
【答案】(1) 石油;不可再生
(2) 、
(3)
(4) A
12.(4分)中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如图所示。
(1) 古人点燃雁鱼灯时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
① 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吹气可以使纸复燃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② “火折子”中含有,受热后可分解为氧气和亚硝酸钾,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雁鱼灯的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该_ _ (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
(3) 雁鱼灯中盛放的清水的作用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写一条)。
【答案】① 吹气能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

(2) 扩大
(3) 吸收灯油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合理即可)
13.(5分)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 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的现象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热水的作用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5) 上述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_ _ _ _ _ _ _ _ 法。
【答案】(1)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 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5) 控制变量
14.(5分)煤合成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 在气化炉中,煤炭中的碳发生了多个反应。
①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 _ _ _ _ _ _ _ 。
② 碳与水反应生成了,同时还有一种产物是_ _ _ _ _ _ (填化学式)。
(2) 经变换炉反应后,产物中和含量增加,含量降低,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 _ _ _ _ _ _ _ _ _ 。
(3) 合成天然气中的氢元素来自原料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焦炭广泛应用于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_ _ _ (填字母)。
A. 煤加工成焦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 人类只能通过燃料的燃烧获取能量
C. 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① 化合反应

(2) C、
(3) 水(或水蒸气)
(4) C
15.(5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氨气、氢气都属于清洁能源,其性质对比如表:
物质 颜色、气味 沸点/ 爆炸极限/% 溶解性
氢气 无色、无臭 难溶于水
氨气 无色、刺激性气味 极易溶于水
(1) 已知氨气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而在氧气流中却燃烧起来,说明氨气燃烧与_ _ _ _ _ _ _ _ 有关。
(2) 氨气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氨气燃烧将_ _ 能转化为热能。
(3) 分析上表,你认为氨气替代氢气成为理想燃料的理由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写一点)。
(4) 据统计,氨燃料的应用每年可减少约1万吨排放,相当于减少约_ _ 万吨碳的燃烧(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 氧气的浓度
(2) ;化学
(3) 氨气沸点高,易液化,便于运输储存(或氨气爆炸极限范围小,更安全等,合理即可)
(4) 0.27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6.(5分)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方法: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和盐酸。
(1) 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可得出灭火的原理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4) 交流评价: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5)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的灭火方式利用的灭火原理与Ⅰ中一致的是_ _ _ _ (填字母)。
A. 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 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
C. 用水浇灭着火的衣物 D. 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
【答案】(1)
(2) 产生大量气泡
(3) 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合理即可)
(4) 盐酸洒出(或Ⅲ中蜡烛没有熄灭,合理即可)
(5) D
17.(6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易燃,标准大气压下,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实验 1:利用如图1所示微型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探究 1】挤压左边滴管,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以上,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1) 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探究 2】微热燃烧管至,一段时间后,挤压右边滴管,白磷迅速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该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则可能为_ _ _ _ (填字母)。
A. 25 B. 80 C. 260
【探究 3】实验步骤:①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挤压右边滴管并引燃,镁条燃烧;②挤压左边滴管,一段时间后镁条仍能继续燃烧,生成物除白色的氧化镁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3) 通过这一现象可知,燃烧_ _ _ _ _ _ (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金属镁着火时,_ _ (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 写出步骤②中镁条继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实验 2:如图2,分别加热蘸酒精的棉球和蘸水的棉球,观察到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观察到中蘸水的棉球也会燃烧。
(5) 请从燃烧的角度解释最终B中蘸水的棉球也会燃烧的原因: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答案】(1) 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2) B
(3) 不一定;不能
(4)
(5) 棉球为可燃物,加热一段时间后水蒸发完,温度达到棉球的着火点,棉球在空气中燃烧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8.(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稀硫酸测定某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的粗锌于烧杯中,称量粗锌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稀硫酸(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 两次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 _ 。
(2) 粗锌中锌的质量。
【答案】(1) 0.4
(2) 解: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为。
第页/共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