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5年高三教学测试(二模) 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2025年高三教学测试(二模) 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5年高三教学测试(二模) 地理试卷
(2025.4)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潜江市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这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近年来,当地开展“创新池塘精养”、 “温棚土池养殖”、 “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实现了鲜活小龙虾从“卖一季,靠天吃饭”到“卖四季,四季生金”的转变。完成1、2题。
1.潜江市大规模养殖小龙虾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②水生植物少,利于繁殖
③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④植被茂密,土壤肥力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影响鲜活小龙虾从“卖一季”到“卖四季”转变的原因有
①政策支持 ②技术进步 ③市场需求 ④水质改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老年人口迁移是我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迁移方向背后体现出休闲养老、照顾子孙、再就业等多重影响因素。下图为 1995~2020 年三个“五年间”我国部分省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状况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省为
A.广东 B.吉林
C.西藏 D.湖北
4.黑龙江省老年人口迁移的推力
因素有
①公共服务水平 ②迁移距离
③自然环境舒适性 ④生活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苔原带优势植被包括苔藓、地衣、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近年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了草本植物面积扩大,而灌木开始萎缩退化的现象。下图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表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图。完成5、6题。
5.该地灌木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蒸发加剧 C.肥力下降 D.光照增强
6.影响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夏季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的原因是随海拔的升高
①植物高度降低 ②植被覆盖度下降 ③植物生长期变长 ④植被种类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冰盖下输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北河段在冬季冰期时的一种有效调度运行方式,它通过科学预测水的结冰期,精准调控水位与流速,促使水面迅速形成冰盖,继而在冰盖下进行输水。下图为“冰盖下输水”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实施“冰盖下输水”的步骤和方法是
A.降低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B.降低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C.提高水位→提高流速→形成冰盖→提高水位输水
D.提高水位→降低流速→形成冰盖→降低水位输水
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冬季采用“冰盖下输水”是为了
A.减少水分蒸发,提高输水效率 B.避免冰凌阻塞,保障输水安全
C.简化运行流程,降低输水成本 D.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沿线水质
卫星遥感是一种监测藻类长势及时空分布的高效技术手段。下图为海水、马尾藻和浒苔三类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图。完成第9题。
9.在藻类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
A.识别海藻类型
B.定位精准坐标
C.预测爆发时空
D.提供防控指南
空气饱和水汽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差是指一定气温下空气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单位:kPa)。下图为我国四大自然区饱和水汽压差年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丙地区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高寒植被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11.与其它地区相比,我国冬季南方地区饱和水汽压差偏高的原因是
A.冷空气影响大,降水少 B.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
C.冬季植被的蒸腾作用弱 D.地势崎岖,温度变化大
我国都市圈存在“核心圈——过渡圈——卫星圈——扩展圈”的“人口分布四圈”结构。下图为都市圈“人口分布四圈”结构及各圈层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影响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呈“四圈结构”
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与气候
B.自然资源分布
C.历史文化与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
13.卫星圈是人口集聚次高峰,其形成可能得益于该圈层
①制造业园区集中布局 ②区域性专业市场兴起 ③居住功能外溢承接
④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⑤行政机构驻地迁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西南岔河流域位于小兴安岭南坡,下图1 为 1955~2015 年西南岔河流域某水文站径流量变化图,图2为西南岔河流域某年一时段冻土上界位置和某水文站径流量图,其中洪峰Q 为融雪补给形成的径流,洪峰 Q 为融雪和雨水混合补给形成的径流,雨水补给比例大。完成 14、15题。
14.影响西南岔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冻断流期的长短 B.冬、春季积雪的消融
C.夏季风势力的强弱 D.流域内水库调蓄作用
15.洪峰Q 增加了雨水补给,但和Q 径流量相差不大,原因是洪峰Q 出现时间段
A.蒸发量在增大 B.积雪融水量在增多
C.地下径流减少 D.地表径流下渗增多
2014年以来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开始转型升级。下图为苏南乡村工业从乡村经济“内部循环”向城乡经济“外部循环”转型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促使乡村工业经历“村→镇→城区(园区)”外迁的主要原因是乡村
A.劳动力成本上升 B.土地资源短缺
C.配套设施不完善 D.消费市场狭小
17.从乡村经济“内部循环”向城乡经济“外部循环”转型,使乡村
A.扩大工业规模 B.吸引人口迁入
C.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务农人口
印尼穿越流(ITF)调控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热量和水体的交换。研究表明印尼穿越流强度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下图为ITF路径示意图。图中甲海区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每年盐度会出现周期性变化。完成18、19题。
18.甲海区出现盐度降低的月份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12月至次年3月 西北季风 B.6月至9月 西北季风
C.12月至次年3月 东南季风 D.6月至9月 东南季风
1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A. ITF增加了印度洋的蒸发量,提升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B. ITF 增加了太平洋西部的暖水量,使该区域蒸发加强
C. ITF暖水输送减少,导致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减少
D. ITF削弱了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流,使东南亚降水减少
麻坑是海底地层中的气体经通道逸出,对海底沉积物不断剥蚀而形成的凹陷地貌。麻坑分为孤立麻坑、链状麻坑和麻坑群。完成20、21题。
20.下列地貌与海底麻坑成因相似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冰碛丘陵
C.新月形沙丘 D.风蚀壁龛
21.影响海底链状麻坑形成的因素有
①断裂带②古河道 ③洋流 ④潮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为2019年6月7日8点至11日8点湖南省南北温差随高度分布图。气温南部高于北部温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完成22、23题。
22.6月9日夜间到10日,湖南省南北温差在近地面(900~1000hPa)出现负值,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地形起伏 C.锋面活动 D.海陆位置
23.图示期间,湖南省南北温差随高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主要是因为
A.不同高度大气成分差异大 B.各高度层大气运动状况不同
C.不同高度太阳辐射量不同 D.各高度层下垫面性质差异大
我国一中学生通过编程实现了杆影顶端移动轨迹图像的自动生成。下图为利用该小程序生成的“某地某日杆影顶端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X为
A.30°S B.60°S C.15°N D.30°N
25.当地地方时为18:00,杆影顶端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 青草沙水库位于上海长兴岛西北侧,水库内水生植物众多,是上海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水库上游泵闸进水,下游水闸出水,面积约66平方千米,日供水规模为719万立方米,满足了上海市约50%的饮用水需求。为保障水库正常运行和水质安全,2024年起每年对水库进行定期清淤作业。
材料二 下图为青草沙水库位置示意图。
(1)简析上海选址长兴岛青草沙修建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自然原因。 (6分)
(2)青草沙水库清淤实施的时间为 ▲ (季节),并分析原因。 (6分)
(3)推测崇明岛未来的面积变化,从外力作用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 埃及首都开罗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埃及政府于2015年宣布在开罗以东45公里的沙漠地带建设新首都。
材料二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首个国家级经贸合作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入驻合作区,涉及的产业部门包括石化、建材、机械制造、电子和纺织等。下图为埃及附近区域图。
(1)埃及人口主要分布在 ▲ ,从自然角度说明理由。 (5分)
(2)评价我国企业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发展石化工业的可行性。 (5分)
(3)分析埃及政府选择在沙漠建设新首都的原因。 (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2023年西藏人口约365.6万, 人均 GDP为5.23万元, 尼泊尔人口约3003.5万,人均GDP 为 7587元。喜马拉雅山区是全球地质灾害最多发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尼泊尔大力推进开荒开矿、修路、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图1 为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 2012~2021 年两地地质灾害数量逐年对比图,图2为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地形图,图3为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和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1)描述2012~2021年图3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6分)
(2)2017 年之后尼泊尔与中国西藏地质灾害数量差值 ▲ (增大/减小),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原因。 (4分)
(3)与中国西藏相比,分析尼泊尔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多但经济损失小的原因。 (4分)
(4)从地形角度,分析制约尼泊尔耕地开发的原因。 (6分)
2025年高三教学测试
地理 参考答案 (2025.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B B A D B A D B D A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A C D A C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地处长江入海口,水源充足;河口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泥沙易沉积;湿地面积大,净化水质能力强,水质好。
(2)冬季 冬季长江盐度高,水库可取水量少;冬季降水较少;冬季生活用水需求少;冬季水生生物活动和繁殖少。
(3)增大,理由: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区由于河流流速减缓和潮汐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沉积。(减小,理由:海浪的侵蚀作用,长江上游水库修建减少泥沙堆积。)
27.(1)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 理由: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三角洲地区是地中海气候,气候适宜。
(2)优势:邻近中东石油产区,原料供应充足;位于航运枢纽,交通便利;临近欧洲、非洲,市场广阔;产业基础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效应。(四选三)
劣势:石化工业污染较大,生产成本高;水资源短缺;西亚地区石化工业发达,竞争激烈;地缘政治风险。(四选二)
(3)缓解开罗过度拥挤的压力,如人口压力、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沙漠地区地广人稀,土地成本低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新首都建设提供保障。
28.(1)分布不均,南多北少,集中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和平原地区。原因是青藏高原的北部地质灾害少,人口分布少,南部地区地质灾害多,人口较多且主要分布在河谷和平原地区。
(2)增大 2017年之后,我国西藏采取了监测预警、生态保护、工程治理等综合措施,减少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尼泊尔人口增长、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方式以及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导致次生地质灾害增多。
(3)人员伤亡多的原因:尼泊尔人口密度高于西藏;经济损失小的原因:尼泊尔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藏。
(4)多山地地形,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面积小;地形起伏大,耕地开垦难度大,且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北部海拔高,热量不足,适合耕地开发的数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