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是指采取积极措施缓解恶劣条件带来的压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经济发展、生态质量、空间格局等共同影响,韧性值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陕北北部地区产业较繁荣,人均收入相对较高。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显著变化。图1 示意 2006~2021 年陕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时空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影响陕北地区2006年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区域经济水平 B.生物丰富度C.土地破碎程度 D.人口流失率2.陕北地区2006~2021年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持续变化的基础是A.优化空间格局 B.改善生态质量C.扩大人口规模 D.提高居民收入意大利斯基奥产业区拥有悠久的羊毛纺织历史.18世纪毛纺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20世纪70年代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取代毛纺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在此过程中,小规模、分散化的企业生产方式助推了城镇化空间的分散,分散式城镇化也支撑了产业区的发展.图2示意斯基奥产业区的主导产业演变与城镇化发展.据此完成3~5题.3.斯基奥产业区18世纪毛纺产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 B.原材料C.市场 D.劳动力4.促使斯基奥产业区从毛纺产业集群转型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是A.原料充足 B.劳动力丰富C.技术创新 D.产业链延长5.斯基奥产业区20世纪70年代后分散式城镇化的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①提高劳动效率 ②区域协作发展 ③增加就业岗位 ④专业化生产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生产质量的生产力。江苏省宿迁市张渡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轮作小麦和高梁;通过田间联网,利用大数据提供农业服务,村民实现增产增收.据此完成6-8题.6.张渡村整合零散土地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利用率不高 B.农产品附加值低C.农村劳动力不足 D.农业生产成本低7.张渡村轮作小麦和高粱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生产效率 B.保持土壤肥力C.优化种植结构 D.增加粮食产量8.张渡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措施是A.修缮田地间灌渠 B.增加粮种补贴C.加强信息化建设 D.建设电商平台2024年7月 11~12日,我国某观测站记录了一次天气系统过境时的观测数据。图3示意此次天气系统过境时风随时间的变化,箭头表示风向,长短表示风力大小。据此完成9~11题。9. 该地7月12日03:00~07:30A.气流由下沉转变为上升 B.气流由辐合转变为辐散C.由偏北风转变为偏南风 D.由偏南风转变为偏北风10.该地7月 12 日06:30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 阴雨连绵 B.晴朗少云C.疾风骤雨 D.云雾缭绕11.该天气系统为A. 冷锋 B. 暖锋C.气旋 D.反气旋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地下水温度替代传统示踪剂估算地下水流速。某研究区地表渗透率较低,地下径流主要由周围山区地下水补给,依次流经相距较近的甲、乙两观测井。图4示意该研究区降雨量和观测井水温随时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13题。12.造成时段Ⅰ两观测井水温降低幅度不同的首要因素是A.土壤渗透 B.地表径流速度C.降雨强度 D.地下径流路径13.对比时段Ⅰ.时段Ⅱ两观测井水温变化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A.大气温度差异小 B.降雨强度不同C.土壤孔隙率不同 D.水位高低不同某岛屿位于北印度洋西侧,岛屿上植被稀疏、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常绿乔木,叶片厚且多蜡质,树干粗大,枝叶向上。科研团队在该岛平整的高(台)地上对该树种生长环境进行研究,发现在该树木冠层下植物较周边裸露地区丰富,且多位于树干同一侧.图5为该树木景观,据此完成14~16题。14.推测形成该树木独特形态的直接原因有①气温较高 ②降水稀少 ③蒸发旺盛 ④光照较强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15.树冠下植物丰富,主要是因为该树木为其A.增加水分 B.阻挡风沙C.遮蔽阳光 D.增加肥力16.野外观察发现树冠下植物最丰富的一侧多位于树干以A. 东 B. 西C. 南 D. 北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8分)我国M企业率先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形成相对完整的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和销售产业链,其核心零部件主要由国内供应。基于发展战略布局,该企业陆续在海外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并计划在巴西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图6 示意 M 企业在我国局部地区核心零部件生产集中程度。(1)分析M 企业核心零部件生产在图示区域的分布原因。 (6分)(2)说明M企业在巴西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的合理性。 (6分)(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M企业发展战略布局的意义。 (6分)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8分)我国西南某磷矿区的古地理环境为浅滩海湾,震旦纪时期形成了连续的磷矿层.受成矿时期海水深度变化的影响,磷矿层颗粒物从下往上逐渐变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磷矿层局部发生了缺失。图7为该矿区地质剖面图。(1)简述震旦纪浅滩海湾利于磷矿形成的条件。 (4分)(2)判断该矿区磷矿层形成时期海平面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6分)(3)分析该矿区磷矿层局部缺失的自然原因。 (8分)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6分)珊瑚生长对环境要求较高,悬浮物沉积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数种类珊瑚的生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范围基本覆盖整个涠洲岛海域,珊瑚礁泥沙覆盖程度夏季明显增强。作为著名旅游岛,人类活动加剧,近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图8示意涠洲岛抽样调查站点活珊瑚覆盖率。(1)推测涠洲岛活珊瑚空间分布特征。 (6分)(2)分析涠洲岛海域珊瑚礁泥沙覆盖程度夏季明显增强的成因。 (6分)(3)简述建立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的生态意义。 (4分)地理试题 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A解析:材料明确指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受经济发展、生态质量、空间格局等因素共同影响,且陕北北部地区产业繁荣、人均收入高。2006 年时,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更为突出,直接导致了韧性值的不同。而生物丰富度、土地破碎程度以及人口流失率在材料中并未明确体现出对 2006 年该区域韧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所以选 A。2. B解析:“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实施,直接改善了当地的生态质量。生态质量的提升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持续增强奠定了基础,这与材料中“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显著变化”相呼应。优化空间格局、提高居民收入虽然也是重要因素,但题干强调的是“基础”,结合工程的生态作用,改善生态质量更为根本。扩大人口规模在材料中未提及且并非该工程的主要影响,所以选 B。3. B解析:18 世纪毛纺产业发展依赖羊毛等原材料,斯基奥产业区拥有悠久的羊毛纺织历史,说明当地具备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这是发展毛纺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是 18世纪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选 B。4. C解析:从毛纺产业集群转型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创新。20 世纪 70 年代后,产业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从传统毛纺到机械制造的跨越。原料充足、劳动力丰富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不是转型的主要原因;产业链延长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非转型原因,所以选 C。5.解析:分散式城镇化使得中小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协作发展;同时,分散布局能在不同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更多与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有关,分散式城镇化并非直接原因;增加就业岗位是结果而非对中小企业的主要有利影响,所以选 C。6. A解析:整合零散土地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零散土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生产成本低并非整合零散土地的主要原因,所以选 A。7. B解析:轮作小麦和高粱可以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和吸收不同,轮作能够保持土壤肥力,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种植结构和增加粮食产量是轮作的结果,但根本目的是保持土壤肥力,所以选 B。8. C解析:材料中提到通过田间联网,利用大数据提供农业服务,这属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修缮田地间灌渠、增加粮种补贴和建设电商平台虽然对农业发展有帮助,但不属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效率的新质生产力措施,所以选 C。9. 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 12 日 03:00-07:30 期间,风向由偏南风逐渐转变为偏北风。气流的上升与下沉、辐合与辐散在图中无法直接判断,所以选 D。10. C解析:天气系统过境时风力大小发生明显变化,箭头长短表示风力大小,在06:30 左右风力较大,结合风向的转变,该天气系统可能带来疾风骤雨的天气状况。阴雨连绵通常是暖锋或准静止锋的特征,晴朗少云和云雾缭绕与较大风力不符,所以选 C。11. C解析:气旋过境时,风向会发生明显变化,中心为低气压,周围气流向中心辐合,导致风力和风向的改变。冷锋和暖锋过境时风向变化相对单一,反气旋中心为高气压,气流辐散,与图中风向变化特征不符,所以选 C。12. D解析:该研究区地下径流主要由周围山区地下水补给,依次流经甲、乙两观测井,时段I 两观测井水温降低幅度不同,首要因素是地下径流路径不同,导致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土壤渗透、地表径流速度和降雨强度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出对水温降低幅度差异的主要影响,所以选 D。13. A解析:时段Ⅱ两观测井水温变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大气温度差异小,对地下水温度的影响较小。降雨强度不同、土壤孔隙率不同和水位高低不同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依据,所以选 A。14. D解析:该岛屿位于北印度洋西侧,植被稀疏,叶片厚且多蜡质,树干粗大,枝叶向上,这种独特形态是为了适应当地蒸发旺盛和光照较强的环境。气温较高和降水稀少是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但直接导致树木形态形成的是蒸发旺盛和光照较强,所以选 D。15. C解析:树冠下植物较周边裸露地区丰富,主要是因为树木的枝叶向上生长,树冠能够遮蔽阳光,为树下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减少强光直射。增加水分、阻挡风沙和增加肥力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所以选C。16. D解析:该岛屿位于北半球,太阳主要位于南方,树冠南侧光照较强,北侧相对遮荫,树下植物更适合在遮荫环境生长,所以树冠下植物最丰富的一侧多位于树干北侧,选D。二、非选择题17.(1):图示区域核心零部件生产集中,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完善,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科技水平较高,拥有较多的专业人才和研发机构,能够为核心零部件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降低物流成本。(2):巴西是南美洲较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等,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生产提供原材料保障;同时,巴西政府可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从区域联系的角度来看,M企业的发展战略布局加强了国内与海外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18.(1):震旦纪浅滩海湾阳光充足,有利于藻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为磷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浅滩海湾水体较浅,水流速度较慢,有利于磷质的沉积和富集,形成连续的磷矿层。(2):该矿区磷矿层形成时期海平面上升。理由是磷矿层颗粒物从下往上逐渐变细,说明沉积环境从浅海逐渐变为深海,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深度增加,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3):该矿区磷矿层局部缺失的自然原因可能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如地壳抬升,导致磷矿层暴露于地表,被风化、侵蚀作用破坏;或者是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水流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没有形成磷矿沉积;此外,后期的岩浆活动等也可能对磷矿层造成破坏,导致局部缺失。19.(1):涠洲岛活珊瑚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活珊瑚覆盖率较高,北部较低;岛屿周边海域活珊瑚分布相对集中,向远海地区逐渐减少。(2):夏季涠洲岛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带来大量泥沙,输入到海域中;夏季盛行风较强,海浪较大,容易将海底泥沙掀起,增加海水的悬浮物含量,导致珊瑚礁泥沙覆盖程度明显增强。(3):建立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的生态意义在于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同时,珊瑚礁可以减轻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