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思考:现代战争对殖民地人民有何影响?会导致何种结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在领导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尚劝余翻译的《甘地:杰出的领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课前提示P73
促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争取政治民主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一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反映了什么?
思考:阅读课本,概括欧洲战后出现那么多新兴国家的原因?
【学习聚焦】
一战促进了欧、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③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自主学习
区域 国家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欧洲 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北非的政治版图
亚洲 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法属印度支那 胡志明(越南)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法国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比甘地更明确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印尼 印尼民族大起义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摩洛哥 里夫地区抗西、法殖民的斗争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
拉美 阿根廷、智利 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智利左派力量,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梳理一战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20世纪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
东亚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北伐”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反荷民族大起义;
·越南反法殖民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民族运动
南亚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印度尼西亚
1、印度尼西亚
阶段 领导者 概况 结果
第一阶段
1926-1927
印尼共产党
(1920成立,无产阶级)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荷武装起义,工人农民响应;
·起义遭到镇压失败;
·革命力量损失惨重,被迫地下;
·赢得世界关注和同情。
第二阶段
1927-
印尼民族党
(苏加诺,
资产阶级)
▲苏加诺
印尼国父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获得印尼共产党的支持;
·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掌握领导权;
§“我们接受和平的原则,甚至我们接受这样的原则:和平比武力更好。这是一个原则……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苏加诺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印度
§【史料阅读】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甘地对“自治”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如有可能,在英帝国内自治;如有必要,就脱离英帝国独立。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3分册
1885年成立
▲甘地
甘地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和广大民众的许可。
◎材料反映出甘地什么政治思想?
以爱、真理和非暴力
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这一理念的根源是什么?
印度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妥协性,软弱性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印度
阿姆利泽惨案
①号召印民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
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1)第一阶段1920-1922
背景:
措施:
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阿姆利泽惨案
非暴力抵抗运动
结果:
甘地亲自纺纱,他的白衣白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甘地纺纱
◎如何看待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
·反映出甘地的懦弱、乞求、不抵抗;
·固守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技的土布运动根本不可能救国。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印度
(2)第二阶段1930-1934
背景:
措施:
结果:
甘地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英印当局拒绝。
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材料】在1930年3月的一天清晨,甘地带领80名信徒,来到一个修道院宣誓,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炎炎烈日下徒步,开始了"食盐进军"。他们要到遥远的海边去煮盐,迫使殖民当局让步。他把头剃光,表示如果当局不取消《食盐专营法》誓不罢休。……他们绝食祈祷,并宣誓:"除非印度获得自由,当局不再实行《食盐专营法》,否则,就永远住在海边。"
▲“食盐进军”
甘地的行动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释放了被逮捕的群众,承认沿海人民煮盐的合法化。"食盐进军"终于取得了初步胜利。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印度
(3)第三阶段1940-1942
背景:
措施:
结果:
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的行动。
二战爆发,英印当局不顾人民的意愿,擅自参加战争,引起民怒。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失败的根源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学思之窗】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3分册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印度
(3)第三阶段1940-1942
◎【学思之窗】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3分册
特点:
目的:
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也确实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实现印度的独立。
独特的斗争性;空前的群众性;长期的连续性。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0世纪初的非洲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埃及华夫脱运动反英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反西、法
1.埃及华夫脱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华夫脱党通过多种形式的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宪法
护宪运动,未获完全成功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异同
扎格鲁尔
甘地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爆发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
领导者相同:运动的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作用相同: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
斗争中人民大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敌态度不同
不同点:
前者由领导者决定停止,走向低谷。
后者坚持斗争,取得了有条件独立。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2.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领导者:克里姆酋长
斗争对象:西班牙、法国
斗争方式:酋长带领,部落联合
结果: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斗争对象:意大利
斗争方式:游击战争;联合反法西斯盟军
斗争结果:击败意大利,1941国家独立
性质: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发展进程不平衡(北非东非进程快)
以民族独立为主要诉求(目标单一)
出现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
领导阶级类型多样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01
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外国资本的斗争
02
智利:左派力量领导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上台
03
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
04
墨西哥:卡德纳斯民主改革
桑地诺
“人民的良心”
卡德纳斯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对内
对外
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走上现代化之路
材料:卡德纳斯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护宪运动最辉煌的阶段。它打击了大地主和地方势力,削弱了大地产制和外资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极大地推动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1934年以前墨西哥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是1.5%,而他执政期间迅速增加到5.8%。这一切为墨西哥日后的经济起飞和向工业化道路迈进莫定了基础。卡德纳斯的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民主性而言,是同时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所仅有的,并对其他拉美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思考: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改革
意义:①遏制军事独裁势力,维护了宪法,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
②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③文化:发展教育,限制教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
材料二 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自从1909年华尔街银行家把美元的祸水引进尼加拉瓜以后,我们的祖国就失去了和平。美国银行每向我国输出1000美元,尼加拉瓜就有一个人送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和我们的妻儿子女就要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之中。
——《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桑地诺给即将就职的美国总统胡服的公开信》,《拉丁美洲丛刊》1984年第一期。
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国内:①经济上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②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
国外: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归纳总结
区域 国家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欧洲 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北非的政治版图
亚洲 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法属印度支那 胡志明(越南)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法国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比甘地更明确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印尼【史纲下】 印尼民族大起义
非洲 【史纲下】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摩洛哥 里夫地区抗西、法殖民的斗争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
拉美 【史纲下】 阿根廷、智利 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智利左派力量,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思考:根据下表并结合课本,概括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与意义是: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果上看,都表现出浪潮初期的特征,它的意义主要在于打开了殖民体系的缺口,展示出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内涵,为以后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提供了范例、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余伟民《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王德斯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思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1)范围更广阔。地区更具普遍性,尤其是亚洲;
(2)领导更先进。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3)主体更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广泛参加,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4)目标更明确。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权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
(5)过程更持续。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20多年;
(6)形式更多样。如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
(7)发展不平衡。有多种类型和道路,有些国家还具有反法西斯特点;
(8)影响更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知识拓展:各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克服了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弱点和不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目标,但各国共产党还处于建立初期,还不够成熟,加上帝国主义的强大斗争,多以失败告终。从整体上看,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亚非拉民族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气象。
本课小结
时代的呼唤—民族民主运动背景
历史的回响—民族民主运动影响
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
阶级力量壮大
民族矛盾激化
艰难的求索—民族民主运动概况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动摇殖民体系,影响国际秩序
学习俄国,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加速摆脱殖民统治进程,经济恢复与发展
感谢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