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材料一 :智能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后的社会新形态。这既是人 类社会演进的必然历史规律,也是以智能革命为关键驱动力的一次社会变迁。人类社会正朝 万物智能互联的方向迈进,科技和教育并存于这一纷繁复杂的生态之中。唯有置于智能社会 框架下对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属性作深入考察,才能理解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丰富意蕴。马克斯 · 韦伯在分析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时,把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教育,从不单纯根据技术需要而变革。在其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 作用引领下,教育在大变局中面临着新的价值转型。然而,人工智能融入万物时都自嵌了“黑 箱”基因,其系统内部运行方式常不为人所见。人类可以输入数据并得到输出结果,但却无 法检查系统产生结果的逻辑。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 · 维纳认为,黑箱是“放弃对于复杂系统 运行原理的探究,转而使用建模方式来模拟人脑的输入与输出” ,他所构想的自动化类人机 器并不需要我们理解人脑的组成。换言之,从工具理性视角,人脑与机器若输入输出相同, 则“人脑” 与“机芯” 的内部机制对用户而言无本质区别。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工具的价值理性方能使人从“遮蔽”走向“解蔽”状态,迷信数量分析的“算术狂”终将丧失设想整体性和根本性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要 发现人和解放人,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本体地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对人工智能融入 教育过程中“人类算法化” 的黑箱现象,要高度重视智能社会中教育实验的可解释性和干预性, 以塑造科技向善和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理性。将“教育”置于智能社会大框架下考量,其系统性变革包括了不止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 杂动态变量群(如图 1所示)。这一变量群的核心自变量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自变 量则包括了智能社会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制度惯性等诸多要素, 因变量则为教育能否得到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将智能社会框架下的教育变革置于两个大 变局的全球时空坐标系中,在国际比较的横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推建设教育 强国:在时代发展的纵向范围,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是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社 会时空交汇的当下坐标点,其所追求的高质量指向则是“办好智能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图 1 人工智能融入并影响教育的黑箱现象(摘编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材料二:智能教育造成的优绩现象,其本质反映的是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错位。马克 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考察后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人类虽摒弃了神圣性的异化目的,却 转而又将某种世俗性的对象当作了目的本身,于是现代人类仍然经受着自我目的丧失和异化 的磨难。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了生 活意义,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遮蔽、取代,最终导致人生真正的价值追求被遗忘。从原始社 会的“ 刀耕火种”到农业革命的“耕种畜牧” ,再到工业时期的 “蒸汽纺织”和信息时代的“计算 互联” ,技术独立于人自身之外的对象性关系愈加模糊,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又加剧了这 一局面。智能技术的“拟人性”能引发人类的沟通动机与情感互动,从而决定其教育角色必然 从“教育工具” 向“教育行动者”转化。智能教育所营造的具身参与感与沉浸式环境重塑着人与 技术的存在结构,技术与人的学习生命活动的界限逐渐模糊,智能技术成为一种“ 内环境” , 甚至成为一种“组织成分”开始融入人的生命与学习活动之中。智能技术对人的“越位”正步入 尼尔 · 波兹曼所描述的“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 的社会发展阶段,技术“凌驾”于一切意义和 价值之上。进而言之,智能教育目标偏倚的内源性问题正是以技术为目的去规训人,而非以人的 目的去应用技术。智能教育目标需要回归并坚守“人是目的” 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 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首要前提就在于其敏锐地把握住了现代人类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基本精神,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和重要前提——人自身就是最高的价值目的。自 然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人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人当作手段,以达到一种真正人道的自由状态。在这里,人是“非特定化” 的自然结构。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人是 目的”观并非对人自由存在的绝对“浪漫主义” ,而是一种立足于人与动物、人与物质生产以 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根本目的的“人” ,不是任何抽象意义上的纯粹自我、理性或精神实 体,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现实个人。以现实个人为目的,即要以个人 在其现实生活中真正作为人而存在为目的。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人与技术的复杂交涉关系 已不可避免,但始终须秉持人在其中作为自主意识存在者的地位不动摇。学习者在此关系中 应有所警惕,不要被动陷于技术的安排与规划之中,而应发挥以人为目的驱动的自在动力场 影响,在对智能学习潜在的可能性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的基础之上,追求生命自觉学习状 态的复归。(摘编自孙立会《智能教育优绩主义倾向纠偏》)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教育在大变局中面临新的价值转型,这与教育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有关,而不 只是出于技术发展的需要。B .从维纳的黑箱理论看,人工智能可以化繁为简,一旦融入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 复杂的问题,大大提高效率。C .以技术为目的去规训人,是教育中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错位,是对价值理性的遮蔽, 违背“人是目的”的原则。D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具体的人的现实生活和需求,反对将人 作为抽象意义上的纯粹自我。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人工智能融入万物时都自嵌了“黑箱”基因,所以人工智能社会的教育无法回避“人类算 法化”的黑箱现象。B .过度依赖数量分析可能丧失设想整体性和根本性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超越工具的 价值理性的指引。C .人类自我目的丧失和异化的局面正在加剧,因为人工智能的角色已经由“教育工具” 转化为“教育行动者”。D .充分深刻理解智能学习潜在的可能性,追求生命自觉状态的复归,有利于对智能教 育优绩主义倾向的纠偏。3 .下列选项不能用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A .人类必须控制机器,而不是机器控制人类。(艾萨克·阿西莫夫)B .归根结底,是人创造了机器,而不是机器创造了人。(伯特兰·罗素)C .技术化社会应确立人道化目标,确立人作为价值的最终根源,以追求人的最优发展 而非技术的最大化发展。(埃里希·弗洛姆)D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不断进步,但道德价值观却停留在石器时代,(阿尔伯特·爱因 斯坦)4 .材料一提供的图示有什么作用?( 4 分)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 防范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能带来的风险。( 6 分)(二)现代文阅读 2(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白光① 鲁迅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 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 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 士成”这两个字。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 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 在眼前泛泛的游走: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 …… 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 发昏 …… 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 …… 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 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念起书来。“ 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 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地跑了。“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 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也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 ,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 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 试帖③。拿着往外走,刚近屋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 突突的狂跳。别家的炊烟早消散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 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 …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 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 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 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 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 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他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张皇 失措地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 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 土的声音,总是钝重得不肯瞒人的发响。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 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 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 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 低声说:“这里没有 …… 到山里去 … …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也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 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 有,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 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一九二二年六月 (选自《呐喊》,有删改)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是封建迷信的说 法。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③制 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白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陈士成在科举考试失败后的心理状态。 这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B .小说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描写内容。文中白光既是陈士成产生幻觉的根 本原因,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C .小说语言简练而深刻,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文章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D .陈士成的名字里也许有“仕途成功”之意,倾注着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的期盼,可见“学 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国民心里根深蒂固。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这回又完了”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有陈士成的内心独白,又有幻听,说明陈士成经历 了无数次失败,也表明他把考试中第当成了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B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 脸色越加变成灰白” , 此时的陈士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已无暇顾及凉风暖阳。C “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 ,“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 出笑影” ,这其实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具体体现。D “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 ,这里能看出陈士成已经 醒悟,不愿再走科举考试这条已经历了 16 次失败的老路了。8 .周作人回忆说:“这种读书人满大街都是,整天游手好闲地逛,他们不像孔乙己,就像陈 士成。”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士成的心理变化过程。( 4 分)9 .鲁迅说小说应该是“为人生的” ,要能“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揭出了哪些 病苦?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6 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4 小题。材料一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甚有声,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 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烽尘未息,此将 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阙,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 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 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 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转输者何? 敌骑往来倏忽,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 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 嘉之。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还 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 ·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 一日,奏事上前,坠 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养疾。上不许,遣医 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 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 然性褊急,不能容物。 在两浙专务峻刻,州郡病焉。(节选自《宋史 · 孙何传》)材料二:何性酷好古文,为转运使颇尚苛峻,州县吏患之。乃求古碑字磨灭者纸本数联,钉于 馆中。何至则读其碑,辨识文字,往往至暮,不复省录文案。(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 卷三》)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3分)何乐 A 名教 B 勤接士 C 类 D 后进之有 E 词艺者 F 必为 G 称扬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举,中举。与《孔雀东南飞》中“莫令事不举”的“举”含义不同。B .致,招致、导致。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含义不同。C .知制诰,“知”意为掌管,知制诰是负责为皇帝撰写和宣读诏书的中央高级官员。D .病,不满、怨恨,与材料二“州县吏患之”的“患”意思相近。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孙何年少多才。他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写文章 喜欢引经据典,在当时很有名气。B .孙何敢于进言。真宗初年他向皇上进献五条奏议,咸平二年冬又上疏分析边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赞赏和采纳。C .孙何看淡生死。他被任命为知制诰时,已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 体,他淡然面对,认为生死命中注定。D .孙何性格急躁。他担任两浙转运使时,办事峻急严苛,他手下的官吏被迫想出利用他爱好古文的特点转移其注意力的办法。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 4 分)( 2 )敌骑往来倏忽,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 4 分)14 .柳永《望海潮》课下注释说“这首词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 ,但有学者质疑这种说法。 请结合《望海潮》原文,从材料中找到支持“孙何说”的两条证据并作简要分析。( 3 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小题。水调歌头 · 次韵高才卿恭叔见贻,生日因以为寿 魏了翁桃李眩春昼,松柏傲霜时。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画斧① 河边瘴雾,叱驭关前 险阻,马竭复人疲。胡不效侪等,趣取好官为?居之安,于胥乐② ,咏而归。毡裘鴂舌 ③ 成市,书史俨相围。月淡秋亭烽影,日静春 斋铃索,未听杜鹃啼。美酒无深巷,莫道不吾知。[注]①画斧:指统辖之外的疆域。 ②于胥乐:大家一同欢乐。③毡裘鴂(jué)舌:形 容异族的语言和服饰。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恰逢友人高才卿的生日,词人按照其赠词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词,为友人祝寿。B .桃李在春日中绚烂夺目,而松柏在霜寒之时傲然挺立,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姿态。 C “瘴雾”“ 险阻”描绘边关险景,一个“疲”字道出奔波劳顿的身心俱乏之感。D .友人身处异族他乡,虽然生活安乐,但难免有语言不通的孤寂,只能靠读书慰藉。16 “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为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6 分)( 1 )柳永《望海潮》中聚焦西湖,打破时间界限,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花集中 在一个画面中的句子是: , 。”( 2 )在剑门关景点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执铁锤、辟天梯,五壮士邀你开山”活动, 活动创意源自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 3 )自古以来,对生命的探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离骚》中,“ , 两句由草木凋零写到人的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 而不得重用的担忧。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小题。2025年春节,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称《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 房榜,并协“ 东方魔童 ”开启全球上映。中国动画以科技为笔,饱醮五千年文明的浓墨,书 写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故事。在技术与艺术的珠连璧合中,在文化自信与科技进步的相 互激荡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国文化新图景。①影片将《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与赛博朋克美学结合,②重构了东海龙宫的视觉体系,③传统水墨的晕染效果通过自主研发的“- 动态水墨渲染引擎”- 融入 3D动画,④让“ 蛟 龙入海 ”的传说既充满未来感,又保留古典意境。- ⑤这种技术突破并非是炫技,而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哪吒 2》以及之前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 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通过对经典形象的现代化塑造,使得中国文化受 到全球观众和玩家的追捧。“ 哪吒 ”和“ 悟空 ”携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元素。这类作品所 构建的新范式,颠覆了好莱坞的“ 文化猎奇 ”逻辑,也鼓励各文化主体重新审视挖掘自身传 统,自信地营造百花齐放、文明互鉴的新图景。当“ 哪吒 ”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时,他承载的不仅是角色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古老 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生。从《黑神话:悟空》到《哪 2》,从虚幻引擎到动态水墨,中国正 以“ 科技+文化 ”的双螺旋基因,深度参与全球文化格局的重构。这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文明对话的启航——在这里,混天绞舞动的是东方美学的韵律,而风火轮燃烧的是人类对 创新的永恒渴望。18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 分)19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百花齐放”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 .包罗万象 B .鳞次栉比 C .耳目一新 D .空谷幽兰20 .文中最后一段的破折号与《雷雨》中“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破折号作用是否 相同,请说明理由。( 5 分)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 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分)22 .《哪吒 2》将在海外上映,请结合文本为《哪吒 2》拟写宣传片拍摄脚本,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6 分)宣传片拍摄脚本( 20 秒)①音乐特点②远镜头③特写镜头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脱敏” 是一个医学术语,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对某种刺激物或过敏原变得不再敏感。在 心理学中,脱敏也可以指某人对某种刺激或情绪变得麻木,不再产生强烈的反应。如对失败 脱敏、对批评脱敏、对历史伤痛脱敏,等等。有人认为脱敏好,有人却不认同。以上材料引 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2025年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B 2 .C 3 .D 4 . ①直观展示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的“黑箱现象” ;②帮助读者理解智能社会框架下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及其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5 .①重视教育实验的可解释性和干预性,避免其“黑箱”特性导致不可控风险;②坚守“人是目的”的教育原则,保障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③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避免被动陷入技术安排。6 .B 7 .D 8 . ①紧张急切。屡试不第的陈士成去看榜时,文中“陈字也不少,似乎 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名字” ,“跳进来” ,化静为动,生动地刻画出他的紧张急切。②绝望崩溃。看榜没有看到自己名字时“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 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形象地刻画出他在希望崩塌后的绝望状态。③走火入魔,神志不清。感觉鸡在笑他,下巴骨也在笑他;反复听到“这回又完了”等都表明 他已经精神失常。 9 . ①揭露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剥夺了读书人的独立思想和人格尊严, 将他们变成了追求功名的机器。陈士成的走火入魔表明他的精神已经被牢牢控制了。②揭露陈士成的利欲熏心,陈士成设想的“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 …… 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 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 …… 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 …… ”陈士成一直追逐白 光最后挖出了一副枯骨,也要了他的命。都说明他已利欲熏心。③揭露社会对陈士成之死的冷漠“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只是由地保埋了”完全没 有人在意他的生死。10 .BDF 11 .B 12 .B 13 .( 1 )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 消极抗敌,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 2 )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 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经逃走了。 14 . ①柳永的《望海潮》中描绘的是 杭州的繁华景象,杭州正是两浙路的一部分,这与孙何的任职地点相符。②柳永的《望海潮》蕴含对古文化的引用或致敬,这与孙何的文学爱好和古文造诣相契合, 增加了孙何是这首词赠予对象的可能性。参考译文:材料一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孙何十岁就懂得音韵,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 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中榜又考 取甲科,初次任职为将作监丞、陕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谏。真宗初年,孙何进 献五条奏议,皇上看后认为很好。咸平二年,列举入阁的旧例,孙何依次序应当担任待制之 职。这年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孙何上疏说:“ 陛 下即位以来,训练军队挑选将领,精锐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几倍。但德州、棣州仍战祸不断, 这可能是或者挑选将帅不当,或者边境上奏的军报被耽搁,相邻的军队不来救援,军粮需要 等待转运而造成的。将帅怎么样呢?有的依仗勇猛但没有谋略,有的嫉妒他人军功消极抗敌, 只顾保全城堡,却不体恤百姓。边疆上奏军情怎么样?守护边塞的大臣,只为保住官位俸禄,老百姓被敌军或杀或伤,(他们却)假称其他强盗所为。不来救援的情况怎么样?在边疆的州县,就好像辅和车、唇和齿互相卫护,(他们)却推托说兵力少不救援其他军队,或者等 待上奏批准以后才能出兵。等待运输军粮的情况怎么样呢?敌人骑兵的往来,十分迅速,(运 粮的人)担负着粮食如影随形,运输车辆达到万辆才能出发,等到我军粮食运到,敌人就已 经逃走了。这四个问题,都是现在急待解决的。”真宗批览了孙何的奏书并对他加以赞赏。很 快授任代理户部判官,离京担任京东转运副使。不久,孙何调任两浙转运使,加官起居舍人。 景德初年,任满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不久与晁迥、陈尧咨共同被任命为知制诰。孙何在 此前已经有病在身,他勉强上任。 一天,他在朝中上奏言事,将奏牍掉在地上,弯腰去拾奏 牍,又将朝笏掉在地上。有关官员以有失礼仪弹劾孙何,真宗下诏不予追究。孙何感到惭愧, 上章请求任闲职养病,真宗没有准许,派医生前去诊断探视。医生劝孙何采用艾灸法治疗, 孙何回答说:“ 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最终没听劝告。这年冬天去世,终年四十四岁。 真宗在澧渊,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怜悯痛惜,选录孙何的儿子孙言任大理评事。孙何热衷于名 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但孙何性情急躁,不 能容人。在浙西任职期间一味严厉苛刻,州郡之人对此很不满。材料二:孙何性情酷爱古文,作为转运使时,他行事颇为苛刻严峻,州县的官吏都对他感到忧虑。 于是,他们找了几幅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的古碑拓本,钉在馆舍里。当何转运使到来时,他就 去读那些古碑文,忙着辨认上面的文字,常常到了傍晚时分就不再过问审核文案了。15 .D 16 .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光的艳丽不一定是全部美好的代表,晚时的秀美也不能 说不好;②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同阶段都有独特价值,不能单纯以成功的早晚来判断;③鼓励人们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在较晚时候取得成就,同样值得肯定。17 .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18 “协”改为“携” :“醮”改为“蘸” ;“连”改为“联”。 19 .C 20 . ①文中最后一段破折号 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以“混天绫”“风火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 “文明对话的启航”的内涵。②《雷雨》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话题的转折,由“我是你的”到“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话题发生 转变,突出了鲁侍萍欲言又止、内心纠结的状态。 21 .第④处,修改为:让“蛟龙入海” 的传说既保留古典意境,又充满未来感。第⑤处,修改为:这种技术突破并非炫技 22 .音 乐特点:悠扬旋律勾起无限期待/高亢激昂奏响热血旋律(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23.评分标准:1. 是否围绕“ 脱敏是好是坏”讨论问题。 --确定中心论点:脱敏是好的;脱敏是不好的; 脱敏与好坏无关。2. 论证方向:是否回答“ 为什么” --有选择,为什么3. 辩证:观点对立矛盾要辩证 --脱敏本身就是双重性 ①脱敏,好处是适应了变化;坏处 是变得麻木。 所以 1 : 中心论点:脱敏好 ——要解决的问题:脱敏,就是麻木了,麻木 显然是不好的。 所以 2 : 中心论点:脱敏不好 ——要解决的问题:过敏,是一种病,脱 敏就是把病治好,脱敏挺好啊 ! → 基本要求:满足前两个“ 45 分” → 高分要求:满足三个 要求“ 50 分”,必有辩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