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上13《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三课《桥》。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对老汉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深刻体会文章的题目蕴含的深意,却是一个难点。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本课是对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品读、感悟、研讨、交流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中悟的方式,发挥想象,尝试创编生活故事。思维能力:观察身边的人、事,学会创编生活故事。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了解小说的特点及魅力,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理解文章的题目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他是这样的人”——小说故事会环节二:关注环境,梳理情节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描写环境的短语或短句。像泼。像倒。(雨水)咆哮 狂奔 势不可当 (洪水)发抖 呻吟 (木桥)2.关注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完成鱼骨图。3.多向观察,了解小说的表达特点。①引导。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这张鱼骨图,有什么发现 ②小结。环节三:关注情节,感悟品质1.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是谁?他与人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勾画关键词,批注感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预设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神态描写)理解“他像一座山”。“山”给人的感觉是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镇定给人山一般的感觉。(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2)指导朗读:镇静如山读---沉稳如山读----冷静如山读----责任如山读---预设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1)文中的“揪、吼道、豹子”说明 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动作果断,不容置疑(2)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3)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环节四:紧扣冲突,深化理解1.小说就是靠人物之间一次次的矛盾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冲突构成故事,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2.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3.学习24----27自然段,解开难解之迷。预设: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当我们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与子在木桥前的情景——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读。环节五:拓展延伸,发现生活1.洪水无情,人间有爱,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同学们,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像老支书这样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党员干部,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岁月静好,他们默默奉献;生死攸关,他们挺身而出。能说几个吗?2.此时此刻,你可能对桥有了更深的认识?3.结合本课内容,以“他是这样的的人”写一段小说故事会上的开场白。作业布置:1.向家人讲述老汉的故事。2.搜集类似的人物故事,在“他是这样的人”《小说故事会》上讲述。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生命桥——村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