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二) 由“云南多彩农业”,展现农业区位及其发展(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农业生产出现“果树林木下山、耕地上山”的现象。近年来,逐步把山坡上的耕地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调整上山。据此完成1~2题。1.“果树林木下山,耕地上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果树林木经济效益更高B.粮食作物单产高且易种植C.果树林木种植难度更大D.粮食作物受地形的限制少2.耕地下山有利于 ( )①增强粮食安全②调整农业结构③优化农业布局④扩大耕地面积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2024·贵阳二模)川西某县以高原青稞产业为核心,以“青稞文化+科技研发”理念为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集“收购+加工+存储+展览”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农户青稞堆放浪费、销售渠道受限等困境,实现了“从单一青稞到多元产业的完美嬗变”,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据此完成3~4题。3.该县青稞产业的完美嬗变,关键在于 ( )A.青稞产量增加 B.存储条件改善C.种植技术进步 D.产业链的延长4.“收购+加工+存储+展览”的农业发展模式给农户带来的益处是 ( )A.减少生产投入 B.种植结构多元化C.提高加工技术 D.提高抗风险能力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该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世居民族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间伐乔木并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而后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据此完成5~7题。5.景迈山申遗成功,关键在于 ( )A.自然环境优美 B.种茶历史悠久C.种植技术独特 D.茶味香甜绵滑6.与现代台地茶相比,“林下茶” ( )A.产量高 B.品质优C.价格低 D.生长快7.景迈山申遗成功,有利于 ( )A.提高当地茶叶产量 B.扩大茶叶销售市场C.扩大茶叶种植规模 D.缩短茶叶生产周期2024年3月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作为麻辣烫“灵魂调料”之一的甘谷辣椒因香而不辣备受瞩目。20世纪80年代,甘谷辣椒作为经济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后期随着种植效益逐渐降低,辣椒种植区由平川移到山区或半山区。某公司采用传统石碾制作的辣椒产品备受青睐。下图示意甘谷辣椒所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8~10题。8.甘谷辣椒香而不辣得益于 ( )①气候独特②品种优良③地形多样④病虫害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9.甘谷辣椒种植区由平川移到山区或半山区的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环境污染加剧C.种植结构调整 D.市场需求增加10.该公司采用传统石碾制作辣椒产品的主要目的是 ( )A.延续传统工艺 B.降低生产成本C.打造旅游景观 D.保留原有口感(2024·厦门二模)新疆耕地中盐碱化面积占比过半。L农场地处天山北麓,2017年起在盐碱耕地内挖塘汇水,利用农田灌溉退水养殖原产于浙闽海域的石斑鱼,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随着L农场养殖模式的推广,新疆石斑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本地市场中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据此完成11~13题。11.与浙闽耕地相比,新疆耕地的灌溉退水大多更适宜养殖石斑鱼主要是由于 ( )A.水温低 B.盐度高C.污染少 D.饵料多12.L农场开挖鱼塘后耕地盐碱化问题得以改善,主要是因为 ( )A.空气湿度升高 B.灌溉用水量减少C.地下水埋藏变深 D.地下水矿化度降低13.新疆石斑鱼取代了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主要得益于 ( )A.适养水域广 B.养殖成本低C.产品品质好 D.运输费用低冷凉经济,是指在冷凉气候(年均气温低于20℃,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冷凉,全年多风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条件下,以冷凉产业为核心衍生出的地方特色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认为,气候冷凉、热量条件差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大面积山区非耕地的冷凉气候资源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90%以上的粮、棉、油、肉、奶、蛋主要来源于仅占国土面积13.9%的平原耕地区。下图示意品质型特色农业开发利用的内在逻辑。读图,完成14~16题。14.相比雨热区,冷凉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有 ( )①病虫害少②无霜期长③农作物种类多④土壤污染程度轻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5.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发展温室农业,提高复种指数B.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单产C.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机械化作业D.实施套种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16.冷凉区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是 ( )A.缓解雨热区耕地过度利用B.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C.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D.丰富地方优质种源的种类二、非选择题17.(2024·湖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云南省昭通市平均海拔1950m,有汉、彝、回、苗等25个民族630万人,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市,辖9县1市1区。当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创新发展模式,精心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昭通市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着力打造“云中苗寨”“坝上花海”等致富示范工程。下图示意昭通市不同县域特色产业分布。(1)说明昭通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2)归纳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简述采用该模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好处。(6分)(3)请你为昭通市基于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新业态提出合理化建议。(5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农业数字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数字化,涵盖全产业链。理塘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土地面积在四川省位居前列。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长期以来农作物品种较单一,农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果蔬种植,打造出“极地果蔬”农产品品牌,农牧产品销往国内多地。现代农业园区在当地农业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濯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是甘孜州首个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是理塘县农牧业集聚区域和重要的农产品集中产出地。下图示意理塘地理位置。(1)评价理塘发展数字化农业的条件。(6分)(2)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理塘县发展农业数字化的必然性。(7分)(3)简述濯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理塘农业数字化产生的影响。(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我国华南沿海的渔民利用潮汐规律在天然红树林滩地上筑堤围塘发展养殖业。经过多年养殖,沿海养殖塘严重退化,红树林景观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落实国家退塘还林政策,科研人员选择了某废弃养殖塘开展生态种养模式试验,目前该模式取得了不错的综合效益。图1示意传统纳潮养殖模式,图2示意废弃虾塘生态种养模式。(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传统养殖模式造成红树林景观破坏的原因。(6分)(2)推测科研人员降低养殖塘最低水深、塘底开沟、堤内建台地的目的。(6分)(3)简述在东南沿海地区推广废弃养殖塘生态种养模式的意义。(6分)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十二)1.A2.A第1题,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果树林木的经济效益通常更高,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果树林木在山下种植有利于采摘和运输,A正确;粮食作物单产高,但不易种植,B错误;果树林木种植难度较小,C错误;浙江省多山地,粮食作物受地形限制较大,D错误。第2题,把耕地集中到山下,便于管理和规模化种植,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强粮食安全,①正确;将耕地集中到山下,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农业布局,③正确;耕地下山主要是对农业布局的调整,不是对农业结构的调整,②错误;耕地下山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只是改变了耕地的位置,④错误。故选A。3.D4.D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青稞产业形成了“收购+加工+存储+展览”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农户青稞堆放浪费、销售渠道受限等困境,实现了“从单一青稞到多元产业的完美嬗变”,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链延长,增加了居民收益,D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第4题,“收购+加工+存储+展览”的农业发展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会增加生产投入,A错误;利用当地特产青稞,没有改变种植结构,B错误;提供加工技术的一般是工厂,而非农户,C错误;“收购+加工+存储+展览”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农户青稞堆放浪费、销售渠道受限等困境,提高了农户抗风险能力,D正确。5.C6.B7.B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分析,能够申遗成功在于景迈山的独特之处,即“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故选C。第6题,台地茶采用密集种植和现代管理技术,如喷药施肥等,“林下茶”是在高大乔木下种植,充分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提供养分,不需要农药和化肥,品质更好,B正确;台地茶由于人工干预多,产量可能比林下茶更高,A错误;“林下茶”种植精细,价格更高,C错误;台地茶人工栽培,受乔木遮挡作用弱,日照充足,生长更快,D错误。第7题,景迈山申遗成功,有利于提高其品牌效应,从而扩大销售市场,B正确;景迈山只是申遗成功,没有从种植技术、种植规模上进行调整,所以不会提高茶叶产量、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缩短茶叶生产周期,A、C、D错误。8.A9.C10.D第8题,甘谷辣椒是麻辣烫“灵魂调料”,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主要与当地独特的气候和辣椒的独特品种有关,①②正确。结合材料“辣椒种植区由平川移到山区或半山区”,表明甘谷辣椒适合多种地形区种植,对地形的适应性广,地形不是其香而不辣的主要原因,③错误。病虫害主要影响产量,不是其香而不辣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A。第9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更喜欢种植更适合新的市场需求的作物,使得种植结构调整,辣椒种植区由平川移到山区或半山区,C正确。第10题,该公司采用传统石碾制作辣椒产品,可以保留原有口感,从而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最终获得经济效益,D正确。11.B12.C13.D第11题,石斑鱼喜暖,水温低不适宜养殖,A错误;新疆耕地中盐碱化面积占比大,灌溉退水盐度高,利于石斑鱼生长,B正确;污染少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饵料应该比浙闽耕地少,排除D。第12题,开挖鱼塘后,鱼塘中的水与地下水发生交换,鱼塘中的水矿化度较高,与地下水交换后,导致地下水矿化度升高,D错误;开挖鱼塘后,耕地灌溉退水流入鱼塘,减少了耕地水体的下渗,导致地下水埋藏变深,C正确;空气湿度升高和灌溉用水量减少与盐碱化问题改善关系不大,排除A、B。第13题,新疆石斑鱼取代了来自浙闽的鲜活石斑鱼,主要得益于和浙闽的鲜活石斑鱼相比,新疆本土的石斑鱼运输成本低,上市价格会比较低,市场竞争力大,D正确。14.C15.D16.B第14题,相比雨热区,冷凉区气温低,气候干旱,病虫害少,且冷凉区土地开发利用时间短,利用强度小,土壤受农药和化肥的影响小,污染程度较轻,①④正确;冷凉区受热量限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无霜期短,②③错误。故选C。第15题,为提高冷凉区农业产出效益,应充分利用当地冷凉生态的优势条件,以优良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实施套种间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也能保障农产品的品质,D正确,A、B、C错误。第16题,我国粮食安全包括粮食供给量的安全和粮食品质的安全,冷凉区农业的发展既能增加粮食供给量,同时冷凉区所产的粮食品质高,所以冷凉区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是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B正确;A、C两项均不属于直接贡献,故排除;冷凉区农业发展可以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量,但不能丰富地方优质种源的种类,D错误。17.解析:第(1)题,昭通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要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角度分析。昭通市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大,水源充足,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生长。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使得昭通市的农产品种类具有多样性。昭通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第(2)题,根据材料“大力发展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和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市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一县(区)一品产业模式。该模式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好处可从农业结构、农产品品质、市场等方面思考。第(3)题,发展乡村新业态主要可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创意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政策扶持和监管等方面回答。参考答案:(1)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大,水源充足;地势起伏大,纬度低,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可发展多种农产品种植;生态环境优良,无污染,农产品品质好。(2)以每县(区)的某一农产品为特色,发展一县(区)一品的产业模式。好处: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保护该地的生态环境;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区域分工明确,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3)利用当地农产品,发展加工产业;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销售市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加强政策扶持,保障乡村健康发展。18.解析:第(1)题,可以结合材料,从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生产成本、利润等)两方面进行分析,注意评价要从有利、不利条件两方面说明。第(2)题,从消费者的角度要考虑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农产品,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方面。第(3)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加强农业数字设施的建设,改善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将数字农业企业集聚在园区可以增强企业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可以拓展农业数字化空间网络,为农业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高原地区,光照强、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时间长,品质优良;土地面积大,农作物种植用地充足;位于川、滇、藏交通枢纽,农产品运输便利。不利条件:早期农作物品种单一;距离东部消费市场远;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数字化农业基础设施匮乏。(2)消费者注重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品牌品质,要求追溯绿色有机食品来源,公开生产过程和处理流程;农产品销售端数字化,将传统交易的繁琐流程简化,为消费群体购买优质农产品带来更多便利;数字化农业通过分析农产品在市场的销量,可精准匹配消费者的需求。(3)带动农业数字化设施的建设;增强数字化农业企业集聚效应;拓展农业数字化空间网络。19.解析:第(1)题,传统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养殖废水的排放,直接流入红树林区域,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筑堤围塘,部分红树植被被砍伐。围海造塘,直接破坏了红树林的生长空间,导致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养殖活动也破坏了红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养殖塘长期维持高水位,不利于塘内天然红树植被的生长,造成其死亡。第(2)题,本题主要从降低水深、塘底开沟、堤内建台地所起的作用回答即可。第(3)题,本题可从土地利用率、生态修复、增加收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筑堤围塘,部分红树植被被砍伐;养殖塘长期维持高水位,不利于塘内天然红树植被的生长,造成其死亡;长期高密度养殖,养殖废水随潮水排出,污染潮滩,造成红树林生境破坏。(2)降低养殖塘最低水深,有利于塘内人工种植的红树林幼苗存活;塘底开沟,有利于低水位时为鱼虾提供充分与稳定的水体和庇护空间;堤内垒高形成台地,为红树林幼苗生长提供适宜的潮间带环境。(3)对废弃养殖塘进行改造后重新开始种养活动,能显著提高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沿海滩涂的红树林覆盖面积,利于滩涂区的生态修复;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可以通过养殖鱼虾增加农民收入;人工种植的红树林与养殖鱼虾之间形成生态循环,利于东南沿海地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