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九) 聚焦“苍山洱海之美”共话环境安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九) 聚焦“苍山洱海之美”共话环境安全(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九) 聚焦“苍山洱海之美”,共话环境安全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是非洲最大的盆地,占地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分布着仅次于亚马孙雨林的世界第二大雨林,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刚果盆地边缘地区金刚石、铜、锗、钴、锡、铀、锰、钽等矿产资源储量都居世界前列,有“中非宝石”之称。近年来,刚果盆地毁林和森林退化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下图示意刚果盆地及其水系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刚果盆地对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主要是因为该盆地 ( )
A.陆地面积广阔 B.森林固碳能力较强
C.地理位置独特 D.土壤中养分含量高
2.近年来,刚果盆地毁林和森林退化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热带迁移农业兴起②大规模商业性伐木
③大量建设采矿设施④林区交通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刚果盆地毁林和森林退化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矿产资源枯竭 B.水环境污染
C.生物多样性锐减 D.海平面上升
(2024·黄石三模)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气候暖湿化与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湿地都有着明显的影响。下图为青藏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和三类湿地面积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降低使得冻土层增厚
B.气温升高使水体蒸发量增加
C.气温升高使水生植被增加
D.气温降低使植被覆盖率降低
5.下列人类活动会使青藏地区湿地面积减少的是 ( )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
③造林工程④盐田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水位变化更是青藏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下图示意1961—20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读图,完成6~8题。
6.1961—20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总体趋势是 ( )
A.先降后升 B.先升后降
C.波动下降 D.持续上升
7.造成2004年以来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A.湖盆形态变化 B.流域降水增加
C.湖水蒸发减弱 D.生态环境恢复
8.2004年以来,青海湖的年平均水位变化导致 ( )
A.岸线长度缩短 B.湖滨地下水位下降
C.流域面积增加 D.入湖营养盐类增加
(2024·西安二模)白山市是我国首个全幅员森林旅游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十大生态屏障之一,其碳中和产业集群合作项目广泛,并利用企业认购固碳产品所获得的资金,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和中草药种植加工、建设生态旅游等。白山市与具有相同“生态基因”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协同发展,以改变长白山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的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建大长白山经济圈。据此完成9~10题。
9.白山市建设生态屏障的主旨是 ( )
A.保护和经营天然林 B.建设林草为主的防护林
C.营造防风消浪防护林 D.提高城市适宜居住程度
10.促使白山市碳中和产业集群合作项目签约的基础是 ( )
A.健康的投资环境 B.优惠的地方政策
C.丰富的森林资源 D.众多的重工企业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碳排放和碳汇的情况不同。长株潭城市群由长沙、株洲、湘潭3市组成,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下表示意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据此完成11~13题。
年份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104t 林地/104t 草地/t 水域/t 建设用地/104t
2000年 72.09 -29.31 -688.59 -7 756.59 1 057.91
2005年 13.74 -28.94 -678.03 -7 669.00 1 254.91
2010年 13.60 -28.75 -678.03 -7 696.16 2 576.66
2015年 12.86 -27.95 -652.50 -7 522.37 3 469.36
2020年 12.52 -27.59 -647.48 -7 729.96 4 125.12
斑块状 团块状 斑块状 团块状
1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以碳汇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 )
①耕地 ②林地 ③草地 ④水域 ⑤建设用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2.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碳排放呈三大团块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城区水域面积大 B.卫星城市多
C.中心城区人口多 D.功能分区少
13.为减少碳排放,长株潭城市群在土地利用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大幅扩大水域面积
B.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C.将草地转化为耕地
D.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024·梅州模拟)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能源系统将发生深刻变革,交通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85亿吨,2050年降至27亿吨。各国交通减排路径存在差异。下图示意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和美国交通碳排放量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14.与美国相比,中国达峰交通碳排放 ( )
A.总量较高 B.货运汽车占比较小
C.时间较早 D.国内航空占比较大
15.中国公共汽车交通碳排放为零的时间早于美国,最可能是因为 ( )
A.私人汽车替代了公共汽车
B.公共汽车全部使用太阳能
C.公共汽车全部使用新能源
D.轨道交通取代了公共汽车
16.中国促进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是 ( )
①倒逼能源利用技术革新②提供就业岗位
③保护生态环境④减少私家车数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
随着气候变化,格达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坑洞。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余倍。图1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烷坑洞图。
(1)分析格达半岛土层中甲烷含量多的原因。(7分)
(2)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栖息范围的影响。(4分)
(3)有人提议在格达半岛建设天然气工厂收集土层中的甲烷,你是否赞成 请说明理由。(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陕西省洋县(如下图所示)地处汉江地区,是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建有汉中朱鹮和陕西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8.6%,2021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48天。2003年之前洋县未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洋县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经过近20年的发展,洋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1)分析洋县2003年前未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原因。(6分)
(2)说明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意义。(6分)
(3)为促进“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请你为洋县设计一类生态产品,并说明理由。(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地区正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升温,北冰洋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生物硅可指示海洋的古生产力变化,硅藻是北冰洋及陆架区生物硅的主要贡献者。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包括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研究发现,东西伯利亚陆架生物硅含量及海冰覆盖时间可以165°E—170°E为界进行划分,界线以东海域为生物硅高值区且海冰季节性变化明显,界线以西海域为生物硅低值区且多永久性海冰覆盖。下图示意东西伯利亚陆架及周边区域地理环境。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气候变暖致使北极地区升温幅度更大的原因。(7分)
(2)分析生物硅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陆架165°E—170°E以东海域的原因。(5分)
(3)列举全球变暖后北冰洋海洋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表现。(5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十九)
1.B2.D3.C第1题,由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是非洲最大的盆地,占地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分布有仅次于亚马孙雨林的世界第二大雨林,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故刚果盆地对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主要是因为该盆地森林固碳能力较强,B正确;与陆地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独特无关,A、C错误;刚果盆地养分循环旺盛,土壤中养分含量低,D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迁移农业不是近年来兴起的,①错误;刚果盆地地处非洲,经济落后,木材出口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②正确;由材料可知,刚果盆地边缘地区金刚石、铜、锗、钴、锡、铀、锰、钽等矿产资源储量都居世界前列,有“中非宝石”之称,大量建设采矿设施使得森林遭受破坏,③正确;林区交通设施建设毁林的速度较慢,④错误。故选D。第3题,刚果盆地毁林和森林退化的最直接影响是破坏植被,造成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C正确;矿产资源枯竭、水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都不是最直接的影响,A、B、D错误。
4.B5.A第4题,结合图例读图,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受气温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地区由于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剧导致沼泽湿地面积减小,B正确,A、D错误;随温度升高,该地热量条件改善,陆生植被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沼泽水位下降,该地沼泽湿地面积变小和水生植被增多无关,C错误。第5题,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会导致农作物、牲畜、牧草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水资源减少,湿地面积减小,①②正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森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也会导致周边湿地面积减小,③正确。盐田为人工湿地的其中一类,开发盐田会使湿地面积增加,④错误。故选A。
6.A7.B8.D第6题,读图可知,1961—20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是先减后增,故选A。第7题,2004年以来青海湖年平均水位持续上升,可能是高原季风加强,造成流域降水增加,B正确;湖盆形态变化不大,A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会增强,C错误;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对青海湖年平均水位上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第8题,2004年以来,青海湖的年平均水位持续上升,导致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下渗增加,湖滨地下水位上升,B错误;流域面积由地形决定,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青海湖的年平均水位持续上升导致周边草场被淹没,原来草场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入湖营养盐类增加,D正确。
9.A10.C第9题,白山市地处长白山附近,白山市生态屏障是东北生态屏障的一部分,是以天然林保护和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A正确;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是以营造防风消浪林为重点,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屏障是着力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与白山所处位置不符,B、C错误;提高城市适宜居住程度不是白山市建设生态屏障的主旨,D错误。第10题,白山市是全国首个全幅员森林旅游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十大生态屏障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固碳能力强,故促使白山市碳中和产业集群合作项目签约的基础是森林资源丰富,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白山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A、B不符合题意;众多重工业集聚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碳中和企业布局,D错误。
11.B12.C13.D第11题,碳汇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机制。故碳汇在表中反映其碳排放应该为负数,且其数值越小,说明碳汇越大。根据表中信息,林地、草地、水域的碳排放量为负数,长株潭城市群以碳汇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水域,B正确;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是正值,不是以碳汇为主,排除A、C、D。第12题,根据材料,长株潭城市群由长沙、株洲、湘潭3市组成,表中显示建设用地碳排放区域形状为团块状,应分布在建设用地密集处,在三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多,建设用地密度大,碳排放量大且集中,C正确。第13题,根据表,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主要是建设用地,三城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大,碳排放量大,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能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减少碳排放。D正确。
14.B15.C16.B第14题,读图可知,中国达峰交通碳排放量低于美国(注意:两图中纵坐标数值有较大差异),A错误。对货运汽车、国内航空碳排放对应的纵坐标数值差计算比较可以推断,中国达峰交通碳排放货运汽车、国内航空占比均小于美国,B正确,D错误。中国交通碳排放达峰的时间是2030年左右,美国是2025年左右,C错误。第15题,中国的新能源电池和电动车产业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共汽车最可能早于美国全部使用新能源,从而使公共汽车交通碳排放为零的时间早于美国,C正确。私人汽车替代公共汽车不切实际,A错误。太阳能受天气和昼夜变化等的影响,公共汽车全部使用太阳能不现实,B错误。轨道交通可以使用新能源,但也不能取代公共汽车,排除D。第16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促进交通碳达峰碳中和,可以倒逼能源利用技术革新,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从而减轻全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①③正确。中国促进交通碳达峰碳中和,可能会减少就业岗位,不一定会减少私家车数量,排除②④。故选B。
17.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的,所以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应从有机质和隔氧环境两方面考虑。第(2)题,甲烷坑洞对驯鹿栖息范围的影响应从其栖息环境、空间的变化和食物来源等角度考虑。第(3)题,赞成。据材料可知,该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建设天然气工厂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较落后,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收集土层中的甲烷,可以减少大气中的甲烷含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或不赞成。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建有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有政策限制,且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生态脆弱,工厂建设导致生态失衡;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足,建设成本高;远离西部发达地区,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因此不建议在此建设天然气工厂收集土层中的甲烷。
参考答案:(1)纬度高,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冻土广布,隔绝空气;有利于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同时也有利于甲烷在封闭环境下的储存与积累。
(2)导致驯鹿栖息地向更高纬度方向迁移;栖息地面积减小;栖息地趋于破碎化。
(3)赞成:此处天然气资源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减少大气中的甲烷含量,缓解全球变暖速度。
或不赞成:该地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工厂建设易导致生态失衡;该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足,建设成本高;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
18.(1)有优质水源、森林资源,但经济规模有限,且未向外调水,未能发挥供应水源、森林资源的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低,未能充分开发(康养、旅游等)生态产品提供文化服务。
(2)减少人类活动对朱鹮栖息环境的干预,保障朱鹮的生存;促进朱鹮栖息地森林的保护,更好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促进水源地保护,维持优良水质,保障水源供应。
(3)产品1:生态旅游。理由:森林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禀赋;距离汉中、西安等客源市场较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小,生态效益好,适合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发。
或产品2:农(林)产品深加工。理由:森林资源丰富,环境污染轻,适合发展林下绿色种植(养殖);垂直地带性显著,农(林)产品多样;距离汉中、西安等城市较近,具有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具备深加工的经济技术基础,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
19.解析:第(1)题,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是下垫面的直接热源。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主要受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辐射增多,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北极大气增温;同时冰雪融化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多,也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加强了对下垫面的保温作用,使北极地区气候增暖被放大。第(2)题,海洋生物的生长受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读图结合材料“界线以东海域为生物硅高值区且海冰季节性变化明显”可知,高值区海域海冰覆盖季节短,夏半年海冰融化,硅藻接受光照时间较长,利于光合作用;读图可知,高值区太平洋流入水团带来温暖海水及营养盐物质,利于硅藻生长。第(3)题,联系前两题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冰洋的海水温度、海冰及海洋生物影响大。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海冰季节性变化加大,夏秋季海冰大范围减退,冬季海冰变薄;海洋光照增强,浮游生物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北冰洋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包围,气候变暖,入海径流量加大,海水盐度下降。
参考答案:(1)全球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光减少,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辐射增多;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增温;同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加强了对下垫面的保温作用,使北极地区气候增暖被放大。
(2)高值区海域海冰覆盖季节短,硅藻接受光照时间较长,利于光合作用;高值区太平洋流入水团带来温暖海水及营养盐物质,利于硅藻生长。
(3)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海冰季节性变化加大,夏秋季海冰大范围减退,冬季海冰变薄;海洋光照增强,浮游生物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气候变暖,入海径流量加大,海水盐度下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