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七) 领悟“江河战略”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七) 领悟“江河战略”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七) 领悟“江河战略”,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80分)
一、选择题
(2024·德州二模)历史上,闽江是福建内外交流的重要水道。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闽江上建设了多个水电站,闽江因此断航。近年来,通过对水口水电站(位于闽江中游)下游航道的整治,2022年年底,断航30多年的闽江干流正式恢复通航,但目前闽江全流域通航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此完成 1~2 题。
1.闽江全流域通航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 ( )
A.下游无序采砂导致河床水位下切
B.上游多个水电站阻碍航道
C.修建船闸的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
D.中上游险滩林立,礁石密布
2.位于水口水电站上游的洋坑码头是福建省最大的内河码头,码头设置三层系缆平台的主要原因是 ( )
A.库区水位季节变化大 B.库区储水后水位高
C.库区地势起伏比较大 D.库区地质条件复杂
“数字黄河”是“数字地球”概念的延伸,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黄河问题,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下图示意某地水务局的“智慧生态黄河”网页界面。读图,完成3~4题。
3.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多建设在下游,这里水质检测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主要原因是 ( )
①水沙条件复杂  ②河道狭窄,水流较湍急
③地形、地质复杂  ④水质较差,污染物复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关于“数字黄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用“3S”等技术可动态监测流域水旱灾情、水土保持和水污染状况
B.可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河道演变,指导水量调动
C.便于专业人士获取河流数据和政务信息,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D.可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可视化信息,服务于流域的统一管理决策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其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重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下图示意2013—2018年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重心演变轨迹。据此完成 5~6 题。
5.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 ( )
A.上游开发力度加大 B.中游城市群规模扩大
C.下游经济转型发展 D.全域交通项目建设
6.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是 ( )
A.科技创新 B.城镇化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人口数量增长
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历经千年,清朝《河防述言》记载了一种“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沿着原有河床两侧,内筑多重堤防,缕堤(堤势低矮,形如丝缕)固定住主河道的河床主槽,缕堤之外加筑一道遥堤,再配以格堤(内有农田、村庄等)、月堤(半圆形),“蓄清刷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图为黄河多重堤防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 ( )
A.水量 B.水质
C.流速 D.含沙量
8.该治河方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后黄河仍然出现洪泛甚至改道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工程技术手段较落后
B.对水文变化预测不足
C.没有配套的水利工程
D.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不佳
(2024·南昌二模)三峡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并兼具其他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水位高低对其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下图示意三峡库区的不同水位,图中水位均属于预设水位。据此完成 9~10 题。
9.下列月份中,三峡库区实际水位最接近死水位的是 ( )
A.1月 B.3月
C.5月 D.7月
10.改变预设水位对三峡工程效益的影响是 ( )
①提高防洪高水位,不利于大坝安全 
②降低防洪高水位,有利于库区航运 
③提高防洪限制水位,有利于防洪 
④降低防洪限制水位,不利于发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金沙江下游河段四个梯级水电站呈阶梯状分布,规划的总装机容量为421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843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2021年6月28日,四大梯级水电站中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读图,完成11~13题。
11.决定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数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干流流量
C.流域面积 D.支流数量
12.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的建设有利于重庆市 ( )
A.防洪 B.发电
C.航运 D.灌溉
13.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建成后,三峡水电站 ( )
①库容量减小②泥沙淤积减缓
③枯水期发电量增大④泥沙淤积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近年来,每到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库均会开闸调水调沙,清水和含有大量泥沙的异重流从上下两层闸门同时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异重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比重差异且可以相混的流体,因比重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对水流而言,形成异重流的主要因素有含沙量、水温、溶解物质含量等。据此完成14~16题。
14.与清水相比,异重流能够对水底的泥沙进行冲刷,主要得益于其 ( )
A.密度大 B.速度快
C.流量大 D.输沙能力强
15.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库利用异重流调水调沙有极佳的防洪效果,是因为 ( )
①调水时间合理②防洪库容量大
③水流含沙量大④下游行洪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要形成强大的异重流洪峰,需要人工扰动和多个水库协调放水。考虑综合效益,图中三个水库放水的先后顺序为 ( )
A.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
B.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
C.三门峡、小浪底、万家寨
D.小浪底、万家寨、三门峡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西江是珠江水系的干流,红水河是西江的上游河段,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红水河流域规划建设了十座梯级水电站,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图1为红水河梯级开发示意图,图2为西江流域水系图。
材料二桂、粤两省级行政区共饮西江水,为保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为原则,广东向广西支付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的补偿,促进了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列举除发电外,红水河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其他综合效益。(4分)
(2)分析红水河成为我国水电基地的原因。(5分)
(3)站在广西、广东各自立场,请任选一省级行政区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效益。(5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1950年以来黄河流域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下图为黄河流域略图。下表为花园口站以上流域降水量和花园口站输沙量的多年均值表。
时期 花园口站以上流域 年均降水量/mm 花园口站年均 输沙量/亿吨
1950—1968年 469 15.55
1969—1985年 451 10.83
1986—1999年 420 6.85
2000—2014年 451 1.00
材料二2024年4月1日,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的首台5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平均年发电量73.04亿千瓦时,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816万吨。
材料三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的水质年均值和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为考核指标兑现补偿资金。最终,山东省兑付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2024年4月,鲁豫两省再度“续约”。
(1)分析1950-2014年花园口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明显减少的原因。(6分)
(2)简述玛尔挡水电站并网发电对当地的意义。(4分)
(3)简述河南省愿与山东省继续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原因。(4分)
(4)说出黄河沿岸地区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4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十七)
1.B2.A第1题,目前闽江只恢复了干流通航,上游多个水电站建设加大了地势落差,不利于全流域通航,要提升闽江全流域通航效果必须解决上游多个水电站阻碍航道的问题,B正确。第2题,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库区水位季节变化大,洋坑码头位于水口水电站上游,设置三层系缆平台可满足不同水位状态下船舶停靠的需求,A正确,B错误;库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均与系缆平台层数设置没有直接关系,C、D错误。
3.B4.C第3题,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流含沙量大,水沙条件复杂,①正确;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开阔,水流速度平缓,②错误;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质简单,③错误;黄河下游来水量小,流速缓慢,水体的更新速度慢,且流经地区工农业发达,污染物复杂多样,④正确,故选B。第4题,智慧生态黄河,用“3S”等技术可动态监测流域水旱灾情、水土保持和水污染状况,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河道演变,指导水量调动,还可以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可视化信息,服务于流域的统一管理决策,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数字黄河不仅方便专业人士获取河流数据和政务信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河流数据和政务信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5.C6.A第5题,根据2013-2018年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重心演变轨迹图可知,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下游经济转型发展将经济重心向东南拉动,C正确;上游开发力度加大会使经济重心向西移动,A错误;中游城市群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发展会使经济重心向北移动,B错误;全域交通项目建设对经济重心的移动影响不大,D错误。第6题,黄河流域市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为自身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和交通条件改善为外源动力,B、C、D错误。
7.C8.D第7题,据材料可知,河道修建多重堤防,主要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即通过堤坝不让河水分流,束水固槽,加快流速,提高河流搬运能力,把泥沙挟送入海,减少河床沉积以达到治沙的作用,C项正确。第8题,该工程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黄河含沙量太大,水流速度减缓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不断抬升,导致后期黄河仍然出现洪泛甚至改道现象,主要原因是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佳,D项正确。
9.C10.B第9题,三峡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并兼具其他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干流每年6月至9月为汛期,9月底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三峡水库的放水期大约是5月底到6月初,因此5月前后需腾出库容,此时库区水位最接近死水位,C正确;1月、3月雨季未到,不需要腾出库容,维持较高水位可兼顾发电、航运等效益,7月前,受梅雨影响,库区水位上升,A、B、D错误。第10题,提高防洪高水位,库区水量增加,增大了大坝的受压,不利于大坝安全,①正确;降低防洪高水位,不利于库区航运,②错误;提高防洪限制水位,防洪库容减少,不利于防洪,③错误;降低防洪限制水位,水能减少,不利于发电,④正确,故选B。
11.A12.A13.B第11题,梯级开发,水电站呈阶梯状,峡谷越多,落差越大,可修建的梯级水电站多,A正确;梯级开发主要与地势落差有关,与径流量、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关系不大,B、C、D错误。第12题,重庆市位于金沙江各级水电站的下游,水电站建成后对金沙江径流量起到调蓄作用,可以减轻重庆市的防洪压力,A正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都不在重庆市内,对重庆市的发电、航运、灌溉没有直接影响,B、C、D错误。第13题,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建成后,大量泥沙在四个库区沉积,显著减少了三峡水电站的泥沙淤积量,使三峡水电站泥沙淤积减缓,②正确,④错误;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四个库区存蓄的径流在枯水期排放出来,有利于增加三峡库区枯水期水量,增加发电量,③正确;三峡水电站的库容量不会因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建成而受到影响,①错误。故选B。
14.A15.C16.B第14题,由材料可知,与清水相比,异重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比重差异且可以相混的流体,因比重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异重流密度大,可以对淤积的河道进行清洗冲刷,而如果只是冲刷力比较强,速度快、流量大、输沙能力强,则难以有效冲刷淤积的河道,所以关键的原因是异重流密度大,而速度、流量、输沙能力均不是关键原因,A正确,B、C、D错误。第15题,此处7月份降水多,此时进行异重流调水调沙,有利于疏通河道,排水流畅,时间比较合理,①正确;防洪库容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水量,②正确;异重流是密度更大的下潜水流,密度大则可以进入淤积的河道,能有效冲刷泥沙,排沙清淤效果显著,会导致排出的水流含沙量大,塑造异重流是实现高效排沙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水流含沙量大使异重流调水调沙有极佳的防洪效果,③错误;异重流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可以疏通河道,遇洪水时,下游可以有更快的排洪速度,④正确。故选C。第16题,开闸会调水调沙,并且上游水库放水会把上游的沙带到下游水库中,所以为了尽量排沙,上游的水库先放水排沙,然后下游水库再放水排沙。按照图中水库的顺序,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故选B。
17.解析:第(1)题,河流流域的开发主要从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和沿岸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题,本题考查水电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红水河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雨季长,河流水量大;该河流流经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由于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多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且库区淹没耕地少,移民少;流域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冶炼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红水河属于珠江流域,而位于珠江流域下游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大。第(3)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广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获取生态效益,水质变化,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水资源量变得更加稳定;广西在生态补偿机制中,获得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参考答案:(1)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
(2)位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流域内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无结冰期,全年可发电;多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且库区淹没耕地少;流域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冶炼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且输电距离较短。
(3)广东从生态补偿机制中,能够获取生态效益,有利于改善水质,减少水中污染物的数量;能够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能够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得稳定,获得稳定的水资源,有利于保障水资源的稳定性。
或广西从生态补偿机制中,能够获取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8.(1)中上游修建水库,泥沙在水库沉积;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效果好;沿黄引水灌溉,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输沙量减少;花园口站以上流域年均降水量有所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2)为当地提供电能,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获得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水环境质量。
(4)滴灌、喷灌,发展节水农业;建设保水工程,改善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种植结构;培育耐旱品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