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一) 由“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城乡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一) 由“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城乡协调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十一) 由“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城乡协调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80分)
一、选择题
(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与见证。大红门地处北京南中轴向南延伸的起点。2021年,大红门地区结束了20余年北方最大服装集散地的发展业态;2022年,新的区域综合发展蓝图绘制完成。下图为大红门博物馆群及周边地区规划图。读图,完成1~3题。
1.大红门地区曾经聚集服装批发行业的区位优势有 ( )
①地处南中轴线,知名度高 ②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③城镇化加速,劳动力廉价 ④离市中心远,土地租金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服装纺织品集散地相比,新的发展规划可以 ( )
A.减轻市区交通压力 B.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C.疏解首都核心功能 D.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
3.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图示区域未来的主要功能为 ( )
A.中心商务区 B.开放文化区
C.绿色居住区 D.生态涵养区
(2024·漳州三模)闽南沿海的合院式传统民居,大多使用砖石为墙体材料,屋顶的坡度在26.6°—33.7°之间,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下图示意合院式民居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相较于木结构和泥墙,民居大多使用厚实的砖石砌成的外墙,主要原因是砖石墙 ( )
A.材料取得较易 B.保暖作用较好
C.围合作用较好 D.耐潮效果较好
5.该处民居屋顶坡度多限制在26.6°—33.7°之间,主要考虑屋顶的 ( )
①抗风能力②排水性能
③遮阴效果④承重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从行政区划来看,南宁市和南宁地区曾经并列,南宁地区行政公署(政府)设在南宁市北缘的明秀路片区。2002年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南宁地区行政机关迁入崇左市。明秀路片区保留原单位生活区,隶属崇左市“飞地”管理,当地居民与南宁市区的联系更强。伴随南宁市发展重心东移,明秀路片区出现衰退,人口老龄化渐趋严重。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引进新兴产业。下图示意南宁和崇左行政区划关系演变。读图,完成6~8题。
6.崇左市设立后,明秀路片区的主要功能为 ( )
A.政务 B.商业
C.工业 D.居住
7.明秀路片区与南宁市区联系远高于崇左,主要取决于南宁市区的 ( )
①空间距离 ②辐射能力 ③产业结构 ④行政管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城市更新能缓解明秀路片区人口老龄化,主要得益于 ( )
A.部分原居民迁入南宁市区
B.部分原居民迁入崇左市区
C.南宁市区部分人口迁入
D.崇左市区部分人口迁入
(2024·沈阳三模)断裂点主要是用来测算核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范围。断裂点位于两个城市的吸引力平衡处。通常断裂点距离占比(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的比)越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影响空间范围越大。长沙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尤为重要。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娄底凭借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但综合经济实力低于株洲,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下表示意2016—2021年长沙与该城市群部分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距离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完成9~10题。
城市组 长沙— 株洲 长沙— 湘潭 长沙— 衡阳 长沙— 岳阳 长沙— 常德 长沙— 益阳 长沙— 娄底
2016年 55.51 57.20 57.52 58.20 58.83 60.17 61.52
2017年 55.70 57.36 57.67 58.34 58.94 60.21 61.66
2018年 55.78 57.31 57.73 58.28 58.88 60.18 61.47
2019年 55.68 57.33 57.69 58.23 58.85 60.21 61.37
2020年 55.70 57.36 57.68 58.23 58.84 60.16 61.33
2021年 55.72 57.39 57.69 58.29 58.81 60.13 61.28
9.从长沙与该城市群部分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距离占比与经济发展来看 ( )
A.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影响较小
B.长沙对娄底市经济辐射空间范围小
C.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较稳定
D.长沙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较深远
10.推测与株洲相比,娄底综合经济实力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城市定位差异 B.城市发展起步晚
C.城市等级低 D.基础设施落后
(2024·合肥三模)上海市近100km长、500m宽的外环绿带规划建设50座公园,绿带整体功能逐渐从单一防护林向生产型苗圃花圃、休闲游憩、观光农业等转型,聚焦城、乡、人、地、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探索特大城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建设大面积人工森林相比,上海市沿环城道路建设绿带是因为 ( )
A.土地空间有限 B.资金投入较少
C.环境影响较小 D.对居民干扰小
12.绿带整体功能转变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 B.政策
C.市场 D.科技
兰州—西宁城市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国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水平地域差异及垂直梯度分异特征明显。下表为我国国土“三生”空间分类体系表。据此完成13~14题。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生产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
工矿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城镇生活空间
农村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林地生态空间
草地生态空间
水域生态空间
其他生态空间
13.兰州—西宁城市群占比最大的国土“三生”空间是 ( )
A.草地生态空间 B.农业生产空间
C.工矿生产空间 D.城镇生活空间
14.影响该城市群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 B.交通
C.资源 D.地形
(2024·广东高考)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城核心地带的某片区,19世纪初期工业繁荣,交通便捷。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片区工业快速衰落。后经持续更新改造,该片区现已建成国家剧院、艺术中心和电影院等文化场馆,成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片区之一。据此完成15~16题。
15.更新改造初期,选择该片区布局文化场馆的最有利条件是 ( )
A.失业工人数量多 B.工业闲置用地多
C.功能分区较完善 D.生产技术水平高
16.更新改造后,泰晤士河该片区河段功能提升最明显的是 ( )
A.休闲游憩 B.水源供给
C.物流运输 D.生态保育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跨城通勤是指工作日往返于不同城市工作和居住的行为。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以单向流入上海为主。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材料二下图是苏州—上海跨城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分布示意图。
(1)简述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居住地的分布特点。(4分)
(2)简析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大的原因。(4分)
(3)有人说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阐释理由。(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常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20世纪60、70年代,“老常州”沿沪宁铁路呈东西向发展。改革开放后,武进、新北迅速崛起,城市向南、向北拉开框架。近年来,随着溧阳、金坛快速发展,常溧一体化、常金同城化加快推进。
材料二2022年5月,常州市公布了“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两湖”创新区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跨金坛区、武进区、钟楼区和溧阳市,是常州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新方向。常州在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创新区的发展定位于“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远景规划常住人口230万,打造成为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
材料三下图为“两湖”创新区“两湖四带八组团”规划示意图。
(1)说明常州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的主要原因。(5分)
(2)分析“两湖”创新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3)指出规划建设的“湖链生态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5分)
(4)简述契合“两湖”创新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发展定位的主要措施。(6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十一)
1.D2.D3.B第1题,由材料可知,大红门地处北京南中轴向南延伸的起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②正确;服装批发行业占地面积大,位于南中轴向南延伸的起点,说明距离市中心远,地价低,④正确;知名度高低对服装批发行业的区位影响较小,①错误;城镇化加速,劳动力价格上涨,价格高,③错误。故选D。第2题,与原来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相比,新的发展规划了交通综合服务区、国际商务区、文化博览区、活力绿心等综合性功能区,新的发展规划可以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D正确。第3题,新发展规划了交通综合服务区、国际商务区、文化博览区、活力绿心等综合性功能区,还拟建档案馆、自然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打造开放的文化区,B正确。
4.D5.A第4题,闽南沿海地区植被覆盖条件好,林木、泥土获取也很容易,A错误;相比于砖石,泥墙的保温效果更好一些,B错误;泥墙和砖石墙在围合作用方面并无明显差别,C错误;相比于砖石墙,泥墙、木结构的耐潮效果较差,D正确。第5题,闽南沿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屋顶坡度限制在26.6°—33.7°之间,有利于排水;沿海地区多大风,且此处在夏秋季节多台风,出于防风的需要,屋顶坡度限制在26.6°—33.7°之间,屋顶坡度与遮阴效果关系较小,承重状况主要取决于建材的特性,①②对,③④错。故选A。
6.D7.A8.C第6题,随着行政机关外迁,政务办公职能弱化,商业经济下滑,相关家属等原住民部分仍然居住在明秀路片区,逐渐以居住区为主。因此主要功能为居住。故选D。第7题,明秀路片区距离南宁市区近,且南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①②正确。居民日常联系与产业结构关系不大,③错误。明秀路片区多家保留的单位生活区仍然隶属于崇左管理,但与崇左联系较弱,④错误。故选A。第8题,城市更新引进新兴产业,增强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部分原本在南宁市区工作的年轻人进入明秀路片区就业与生活,C正确;部分原居民迁入南宁市区、崇左市区可能会加剧明秀路片区人口老龄化,A、B错误;崇左市区与明秀路片区相距较远,人口迁入较少,D错误。
9.C10.B第9题,长沙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影响较大,A错。断裂点距离占比越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影响空间范围越大,长沙—娄底的断裂点距离占比在60%以上,长沙对娄底市经济辐射空间范围大,B错。结合表格时间和数据信息可知,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较稳定,C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影响,无法反映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D错。第10题,娄底凭借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两城市的定位均是发展工业,但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起步早,娄底城市发展起步晚,综合经济实力低,B正确,A错。两城市均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城市等级相同,C错。基础设施不是娄底综合经济实力低的主要原因,D错。
11.A12.C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上海地区土地面积有限,无法建设大面积森林,只能沿环城道路建设绿带,A正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足,投入较大,排除B;与建设大面积人工森林相比,环城道路建设绿化带对环境和居民影响有限,但不是原因,排除C、D。第1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绿带整体功能逐渐从单一防护林向生产型苗圃花圃、休闲游憩、观光农业等转型,主要在于市场需求的改变;交通、政策和科技对于功能转变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13.A14.D第13题,兰州—西宁城市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较少。因此,草地生态空间占比最大,其次是农业生产空间,工矿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较小。故选A。第14题,兰州—西宁城市群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主要因素是西北-东南延伸带地势较低,有河流流经,方便生产生活,与气候、交通、资源的关系不大。故选D。
15.B16.A第15题,失业工人数量多与城市更新改造、文化场馆布局的关系不大,失业工人数量多是城市功能区更新改造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A错误。材料表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片区工业快速衰落,这意味着该区域原有的工业用地可能大量闲置,这为文化场馆的布局提供了充足的空间,B正确。功能分区较完善通常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规划和管理实现的,该片区更新改造初期,功能区主要为工业区,功能分区较为单一,C错误。生产技术水平高是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与文化场馆的布局关系不大,D错误。第16题,该片区现已建成国家剧院、艺术中心和电影院等文化场馆,这些设施的建设通常会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进行休闲游憩活动,因此泰晤士河该片区河段的休闲游憩功能会得到明显提升,A正确。水源供给功能通常与河流的自然属性和城市规划的供水系统相关,物流运输功能通常与河流的通航条件、港口设施以及交通网络相关,生态保育功能主要与河流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措施相关,更新改造前后,影响上述功能的条件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B、C、D错误。
17.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跨城通勤上海的人口在苏州的居住地相对集中,从两地的位置关系来看,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每平方千米可达501—1213人;沿铁路、轨道交通线较多;从行政划分看,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第(2)题,跨城通勤要考虑通勤成本、居住成本。读图可知,苏州与上海地理位置相邻,距离近,通勤所需时间短;有铁路与轨道交通相连,交通便捷,成本相对较低;上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但上海房价高、居住成本较高,而苏州居住成本相对更低。第(3)题,赞同。由已学可知,交通的发展、城际铁路、地铁的建设,缩短城市间居民的出行时间,通勤成本下降;上海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上海仍有巨大的就业及经济收入优势;由于城市用地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因此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还会扩大。或不赞同。城市就业工作紧张,跨城通勤耗时长,占用大量休息时间,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产业的转移,苏州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苏沪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使在沪居住成本下降,故未来苏州—上海跨城通勤规模不会扩大。
参考答案:(1)中、东部多;两市界线附近最多;沿交通线较多;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
(2)地理位置邻近;交通便捷,通勤成本相对较低;上海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上海居住成本较高。
(3)赞同。理由:交通的发展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通勤成本下降;区域间发展差距、产业分工短期内难以改变;两地间房价差异短期内始终存在。
或不赞同。理由:通勤耗时长,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上海辐射功能增强,苏沪间发展差距缩小;上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在沪居住成本下降。
18.解析:第(1)题,说明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的主要原因,即建设创新区带来的城市未来定位。第(2)题,“两湖”创新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常州在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借助两湖的良好生态基础,生态环境优良;本地区依托沪宁铁路等现代化的道路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周边大学、科研院所众多,人才众多;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创造优良的创新环境。第(3)题,两湖的存在,可以提供充沛的水资源,有利于保障生态用水;湖泊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湖泊储热能力较强,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增加湿度,调节温差;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景色优美;湖泊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湖泊可以降解污染物,提高该地区环境容量,降低经济开发的环境压力。第(4)题,契合“两湖”创新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发展定位的主要措施可从政策、生态、科技等方面阐述。
参考答案:(1)创新区将成为常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育新产业的摇篮;创造税收的重要阵地;成为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
(2)地理位置优越;长三角示范区的经验借鉴;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捷;人才集聚;创新环境;政策优势。
(3)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调节气候,为创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容量,降低经济开发的环境压力。
(4)对重大功能性项目、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方案精雕细琢,重视城市色彩、视线廊道和天际线规划建设,打造极具冲击力、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湖可游憩;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周边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便利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