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五) 由“三峡之美”融通内、外力作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五) 由“三峡之美”融通内、外力作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五) 由“三峡之美”,融通内、外力作用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2024·广东高考)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2024·甘肃高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mm,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3~4题。
3.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4.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
A.灰化层 B.钙积层
C.铁铝层 D.黏化层
(2024·湖南高考)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下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5~7题。
5.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
A.甲时期生长较慢 沉积为主
B.甲时期生长较快 侵蚀为主
C.乙时期生长较快 沉积为主
D.乙时期生长较慢 侵蚀为主
6.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 )
A.常受干热风影响 B.土壤养分流失
C.曾被沉积物掩埋 D.遭受低温冻害
7.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
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
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
(2024·甘肃高考)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9.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 )
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
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
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
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10.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 ( )
A.实地调查 B.仪器监测
C.遥感解译 D.数据模拟
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
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右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11~13题。
11.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12.“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
13.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
A.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
C.水汽含量低 D.气压波动大
(2024·湖北高考)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下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14~16题。
14.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 )
A.分选性由好变差 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
C.分选性由差变好 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
15.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16.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 )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
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下图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6分)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6分)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4分)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5分)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5分)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5分)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5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五)
1.B2.D第1题,化学溶蚀是形成溶洞的关键作用。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会溶蚀岩层,形成溶洞。随着溶洞内部岩层不断被溶蚀,上部岩层逐渐失去支撑,可能会因重力发生崩塌。重力崩塌有助于扩大溶洞的空间,是溶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流水侵蚀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溶洞,尤其是在溶洞形成初期,水流可以带走被溶蚀的物质,加速溶洞的形成,①②⑤正确。冰川刨蚀主要通过冰川的移动和磨蚀等作用来塑造地表,与溶洞的形成无关,③错误。风力吹蚀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较为显著,该地位于湿润区,风力作用较弱,④错误。故选B。第2题,石灰岩溶洞内常见的滴水现象会导致水中的碳酸氢钙反应,析出碳酸钙,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与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A错误。由材料可知,溶洞内有文化层,这表明古人类曾在洞内活动过,然而,文化层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不仅限于粉砂质黏土,且文化层位于沉积物表层,故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不能成为整个溶洞内粉砂质黏土沉积物的主要来源,B错误。溶洞内的岩石由于长期受到溶蚀作用,可能会发生崩塌,但其堆积物应以较大的石块为主,与细颗粒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C错误。该地位于云南省,降水丰富,流水作用会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推测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可能主要源自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D正确。
3.B4.B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洋流的作用,且洋流侵蚀通常不会导致陆地形成半岛形状,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形成钙积层,B正确;灰化土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A错误;铁铝层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错误;黏化层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该地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不会形成黏化层,D错误。
5.A 6.C 7.D 第5题,由图可知,甲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负值,说明此时谷底品尼松生长较慢,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正值,说明此时谷底品尼松生长较快,排除B、D。甲时期沉积层Ⅱ的厚度增大较多,说明该地此时期以沉积作用为主;乙时期沉积层Ⅱ的厚度有所减小,同时有冲沟发育,说明该地此时期以侵蚀作用为主,A正确,C错误。第6题,由图可知,甲时期树干下半部枝条部分被沉积层Ⅱ掩埋,影响枝条正常发育,原有枝条逐渐与土层融为一体。乙时期树干旁边有冲沟发育,说明此时期以侵蚀作用为主,与土层融为一体的部分枝条也被侵蚀,导致品尼松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故选C。第7题,由题干可知,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而图中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正值,说明此时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负值,谷坡品尼松生长速度较慢。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可知,乙时期该地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根系裸露,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故选D。
8.C9.A10.C第8题,据材料“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可知,该巨石属于花岗岩,C正确;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颜色较深;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有片理结构,且不可见矿物结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A、B、D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该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属于外来的岩体,应位于侧坡上部,受风化作用,花岗岩岩体风化崩落于此,A正确;冰川搬运后堆积形成冰碛物,不应该是独立的,B错误;冰川发育一般在岩层之上,不会使基底岩层出露,C错误;若位于冰川内部,会受到冰川侵蚀作用,不会棱角分明,D错误。第10题,实地调查消耗时间长,人工成本高;仪器连续监测30年,性能稳定性难以保障,监测数据不一定准确;数据模拟的数据来源、准确性难以保障,这些都不是最佳方法,A、B、D错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及时获取冰川面积数据,对比30年前、现在的遥感图片,进行解译是最佳方法,C正确。
11.C12.B13.A第11题,“冰川老鼠”生长在冰面上,冰蚀洼地冻融、冰川两侧河流沉积不能增加冰面的矿物质,A、B错误;冰面砾石的物理风化,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其表面风化均已稳定,再增加的可能性很低,D错误;风力作用可以把冰面以外的粉尘沉降到冰面,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并成为“冰川老鼠”生长的养分来源,C正确。第12题,冰川表面植物生活环境寒冷干燥,只有在暖季较短的时间内,苔藓球——“冰川老鼠”才能生长,因其球形的形态,只有滚动才能使球体全面受光照,获得充足的光照;二是获得水分,在滚动的过程中吸取冰面少量融化的液态水,并且通过滚动获取冰面的矿物质,也就是说通过滚动,“冰川老鼠”获取到了生长所需的养分,B正确,A、C错误。冰面寒冷环境下要保持热量最好的方法是不动,D错误。第1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这种相对独立就是针对冰川表面而言,苔藓球经长时间生长,其内有机残体形成较强的保温层,储存白天光照获得的热量,其内部平均温度高,A正确;由于缺乏与外部的大气交换,内部氧气含量较低且自身生长消耗氧气,内部氧气含量低,B错误;暖季在滚动中吸收冰面水分,内部水汽含量较高,C错误;气压相对稳定,D错误。
14.D15.B16.C第14题,结合图例可知,沙粒分选系数反映了沙粒的粒径差异程度,分选系数数值越小,沙粒粒径差异越小,分选性越好。图中采样点1到9沙粒分选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沙粒的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A、C错误;从沙漠到绿洲,主导风风力逐渐减弱,风速逐渐减小,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的沙粒先沉积,小颗粒的沙粒后沉积,因此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整体上由粗到细,B错误,D正确。第15题,材料表明,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冬季白天沙漠温度低于绿洲,绿洲温度较高,“热岛效应”显著,不会出现“冷岛效应”,A错误,B正确;引起沙漠和绿洲小区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沙漠温度和绿洲温度的高低,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说明夜晚沙漠和绿洲的温度差异较小,绿洲“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均不显著,C、D错误。第16题,绿洲风与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无关,A错误;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不会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B错误;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且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绿洲风可挟带绿洲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有利于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主要影响物质迁移,与阳光照射强度无关,D错误。
17.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岛屿的脊线指的是右图中由诸多火山口相连形成的西北—东南向的脊线,由此可知,此脊线是由火山活动塑造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岩浆沿着西北—东南向断裂喷出,喷出后岩浆向两侧流动;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区在地质时期先后发生过三期火山活动,不同时期发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前后相连最终形成脊线。第(2)题,东部Q1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节理、裂缝发育较少,地势低平,储水性能较好,且表面土层厚度大,有更充足的储水空间;西部Q4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节理、裂缝发育较多,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保水,且表面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小。东部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利于储水;西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不利于储水。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大,流水侵蚀能力强;Q2、Q4火山岩多节理、裂缝发育,抗流水侵蚀能力较弱;Q1火山岩暴露在外,但由于Q2、Q4火山岩节理、裂缝发育,地表水易渗漏,因此Q1火山岩所遭受的流水侵蚀较弱,其相对周边Q2、Q4火山岩明显凸起,形成高岗。由于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在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高岗本身会逐渐降低。
参考答案:(1)位于两大板块消亡边界的俯冲地带,岩浆沿着西北—东南向断裂喷出,岩浆向两侧流动;Q1、Q2两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岛屿东南部,Q4时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岛屿西北部,三期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相连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脊线。
(2)岩性:东部Q1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节理、裂缝发育较少,地势低平,储水性能较好,且表面土层厚度大,储水空间大;西部Q4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节理、裂缝发育较多,地表水易渗漏,且表面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小,导致东部水资源多于西部。
地貌:东部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资源丰富;西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不利于储水。
(3)原因: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能力强;Q2、Q4火山岩多节理、裂缝发育,易被侵蚀;Q2、Q4火山岩节理、裂缝发育,地表水易渗漏,流水对Q1火山岩的侵蚀较弱,导致其相对周边凸起形成高岗。
演化:由于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在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地势逐渐降低。
18.解析:第(1)题,从图中浪高图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第(2)题,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第(3)题,本题要求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为海湾构造,海水流动性较差,海浪相对较小,故其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故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可将上游地区的沉积物搬运至下游地区,由于是上游地区的沉积物,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冲淤调沙可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参考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19.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第(2)题,由于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第(3)题,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的洪水从主要以春季为主,即“春溜满涨”逐渐转变为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即“夏秋连涨”。第(4)题,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挟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底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在相同水量的影响下,由于湖盆变浅,湖泊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参考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
(4)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