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七) 由“谋一域”到“谋全局”的区域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七) 由“谋一域”到“谋全局”的区域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七) 由“谋一域”到“谋全局”的区域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0分)
编者按:区域发展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传统高考对区域发展的考查 “尺度”较小,侧重于“某一地”“某行业”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则无论是区域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其“尺度”都要大得多,注重“大尺度”上的协调发展,以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强调均衡高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黄河之东,太行之西,表里山河的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受产业结构影响,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冷热交替,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存在感一度较弱。基于省情,在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山西省提出了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
材料二“一群”指山西中部城市群,“两区”指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太忻经济区,是“一群”发展的南北引擎。太忻经济区将突出先进制造业定位,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三圈”指晋北、晋南、晋东南三个城镇圈。
1.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区位优势是 ( )
①地处山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
②水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
③交通便利,对外辐射能力强
④高素质人才较多,科技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不是太忻经济区协同发展可行性措施的是 ( )
A.加大政策支持,增强区域内产业协同
B.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航空港
C.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吸引高端制造业
D.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新材料工业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根据规划,北京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下图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核心区”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主要为 (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旅游区 D.行政区
4.北京城市规划中布局“多点”的首要目的是 ( )
A.加快城镇化进程
B.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D.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市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是 ( )
A.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B.聚焦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发展轴
C.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涵养区
D.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提升国际交往功能
我国中部地区包含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是影响我国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如今,中部地区崛起将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多年来随着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过度开发,中部地区如今面临着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的困境。下图示意2007—2018年中部地区六省份水污染压力指数。读图,完成6~7题。
6.与中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关联性较高的是 ( )
A.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C.拥有大面积的长江、黄河水系流域
D.经济发达度不高,用水量少
7.2013—2018年,河南水污染压力指数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为 ( )
A.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水处理能力增强
B.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污染源点减少
C.人口增长,生活污染源面扩大
D.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污染源增多
珠三角协同的核心是在广州、深圳两大全球城市引领下的两大都市圈联动,广州、深圳都市圈中的“穗莞惠”(广州、东莞、惠州)跨界地区是该都市圈圈域交织和邻近区域。跨界协同不足使“穗莞惠”跨界地区成为广州、深圳都市圈中的发展“洼地”,让广州、深圳都市圈难以进入“圈际耦合”发展阶段。下图为广州、深圳都市圈空间演进阶段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 8~10 题。
8.现阶段,广州、深圳都市圈处于空间演进阶段中的 ( )
A.分散发展阶段 B.中心聚能阶段
C.圈层扩散阶段 D.圈际耦合阶段
9.下列关于都市圈“中心聚能”阶段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
A.此时以集聚效应为主导驱动力
B.传统型制造业外迁至紧密联系圈
C.中心城市规模和能级不断降低
D.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差距不断缩小
10.“穗莞惠”从“洼地”向“高地”转变的合理做法是 ( )
A.重塑产业壁垒
B.探索共管的一体规划机制
C.壮大石化产业
D.构建模糊的利益分配机制
以城市群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与外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值来表示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越高。图1示意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分布,图2示意2019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功能分工情况。读图,完成 11~13 题。
11.与兰西城市群相比 ( )
A.山东半岛城市群光热资源丰富
B.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基础较好
C.呼包鄂榆城市群矿产资源贫乏
D.宁夏沿黄城市群水能资源丰富
12.下列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功能分工情况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
A.呼和浩特以依托资源加工的重化工业为主
B.兰州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C.西安交通运输、金融、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多
D.太原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13.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协调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促进区域产业的分工趋同
②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③降低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
④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及规模影响着自身的人口规模以及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进而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目前,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自身人口规模及周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据此完成14~16题。
14.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比北京更能促进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可能是因为其 ( )
A.制造业比重更高 B.服务业比重更高
C.制造业起步较早 D.服务业起步较晚
15.在区域发展历程中,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所起的作用是 ( )
A.持续促进 B.先促进、后抑制
C.持续抑制 D.先抑制、后促进
16.为实现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建议 ( )
A.扩大周边城市的建成区空间规模
B.鼓励周边城市的人口前往中心城市创业
C.提升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D.引导中心城市产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沿黄地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及横贯东西的交通线,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文化积淀深厚。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
(1)指出影响沿黄地区城市辐射范围的主要因素。(4分)
(2)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发展的主要作用。(8分)
(3)从区域联系与协作角度,为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解析-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七)
1.B2.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西中部城市群地处山西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外部联系,对外辐射能力强,①③正确;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水资源并不丰富,②错误;山西中部地区包含省会地区,该地区高等院校较多,高素质人才较多,科技发展水平较高,④正确。故选B。第2题,加快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太原直通忻州的快速交通,可以促进太忻经济区协同发展,但目前该地区对航空港需求相对较小,B选项说法不可行,符合题意。
3.D4.C5.B第3题,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图中“核心区”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主要为行政区,是国家政府机关所在地,D正确。第4题,北京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北京城市规划中布局“多点”的首要目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减轻城镇化问题,C对;多点布局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不是多点布局的首要目的,A、B、D与题意不符。第5题,结合图中箭头表示的几个发展轴,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的过程中,北京市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是聚焦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发展轴,B对;建设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涵养区,不能体现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A、C错;京津冀城市群体系协作发展,不是提升国际交往功能,D错。
6.C7.A第6题,中部地区主要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大部分属于黄河、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水资源存蓄量大,水资源总量丰富,A错误,C正确。降水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是我国降水总体特征,不是中部地区水资源丰富的原因,B错误。受产业结构影响,中部地区用水量大,D错误。第7题,由图可知,在中部地区中,河南省的水污染压力指数总体最高,2013年达到峰值,约为1.4,2013—2018年河南省的水污染压力指数呈现波动下降,2017年降至约0.6,2018年虽有所上涨但涨幅不大,这可能与该省调整产业结构并加大污水处理厂的数目,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从而缓解其水环境污染压力有关,A正确。2013—2018年水污染压力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水污染程度减轻,污染源整体呈减少趋势,C、D错误。农业污染源属于典型的面污染源,B错误。
8.C9.A10.B第8题,广州、深圳都市圈是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辐射作用强,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带动作用,因此区间要素流动应具有向外围流动的趋势,属于圈层扩散阶段,C正确,A、B错误;该“洼地”是广州、深圳都市圈难以进入“圈际耦合”发展阶段的关键“堵点”,说明广州、深圳都市圈还没有进入圈际耦合阶段,D错误。第9题,“中心聚能”阶段的特点是周边次级增长极指向中心城市核心区,可以推出现阶段处于城镇化阶段。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集聚效应明显,规模和能级不断提高,与外围的差距越来越大,A正确,C、D错误;读图可知区域要素由区域次级增长极向中心城市流动,传统型制造业并没有外迁至紧密联系圈,B错误。第10题,区域发展需要开放包容,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保护,A错误;建立新型的产业合作联盟,探索共管的一体规划机制,壮大经济实力,B正确;石油化工属于传统产业,要实现从“洼地”向“高地”转变,需要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C错误;同时还需要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和明晰利益分配机制,D错误。
11.B12.C13.C第11题,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内陆多,光照资源较兰西城市群贫乏,A错误。关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B正确。呼包鄂榆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C错误。宁夏沿黄城市群主要位于宁夏平原,地势落差较兰西城市群小,水能资源不丰富,D错误。第12题,关中平原城市群功能分工指数高,交通运输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在中心城市西安聚集,对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有着绝对的影响力,C正确。第13题,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协作,依照不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优化功能分工格局,①错误。加快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运输走廊,形成贯穿上中下游的大通道,②正确。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扩大省会城市的辐射范围,集中力量率先打造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③错误。加强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区间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④正确。所以选C。
14.A15.B16.D第14题,据图可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若以制造业为主,会促进周边城市人口增长;若以服务业为主,会限制周边城市人口增长,A正确,B错误。两者都为传统大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起步都较早,远远早于改革开放,因此产业起步时间对改革开放后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大,C、D错误。第15题,近现代以来,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一般是由以制造业为主发展到以服务业为主。前期,制造业比重不断升高,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后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逐渐演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这虽能扩大自身的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导致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减缓,故选B。第16题,结合所学知识,目前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会使人口更加集中在中心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主体的极化模式。因此,应将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有序地向周边城市转移,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D正确。
17.解析:第(1)题,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由此可知,影响沿黄地区城市辐射范围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城市规模与等级,而影响城市腹地范围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距离远近、城市关系等。第(2)题,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发展的主要作用主要从辐射带动作用角度分析。第(3)题,从空间上看,黄河流域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下强上弱”格局,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致使全域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总体呈下滑趋势,生态压力承载力下降;各省级行政区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黄河流域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牺牲掉了生态环境。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容纳量也越来越小,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环境容量恢复速度。结合这两方面内容去提建议。
参考答案:(1)城市规模与等级;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距离远近;城市关系(经济水平)等。
(2)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实力较强,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好,文化积淀深厚,交通条件优越;设立经济区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集聚,形成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进而加强辐射带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梯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3)加强流域上中下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便捷流动;立足比较优势,发挥中大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城市群之间发展协调性,避免同质化建设和低水平竞争;生态保护方面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管理协同机制,统一管理与开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