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三) 由“经济”到“宜居”的聚落(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三) 由“经济”到“宜居”的聚落(含答案)

资源简介

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三) 由“经济”到“宜居”的聚落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80分)
编者按:城市区位及城市空间形态,在历年的高考中多有涉及,但是在以往的高考中多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如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等;近几年的高考注重城市与人的关系,强化建设“宜居”城市,试题往往借助实际案例阐述城市规模以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等,综合考查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会成为新的高考热点。
一、选择题
S村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传统水乡,依托“三溪两山一海”山水格局,运用水利、生物、建筑等措施,不断完善村落空间的水循环系统,并在“引—蓄—净—排水”等功能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打造现代宜居的特色水乡。据此完成 1~2 题。
1.S村最初在龙潭设置堰坝的主要目的是 ( )
A.文化造景 B.分区布局
C.控制流速 D.分洪调水
2.关于S村不断改善街巷农田水环境、打造特色水乡的措施,可行的是 ( )
①溪畔:恢复植物群落,还原水岸生态 
②水街:设置亲水台阶,传承龙舟文化
③农田:种植生态作物,净化美化环境 
④巷道:铺设空心地砖,便于村民出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大都市边缘空间作为直接投资、国内移民城市拓展的热点,其市容、产业结构等正经历剧烈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都市群及其边缘空间组成的空间系统。该都市群内的核心都市为了拓展发展空间,计划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商、宜业、宜居的新城区。据此完成3~5题。
3.半城市区比城市边缘区 ( )
A.经济更发达 B.第一产业比重高
C.交通设施完善 D.外来人口密度大
4.都市群小型城镇并未形成自己的边缘区,主要是因为 ( )
A.位置偏远 B.等级较低
C.交通不便 D.流动人口多
5.核心都市新城区的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在 ( )
A.城市边缘区 B.人口稠密的乡村地区
C.半城市区 D.人口稀少的边界地区
东莞滨海湾新区位于珠三角城市群东西岸交汇处,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的几何中心,毗邻港澳,紧连惠深。新区产业定位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在发展定位方面,滨海湾新区将建设成为新时代大湾区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新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下图示意东莞滨海湾新区。据此完成6~8题。
6.东莞滨海湾新区最主要的功能是 ( )
A.研发、旅游、生态宜居地
B.商贸物流业中心
C.主城区产业转移承接地
D.传统制造业基地
7.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产业结构升级 B.市区环境污染加重
C.城市等级提升 D.解决市区交通拥堵
8.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方向是 ( )
①谋划东南亚合作项目 ②承接现代高端服务业
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④承接澳门港口相关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村里的数百亩农用地主要种植葡萄,葡萄加工、销售是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此完成 9~10 题。
9.该村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收入 B.避暑纳凉
C.利用光照 D.美化庭院
10.为建设美丽乡村,当地政府鼓励该村 ( )
A.扩大农田面积,提升粮食产量
B.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C.改善生活环境,吸纳外来人口
D.发展主题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项目,经过十几年开发建设,曾经的盐碱荒地、废弃盐田、污染水面等“生态禁地”,如今已变成了一座绿色发展的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的智慧城市、产城融合的活力新城。下图为天津主城及中新生态城简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天津中新生态城能够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生态新城”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产业基础 B.地理位置
C.科技水平 D.土地资源
12.天津中新生态城建立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提升天津人均绿地面积
B.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C.充分利用铁路沿线优势
D.改善城市旅游环境
13.天津中新生态城内保留大量湖泊、河道等湿地有利于 (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保证绿化用水量
C.拓展城区之间航运 D.发展水产养殖业
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万—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14~16题。
14.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 )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15.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是下图中的 ( )
16.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 )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近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但是在城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进入了误区,将加速城镇化等同于加强城市建设,不考虑地方的实际经济情况,透支未来进行城市建设。
材料二现代田园城市是以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基底,以多中心、多组团为新型城乡空间格局,以经济、社会、生态、交通一体化作为城乡发展模式,拥有人性化、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分工明确、分类精细的社会性城市功能,由多级城乡组团构成的城市,也是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高效生活的城市。
材料三下图为现代田园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研究思路图。
(1)说明我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原因。(6分)
(2)从城市等级结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类型等方面分析现代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7分)
(3)指出影响现代田园城市等级规模的因素。(3分)
18.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的收官亮相恰逢其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建设三大文化建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北京 城市 图书馆 树下山间 营造诗意书香之地 ①有全世界最大无隔墙开敞阅读空间及独特的银杏叶片伞盖造型的诗意屋顶。 ②建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15分钟内可精准定位取书,并由机器人配送。 ③免押金办理读者证,增加预约图书取书点,网借图书覆盖京津冀
北京 大运河 博物馆 匠心独运 定格千年运河盛景 ①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 ②通过1 000多件文物、艺术品、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 ③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
北京 艺术 中心 创新传承 打造亲民艺术殿堂 ①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 ②声学效果达到世界顶级音质水平。 ③未来将兴办国际芭蕾舞比赛、世界剧院联盟艺术节等国际交流属性的活动
1.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西北角,大运河南侧。在建成之前,这些用地原来是城市规划中的空地或者其他建筑物,其中,国家大剧院的用地曾经是一片废弃的水坑。
2.2024年3月3日起,北京市试点开通三大文化建筑周边自动驾驶接驳服务,乘客可免费试乘无人驾驶小巴,往返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郝家府地铁站和三大文化建筑。
3.三大文化建筑除了提供高品质文化功能和服务之外,还可以在共享设施里就餐、停车、乘坐地铁、购物、观影、体验多样化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
结合实例,论述三大文化建筑对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的重要意义。
解析-热考主题命题趋向-----训练(三)
1.D2.A第1题,从地形特征来看,村落水源从山上水库(西南角)流经两山间,注入龙潭,山上拦水坝降低流速、防洪,龙潭下游有2处堰坝,起到进一步汇水形成“潭”,并往下游分水为东、北两条溪流,调控水量,起到防洪与分水灌溉下游水田的作用,故选D。第2题,随着时间推移,村落水循环需要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运用水利、生物、建筑等措施,不断完善村落空间的水循环系统,①②从生态、文化方向提升村落的宜居性,一方面改善了街巷农田水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水乡特色文化,①②可行;③农田种植生态作物,与当下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相冲突,④巷道建设承袭古代建设,明、暗渠已相对完善,没有必要铺设空心地砖,排除③④。故选A。
3.B4.B5.C第3题,城市边缘区更接近城市核心区,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影响更显著,经济更发达,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外来人口迁入更多,人口密度更大,半城市区保留更多的乡村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较高,故选B。第4题,小型城镇因为其行政等级、提供的产业服务等级、配套设施等级低,对人口、资金的吸引力有限,外来迁入的人口较少,投资量较小,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边缘区,B对。都市群小型城镇城镇化水平较农村高,并没有地处偏远地区,其交通较为便利,A、C错。都市群小型城镇相对农村人流量较大,但相对于城市,人流量又小,D错。第5题,城市边缘区开发程度较高,且可能存在外来人口集聚,社会秩序混乱,环境卫生较差等弊端,A错误;乡村地区和边界地区距离城市核心区远,核心区对其辐射影响小,B、D错误;半城市区开发程度较低,又与城市核心区距离适中,开发新城区潜力巨大,C对。
6.A7.A8.B第6题,东莞滨海湾新区的产业定位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所以滨海湾新区的最主要功能是研发、旅游、生态宜居,A正确,B、C、D三项错误。第7题,东莞滨海湾新区产业定位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较为高端,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A正确。东莞滨海湾新区产业类型与东莞市区不同,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会促进产业升级,从而降低市区的污染,B错误。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有地理因素和政治经济因素等,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建设对这些因素无太大影响,所以对城市等级无太大影响,C错误。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会疏散市区人口,缓解交通压力,D错误。第8题,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方向是积极谋划粤港澳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①错误;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方向是承接现代高端服务业,②正确;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③正确;东莞滨海湾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香港,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承接香港港口服务业转移,④错误。故选B。
9.B10.D第9题,由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可知,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由“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可知,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墙体厚可以减小温差;“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说明该地夏季气温高,需要在地下室避暑,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与该地传统民居特点相符,因此在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的主要目的是夏季避暑纳凉,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第10题,该村数百亩农用地主要种植葡萄,发展葡萄加工、销售,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主题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1.C12.B13.A第11题,根据材料可知,中新生态城过去为盐碱荒地、废弃盐田、污染水面等“生态禁地”,处理盐碱荒地、废弃盐田、污染水面等需要依托科技手段,仅仅依靠人力资源很难实现,所以决定性因素应是科技水平,C正确;作为新城,其产业基础一般,对“生态新城”的发展影响较小,A错误;土地资源和地理位置会影响生态试验的方案,无法决定生态城的转变,B、D两项错误。第12题,城市里存在的环境问题使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和谐,从“生态禁地”转变为“活力新城”后,转变成了一座绿色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B正确。A、C、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第13题,由图可知,城区内湿地可适当增大城区比热容,具有减小城郊间温差,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A正确,B、C、D三项错误。
14.C15.D16.C第14题,由图可知,MK新城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两大城市中间,且处于交通的“十字路口”,交通便捷,C对。第15题,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呈零散分布,故就业点也应随之零散分布,D对。第16题,由材料可知,MK新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的是周边地区资源,故可加强城际联系,C正确。
17.(1)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镇化质量低;现代田园城市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高效的生活。
(2)现代田园城市由城、镇、村共同组成,而传统城市只包括城市本身;现代田园城市各功能区比较分散,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网格化的空间格局,而传统城市功能区多为集中式布局,采用单中心模式;现代田园城市产业类型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传统城市的产业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3)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工作半径;人口分布密度。
18.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翻开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崭新一页;三大建筑各具特色,鼎立起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大厦。
北京城市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海量的图书收藏和方便的借阅方式,使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与文字亲密接触,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是通过各种珍贵的史料和实物,让观众徜徉于波澜壮阔的千年历史之中,感悟中国古人的智慧和能力;北京艺术中心则为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提供了百花齐放的舞台。三大文化建筑的三重呈现功能,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大文化建筑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重要载体,拉开了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为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增添浓墨重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提升高质量文化供给,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使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