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二) 由“南亚之热”剖析大气运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二) 由“南亚之热”剖析大气运动(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二) 由“南亚之热”,剖析大气运动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2024·铜陵三模)2024年元旦假期至春节期间,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一般每年11月哈尔滨开始利用往年存冰和新采松花江冰搭建冰雪大世界。盖有“被子”露天堆放的存冰(如下图所示),是次年搭建的重要冰源。读图,完成1~3题。
1.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 ( )
A.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
B.当地冰雪资源的唯一性
C.较少的人流及旅游价格相对便宜
D.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2.人们用“被子”覆盖存冰,主要影响了 ( )
A.地表反射率 B.存冰受热条件
C.下垫面形态 D.太阳辐射强度
3.近年来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升高,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地表蒸发加剧 B.降水增多
C.大气成分变化 D.地租涨价
(2024·衡水模拟)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5月达到最厚;大气边界层增厚导致浮尘容纳的空间增大,沙尘多发,而浮尘的增加又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实现自我调节。据此完成4~6题。
4.与6—7月相比,该地5月大气边界层更厚,主要因为 ( )
A.太阳高度较小 B.平均气温更高
C.土壤较为干燥 D.平均风速较小
5.浮尘的增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主要因为 ( )
A.太阳辐射削弱 B.地面辐射增强
C.大气辐射增强 D.地表反射减弱
6.推测世界上大气边界层最厚的区域为 ( )
A.西欧平原 B.格陵兰冰盖
C.塔里木盆地 D.撒哈拉沙漠
(2024·信阳模拟)“冰腔”是冰架以下因冰川融化形成的充满海水的洞穴,位于海平面之下数百甚至上千米,其上表面与大气无直接接触。根据冰架—海洋相互作用关系,“冰腔”中的海水受热力和动力因素影响,其海水运动类似于“冰泵”(垂直环流)。下图为南极某季节“冰泵”模式图。读图,完成 7~9题。
7.推测“冰泵”模式最典型的月份为 ( )
A.1月 B.3月
C.7月 D.12月
8.受“冰泵”模式影响,南极洲由冰架分离的冰山主要运动方向最可能为 (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 )
A.垂直环流将逐渐减弱 B.表层海水密度将增加
C.冰架接地线加速后退 D.表层海冰量变化不大
(2024·厦门模拟)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即小尺度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热力环流形成的山谷风)与背景风(即大尺度范围的大气运动,如三圈环流、季风等)的共同影响。延庆盆地地处北京西北郊区,北部背依海坨山,南部与北京城区之间有军都山相隔,空气质量优,是首都的“后花园”。延庆盆地山谷风现象明显,尤其是3—5月山谷风日数最多。山谷风是导致延庆盆地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延庆盆地的地形。读图,完成10~11题。
10.延庆盆地山谷风现象较为明显的原因是 ( )
A.地处华北平原,受季风的影响大
B.盆地内的水库,增大了山谷与山坡的温差
C.周边多山地,易形成狭管效应
D.地形较为封闭,热量不易散发
11.一日内山谷风显著加重延庆盆地山前地段空气污染的时段是 ( )
A.4:00—6:00 B.9:00—11:00
C.14:00—16:00 D.19:00—21:00
(2024·扬州模拟)广州市从化区观测站于某年10月15日—11月16日对当地山谷风进行研究,发现当背景风小于1.5m/s时,局地风明显。下图示意从化区观测点山谷风风频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 12~14题。
12.该观测点山风转为谷风的时刻约为 ( )
A.0:00 B.10:00
C.18:00 D.22:00
13.能正确表示观测点位置的是 ( )
14.图示昼夜最大风频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坡日照时间较长
B.白天阳坡与山谷温差大
C.南坡季风影响变小
D.夜晚山谷降温速度更快
(2024·潍坊二模)广西柳城县中回山云海是当地特色景观之一,其出现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当地多辐射雾,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到达或高于山顶时,形成云海景观。下图示意中回山某次云海形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观赏中回山云海的最佳时间为 ( )
A.夏季日出前的早晨 B.夏季日出后的早晨
C.冬季日出前的早晨 D.冬季日出后的早晨
16.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是由于甲地 ( )
A.海面阻力小 B.靠近风源地
C.气压梯度大 D.多种风叠加
二、非选择题
17. (2024·山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5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沙尘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浮尘天气是指大量沙尘持久滞空地表的现象,分为热力浮尘天气(地表热对流驱动)和动力浮尘天气(风力驱动,在沙尘暴天气发生后出现)两种类型。其中热力浮尘天气在20:00—次日08:00发生,主要集中于夜间,需要风速小于6.0m/s,且发生前三天多为晴天或无沙尘天气。2019年3月19—25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的喀什地区出现强浮尘天气,这与该地入冬以来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近地层有逆温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热力浮尘天气、动力浮尘天气出现频率的月变化。
(1)描述塔克拉玛干沙漠热力浮尘天气和动力浮尘天气出现频率的月变化特征。(5分)
(2)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孕育浮尘天气的自然条件。(5分)
(3)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热力浮尘天气主要在夜间发生,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5分)
(4)分析喀什地区气象条件对此次强浮尘天气维持时间的影响。(5分)
19. (2024·广西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图1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1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km。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图2示意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1,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6分)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7分)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4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二)
1.A2.B3.C第1题,哈尔滨冰雪游火爆的主要原因是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服务意识增强,一切为了游客,再通过口碑相传,体验感好,A正确。第2题,覆盖“被子”可有效减少存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改变了存冰受热条件,有效缓解存冰融化现象,B正确;“被子”覆盖,地表反射率和下垫面形态有改变,但主要是减少了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地表,A、C错误;太阳辐射强度没有改变,D错误。第3题,哈尔滨存冰成本持续变高有多方面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温室气体显著增多,大气成分发生变化,使得存冰容易融化,C正确;存冰呈固态,主要是融化(或升华)导致其变少变薄,而不是地表蒸发,A错误;存冰盖有“被子”,降水对其影响不大,B错误;存冰一般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地租变化不大,D错误。
4.C5.A6.D第4题,5月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燥,地面升温更快,更易加厚大气边界层,C正确;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对流弱,大气边界层薄,A错误;大陆7月平均温度更高,B错误;河西走廊夏季平均风速小,D错误。第5题,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抑制地面增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抑制大气边界层的加厚,A正确。第6题,撒哈拉沙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地面干燥,比热容小,升温快,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最厚,D正确;西欧平原、格陵兰冰盖、塔里木盆地都没有撒哈拉沙漠气温高,对流运动较撒哈拉沙漠弱,大气边界层没有撒哈拉沙漠厚,A、B、C错误。
7.C8.A9.A第7题,由材料可推知,“冰泵”受热力和动力因素影响,运动形式为垂直环流,推测其是受大气降温影响,表层海水剧烈降温,海水冻结析出盐分,海水密度增加导致海水出现下沉现象,海水下沉至一定深度或接触大陆架后,向冰架下部分流,形成垂直环流。南极海域表层海水剧烈降温、海水冻结规模最大的季节为冬季,南半球冬季为6—8月,故选C。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南极洲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该地盛行东南风,因此,由冰架分离的冰山顺风而行,向西北方向运动,故选A。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整体气温增加,南极洲温度升高,冰腔中温差减小,因此,垂直环流将逐渐减弱,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山融化,海水盐度降低,密度降低,B错误;随着基底融化,冰架接地线会前进,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表层海冰量增加,D错误。
10.B11.C第10题,由图可知,周边多山地,下垫面起伏大,环境较为封闭,背景风(或季风、盛行风)干扰较小,A错;盆地有湖泊(水库),增大比热容,进一步降低盆地升温、降温幅度,增大了盆地与山坡之间的温差,促进了山谷风的形成,B对;狭管效应对山谷风有干扰,空气流动加快,会减小山坡与山谷温差,使山谷风减弱,C错;白天,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发,会升高盆地内温度,从而减小山坡与山谷温差,使山谷风减弱,D错。第11题,14:00—16:00,太阳辐射强,山坡升温快,山坡、谷(盆)地温差大,谷风强;盆地内气流下沉,污染物聚积,谷风又将盆地的污染物堆积在山前,难以扩散,C对;4:00—6:00,盛行山风,冷空气下沉,促使盆地内部暖空气上升,形成逆温,使污染加重,但受污染的是盆地内部,而不是题干问的“山前地段空气污染”,A错;9:00—11:00山风开始转谷风,此时山前地段污染并未显著加重,B错;19:00—21:00,谷风已转为山风,情况与A项时段相同,D错。
12.B13.A14.B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山谷地区盛行谷风,夜间盛行山风,据图示时间段判断,白天主要盛行西南风,夜间主要盛行东北风,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即为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的时间,读图可知10—11时是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B正确,A、C、D错误。第13题,据图示时间段判断,白天谷风风向主要是西南风,夜间山风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谷风是由山谷向山坡吹的风,谷风是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吹的风,气压梯度力方向也是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方向,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从而形成西南风,所以判断较高海拔处在偏北侧,较低海拔的山谷在偏南侧,夜间盛行山风东北风也能说明山坡在山谷的偏北方向,A正确,B、C、D错误。第14题,广州市从化区在北回归线附近,年内光照多从偏南侧照射而来,南坡是阳坡,光照时间较长,A错误;白天阳坡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增温幅度较大,而山谷地区由于地形阻挡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短,造成白天南坡阳坡与山谷温差大,而白天盛行偏南风,所以偏南风风频比偏北风风频大,B正确;广州市所受的夏季风以偏南风为主,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夏季风影响大,C错误;夜间山谷降温速度小于山坡,D错误。
15.D16.A第15题,由图示中等压线数值和分布特征可判断此时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可推断此季节为冬季,A、B错误;结合文字信息“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可以推知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出现下热上冷的大气结构,出现逆温层,才能形成该雾,应为冬季日出后的早晨,D正确,C错误。第16题,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由图可知,甲在海洋,乙在陆地,陆地摩擦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阻力小,A正确;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比乙稀疏,气压梯度力更小,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风源地、风的叠加对风速的影响,B、D错误。
17.解析:第(1)题,由图上信息可知,该地地处沿海地区,河湖众多,水汽充足,相对湿度大;该地经历冷锋过境,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下垫面降温明显;而后在偏东气流作用下,海上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冷的下垫面之上,产生平流雾;锋面附近偏北风、偏南风同时向雾区输送暖湿空气,两者风力相近,且存在明显的气流辐合,促进该区域浓雾的发展。该区域夜间风力整体较小且稳定,有利于水汽的持续输送和浓雾的维持。第(2)题,夜间,因云层的保温作用,导致雾发展缓慢。
参考答案:(1)雾形成前,冷锋过境,锋后区域大范围降温,下垫面温度低;冷锋过境形成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水汽聚集,形成并维持浓雾天气;锋后东部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将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冷下垫面,水汽遇冷易凝结;偏东风风力小,有利于浓雾的形成和维持;冷锋过境,锋面降水使空气湿度增大,长江及其他水体(洪泽湖、高邮湖)的水汽对周边区域雾的形成起到增强作用。
(2)夜间,云层具有保温作用,使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下降缓慢,雾发展缓慢。
18.解析:第(1)题,热力浮尘天气和动力浮尘天气的出现频率在月份上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热力浮尘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且最大值出现在6月。而动力浮尘天气则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出现,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第(2)题,塔克拉玛干沙漠浮尘天气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当地的气候条件(气温、降水、风)、土壤、地表植被、河流发育等方面回答。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沙漠区(干旱区),全年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冬半年受亚洲高压影响,接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风力强劲;冬冷夏热,且昼夜温差大,易引起局地大气运动;土壤以风沙土为主,干燥松散,易扬沙尘;河流发育少,地表植被稀疏,防风固沙作用弱等。第(3)题,热力浮尘天气常在夜间发生,主要是因为白天地表受热,产生较强的对流,将沙尘卷入空中;而到了夜间,地表冷却,对流运动减弱,沙尘容易在较低的大气层中沉降。因此,热力浮尘天气在夜间发生的概率较大。第(4)题,当地入冬以来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导致喀什地区干燥少雨,有利于强浮尘天气的维持。在浮尘天气期间,近地面大气层中有逆温层存在,大气层结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下沉,有助于强浮尘天气维持时间的延长。
参考答案:(1)热力浮尘天气存续时间较短,仅出现在5—9月,极值差异极大,最大值出现在6月;动力浮尘天气全年均可发生,极值差异较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
(2)深居内陆沙漠区(干旱区),全年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冬半年受亚洲高压影响,接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风力强劲;冬冷夏热,且昼夜温差大,易引起局地大气运动;土质干燥松散,易扬沙尘;河流发育少,地表植被稀疏,防风固沙作用弱等。
(3)白天,地面被太阳辐射加热,产生较强的对流,导致沙尘被卷入上升的热气流中;而夜间地表冷却,对流运动减弱,上升气流减少,沙尘更容易在较低的大气层沉降。
(4)当地入冬以来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加剧了大气干燥少雨,有利于浮尘天气的维持;浮尘天气期间,近地面大气层中有逆温层,大气层结较稳定,风力弱且气流对流较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下沉,有助于延长强浮尘天气的维持时间。
19.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图可知,气压场北高南低且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形成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在重力作用下加速,风速更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与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山谷走向一致,具有明显的狭管效应,会加大风速。莱芒湖湖面摩擦力较小,对风速的阻碍较小,使得风速相对较大。综上分析,在莱芒湖区形成大风。第(2)题,该气压形势控制时,北部气压高,南部气压低,盛行偏北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下沉过程中增温,堆积在冷气团之上,因此上部气团性质较温暖。而冷空气由于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部气团性质较暖,形成逆温层。且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补充水汽,水汽进入冷气团之后遇冷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状态稳定,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因此呈层状平铺在冷气团内,形成层云。第(3)题,除大风之外,要形成图示冰冻现象,气温必须降到 0 ℃以下,才能达到结冰的温度条件;还要具有晴朗的天气,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更利于降温;此外逆温的维持导致对流较弱等。
参考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受重力加速作用影响,风速更大;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东北风,地处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较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堆积在冷气团之上,所以上部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散热快,下部冷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故呈层状展开,形成层云。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