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九) 走进“藏南谷地与恒河三角洲”明晰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避(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九) 走进“藏南谷地与恒河三角洲”明晰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避(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九) 走进“藏南谷地与恒河三角洲”,明晰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避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2024·怀化三模)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是暴雨洪涝灾害却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下图为1961—2019年新疆暴雨洪涝灾害年均发生次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新疆伊犁河谷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东南季风 B.区域面积
C.地形 D.气温
2.新疆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 )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1—12月
2021年以来,为提升灾害防治精准度,浙江省推出了集实时预警、专业监测等功能于一身的“地灾智防”APP。据此完成3~4题。
3.当台风影响时,山区群众在该APP中最可能获得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是 ( )
A.滑坡、泥石流 B.滑坡、地面沉降
C.崩塌、泥石流 D.崩塌、地面沉降
4.“地灾智防”应用场景,可运用 ( )
A.全球定位系统(GPS)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规划人员撤离线路
C.遥感技术(RS)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
(2024·银川二模)大量研究表明,由滑坡等原因阻塞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大型古堰塞湖在第四纪期间因溃坝引发了大规模的溃决洪水,使得大量水体短时间内急剧释放形成高能洪水。高能洪水挟带大量砾石和砂等,在一些能量突然降低的部位形成巨型沙坝。图1为雅鲁藏布江河岸巨型沙坝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巨型沙坝景观图。据此完成 5~7 题。
5.雅鲁藏布江形成高能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植被覆盖②降雨量
③冰川活动④地形地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对图中两处巨型沙坝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理解错误的是 ( )
A.沙坝地势较高,不易被江水侵蚀
B.受边缘基岩阻挡,河水流速降低
C.地处河流凸岸,容易被泥沙掩埋
D.沙坝沉积物粒径较大,难以被侵蚀
7.雅鲁藏布江高能洪水给流域地貌带来的影响是 ( )
A.沙坝颗粒特性可加速后期河流下切河床
B.堰塞坝形成初期可增加输往下游泥沙量
C.堰塞坝体的存在加速上游方向溯源侵蚀
D.洪水巨大动能可改变河道宽度和弯曲度
(2024·武汉二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图2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此次地震的震源的位置是 (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9.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表明 ( )
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
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
10.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 ( )
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济宁二模)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广泛分布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冰缘区。乌连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内石冰川导致的泥石流灾害多发。下图为乌连沟流域基岩、石冰川、泥石流活动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乌连沟流域石冰川中岩石碎屑物质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冻融风化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重力崩塌
12.推测乌连沟流域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是 ( )
A.热融凹陷积水外泄 B.地震导致坡度变陡
C.年降水量明显增加 D.冰岩物质增多下滑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读1950—2016年印度逐月洪涝灾害频次、降水量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降水强度
C.气温高低 D.人类活动
14.9月份降水量显著减少但洪灾频次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频次大于前期 B.前期河道淤塞严重
C.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D.前期降水累积作用
(2024·福州三模)干旱程度异常快速发展的现象称为突发性干旱。不同的植被因其特性对干旱的反应有所不同。黄土高原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迅速,而秦岭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则滞后1个月。据此完成15~16题。
15.黄土高原最容易受到突发性干旱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
A.林地 B.草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土地
16.秦岭植被对突发性干旱反应滞后的原因是 ( )
A.大气降水多 B.空气湿度大
C.土壤湿度大 D.蒸腾作用强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22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同时,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登陆台风异常偏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强度强,台风“梅花”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寒潮过程明显偏多,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和寡照天气,11月末至12月初强寒潮导致多地剧烈降温;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北方沙尘天气少,出现晚。
(1)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试分析原因。(8分)
(2)尽管2022年灾害接连不断,但与往年相比,2022年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请试分析原因。(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热融滑塌指在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区域,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季节性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撑而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塌落的现象。
材料二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但它不是多年冻土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现象数量剧增,而且冻土活动层滑脱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该区域发生热融滑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发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形成与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图1示意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频率,图2为热融滑塌实景图。
(1)分析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缓坡区域,而在坡度较大和坡度很小的区域分布较少的原因。(8分)
(2)说明除地形外,影响热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条件。(5分)
(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热融滑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土壤液化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土壤失去支撑力,导致土壤变成流体状的现象,含水的砂土喷出地表,与地表石块等物质形成凸起的土丘或石堆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称为砂涌,是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之一。新潟县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濒临日本海,境内地势低平,日本最长河流——信浓川流经此地入海。该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其中1964年发生的里氏7.5级地震引发县内多地发生砂涌现象,损失惨重。图1示意土壤液化效应,图2示意新潟地震液化场地分布。
(1)简述砂涌的形成过程。(6分)
(2)分析在1964年大地震的影响下新潟县多地发生砂涌的原因。(7分)
(3)说明砂涌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7分)
2025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题解析(九)
1.C2.B第1题,伊犁河谷地形向西开口,有利于西风挟带水汽深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较多降水,且河谷地形易形成汇水,导致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南季风影响较小,A错误;区域面积与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关系不大,B错误;气温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第2题,新疆暴雨洪涝灾害主要由夏季的暴雨引发,6—7月是夏季,降水相对较多,所以主要发生在6—7月;3—4月、9—10月、11—12月降水相对较少。故选B。
3.A4.B第3题,台风影响下会伴随大风、强降水等天气,山区地势起伏大,受强降水的影响,山体岩层软弱面易发生滑坡;坡面径流汇聚易挟带碎屑物形成泥石流;台风一般不会导致崩塌和地面沉降。故选A。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定位系统(GPS)用来定位、导航,不能排查房屋人员撤离进度,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通过叠加图层可规划人员撤离线路,B正确;遥感技术(RS)可以确定降水区域范围,但是不能实时采集防范区降水量信息,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主要是定位、导航,不能实时获取受灾人员信息,D错误。
5.D6.C7.D第5题,据材料可知,高能洪水的形成需要大量水体短时间内急剧释放且水能特高。青藏高原构造运动强烈,冰川活动频繁,极易发生大型堰塞事件,在冰雪崩、滑坡、强降水等不稳定因素的扰动下,堰塞坝坝体坍塌或破裂,堰塞湖快速大量释水,从而发育高能洪水,植被覆盖对大型堰塞事件影响很小,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选D。第6题,读图可知,两处边滩均保留于谷坡(阶地)内凹处,边缘均有基岩阻挡河流,有效降低水流的速度,减弱流水侵蚀边滩;据图文信息,两处现存边滩所处河谷谷坡位置较高,不易被江水侵蚀;高能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动能强,边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抗侵蚀能力强。故选C。第7题,高能洪水巨大的水动能可使河道宽度和弯曲度变大,D正确;高能洪水流速快、流量大,发育的巨型边滩沉积物粒度较粗,可显著抑制后期水流对河床的下切,A错误;堰塞坝存蓄泥沙,可拦截输往下游泥沙量,B错误;堰塞坝体的存在使坝体上游方向水位落差减小,会阻碍河流溯源侵蚀,C错误。
8.A9.B10.B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积石山县,震源深度为10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km,故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即圈层甲中,A正确;乙是软流层,丙是地幔,丁是地核,B、C、D错误。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震源深度越浅,距震中越近,B正确,C错误;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图中显示本次地震震级为6.5级,A错误;烈度大小与倒计时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倒计时时间来判断烈度大小,D错误。第10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但地理信息系统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11.A12.A第11题,石冰川中岩石碎屑物质形成于高山地区,主要受冻融风化影响,岩石崩解破碎,A正确;高山地区受风力、流水作用小,B、C错误;重力崩塌不是碎屑形成的原因,D错误。第12题,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是大量碎屑物、流水。全球气候变暖,热融凹陷积水外泄,形成大量流水,混合碎屑物,形成泥石流,A正确;该地坡度陡峭,不是地震造成的,B错误;乌连沟流域处,大量流水主要是冰川消融带来,而非年降水量明显增加,C错误;冰岩物质增多下滑,不是触发泥石流形成最重要的条件,D错误。
13.C14.D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印度河流的补给一般源自降水和冰雪融水。3月份,西南季风尚未大规模影响印度,此时,北部山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融水大量进入河流,可能会引发洪水,而高山冰雪融化主要与气温升高有关,所以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是气温高低,与降水强度无关,C对,B错;地形地势受季节变化影响小,而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印度3月份洪水频次的主导因素,A、D错。第1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印度自6月进入雨季,降水丰沛,地表径流不断下渗使土壤湿度增大,到了9月份,降水总量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土壤中水分含量接近饱和,大部分降水直接转化成地表径流,形成洪水,D对;降水频次从图中无法看出,A错;根据题意及结合所学知识,印度洪涝灾害频发主要由降水造成,前期河道淤塞严重及支流同时进入汛期不是影响印度9月份洪灾频次的主导因素,B、C错。
15.B16.C第15题,黄土高原的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最容易受到突发性干旱的影响,B正确;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A错误;建设用地植被较少,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C错误;未利用土地为原始植被,受突发性干旱影响较小,D错误。第16题,在秦岭地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这表明土壤湿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降水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导致植被对干旱的反应出现滞后,C正确;大气降水没有时滞效应,A错误;空气湿度变化时间较短,B错误;蒸腾作用强会加剧干旱,D错误。
17.(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且强度偏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下,南方地区整体上晴朗少云,白天在日照辐射的影响下,近地面加热比较强烈,因此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温室气体影响效应: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增加了高温酷暑出现的可能性。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和玉米,2022年气象灾害产生期间粮食作物主要生长期已过,逐渐进入成熟期,受影响较小;受到作物品种影响,灾害来临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抗涝能力强;东北地区此时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小麦,均已度过主要生长期;抗灾抢险灾前准备工作做得充足,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降低了农业损失。
18.(1)缓坡区域地下水汇集,有利于较厚地下冰发育;且缓坡处有细颗粒风化物堆积,有利于滑塌发生。坡度较大区域,风化层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发生热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区域,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不容易发生滑塌。
(2)气候条件:夏季极端高温、降雨量的增加;冻土条件:冻土地温高、冻土含冰量及活动层厚度较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破坏边坡等。
(3)工程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
19.解析:第(1)题,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导致地下土层结构破坏,土壤变得松散,容易受外力带动形成液态运动,地震影响地下水状态,大量高压地下水沿地下裂隙上升至地下松动土层,土壤水分增多,导致土壤液化,更加容易流动;液化的土壤沿地震裂隙通道随地下水涌出地表,形成土丘等砂涌地貌,改变地表形态。第(2)题,地震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导致多地发生砂涌现象;河流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丰富,容易受到外界外力影响,地震时地下水大量涌入土层,导致土壤液化,形成砂涌的水分条件;地势低平,河流沉积强,土层较深厚,和地下水混合易形成流动土壤,为砂涌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土壤孔隙度较大,土质疏松,结构不稳定,形成砂涌较为容易,故新潟县多地发生砂涌。第(3)题,土壤液化,流动性变强,导致建筑物地基不稳,使得建筑物出现倒塌或位移,威胁当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导致公路和地下交通系统或设备垮塌,破坏公共基础设施,产生交通中断和次生事故;大量含水砂土涌入农田,破坏耕地,导致农业减产,危害粮食安全;流动的土丘或石堆进入河流,阻碍河道,易引发山洪水、形成堰塞湖,危害河流沿岸的耕地和聚落。
参考答案:(1)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导致地下土层结构破坏,土壤变得松散。同时大量地下水沿地下裂隙上升至地下松动土层,土壤水分增多,导致土壤液化;液化的土壤沿地震裂隙通道涌出地表,形成土丘等砂涌地貌。
(2)地震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河流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丰富),地震时地下水大量涌入土层,导致土壤液化;地势低平,河流沉积强,土层较深厚,为砂涌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土壤孔隙度较大,土质疏松,结构不稳定等。
(3)土壤液化,流动性变强,导致建筑物地基不稳,使得建筑物出现倒塌或位移;导致公路和地下交通系统或设备垮塌,破坏公共基础设施;大量含水砂土涌入农田,破坏耕地,导致农业减产;流动的土丘或石堆进入河流,阻碍河道,易引发山洪水等灾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