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两大板块,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内,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第一部分 古诗文鉴赏一、(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5分)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注释】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2分)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3—4题。(4分)减字木兰花 姚江阻雨[明]赵宽寒风吹水,微波鼓作鱼鳞起。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3.“横”与题目中的“阻”呼应,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2分)4.从“寒风”“客舟”“荒径”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4分)秋霁①寄远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5.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6.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四、(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5分)渔家傲①[宋代]曹组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渔家傲[宋代]净端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7.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2分)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8.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3分)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 五、(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苏武李白苏武①在匈奴,十年持汉节②。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③。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④。渴饮月窟⑤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⑥别。泣把李陵⑦衣,相看泪成血。【注释】①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②十年持汉节:“十年”指苏武被扣押在匈奴前后共十九年,“汉节”指表示汉朝使节身份的符节。③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时修建的御苑:“书札”指书信:西汉朝廷假借在上林苑收到了苏武的白雁传书,以此要求匈奴放还苏武等人。④绝:毫无希望。⑤月窟:指极寒之地。⑥河梁:桥梁。⑦李陵:西汉名将,出击匈奴时战败投降;曾劝苏武投降,没有成功。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写苏武被扣押匈奴十九年,始终不辱使命。表现了苏武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B.“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写苏武找到了和家人联系的方法并经常“白雁传书”。不仅体现了苏武行事之周全,也表达出他思乡之迫切。C.“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描绘了环境和天气的恶劣,写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D.“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写出归途之遥远,同时也表达出苏武对生活多年的漠北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10.请你说出对“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苦”的理解。(3分) 六、(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望蓟门①祖咏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11.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12.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14题。(6分)【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 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3.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2分) 14.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八、阅读古诗词,完成15-16题。(6分)【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16.【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一、(2020·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注释】(1)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容亦善骑射 然弗之好也奉旨使江西 惟载书籍数车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抚慰新附之民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B.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C.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闻 容 知 吏 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5.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______ ④其弟子谏日 谏______7.下列加点字与“不如己之自为也”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乡为身死而不受 B. 故不为苟得也C. 以君为长者 D.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9.联系甲乙两文,请说说公孙仪有怎样的品质?(2分)三、(2022·江苏镇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中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伺其间隙,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每互市,高估马价,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与吐蕃战。皆大捷。以部将哥舒输为制使,李光粥为兵马使。上③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④,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不得已奉语,而不尽副⑤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曰:“大夫⑥虽迫于制⑦书,实夺其谋也。然此天字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忠嗣日:“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⑧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中。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 【注释】①持重:谨慎,稳重,②抚循,安抚慰问。③上,指唐玄宗,④衅:缝隙,同隙,破键,⑤副:相称,符合。⑥大夫:中唐以前,称将帅为大夫。⑦制:专王的命令,⑧沮:胆止。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唐兵益壮 ( ) ②不如俟其有衅 ( )③实夺其谋也 ( ) ④向者恐为大夫之累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①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2分)②忠嗣岂以教万人之命易一官乎! (2分)12.哪些事情表现了王忠嗣以“持重安边”为首要任务 请简要概括。(2分)13.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或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2分)四、(2022·江苏扬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注释】(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②屡讽王入贡 ③则耳阴有赤痣 ④闻者异之 15.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未 几 别 去 至 日 本 启 以 帝 意16.翻译句子。(4分)(1)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2)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17.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2分)五、(2022·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9分)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更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更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今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面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不免有请( ) (2)所未谕也( )(3)尝闻此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B.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D.或问之,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2分)答案(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古诗文鉴赏1.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2分)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1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2.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阳落山,暮色渐重。天边的云彩好象留恋这美丽的晚景似的纹丝不动,在那远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山峦一般。诗句描状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层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3.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根据题目“姚江阻雨”,联系词文“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可知,本欲渡江却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客子观雨思归,描绘出客子苍凉秋雨中思归的景象。4. 羁旅愁思 凄凉寂寞(2分)【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寒风”“荒径”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凄冷的风,荒凉的小路,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客船”暗示作者羁旅他乡不得归的游子;荒凉寂静之景不禁使客子漂泊他乡内心满是惆怅,内心凄凉寂寞,满是羁旅愁思。5.“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意思,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横烟秋水上”的意思是广阔的烟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横”和“竖”相对应,“烟”本身是无形的事物,用“横”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写出其范围之广,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大漠孤烟直”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有坚毅、正直的含义,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故“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6.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主旨。题目“秋霁寄远”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写诗寄给远方的人。前三联主要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远隔千里,共赏明月,看出对对方的思念,故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C (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第一首词的意思是:水面上漂浮着不时坠落的片片红英,天空里飞扬着雪花般的散漫柳絮。启眼望去,碧波荡漾,远浮天际;平地沙面也被春阳晒得暖烘烘的;江风还送来芳馥袭人的苹花香气。这位渔民大概是把鱼卖掉以后,取下几文钱买了二两烧酒慰劳自己,好一阵子才醉醺醺地准备放船回家。谁知上船倒头便睡,也没个人来唤他,直睡到天色将晚,太阳早落在半山坡了。他分明记得泊船时岸边原有开着的花,现在却不见了。抬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花被移走改了岸,而是自己年久失修的弱缆被风吹断,让船儿在江上自由漂荡着呢!所以第一首词出现的情景有:夕阳西下、落英缤纷、船行江上。第二首词的意思是:拂晓时分,晨曦微现,月亮星辰逐渐暗淡,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鹈鹕的鸣叫。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人声鼎沸。听着木鱼发出的声音,撑着船从官道渡过。乘一叶扁舟,垂钓长江水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鱼饵清香飘散,引得鱼儿纷纷上钩。眼见收获满满,鱼虾满篓,不由高兴得哈哈大笑:还是做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所以第二首词出现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声鼎沸。所以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故选C。8.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重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情变化。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渔翁夜钓到天亮,而天亮后“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忽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以及前来祭拜的人发出的嘈杂声音,让他觉得连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噪声”,心情也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了个地方,只能长江上乘着轻舟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渔翁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重新添了鱼饵后,引得鱼儿纷纷上钩,鱼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时渔翁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最后发出感叹“思量天下渔家好”,想来想去,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体现出渔翁对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满足之情。9.A(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意。B.“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意思是他利用白色大雁传信息,飞到了汉武帝的上林苑。再结合注释“西汉朝廷假借在上林苑收到了苏武的白雁传书,以此要求匈奴放还苏武等人”可知,“苏武找到了和家人联系的方法并经常‘白雁传书’”错误;C.“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意思是渴了就饮用寒冷的冰窖水,饿了就食用天上的飘雪。是写苏武的艰苦,“写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错误;D.“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意思是终于在汉武帝的关怀下,苏武可以从遥远的漠北回归长安了,他和李陵临河诀别,怆恻心欲绝。是写和李陵的依依不舍,“表达出苏武对生活多年的漠北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错误;故选A。10.①边地环境恶劣之苦; ②归乡无望之苦(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意思是:他在遥远的北方牧羊,艰苦万分,回归家乡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阳,几乎要绝望。“牧羊边地苦”写出边地环境恶劣之苦,“落日归心绝”写出归乡无望之苦。“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3分)【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钟”有“聚集、汇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有“割断”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12.【甲】诗结尾两句既写出了作者对泰山高大雄伟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主旨。【甲】诗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结尾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联系注释“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知,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运用典故表现了自身也能够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也希望像终军一样平定边患,实现抱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3.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2分)【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赏析。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14.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4分)【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比较。【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15.A(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故选A。16.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1.擅长 不 出使 几(指多)(4分)2.A (2分)解析:A中“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的”;B中“之”:代词,他;C中“之”:这件事;D中“之”:动词,到3.闻/容/知吏事(2分)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5.忠心耿直,宽爱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结权贵,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2分)【译文】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6.①. 踩踏 ②. 同“德”,感恩、感激 ③. 很喜欢(喜好) ④. 规劝 (4分)7. B (2分)8.①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羞恶廉耻之心)。②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4分)9.公孙仪能够不失羞恶之心,清醒自律,保有清正廉明的品行。(2分)【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10.①更加②等候,等待 ③改变④从前,往昔(4分)11.①各地(或“许多”)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军(或“唐朝”“唐人”),唐军(或“唐朝”“唐人”)把马全都买下。②我怎么能够用几万人的生命来换取我一个人的官位呢!(4分)12.(1)何机兴师,出必有功;(2)高价买码,唐兵益壮;(3)反对攻打吐著,认为得不偿失。(意思对即可)(2分)1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军中土车为了功名.求战心切与王忠嗣派人反复侦察、见机出兵形成对比,突出王忠制的谨慎稳重。示例二王忠洞反财攻打石堡城与董廷光主动请求率兵攻打形成对比,体观出王忠刷对士兵生命的关爱。示例三:哥舒输率兵攻打的结果,村托王忠刷预估攻打石堡城会损失巨大,得不偿失的确,突出王忠嗣高瞻远瞩,料敌如神。示例四:李光粥对王忠副态度的转变侧面村托王忠刷始终不愿用数万人的生命来保全官职,突出王忠嗣的正直善良。(2分)【译文】节度使王忠嗣,年轻时就以勇敢而自负,等到镇守一方,专把谨慎维护边疆安定作为首要任务,常常说:”和平年代的将帅,只要安抚训练士率就可以了,不要(通过)耗费国力来求职功名。”军中将士,日夜思战,王忠嗣就派遣暗探侦察敌人的动静,见有机可来,战而能胜,然后才出兵,所以出兵必有战功。每当与胡人贸易时,都高估马价。各地胡人都争着把马卖给唐军,唐军把马全都买下。因此胡人马少,而唐朝的军队更加强壮。与吐蕃战斗,唐朝都大获全胜。任命部将哥舒翰为副使,李光弼为兵马使。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领的石堡城,王忠嗣进言道。“石堡城坚国,不牺牲几万人不能攻克,我感怕所得不如所失。不如等有机可束时,然后再攻取。”玄宗很不高兴。而将军董延光却主动请求率兵攻打石堡城,玄宗就命令王忠嗣助战。王忠嗣不得已只好奉诏命,而实际上却不完全按董延光的想法办事,所以董延光怨恨他。李光弼对王忠嗣说:你虽然为皇上的诏令所逼而出兵助战,实际上改变了他的决策。但是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主意,董延光无功,必然要归罪于休。”王忠嗣说:“我怎么能够用几万人的生命来接取我一个人的官住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多说了。”李光弼说,“以前我是恐怕因你而受到连累,所以不敢不说。现在看到你能够像古代的贤人那样做事,不是我这种人比得上的。”于是恭敬地迈着小步快速退出。董延光超过期限还没有攻下石堡城,就上言说王忠嗣阻挠军令。玄宗大怒,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重家命令哥舒输率兵,去攻打石堡城,俘虏了吐蕃四百人,而唐朝的士率死了数万。果然像王忠嗣所说的那样。 14.担任;劝谏;暗面、背面;以……为异(4分)15.未几别去 / 至日本/ 启以帝意(2分)16.(1)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2分)(2)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2分)17.作者赞美了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恪守孝道的优秀品质。(2分)【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由“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可知,虽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掳掠,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未忘记祖国,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由“屡讽王入贡”“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见与母亲分离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多次寻找机会回到中原,可见他坚守志向,矢志不移;由“伏乞赐归侍养”“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可见,麹祥多次请求回去侍养母亲,这说明他孝顺,虽遭掳掠但仍恪守孝道。据此分析,概括麹祥的品质即可。【译文】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元贵。于是他在倭国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儿女,但(麹祥)内心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中原人。(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到明朝来。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然他回驿站后可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果真是我的儿子,就是(他)耳后有赤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18.请: 问询, 请教 (2) 谕: 理解, 明白 (3) 尝: 曾经 (3 分)19.B(2分)20.(那时我)正年轻,不满足于学习,想找来《史记》《汉书》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 (2分)21.以苏轼的为官成就表现出欧阳修“多谈吏事” 对晚辈的深远影响,从而表明“多谈吏事”(为官之道)的必要性。 (2分)【译文】张芸臾最初到京城,拜见前辈官员,常听欧阳文忠公(修)、司马温公(光)、王荆公(安石)等人的议论,在道德文章方面为多,只有欧阳公多讲居官的事情。时间久了免不了就问他:‘凡是读书人来见先生,没有不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居官的道理,这是我不明白的。’欧阳公说:‘不是这样,你是现时的人才,以后作官理政,就会知道。大凡文学只能提高自己自身修养,处理政事则能造福社会。我过去贬官到夷陵,那里不是一般人所能生活的地方。那是我正在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汉书》看看,公家私人都没有。无法打发日子,此去取架上的旧案卷宗,反复阅读,见里边判冤枉判差错的,数不胜数,把理屈作为理直的,违反法律拘私情的,害死亲人破坏道义的,什么样的都有。荒远偏小的夷陵尚且如此,整个天下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仰望苍天发誓,从此为官处事,不敢有丝毫疏忽。至今三十多年,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外地,担任了重要官位,始终拿这句誓言律己。现在在别人看来,认为我一定是通过诗文提高自己的。在我自己看来,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张芸叟又说:“自从听了欧阳修这些话,我到老也没有忘记。”当时,老苏父子三人当中,也有人在场,曾听说过这些话。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这是我从欧阳修那学来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